孔寒冰:中国与美国的第一次较量----朝鲜战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402 次 更新时间:2023-04-22 11:11

进入专题: 朝鲜战争   世界战争史  

孔寒冰 (进入专栏)  


经过犹豫和若干时的决定后,中国同志终于做出了援助朝鲜的最后决定。我为终于做出的这个有利于朝鲜的最后决定感到高兴?

----[苏]约瑟夫·斯大林

美国上将在一个没有打胜的停战书上签字,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美]克拉克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大国关系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对世界的发展产生比较大影响的,除了美苏关系之外,无疑当属中美关系了。它虽然不像美苏关系那样决定东西两大阵营相互关系的走向,却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不断掀起波澜,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正因如此,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埃兹拉·沃格尔在本世纪末总结说:“与中国的关系对21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利益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海地、索马里、波黑甚至是中东和俄罗斯的重要性,较之中国都可能相形见绌。在今后的年代里,中国可能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大国。”

在近半个世纪中美关系中,许多事件都是震惊世界的,如抗美援朝,尼克松访华,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等等。两国关系也是大起大落,好的时候,领导人你来我往,为将来而频频举杯;不好的时候,唇枪舌剑,因过去而耿耿于怀。当然,必须提出的是,导致中美走低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不可一世的霸权主义,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制度对华政策。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偏见与仇视,其它国际因素的影响等等。在承认这些主要原因的同时,其它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也不能忽视。被称为“冷战史上最大的冲突之一”的朝鲜战争,便是最好的例证。它的起源及其后果远比它的过程复杂,可是长期以来史书对此要么语焉不详,要么避而不论。一切都处在似是而非的迷雾之中的往事,到90年代随着了解当时内情的人纷纷撰写回忆文章、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公布许多秘密档案资料,有关中国抗美援朝的前因后果才逐渐明晰。


被拦腰截断的小老虎


严格地讲,在“冷战”期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也并不都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恰恰相反,在局部则处在真枪实弹的搏杀之中。发生在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之间、长达三年一个月又两天的朝鲜战争,由于中国和美国的卷入,实际上就是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上的撕杀。

为什么相距万里的中国和美国在朝鲜半岛上兵戎相见呢?

朝鲜半岛位于欧亚舐降亩?撸?鞣揭渤莆??氲海?苊婊?1万余平方公里。在形状上,从下往上看像一只站立的兔子,不过韩国人力争从上往下看,说像一只下山的老虎。朝鲜半岛的北部隔着鸭绿江和图门江与中国的吉林延边和辽宁的丹东等地接壤,最北部有一点连着俄罗斯;西部濒临黄海,与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江苏相望;东边是日本海;南边是日本海峡,正对着日本北九州。

朝鲜半岛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与中国也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石器表明,朝鲜半岛早在旧石器时代即有居民。传说‘神裔’檀君于公元前2333年成为第一个国王。朝鲜历史始于公元前57年,即新罗(东南部)、高句丽(北部)、百济(西南部)三国鼎立时期。三国之间不时发生战争,直到7世纪末,最大的新罗王国在中国的援助下征服了另两个王国,统一了半岛。8世纪末,新罗开始分裂。后高句丽将军王建于918年攫取了政权,建立起高丽王国。1259年蒙古人征服高丽,统治达100年。392年前高丽王国要成桂将军夺取政权,建立李朝,直到1910年,采取中央集权制,并以儒家学说作为正式道德体系。1593年在中国的帮助下打退日本的侵犯。其后实行闭关锁国。17世纪,满族打败明朝,朝鲜被迫向清朝纳贡。在整个19世纪一直是中日之间发生争端和冲突的地区。甲午战争后,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大增,1910年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

从上面引征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二战之前朝鲜虽然是一个殖民地国家,却是统一的,它的分裂是第二次大战造成的。《韩国简介》一书前言的第一段就说:“公元7世纪,新罗王国将高句丽和百济这两个邻国并入其行政版图,统一了韩半岛以后,韩国由一个政府统治了将近十三个世纪。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冷战的强权手段,韩国被一条壁垒森严的军事分界线分开,这一局势至今仍为国际所关注。”

由于长期处于日本的殖民压迫之下,所以,在二战期间朝鲜人民也都以各种方式参加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革命军在中国的东北和朝鲜北部与中国人民一起进行抗日活动。后来成为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金日成,原名金成柱,1912年4月15日生于朝鲜平安南道大同郡古平面南里(即今天平壤万景台)的一个农民家中。1925年,金日成来到中国的东北,进抚松第一小学,但主要活动是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进行抗日,先后于1926年10月组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同盟,1930年在吉林伊通建立革命军,1932年将各地游击队合并成朝鲜人民革命军,1936年5月建立祖国光复会。

1943年11月下旬,对协商对日作战计划,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会晤,在最终文件《开罗宣言》中承诺“我三大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1945年7月三国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然而,在日本投降前不久,杜鲁门与斯大林达成协议,朝鲜半岛以北纬三十八线为界,北部的日军由苏联受降,南部的日军由美军受降。其结果,战后初期朝鲜半岛事实上被分成苏美两个占区。开始的时候,当事各大国似乎并没有想使朝鲜半岛分裂。1945年底在莫斯科会晤的苏、美、英三国外长作出决定:重新建立朝鲜统一的独立的国家,设立一个临时性的朝鲜民主政府;所以这些事宜由苏美两国军事代表组成的联合委员会讨论具体的实施办法,然后由苏、美、英、中四国政府审议。二战之前长期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战后又分别被两个大国占领,朝鲜半岛的人民仍然难以自决自己的命运。于是,再往后发展,随着苏美对各自的利益寸步不让和相互讨价还价,特别是随着“冷战”的开始,朝鲜半岛统

一的前景就更不妙了,实际上出现了一个南朝鲜和一个北朝鲜。

在南部朝鲜,美国占领军于1945年10月将战前流亡到美国的李承晚接回汉城。李承晚1875年生于朝鲜黄海北道平山郡,幼年曾在私塾中学习汉语,后进入汉城培材学堂学习英文,1905年前往美国留学,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以后长期旅居在夏威夷。李承晚回到汉城后,美国指定他为“朝鲜最高统治者”。1946年2月,南朝鲜成立了“民主议院”,李承晚为议长。又过一年四个月,在美国的支持下,李承晚宣布成立“南朝鲜过渡政府”。1948年5月,在由美国操纵的1947年11月成立“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干预下,南部朝鲜举行单独选举,尽管参加的人数只占全部选民的30%,但最终还是产生了“国民议会”。7月12日,该“国民议会”通过了《大韩民国宪法》。接着,南部朝鲜又选举李承晚为总统,8月15日,以李承晚任总统的大韩民国成立。

在北部朝鲜,金日成于1945年10月10日在平壤创建的北朝鲜共产党中央组织委员会,联合各民主党派和各道、市、郡人民委员会于1946年2月举行扩大代表会议,在苏联的支持下,成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机关--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这年8月,北朝鲜共产党与新民党合并成朝鲜劳动党。临时人民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决定消除亲日的和反民主的分子,进行民主改革,恢复和发展经济。在一系列民主改革的基础之上,北朝鲜各级人民委员会于1947年2月召开代表大会,选付出了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北朝鲜人民会议和最高执谢??-以金日成为首的北朝鲜人民委员会。1948年8月,在由苏联支持的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全朝鲜举行了最高人民会议选举,97%的北朝鲜选民和52%的南朝鲜选民参加了投票,最终选出了由572人组成的最高人民会议。9月2日,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9月又选举产生了以金日成为首的中央政府。至此,在朝鲜半岛又诞生了另一个国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这样一来,在北纬三十八度线的南北,就出现的两个朝鲜、两个政权、两种制度。美国为首的西方竭力让国际社会承认大韩民国,苏联则争取促使各国承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由于美苏都行使了否决权,南北朝鲜均未能加入联合国。虽然美苏两国军队分别于1948年和1949年撤出了朝鲜半岛,但是,三十八度线却成了亚洲的“铁幕”,朝鲜北方得到苏联和中国的支持,朝鲜南方则受美国的庇护。双方相互敌视,各不相让,都想以自己为主体将朝鲜半岛统一起来。战火刚刚熄灭的朝鲜半岛,又潜伏着武装冲突的危机。韩国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编写的长达11卷的《朝鲜战争》对此这样写道:“美苏两国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围绕战后处理问题渐趋恶化,进而突变为冷战。结果是,我国的独立和统一就未能得到实现:在南韩,建立了大韩民国;在北韩,则建立了共产政权;三八线便成为不是国境的国境线。从此,南方和北方之间发生了意识形态的对立,三八线上不断出现武装冲突,到头来,终于爆发了‘6·25’战争。”


