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战争史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本专题收录跟踪对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战争的分析文章。战争是敌对双方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武装斗争,是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相互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包括侵略战争和自卫战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传统战争和现代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等多种类型。
最新文章
- 钱乘旦:世界大格局中的二战东方战场2022-05-14
- 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2022-05-14
- 张经纬:甲午战争的历史定位及中国的路径选择2022-05-04
- 唐利国:日本侵华思想战研究刍议:1931-19452021-09-29
- 倪世光:骑士制度与西欧中世纪战争2021-05-06
- 吴义雄:“国体”与“夷夏”:鸦片战争前中英观念冲突的历史考察2018-11-14
- 魏城:一战与中国:迟到的历史公义2018-11-12
- 陈海宏:世界军事史研究的当代价值2018-08-02
- 安竹:战争,如何影响文明的进程2018-06-26
- 卓南生:再谈“明治百年祭”论争与日本走向2018-02-28
- 何元国:雅典人是如何打伯罗奔尼撒战争的?2018-01-28
- 何越:今天的英国精英如何看待鸦片战争?2017-11-21
- 林肯·佩恩:马汉的海权理论与三场毫无征兆的海上战争2017-11-11
- 牛大勇: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一次战略空运2017-07-25
- 伍国:民国学人看晚清:读《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2017-07-07
- 易中天:鸦片战争:体面与撒谎2017-06-25
- 日本25艘航空母舰点鬼录——航空母舰往事(二)2017-06-19
- 马勇:甲午前中日发展异途及其后果2017-05-31
- 黄力民:九一八事变以来亡于中国的56名日军将官2017-05-29
- 郑非: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2017-05-29
- 邓文初:战争为何会成为大清与沙俄的对话方式?2017-04-24
- 马勇:甲午前中日两国“朝鲜方略”2017-04-19
- 周俊:二战前日本南进政策形成的历史脉络2017-01-30
- 周俊:八年抗战还是十四年抗战?日本视角下的战争认识2017-01-16
- 马云根: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理论与历史的紧张2017-01-11
- 胡澎:日本人战争记忆的选择、建构——兼谈中日如何共享战争记忆2017-01-07
- 刘亚洲:中国的军改与美国的战争2016-12-30
- 林足劲:战争与创伤症候群2016-12-13
- 黄力民: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地面部队侵占中国国土述略2016-11-14
- 王海军: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书刊发行领域的博弈2016-08-28
- 黄道炫:抗战初期在山西的八路军2016-08-25
- 步平: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融合2016-08-17
- 臧运祜/赵秀宁:1930~40年代中国学界的甲午战争史研究2016-08-14
- 马勇:李鸿章、伊藤博文与甲午战争:两个人的战争2016-05-02
- 陈忠海:鸦片战争与晚清财政2016-04-30
- 马勇:甲午战后的中国与日本:1895-19152016-04-06
- 李义虎:科索沃战争所带来的国际政治思考2016-04-06
- 马勇:近代东亚历史的转向2016-03-30
- 严泉:历史细节中的甲午战争2016-03-28
- 王芳: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探析2016-03-10
- 尤淑君: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2016-02-29
- 宋成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历史的拐点与东亚国际格局2016-02-29
- 卢毅:日本战史中的国民党正面战场2016-02-27
- 胡德坤:论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2016-02-26
- 胡德坤:中国抗战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2016-02-26
- 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与日本对德关系的演变2016-02-26
- 胡德坤: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30年回顾2016-02-26
- 胡德坤:武汉会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研究2016-02-26
- 胡德坤: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四川作战”计划的破产2016-02-25
- 沈志华:朝鲜对华的对抗心态从何而来?2016-02-17