是谁先决定用诉诸武力


这实际上是讲朝鲜战争最初是谁发动的问题。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东西方的观点是尖锐相对的。苏联的权威著作说:“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中国的权威著作则采取了比较含混的措辞:“朝鲜南北双方在‘三八线’上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从一九五O初起,朝鲜的紧张局势日益严重。六月二十五日,朝鲜终于爆发了全面内战。”西方国家和韩国则持与苏联完全相反的观点。《韩国简介》说得最清楚:“1950年6月25日,北韩无端大举入侵南方,挑起一场历时三年的战争。”在朝鲜战争期间先后担任过美第八集团军司令、驻远东美军司令和联合国军司令的李奇微则描写得更为详细:“进攻是在一九五O年六月二十五拂晓发起的。这是一个雨水淅沥的夏日之晨。敌人对各个进攻地带亦即通往汉城和春川的山谷间的主要公路或曰‘走廊’实施了猛烈的炮火袭击。尔后,敌人沿着这些谷地实施了主要突击。”

对于这样一个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学者根据新披露的档案资料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提出:“战争首先是由北朝鲜发动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

朝鲜半岛南北分立之后,李承晚政权对北方的金日成共产党政权十分仇视,“确有通过军事手段解决朝鲜统一问题的愿望,甚至对此充满激情,也可能还制定过这方面的军事计划。”美国对此当然支持,先后于1948年8月和1950年1月与李承晚政权订立了两个秘密协定。前一个是关于建立一支由美国军事使团控制南朝鲜军队,后一个则是关于“互助与防御”。不仅如此,美国还给予南朝鲜很大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如1949年军援是500万美元,1950年又给1·1亿美元,此外还有大量的装备、材料、服务和其它方面的军事援助。有美国的撑腰,南朝鲜军队在三八线一带对北方的挑衅不断,“仅从1949年1月至1950年4月,南朝鲜军警侵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地区1274次。此外还发生了侵犯北朝鲜海、空边界事件。”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美国就打算支持李承晚发动战争,“在美国的军事计划中,根本没有把南韩(即南朝鲜--引者)纳入一旦战争爆发时的必要防御线之内”,这是因为战后美国同苏联争夺的重点在欧洲而不是亚洲。不仅如此,它们还都采取了从朝鲜半岛“脱身”政策,先后从这里撤了出去。可以这样讲,南朝鲜当时是雷声大雨点,色厉内荏,有那份心而没有那份胆。

相比之下,北朝鲜在苏联的支持下则是货真价实地进行用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准备,当然这也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开始时,面对苏联撤兵后南方咄咄逼人的态势,金日成对北方的安全十分担心,因为南朝鲜当时有6个经过美军训练的全副武装师,而北朝鲜只有3个装备极差的步兵师。在这种情况下,金日成1949年1月向斯大林提出缔结朝苏友好互助条约和援助武器的要求,3月又派特使带着给毛泽东的亲笔信秘密来到北京(那时还称北平),要求中国共产党给予北朝鲜以兵员上的帮助,具体讲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将自己军队中的东北朝鲜族战士转入朝鲜军队。

对于金日成的要求,斯大林虽然没有同意与朝鲜结盟,却批准了一项由苏联远东军警朝鲜军队提供轻型武器的军事援助计划。不过,“斯大林在这一时期为金日成提供军事援助,主要目的在于保持美苏在朝鲜半岛的均势,而并不是支持金日成发动一场全面进攻。”正如上一章所讲的,战后初期,在斯大林心目中占主要地位的还是与美国的“和平与合作”思想。中国领导人显然要比斯大林慷慨得多。毛泽东同意将驻扎在东北的两个朝鲜族师尽快地编入朝鲜人民军,并保证在北朝鲜受到进攻时给予实际援助。这样一来,到了1949年9月,随着包括重型武器在内的苏联军事装备源源不断地到来和中国朝鲜族士兵的加盟,朝鲜人民军的装备大大改善、人数也迅速地增加到了9万人。在这种情况下,以金日成为首的北朝鲜领导人所想的就不只是抵御南朝鲜的挑衅问题了,而且开始考虑如何用武力回击南朝鲜军队挑衅问题,甚至在条件允许的话在很短的时间里占领南朝鲜,进而统一整个朝鲜半岛的问题了。

到1950年初,北朝鲜领导人对南朝鲜的进攻态度由于两方面的原因更加明确和坚定了:一是前面提到的,杜鲁门和艾奇逊都声称台湾和朝鲜都不在美国的安全线之内,不会为了保卫这些地方而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二是金日成认为,只有彻底铲除南朝鲜的反共势力、实现祖国统一,朝鲜半岛才能有真正的和平。 因此,在1月17日举行的欢送北朝鲜驻华大使赴任的午餐会上,金日成对苏联驻朝鲜顾问说,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它的解放事业,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完成统一朝鲜的问题了。他希望能够尽快地会见斯大林,以便陈述自己对于统一朝鲜半岛的急迫心情并且能够得到苏联的支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0年2月,金日成秘密来到莫斯科,在与斯大林会晤中提出以武力解决朝鲜统一的强烈要求;4月,他又一次访问莫斯科并向斯大林讲述了朝鲜半岛的大好形势和用武力实现朝鲜半岛统一的具体方案。

苏联外交部档案机构1966年8月9日曾编写的一份给苏联最高领导人和外交部有关部门的《关于朝鲜战争的背景报告》,非常详细地叙述了这一段历史:

自1948年南北朝鲜分别举行,南方成立李承晚傀儡政府,北方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来,南北方之间的关系即急剧恶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汉城政权都宣称对整个朝鲜享有主权。苏联和美军于1948年从朝鲜撤出后,三八线地区的形势变得更加紧张起来。

此时,金日成和其他朝鲜领导人已下定决心,以武力统一朝鲜,而未对当时存在着的和平统一的可能性--通过南朝鲜广泛发展的民主运动来达到统一的目的--给予必要的注意和考虑?

当时朝鲜人民军在人员和装备上都大大超过南朝鲜的武装力量。至1950年1月,朝鲜人民军总数已达十一万人,一批新的战斗师正在迅速组建。

由于估计美国不会介入在南朝鲜爆发的战争,金日成一再坚持要斯大林和毛泽东同意他用武力统一国家的计划。


斯大林最终支持了金日成


虽然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表示站在北朝鲜一边,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派兵与他们一道作战,但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朝鲜的统一是以中国先解放台湾、实现统一为基本前提的。换句话说,当时,中国领导人最为关切的是中国的统一问题。1949年3月,毛泽东曾对来访的金日成的特使直言不讳地说:金日成应当坚定不移地争取实现统一朝鲜,但近期还没有必要采取行动,因为国际形势不算有利;当时中国共产党也不能有效地和大规模地支持北朝鲜,一旦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任务,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国民党逃离大陆盘居东南的台湾孤岛,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似乎即将实现。所以,中国领导人首先关心的理所当然是解放台湾、统一祖国,而不是朝鲜半岛的统一。然而,就当时的军事力量而言,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武器装备远不如国民党的武器装备,靠小米、步枪加上木帆船,渡海攻打台湾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台湾海峡最窄的地方也在80海里以上,以解放军拥的船只的速度,跨越海峡需要的时间较长。在没有强有力的海空掩护的话,解放军的渡海舰只就会成为国民党空军的活靶子。因此,在金日成寻求斯大林帮助实现朝鲜半岛统一的同时,中国领导人也试图争取苏联军事上的支持。

1949年7月,也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派遣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其目的除了摸清苏联对华态度的底牌、为毛泽东访苏做好准备和为新的中苏关系奠定基础之外,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向斯大林说明中国共产党要在1950年解放台湾的设想,同时要求苏联对此提供援助。具体讲,对于中国共产党攻打台湾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飞机,因此刘少奇向斯大林转达了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的两项要求,一是希望苏联能够提供200架左右作战飞机并帮助培养飞行员,二是希望苏联在解放军渡海作战时,能够给予空中掩护。

1949年12月16日,平生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毛泽东乘专列抵达莫斯科的雅罗斯拉夫车站。当晚6时,斯大林和毛泽东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第一次会谈,其内容虽然涉及到中国安全和两国友好与合作的方方面面,但重要的一点就是毛泽东当面亲口向斯大林要求苏联帮助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其实在此之前,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等地已经建立起6所航空学校,开始培养自己的飞行员,但其水平和数量距离解放台湾的要求还相差得很远。1996年解秘的毛泽东与斯大林会谈记要记载:

毛泽东同志:国民党在台湾岛上建立了海军和空军基地。我们没有海军和空军就会给人民解放军占领这个岛子造成困难。因此,我们的一些将领主张求助于苏联,苏联可以派遣志愿军飞行员或秘密部队协助迅速夺取台湾。

斯大林同志:不排除给予援助,但援助形式需要斟酌。主要的是不给美国人提供进行干预的口实。至于参谋人员和教官,我们可以随时提供。其余事情我们要好好考虑一下。

与时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也紧锣密鼓地进行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攻台计划几经修改已经正式制定出来了,中央军委决定投入50万部队渡海作战。到1950年3月,中共的解放台湾先期工作事实已经开始了。

面对中国和北朝鲜都想动用武力完成国家的统一的现实,面对来自毛泽东和金日成两方面的援助要求,最初,斯大林对任何一方都十分小心,原则上口头答应,但一到具体问题上就打退堂鼓,之所以如此,苏联的主要顾虑是美国。二战结束后,苏联特别不愿意得罪西方,尤其是美国。原因也很简单,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难和浩劫,苏联遭受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质上的损失,尽管打败了法西斯德国,却再也无力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了。所以,斯大林竭力主张保持苏联与西方国家在战时结成的同盟关系,提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要和平共处、加强各方面合作的主张。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动“冷战”以后,苏联虽然以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来针锋相对,但总的说来是处于一种防御的态势,并不想同西方直接发生冲突。1949年1月斯大林婉言拒绝了金日成提出的缔结朝苏同盟条约的要求,其理由就是防止美国借此攻击苏联并永久性驻扎在南朝鲜。7月斯大林同样拒绝了秘密访苏的刘少奇提出的苏联对中国解放台湾提供海空支持的要求,借口是那会引起美国的介入,进而诱发美苏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斯大林还讲,遭受了巨大战争灾难的苏联人民对这样做也不会理解。

就像鼓舞了金日成一样,杜鲁门和艾奇逊1950年初讲了不会因保护南朝鲜和台湾而采取军事行动也使斯大林更为大胆了一些。在斯大林看来,似乎美国放弃了在雅尔塔划定的势力范围,将中国和朝鲜排除在自己的圈外,实际也就等于把它们交给了苏联。不过,尽管如此,斯大林虽然不反对毛泽东为解放台湾所做的必要准备,甚至允许苏联给中国的3亿美元贷款的一半用于购买军事装备,但仍没有同意中国在苏联的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进攻台湾。

既然似乎不存在了美国干涉的因素,斯大林为什么还不采取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支持中国解放台湾呢?这实际牵扯到他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而在毛泽东的要求和金日成的要求之间进行选择的难题。经过权衡,斯大林最终决定先支持金日成用武力统一朝鲜。1950年1月,斯大林在给苏联驻朝鲜大使的信中写道:“我理解金日成同志的不满情绪,但必须懂得,诸如他想要着手解决的关于南朝鲜这样一件大事,需要有周密的准备。事情必须要组织得没有太大的风险。如果他想要与我讨论这件事,那么我将随时准备接见他,并与他讨论。把这些转告金日成,并告诉他我准备在这件事上帮助他。”

出现这种结局并非偶然的,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苏联与中国、苏联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有太多太多的恩恩怨怨。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谈到苏联党和国家对中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帮助,但也在许多场合讲它们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犯了不少错误。对此不妨举个例子。1964年7月10日,毛泽东在接见佐佐木更三、黑田寿男等日本社会党人时讲:苏联占的地方太多了。在雅尔塔会议上就让外蒙古名义上独立,名义上从中国划出去,实际上就是受苏联的控制。我们曾经提过把外蒙古归还中国是不是可以。他们说不可以。就是同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提出的,1954年他们在中国访问的时候。凡是能够划过去的,他都要划。有人说,他们还把中国的新疆、黑龙江划过去。我的意见是都不要划了。苏联领土已经够大的了。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只有2亿。100多年前,把贝加尔湖以东,包括伯力、海参崴、勘察加半岛都划过去了。我们还没有跟他们算这个帐。对于苏联党和国家在这方面犯过的错误,斯大林自己也承认,1949年5月在接见秘密访苏刘少奇时,他主动地向中共代表团公开道歉。

其次,斯大林在与毛泽东和金日成两人之间的关系远近有别。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不仅得不到斯大林的信任,而且在中国党内始终受亲苏派的排斥和打击,其中最甚的便是王明。斯大林也一直担心毛泽东会成为亚洲的铁托,所以处处压制他。而金日成则不同,他与斯大林之间不仅没有如此之多的历史恩怨,而且由于在苏联远东的军营中呆过很长时间,所以深得斯大林的信任。

再次,统一朝鲜和解放台湾对苏联的意义不同。朝鲜半岛虽然小,但是,如果北朝鲜能在苏联支持下将统一起来的话,就可以成为苏联遏制它的宿敌日本的前沿阵地。苏联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它在远东的边防,使日本处于苏联的威慑之下。对于中国,斯大林则担心它统一后会更加独立自主,真地成为与苏联平起平坐的亚洲的南斯拉夫,更加不听话。

最后,如果是支持北朝鲜,苏联只需要同意便可以了,顶多出一点武器,用不着付出多大的代价。如果支持中国,苏联却要出动飞机和军舰,冒着与美国直接发生冲突的危险。

决心一经下定,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苏联很快就以有偿的方式向北朝鲜提供足可以武装3个师的军事援助,北朝鲜则以9吨黄金、40吨白银和1500吨的其它矿石作为回报。接着,金日成于1950年3月30日到4月25日再一次秘密访问莫斯科。在与斯大林会谈时,金日成说,朝鲜人民军已经取得了对南朝鲜军事上的优势,有足够的力量统一朝鲜半岛。他还和盘托出了北方的作战计划:首先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兵力,然后向南方提出和平统一方案;在和平统一方案被南方拒绝后,北方就诉诸武力。斯大林听后立即表示同意这个计划,同时指出,一年前他认为这样的计划是行不通的,但现在朝鲜和世界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目前不会对朝鲜问题进行直接武装干涉,所以这个计划便是可行的了。

在西方的史学文献中,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即朝鲜战争是朝鲜、苏联和中国一起协商发动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北京--平壤--莫斯科共谋理论”。对此,中国学者经过详细分析提出:“应该说,金日成从一开始就坚持以武力解决朝鲜统一问题,并且在美国的远东政策明朗化以后说服了斯大林,而中国只是在战争爆发前两个月才出于不得已,勉强表示赞同。毕竟,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还有许多比朝鲜半岛局势更为重要的国内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领导人的无奈


前面提到的《关于朝鲜战争的背景报告》还写道:“开始时,斯大林对金日成的反复要求保留态度,认为‘这样一个与南朝鲜有关的重大问题……需要做非常周密的准备’,但他原则上并不反对这个计划。对朝鲜人所拟方案的最终认可,是在1950年3月至4月金日成访问莫斯科期间。随后,金日成于5月访问了北京,并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

话可以这样讲,但过程绝不如此简单,尤其是里边的苦楚大概只有中国人自己知道。

近些年来公布的秘密档案表明,对于斯大林与金日成达成的协议,毛泽东丝毫不知。虽然在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中苏两国领导人谈论过朝鲜问题,但完全没有论及到金日成用武力统一朝鲜的计划。不仅如此,在毛泽东看来,朝鲜半岛上的问题不是北方进攻南方,相反是南方进攻北方,因此,他主张金日成对此一定作好防守的准备。中国所表示要给予或即将给予北朝鲜的支持和援助,可以说都是从抵御南方进攻的角度出发的。

斯大林虽然做出了首先支持金日成统一朝鲜的抉择,可是究竟怎样向毛泽东交待并且自己还不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成了一个棘手的事情。于是,斯大林采取了将皮球踢出去的办法,要金日成带着木已成舟的计划到北京去“征求”中国领导人的“意见”。这样做既能“摆平毛泽东与金日成的关系”,又可以同中国共担风险,甚至让中国承担主要风险。

当金日成秘密访苏结束、离开莫斯科回国的时候,斯大林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到北京同毛泽东进行当面商谈。这样,从1950年5月13~16日,金日成又对中国进行了3天的秘密访问,同毛泽东进行了两次会谈。对金日成来说,此行似乎只是按照斯大林的指示要求中国领导人同意北朝鲜用武力实现朝鲜半岛统一的计划细节,并不是向中国寻求什么援助。所以,在会谈期间,金日成并没有向毛泽东透露他的进攻计划,直到战争爆发以后第三天,也就是6月28日,才派一个级别并不高的军官到北京来通报情况。对此,毛泽东十分不满讲:“他们--指北朝鲜人--引者)是我们的近邻,战争爆发也不和我们商量,现在才来打招呼。”

5月13日晚上在中南海怀仁堂进行的第一次会谈中,金日成向毛泽东通报了他同斯大林秘密会谈的情况,并特别强调:由于南朝鲜对北方的侵略意图十分明显,南北关系已经紧张到了非解决不行的地步。现在统一朝鲜半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因为不仅南北方人民急切地盼望着统一,而且斯大林也同意使用武力达到这一目的。金日成特意搬出斯大林,对毛泽东说:斯大林同志强调解决这个问题事关重大,必须取得中国方面的同意。不难看出,金日成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毛泽东点头答应。

毛泽东的心情肯定是不痛快的,这不仅因为朝鲜半岛的统一要先于台湾的解放,还因为金日成是带着斯大林的成命来要自己表态的。但是,考虑到苏联“领头羊”的地位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毛泽东也不好直言拒绝,于是只是委婉地告诉金日成此事非同小可,需要通过苏联驻华大使向斯大林进行核实。会谈马上中止,毛泽东紧急约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要他立即向斯大林发电报以便证实金日成的说法。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中国领导人并不是十分信任金日成。第二天晚上,罗申将一封斯大林发来的电报交到毛泽东手中。电文是这样的:

毛泽东同志:

在与朝鲜同志的谈话中,菲利波夫(斯大林的化名--引者)和他的朋友表示了如下意见:由于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同意朝鲜人着手重新统一的建议。但有个附加条件,即问题最终应该由中国同志和朝鲜同志共同决定。如果中国同志有不同的意见,那么问题的解决就应延迟,直到进行一次新的讨论。会谈中的细节朝鲜同志可能会向您转述。

斯大林的态度如此明确,借着征求意见,把责任推到了中国身上。毛泽东还能说什么呢?同意不同意都让他犯难,赞同意味着发动战争是中国人与朝鲜人最终决定的,不同意则意味着反对朝鲜半岛统一的罪名将要落到中国人头上。比较来比较去,毛泽东实际上是不能不同意,只好告诉罗申,他已经注意到了朝鲜半岛上的情况,完全同意朝鲜同志的看法,即由于美国势力逐渐退出南朝鲜,该地区的局势发生了有利于北方的重大变化。在15日举行的第二次会谈中,毛泽东直言不讳地告诉金日成,他本来想先解放台湾,然后再考虑帮助统一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现在既然斯大林批准了朝鲜统一的计划,他也只好同意先解决朝鲜统一问题。不过,毛泽东特别告诫金日成,必须要考虑外国武力,尤其是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干预,“帝国主义会不会干涉,是帝国主义的事,我做不了主。我们不是他们的参谋长,不能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过准备一下总是必要的。我们打算在鸭绿江边上摆上3个军。帝国主义如果不干涉,没有妨碍;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也不管;如果过了三八线,我们一定要打过去。”

金日成来到北京就是要毛泽东点头,如今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因此其它的话也就听不进去了。所以,他在对毛泽东讲的这番话表示十分感谢的同时,也婉言谢绝了中国领导人的好意。金日成此时对于取得战争的胜利似乎有十分的把握。


朝鲜战争全面爆发与毛泽东的担忧


“火热的夏夜,朝鲜半岛上空乌云密布,惊雷滚滚,西太平洋卷起的狂风暴雨,笼罩着朝鲜半岛三千里绵绣江山。暴雨过后,茫茫白雾真满了天空。夜色还没有完全退去,浩淼无垠的海面上,荡起层层涟漪,金色而美丽的早晨即将来临--时值1950年6月25日,当地时间凌晨四点钟,然而,与黎明一同降临朝鲜半岛上的,却是一场惊动世界的朝鲜南北双方的内战。”这是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时中方代表团秘书长柴成文将军后来对朝鲜战争爆发那一刻的生动描述。

得到斯大林和毛泽东的首肯之后,金日成回国后就紧锣密鼓地进行战争准备。5月29日,金日成告诉苏联驻北朝鲜大使他已经收到了苏联答应提供的大部分武器装备。《关于朝鲜战争的背景报告》写道:“至1950年5月底,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和苏联军事顾问团共同报告,在三八线的军事集结已经完毕。在金日成的坚持下,军事行动的发起时间定为1950年6月25日。”接下来,北朝鲜完全按照既定计划行事,向南朝鲜提出了条件比较苛刻的和平统一建议。这种建议肯定不会得到南方的响应,于是七个师的朝鲜人民军于6月25日跨过三十八度线。朝鲜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战争开始后,对于它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平壤、北京和莫斯科的态度并不相同,金日成、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心情也各异。

北朝鲜的乐观态度和金日成的喜悦心情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因为战争按其原订计划如期地开始,而且最初进展十分顺利。经过近一个月的战斗,朝鲜人民军已经占领了朝鲜半岛的绝大部分,将南朝鲜剩下的几万人的军队连同前来增援的10万美军围困在半岛的东南一隅。战争胜利结束的日子似乎指日可待。8月中旬,金日成在平壤通过广播电台使命令朝鲜人民军全体将士必须在8月底之前结束战斗,消灭李承晚政权和将美国侵略者赶出朝鲜半岛,实现祖国的统一。

相比之下,毛泽东的感觉就不那么轻松了,其主要原因就是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反应异的强烈。战争爆发后两天,27日杜鲁门就做出了两个正是中国领导人一直担心的决定,一是宣布美国将出兵朝鲜,全力支持李承晚;二是宣布由于台湾地位未定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任何可能的对台湾的进攻,以保证台湾及台湾海峡地区的中立,实际上就是阻止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7月底,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带领十六名美国高级将领来到台湾,声称执行杜鲁门关于由美国用武力控制台湾的政策是他们的“责任和坚定的目的”。经过商谈,美蒋决定在台湾设立美军“驻台军事联络组”,由麦克阿瑟全权指挥台湾军队,“共同防守”台湾。8月4日,美国空军第十三联队从日本的冲绳基地来到台湾。

朝鲜战争的爆发,特别是美国的介入并出兵台湾海峡,大大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原定的解放台湾计划。因此,中国在发表声明对美国的行为进行谴责和继续表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心的同时,也不得不进一步调整解放台湾的行动计划。6月30日,周恩来就对海军司令肖劲光传达了中共中央军委新的战略方针。该方针说:“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打台湾增添了麻烦,因为有美国在台湾挡挡着……现在我们的态度是,谴责美帝侵略台湾、干涉中国的内政。我们的军队的打算是:陆军继续复员,加强海军、空军建设,打台湾的时间往后延。”另外,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出兵也极大地威胁了中国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将战略重点由在东南沿海准备进攻转变为对东北重工业地区进行防御。

然而,最让中国领导人不安还是朝鲜战争云谲波诡的形势。

8月初,一路势不可挡的朝鲜人民军便受阻于朝鲜半岛东南的釜山一线,后退到此的李承晚军队和美国军队在此建立起稳固的防线,拼死进行抵抗。战争进入胶着状态,一直延续到9月中旬。就在这期间,战争的天秤开始向南方倾斜。人民军不仅对美李防线久攻不破,而且不断地遭受到来自美国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和海军陆战队的攻击,士气开始低落。尽管金日成在斯大林鼓励下命令朝鲜人民军不惜一切代价进攻,但是,战局看上去是很难进一步好转的。当时,毛泽东特别担心的美国从朝鲜半岛中部的某地登陆。因为在狭长的朝鲜半岛上,平壤和汉城两处最窄,只有100多公里宽。如果美国军队从这两处登陆的话,就会拦腰将切断已经攻到东南端的朝鲜人民军。面对着这种情况,中国领导人一方面不断地提醒金日成防止美军从这两处登陆,另一方面把重兵集结在中国的东北,做好最坏的准备,包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出兵。

尽管如此,仍然信心十足的金日成这时仍然没考虑要求中国帮助,甚至拒绝中国提出的派观察员到朝鲜战场了解情况的要求。无论是战前准备还作战中的计划,北朝鲜和苏联实际上都对中国严格保密的。对此,周恩来在1950年9月曾经对苏联驻华大使馆武官抱怨过。


苏联将“皮球”踢给中国


中国领导人预料到的最坏情况果真出现了。

《当代中国丛书》中的《抗美援朝战争》卷载:“美国杜鲁门政府为挽回败局,经过积极策划和准备之后,乘朝鲜人民军主力集中在洛东江战线、后方兵力不足之际,于九月十五日,由‘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的美军第十军两个师(美陆战第一师、步兵第七师)及其所属炮兵、坦克兵、工兵等部队共7万余人,在飞机近500架、舰艇260余艘的配合下,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实施登陆。之后,登陆部队分兵向汉城、水原方向实施进攻。‘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洛东江正面战线的主力10个师(即美骑兵第一师和步兵第二、第二十四、第二十五、南朝鲜首都师团和第一、第三、第六、第七、第八师),在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指挥下,也于九月十六日开始进行反扑,与仁川登陆部队南北呼应,相互配合,夹击朝鲜人民军。朝鲜人民军为摆脱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不利地位,转入战略退却。‘联合国军’九月二十八攻占汉城,二十九日进抵‘三八线’。”麦克阿瑟指挥的这次登陆的代号为“烙铁行动”。

恶化的事态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发展着。初战告捷的麦克阿瑟“不顾朦朦胧胧预示着的一场灾难的坏兆头”,决心利用仁川登陆的胜利,分兵两路越过三八线,占领整个朝鲜半岛。9月27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麦克阿瑟“在朝鲜三八线以北进行军事行动”;两天之后,麦克阿瑟提出的占领北朝鲜的作战计划也被杜鲁门批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仅大量集结在三八线附近,而且在有的地方已经越过了三八线,美国空军更是大胆地飞到中朝边境进行侦察,甚至还进行扫射和轰炸。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向美国不断发出警告,另一方面加紧向中国东北部署重兵,力图阻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可是,盛气凌人的美国对此置若罔闻,决心要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为了使越过三八线、占领北朝鲜“合法化”,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等操纵下于10月7日通过了英国、澳大利亚等八个国家的一项提案,要求在“联合国军”占领下和在联合国机构的监督下,举行选举来统一朝鲜。这项提案实际上就是授权美国出兵占领整个朝鲜。有了联合国授予的这柄“尚方宝剑”,麦克阿瑟反倒向北朝鲜发出了“放下武器、停止战斗”的“最后通牒”。就在这个决议通过的当天,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就越过了三八线,向中朝边境逼近。到19日,“联合国军”在西线占领了平壤,东线占领了五老里、洪源,并且继续向北推进。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朝鲜战场上这种急剧恶化的局面对金日成和斯大林来说是始料不及的。面对“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后急转直下的形势,斯大林一方面命令国防部长主持制定一项苏联出动飞机去保卫平壤的紧急作战计划,另一方面要金日成加强平壤和汉城一带的防御,必要时将打到南方去的部队撤回来。汉城失守后,斯大林才如梦方醒,认为战争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遂派苏联武装部队副总参谋长带领一个苏联特别代表团到平壤向金日成传达了后退的指示。在随后举行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斯大林严厉地指责朝鲜人民军各级指挥机关和苏联军事顾问在战略战术上犯了许多错误。与此同时,为了摆脱窘境,斯大林还指示苏联驻联合国代表与美国代表接触以寻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途径。

手足无措的金日成则于9月28日召开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在讨论中,与会者认为,人民军主力由于深入到南部很难回撤阻止美军越过三八线,而美军若是强行越过,剩余的人民军也不可能阻挡,北朝鲜就会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基于对形势的这种估计,北朝鲜的领导人一致决定直接要求苏联和中国进行军事援助,需要提出的是,他们首先求助的仍然是苏联,而不是中国。第二天,金日成和当时北朝鲜的副首相兼外相朴宪永向斯大林发出了求救信。在讲述了朝鲜人民军遭受的毁灭性打击和面临的种种困难之后,他们写道:“亲爱的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我们不能不请求您给予特别的援助。换句话说,当敌军跨过三八线以北的时刻,我们非常需要苏联方面的直接军事援助。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请帮助我们在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志愿部队,对我们的斗争给予军事援助。”这封信经由苏联驻朝鲜大使之手,于10月1日凌晨2点50分到达克里姆林宫。

面对着“焦躁不安、惊慌失措,对前途感到渺茫”的北朝鲜领导写来的求救信,尽管朝鲜战场上目前局面十分紧张,但是,斯大林更多考虑的还是苏联的利益,首先是不愿意冒着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的风险,其次是不想为了远离莫斯科的朝鲜付出太多的代价,如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等。于是,斯大林一方面告诉金日成,朝鲜人民军应做好在三八线以北长期作战的准备,答应苏联将向他提供物质援助;另一方面,他又想将出兵援朝的重担转稼到中国身上。

在收到金日成和朴宪永求救电报的当天,斯大林便口援了一封电报给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要他立即转呈毛泽东或周恩来。在这封电报中,斯大林在转述了朝鲜人民军所处的困境后提出:“我考虑,根据眼下的形势,如果您认为能为朝鲜人提供援军,哪怕五六个师也好,应即刻向三八线开进,从而使朝鲜同志能够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中国部队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当然,由中国的指挥员统率。”在电报的结尾,斯大林还特别神秘兮兮地说:“我还没有而且也不打算向朝鲜同志透露这一考虑,但我毫不怀疑,他们如果知道这些一定会很高兴的。”斯大林认定中国会出兵朝鲜的,这不仅因为中国在战争爆发后就有援朝的意向并且在东北部署重兵,更为重要的是,朝鲜北方被美军占领将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这样,在毛泽东接到罗申转来的斯大林电报的同时,金日成的特使朴宪永也于10月1日带着金日成的亲笔求救信来到了北京中南海,“当面向毛主席、周总理恳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兵支援”。

事态的发展将中国推向了前台。


中苏之间的讨价还价


如前文所示,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曾经对金日成表示过打算出兵支援,战争爆发之后又提出过派军事观察团到朝鲜战场了解情况。然而,真地到了要中国军队到朝鲜战场上唱主角的时候,毛泽东就不能不认真考虑再三了。

10月2日,毛泽东也通过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向斯大林陈述了中国暂不出兵的意见:

我们原先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调动几个师的志愿军到北朝鲜帮助朝鲜同志。但是,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第一,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

第二,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极其严重了。

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

当然,我们不派兵援助,这对于正处在如此困难境地的朝鲜同志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我们自己也于心不忍;但如果我们出动几个师,随后又被敌人驱赶回来,并由此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末我们整个的和平建设计划将被全部打乱,国内许多的人会对我们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尚未平息,人民需要和平)。

因此,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同时准备力量,这样做在把握与敌作战的时机上会比较有利。

苏联人对中国不出兵的理由则不以为然。罗申在转呈毛泽东的电报时告诉斯大林:“在我看来,毛泽东的答复证明中国领导人改变了对朝鲜问题的最初立场。”斯大林更是抓住中国领导人要解放台湾的心理,告诉毛泽东:

如果中国只是消极地等待,而不是进行一场认真的较量,再一次使人信服地显示出自己的力量,那么中国就得不到这些让步(主要指美国放弃台湾--引者)。中国不仅得不到所有这些让步,甚至连台湾也得不到,美国人将会把持台湾,把它作基地。

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进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因为它同中国签有互助条约。这需要害怕吗?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我们在一起将比美国和英国更有力量,德国现在不能给美国任何帮助,而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不成为重要的军事力量。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么让它现在就打,而不要过几年以后,到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将复活起来并成为美国的盟国,而在李承晚控制整个朝鲜的情况下,美国和日本将会在大陆有一个现成的桥头堡。

其实,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不是怕卷入战争,而是清楚地知道中美两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差遣太大。当时,美国仅在朝鲜战场上1个军有两步兵师和1个机械化师,各种口径的大炮1500门;而中国的1个军只有3个步兵师,各种口径的大炮36门。更为重要的是,美军拥有1100多架各种作战飞机,完全掌握着制空权,而中国的空军才刚刚开始训练,预计到1952年才能有300架飞机出战。经济实力相差更大,1950年,中国钢产量只有61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574亿元人民币,而美国钢产量则高达877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为15078亿美元。从事态后来的发展看,中国领导人并不是绝对不想出兵,而是出兵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得到苏联方面强有力的军事援助,特别是提供空军的支持。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毛泽东决定派周恩来秘密访问苏联,同斯大林具体商议如何支援北朝鲜的事宜。经过两天的行程,10日,周恩来抵达莫斯科,次日到了黑海边的休养胜地拜见斯大林。根据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周恩来此行带去了中国的两个方案,一是暂不出兵,二是中国出兵,但前提必须是苏联要出动飞机帮助。“当天下午举行双边会谈,苏联方面出席的是斯大林和几乎全体政治局委员,中国方面出席的是周恩来和林彪,费德林和师哲担任翻译。所师哲回忆,会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斯大林解释苏联不能出兵的理由。斯大林认为苏联虽设想过帮助朝鲜,但早已声明苏联从朝鲜全部撤出,所以不能出现在战场,更不能同美国直接对抗,否则就是国际问题了。斯大林说苏方可以出动一定数量的空军作掩护,但只限于前沿作战,不能深入敌后,以免飞机被击落,飞行员被俘,或者尸体落入美军手中,造成国际影响。(二)斯大林劝中国出兵,理由是中国人与朝鲜人长相相近,难以区分;中国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行动可以自由自主。如果中国出兵,苏联将供应武器和装备。(三)周恩来阐述中国出兵的困难:中国人民长期遭受战争之苦,许多国计民生问题尚未解决,目前刚刚结束战争,正在恢复和建设等等。(四)斯大林建议,如果中国不出兵,就通知金日成早些撤过鸭绿江,保存有生力量,可将主力部队撤到中国休整,以利再战。

会谈结束后于当晚七时斯大林与周恩来联名致电中共中央,通报了会谈结果。电报内容尚未披露,但根据师哲的回忆,可能包括上述会谈内容以及决定中苏均暂不出兵,要金日成撤到鸭绿江以北的安排。另外,据毛泽东十三日给周恩来的回电看,肯定还有一项内容,即苏联空军目前尚未准备好,暂无法出动,‘须待两个半月内才可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

周恩来与斯大林这次会谈之后一直到19日中国正式出兵,中苏两国领导仍然围绕出兵条件,特别是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问题进行商讨。斯大林与毛泽东之间通过罗申转呈的多封秘密电报充分地说明了这种商谈之艰难。中国最终决定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


抗美援朝的决策


开始的时候,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认为,朝鲜战争北朝鲜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的,所以,当朝鲜人民军处于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斯大林理应全力帮助北朝鲜,至少会同意出动空军支持中国抗美援朝。因此,10月2日,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前,毛泽东就打电报给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和当时负责东北边防军的第13集团军司令邓华,要求他们率军随时准备入朝作战。不过,在随后召开的政治扩大会议上,出现了严重分歧,很多人都因对于取胜没有把握而反对出兵,毛泽东也只好作罢,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拒绝了苏联的要求。但这不等于放弃出兵援朝的打算,4日,毛泽东又与从西安受命返京的彭德怀进行协商,初步达成一致,即如果有苏联的军事援助和空中掩护中国就可以考虑出兵。这样,就在周恩来启程前往莫斯科的8日那天,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名义发布命令,由13兵团所属的第38军、39军、40军、42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与所属的炮兵1师、2师和8师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

就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整装待发的时候,毛泽东获悉周恩来同斯大林会谈的结果,感到十分失望,便于12日命令原准备出动的东北部队就地整训并如彭德怀和高岗进京。由于美国军队此时已经越过了三八线进行北犯,在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上,毛泽东强忍住内心对苏联、对斯大林的不快,说服与会者再一次决定出兵赴朝作战。同时,毛泽东拍电报给周恩来,要他在莫斯科多呆几日,继续与苏联领导讨论中国出兵的条件,尽量争取苏联的军事援助。如果苏联能够用租借的方式向中国提供2亿美元的货款,能够在两个月到两个半月内出动飞机帮助中国的话,中国政府可以出兵援朝,时间大体上是在19日。

经过磋商,14日苏联政府答应援助中国军事装备和信用货款并将出动16个团的喷气飞机掩护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天,平壤告急,金日成的特使朴宪永来到沈阳会见彭德怀,请求中国尽快出兵。彭德怀告诉朴宪永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在18日或19日出兵赴朝作战。就在这同一天,毛泽东又电告彭德怀和高岗,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日期最好能提前到17日。

可是,当中国军队即将出发之际,斯大林却又一次显露出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只想坐享其成的民族利己主义的特点。在一封给苏联驻平壤大使什特科夫的特急电报中,斯大林告诉他:“经过一段犹豫不决,中国人已最后做出向朝鲜派出他们的军队的决定。我很满意这个有利于北朝鲜的决定。在这个问题上,您不必考虑以前我们高级官员与中国领导人会谈时做出的建议。”此外,斯大林还批示莫洛托夫转告周恩来,苏联派遣的空军只能驻扎在鸭绿江北岸的中国境内,两个月或两个月之后也不准备进入朝鲜境内掩护中国人民志愿军。

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学者是这样写的:

几天前斯大林虽然表示苏联空军不能在敌后作战,但毕竟答应在“前沿”作战,这当然可以为志愿军的出击提供空中掩护。现在苏联决定空军不入朝作战,也就意味着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根本无法得到空中掩护。这不能不使中国重新考虑出兵问题。于是,毛泽东在17日下午5时再次急电彭德怀和高岗改变计划。15日原定先头部队17日出动,现改为“准备于19日出动”,并且说明18日“当再有正式命令”,电报还要彭、高二人乘飞机回京商谈。

毛泽东于18日又一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研究出兵朝鲜问题。会上,刚回到北京的周恩来介绍了几天来同斯大林、莫洛托夫等人会谈的情况,彭德怀介绍了志愿军出国前的准备情况。毛泽东最终决断说:“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会后,毛泽东于晚9时给邵华等同志去电,命令部队按预定计划,自10月19日晚从安东(即今天辽宁省丹东市)和辑安(即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两地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就在这一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占领了平壤。

而苏联人则说:

在斯大林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只是在中国的安全确实受到威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正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才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0月下半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入朝作战。随后不久,中国入朝部队的总数达100万人,还有在约同样数量的人员被派往朝鲜做运输工作。

中苏在出兵援朝问题上的分歧是不难看出的,同样为双方后来的不和埋下种子。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虽然无端地承担了金日成与斯大林应负的责任,但最终还是出兵了,抗美援朝的序幕由此正式拉开。


中美之间的血肉撕杀


与抗复杂的背景相比,抗美援朝过程本身透明度极大。不用说各种史书、回忆录,更有那诸多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把抗美援朝栩栩如生地展现人们面前。《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影片,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杨根思、王成等英雄人物,不知道激励和感动了多少中国人。所以,抗美援朝的过程而言,并没有多少新故事,至少现在如此。如何用世人都熟知的事实来揭示中美国之间这两年多的血肉撕杀呢?我想可以用两个字两概括,一是“打”,二是“谈”。其中,“打”无疑是主要的。

“打”是在战场上真刀实弹的较量。大概没有谁准确地统计过在抗美援朝期间,中美之间一共打过多少次仗。最值得提及的是五大战役。

第一次战役,也称做清川江战役或鸭绿江战役,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到11月5日结束。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时候,“联合国军”正如日中天。拥有1100多架各种型号的飞机和300多艘各种型号的军舰的42万多“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有一半以上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到三八线以北作战,长驱直入,不仅占领了平壤,而且直逼鸭绿江和图门江,当时不可一世地宣称在感恩节之前占领全朝鲜。

面对着如此强大的敌人,志愿军入朝后先是采取了积极防御、阵地战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在遏制敌军的进攻态势、稳定住战局的同时,尽可能消灭其有生力量。接着,经过周密部署,特别是利用麦克阿瑟不相信中国真地会出兵和继续分兵冒进等战略性的错误,攻击弱点、各个击破,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共歼敌1万5千余人。麦克阿瑟想在感恩节之前结束战事的希望破灭。志愿军虽然也伤亡3万多人,但入朝后取得的首场胜利最大的意义是重挫了美国的锐气,增进了中朝人民胜利的信心,从而使战局稳定下来。

第二次战役,也称平壤、兴南战役,从11月25日开始,到12月24日结束。

虽然遭受了失败,美国人还没有清醒,仍然以为中国不敢与之对抗,志愿军参战不过是为了保护中国边界的安全和经济设施,所以,仍然坚持加紧军事进攻、迅速占领整个朝鲜的原订计划,同时为了阻止中国军队赴朝,还批准了麦克阿瑟关于轰炸鸭绿江上所有桥梁的计划。于是,麦克阿瑟调兵谴将,凑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共计22万多人,各种飞机1200多架,发起“最后攻势”,试图速战速决,两个星期之后大兵们回家过圣诞节。为此,这次战事特意被称做“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

志愿军则利用美国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和作战意图,进一步采取“诱敌深入、出奇制胜”的战术方针。因此,当“联合国军”开始进攻的时候,志愿军的主力在向后转移的同是,支小股部分进行节节阻止,诱使敌军进入预定的埋伏圈。对于这场战役的过程,一个美国人这样描写道:“11月25日天黑不久,灾难降临了。约20万中国人穿插进沃克的第8军团和阿尔蒙德的第10军之间的空隙,向第8集团军的右翼--即韩国第2军发起了攻击。韩国部队崩溃了,仓惶逃跑,使中部美国第9军暴露出来。第9军先是收缩,然后坚守,最后与左边的第1军一起后退。两天后,11月27日在东部战场,另一支中国集团军攻击了第10军--奥利佛·史密斯的第1陆军师,中国军队插到背后,将海军陆战队围困在楚新水库地区。……局势很快就明朗了,联军遭遇的是第一流的军队。令人吃惊的是,中国纪律严明,指挥有方。沃克的第8集团军被这突然袭击完全打晕了

头,很快开始全线后撤。”

这次战役的结果,志愿军共歼敌3万5千多人(其中美军2万4千多人,包括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完全粉碎了美国要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的梦想,迫使敌人全线退守到三八线以南,进攻态势转变为全面防御。志愿军方面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又有3万多人牺牲,其中包括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第三次战役,也称汉城战役,从12月31日开始,到1951年1月8日结束。

遭受重挫之后,在来自各方的责难的压力下,杜鲁门曾有过动用原子弹的念头,麦克阿瑟则提出进一步将战争扩大到中国,“袭击满洲机场、封锁中国海岸和利用福摩萨(即台湾--引者)的中国人”。在这些想法遭到国内外的强烈反对没能会诸实施,但是,杜鲁门政府的坚持朝鲜战争、加强西欧防务和美国军事力量的基本方针并没有改变。因此,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在新任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的指挥下,在三八线附近筑起三道防线,以阻止志愿军的向南进攻,以后再伺机反扑。

志愿军则利用这个机会充实军事力量,改善后方交通运输和加强后勤指挥,解决粮食问题。在此基础之上,1950年12月31日下午5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向守在三八线附近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李承晚军队发起全线的反击,并且很快地将其突破,1951年1月4日晚攻克汉城,8日将敌人赶到了北纬37度一线。“在这次战役中,志愿军和人民军齐心协力,并肩进攻,经过连续七昼夜的奋战,前进了80~110公里,毙伤俘敌1·9万余人,粉碎了‘联合国军’据守‘三八’,整顿军队,准备犯的企图。志愿军在这次战役中伤亡5800余人。”

第四次战役从1951年1月25日开始,到4月21日结束。

考虑到入朝以来连续作战将士过于疲惫,先头部队前冲较快而后续保障难以跟上,而敌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计划地后撤,其主力并没有太大的损害,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决定不再追击,而是停下休整。这一度引起苏联和斯大林的不满,当时苏联驻朝大使拉佐瓦拉耶夫坚持要彭德怀继续追击,一直打到釜山,将敌人赶下海。为此,他还向斯大林告彭德怀一状。《关于朝鲜战争的背景报告》说:“然而,中国军队按照中共领导人守住三八线的战略方针,放弃汉城实施北撤。他们未对人民军试图将东线美军赶过三八线提供支援。在战争的这段时间,金日成同以彭德怀为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之间发生了尖锐矛盾。朝鲜人不同意中国人民志愿军放弃汉城的做法,并指责他们未对东线人民军部队提供支援。”

连续受到三次挫折的美国不仅同西欧盟友如英国等产生矛盾,在美国国内也造成很大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首先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称中国为“侵略者”,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撤离朝鲜,试图以此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朝鲜战场上加紧做反攻的准备。这样,1951年1月25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集中23万余人,在炮兵、坦克兵、航空兵的掩护下由西向东全线向北反扑过来。面对着强大的而且气势汹汹的敌人,志愿军先是采取积极的防御作战,固守以汉江南岸并在横城与朝鲜人民军一起进行了反击作战。接下来,志愿军全线转入防御,采取纵深设防,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阻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到4月21日这场战役结束,“志愿军和人民军共歼灭敌人7·8万人,歼敌人数超过前三次战役的总和,迫使敌人平均第天要付出900余人伤亡的代价,才前进1·3公里。在这次战役中,志愿军伤亡4·3万人。”

第五次战役从1951年4月22日开始,到6月10日结束。

这次战役又是以志愿军反击开始的。上次战役后,“联合国军”重新进占了三八线,并且伺机北进,志愿军一度又处于被动的防御境地。为了尽早地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志愿军决定进行反击,集中优势兵力将敌人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投入了15个军(军团)的兵力,连续奋战五十天,歼敌8·2万余人,粉碎了‘联合国军’妄图以后登陆配合进攻在朝鲜峰腰部建立新防线的计划,摆脱了在第四战役时所处的被动局面,并使志愿军新参战的兵团受到了锻炼,取得了对美军作战的经验。志愿军也付出了伤亡7·5万人的代价。”

经过这五次战役,三八线大体上又成了交战双方的分界线。三八线南边的“联合国军”和李承晚军队总数达69万,虽然装备优良,但士气低落;三八线北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有77万人,朝鲜人民军有34万多人,虽然装备比较差,但士气高昂。经过几番较量,此时双方力量回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另外,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损失严重,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十分高涨;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巨大困难,中国也认识到,迅速战胜“联合国军”几乎不可能。于是,交战各方都有和平谈判的意思,以后的战争便进入边谈边打的局面。

在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苏联驻联合国代表的呼吁和建议下,先是李奇微奉美国政府之命发表声明,表示愿意进行停战谈判;尔后,金日成和彭德怀也发表声明表示同意。经过协商,7月10日,由朝鲜人民军南日和中国人民志愿军邓华、解方等人组织的代表团在开成的凤来庄同以美国军官特纳·乔埃率领的“联合国军”代表团开始进行停战谈判。这种谈判是十分艰难的,“真可谓有是反复无常,好不容易达成一个会谈的议程协议,一进入第2项议程就僵持住了。接踵而来的是一连串事件的处理和战场上的再次较量。”志愿军和人民军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联合国军”则先后进行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先是全面进攻后又重点进攻,战线虽然向北有所推进,但兵员损失惨重。10月25日,停战谈判在板门店重新开始,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并辅以局部性的战斗,美方最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即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

以后,谈判双方又就朝鲜停火与休战具体安排、谴返战俘等问题达成初步协议。然而,且不说还有许多事宜没有达成协议,即便达成的履行起来也困难重重。更有甚者,就在重开谈判过程中,美国又利用其空中优势,实施对志愿军的交通补给线进行狂轰滥炸的“绞杀战”,不顾国际法的禁令竟然在朝鲜战场实施细菌战,利用武器装备的优势进行局部进攻,以攻占上甘领地区为主要目标的“金化攻势”,试图侧后登陆打破僵局等等,但在志愿军和人民这的顽强抵抗下,均告失败。不仅如此,志愿军和人民军在1953年还实施的夏季反攻,对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1953年7月27日上午当地时间10日,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从当日22点起,一切军事行动停止,朝鲜战争结束,抗美援朝当然也就随之结束了。


无穷的后患


朝鲜战争结束了,但是它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就直接方面而言,“联合国军”和李承晚军队被歼109万,其中美军39万7千人。仅美国在战争中消耗各种作战物质7300余万吨,战费开支830亿美元;中国在战争中伤亡36万余人,消耗各种作战物质560万吨,战费开支62亿人民币。然而,它所产生的影响还有更深远的,有的直到今天也还没有能消除。比如朝鲜半岛南北方对峙局面,美国在韩国的驻军问题等等。择其要者,朝鲜战争对战后世界的发展的重大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阻碍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使统一中国更加困难。

今天回过头看,虽然不敢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朝鲜战争,大陆就一定能够实现统一台湾,但毋庸置疑的是,当时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条件也是最有利的。为什么?从大陆方面说,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军刚刚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威望与士气都处于最高峰,而且为了解放台湾做了比较充分的各方面的准备。比如,中央军委再三修改作战计划,并将攻兵力增加到16个军以上。从台湾方面说,国民党刚刚溃败到此,士气低落,其战斗力是自国共两党交恶以来最低点。从国际方面说,美国虽然一直是国民党的靠山,由于急于从亚洲脱身,正如前面所提到了竟然宣布台湾不属于自己的保护的范围。这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统一祖国无疑是最有利的。可是,朝鲜战争一爆发,大陆将主要的人、物、财力投入朝鲜战场,台湾借机叫嚣要反攻大陆,而美国直接将军舰开到台湾海峡,用武力阻止中国统一。从此之后,台湾就处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第七舰队的六艘驱逐舰,两艘巡洋舰和一艘运输舰组成的特混舰队,驶进汹涌澎湃的台湾海峡,开始了

长达二十年的漫长巡弋。”尽管台湾是中国一可分割的领土,但是,台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国际化了,时至今日,大陆统一台湾都是世界性的敏感问题,所以《当代中国外交》就专有一章论述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展开的斗争。

其次,恶化了中美关系,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不利。

公正地讲,比较起对中国肆意烧、杀、抢、掠、占的英国、法国、俄国、日本来说,二战之前的美国并不是最坏的;比较起朝鲜战争开始到70年代初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霸占中领土台湾、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包围并使两国处于直接对立状态来说,二战之前的美国也不是最坏的。一本比较权威的书将200多年的中美关系分为五个时期:中美两初建立贸易关系的时期(1784年2月至1844年6月)、美国追随英国对中国进行商业扩张的时期(1844年7月至1899年8月)、美国加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渗透的时期(1899年9月至1949年9月)、中美两关系最恶化的时期(1949年10月至1971年12月)、中美关系的新时期(1972年1月以后)。毫无疑问,朝鲜战争在使中美关系变得最恶化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由于美国又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中的龙头老大,中美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制约着西方其它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从而使新中国刚一诞生就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形势。

第三,耗费了本来就不富裕的中国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耽误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建立初期的新中国绝对不过分,新中国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极其困难、极端落后的基础之上进行经济建设。1949年,全国的工业总产值只有140亿元人民币,其中轻工业103亿,重工业只有37亿;农业更糟,由于人力和耕畜、农具、肥料等生产资料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粮食总产量都比解放前最高年份降低四分之一多,棉花下降了快一半;广大城乡居民生活也非常贫困,城镇职工有一半人处于失业境地。面对这样的经济状况,新中国首要的任务是恢复工业生产,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上是步入了战时轨道,一切都服务于抗美援朝战争。当然,这对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完全必要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发展主题。至于在战争中伤亡的36万余人,消耗掉的560万吨各种作战物质,62亿元战费开支对当时的中国意味着什么是不难想象的。

第四,扩大了中苏之间的裂痕,破坏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和统一。

中苏关系关系更耐人寻味。1949年到1991年的中苏关系是由两党之间关系、两国之间关系及两党、两国的领袖人物之间关系交织在一起,显得异常复杂。在“冷战”的背景下,1950年2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此为标志,中苏两党、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中苏结盟虽然是双方的共同需要、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由于苏联根深蒂固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中国因近代蒙受屈辱的特殊民族心理,再加上这个条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制和不利的性质”,同盟不仅不很牢固,而且充满着危机因素,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朝鲜战争期间埋下的,这从前边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如何出兵援朝等问题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不得不花费大量苏联货款来购买武器、弹药,战前想方设法推中国上阵,战中既不出钱又不出力,对于这样的盟友,中国是大失所望。所以,基辛格讲:斯大林对中共的援助刻薄吝啬,也要求中共钱买军火,种不中苏龃龉的初因;苏联对北京的支援不干脆、算计精明,也种下了中、苏失和的种子。

最后,加剧了朝鲜半岛南北的对立,双方重新归一遥遥无期。

朝鲜战争以后,三八线成了朝鲜半岛南北方不可逾越的鸿沟。南北朝鲜成了美苏为首的两种社会制度、两大阵营在亚洲的前沿,而美国军队从那时候起就一起驻扎在南朝鲜。在随后的“冷战”岁月里,由于分属两大阵营、两种制度、两个国家、两种意识形态,朝鲜南北方相向而行,越离越远,各方面的差别越来越大,统一似乎越来越不可能。1995年8月到1996年8月,我作为访问学者在韩国汉城呆了一年,由于专业关系多次到三八线一带游览,对此颇有感慨。虽然也在一地方设有祭望北方故乡的之地,逢年过节人们来到这里叩拜以表思念之情,但是,更多参观场所是告诉游人北方有多么多么坏,有多么穷,有多么危险,向民众灌输的对北方的敌视和防范。韩国人也讲统一,但在他们的心目中,这种统一不是兄弟间重归于好,而是北方对南方的臣服,是爷爷和孙子的关系。我没去过朝鲜,但大体上可以想象到北方的态度一定针锋相对的。

就在写作的时候,我从报纸上读到,1999年9月2日朝鲜宣布40年前由联合国划这的与韩国之间的海上分界线无效,另外单方面划定了一条并发誓要用武力来保卫。另个,韩国总统金大中最近在美国《洛杉矶时报》上发表文章说:“朝鲜半岛如今仍然是处在冷战期间那种紧张状态中的最后一个地区。朝鲜半岛表面上的和平悬挂在可追溯的朝鲜战争结束时候的停战协定上,非常危险。”用这一北一南的两方面态度来作本文的结尾可可是再好不过了。


【本文发布经作者授权】

进入 孔寒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朝鲜战争   世界战争史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战争史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