- 刘怡:天朝的逻辑:咸丰帝与第二次鸦片战争2016-02-14
- 胡新民:淞沪会战的再回顾与再思考2016-01-03
- 闻黎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第三种力量2015-12-16
- 王鼎杰:晚清军事转型失败的战略分析2015-12-09
- 余不洁:中印1962年边界战争的得失和疑点2015-12-04
- 魏宏运:卢沟桥战争:中日两国历史命运错位之走向2015-11-28
- 竹子:读蓝诗玲的《鸦片战争》2015-11-22
- 马勇:甲午战争中的西方列强2015-11-16
- 茅海建:甲午战后日本如何从敌人成了座上宾2015-11-09
- 王奇生、凌绝岭:中国何以取得抗战最后胜利2015-10-14
- 荣维木:另一种视角:从抗日战争看中国现代化历程的顿挫与嬗变2015-09-22
- 魏宏运:卢沟桥战争:中日两国历史命运错位之走向2015-09-22
- 朱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断想2015-09-07
- 周少来:铭记战争:是为了谨守和平2015-09-05
- 张海鹏: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2015-08-27
- 贾根良:甲午战争败于国家发展战略观2015-08-20
- 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2015-08-18
- 乔良:比战争更早打响的战争 ——从日军对华兵要地志研究看中日战争准2015-08-16
- 李竞恒:史前时代的战争2015-08-10
- 章百家:不对称的同盟: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2015-08-09
- 廖敏淑:《中日修好条规》与甲午战争2015-07-08
- 牛新春:集体性失明:反思中国学界对伊战 、阿战的预测2015-07-01
- 袁鹏:伊拉克战争与世界政治主要矛盾2015-05-29
- 林晓光:东亚国际关系视阈下的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研究2015-04-16
- 张晓刚 国宇: 围绕朝鲜半岛的日清、日俄矛盾与甲午战争2015-03-28
- 荣维木:中国抗日战争研究的现况与前瞻2015-03-15
-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2015-03-13
- 沈志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及动机分析2015-03-11
- 谢祥京:中国抗日战争的游击战2015-01-13
- 戴鞍钢:日本与甲午战争后的沪苏杭2015-01-04
- 李永晶:甲午战争与日本的世界认识2014-12-21
- 加藤三由纪:战场上的创作2014-12-12
- 郑剑:孙子的慎战思想与美国的战争烂尾工程2014-12-10
- 马勇:甲午战争与东亚秩序重建2014-11-14
- 唐权:清末版画中的甲午战争2014-11-11
- 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的历史启迪2014-11-10
- 张文木:关于甲午战争的大历史总结——兼论古田会议的划时代意义2014-11-03
- 喻大华: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巨大挫折2014-09-26
- 檜山幸夫:东亚近代史中的中日甲午战争2014-09-26
- 王记华 董进一: 甲午战争期间清军的后勤保障2014-09-26
- 尤淑君:甲午战争后的中朝关系2014-09-26
- 杨国强:国耻激生的思想丕变——甲午战争120年再思2014-09-26
- 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2014-09-23
- 王美平: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观的变迁2014-09-06
- 刘申宁:甲午战败的历史解读2014-08-13
- 钟少异:甲午之战败在国不能战军不能战2014-08-11
- 辛鸣:甲午战争对国家治理的启示2014-07-28
- 马勇:甲午年中日冲突的必然与偶然2014-07-27
- 黄遵宪:甲午之战的忧天之泪2014-07-27
- 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写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4-07-26
- 张文木:关于甲午战争的大历史总结2014-07-20
- 张海荣: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与长远影响2014-07-09
- 马勇:甲午启示录——从历史因果链条中分析甲午战争失与得2014-07-03
- 李朝津:中日战争与历史反思2014-06-28
- 马勇:甲午战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2014-06-27
- 马勇:甲午战争——缘起、过程及教训2014-06-25
- 沈志华:斯大林、毛泽东博弈催化朝鲜战争2014-06-25
- 丁一平: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2014-05-01
- 肖裕声: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2014-05-01
- 皮明勇:甲午战败实为“文化力”之败2014-04-29
- 张炜:一场日本精心谋划的侵华战争2014-04-29
- 徐焰:甲午战争使中日关系易位的启示2014-04-29
- 李安民:日本在甲午海战中粗暴践踏国际法2014-04-29
- 马勇:重温《马关条约》签订始末(下)——无奈收场2014-04-28
- 马勇:重温《马关条约》签订始末(中)——遇刺转机2014-04-28
- 马勇:重温《马关条约》签订始末(上)——尴尬出山2014-04-27
- 侯昂妤:对甲午战争的另一种观察2014-04-24
- 金一南:北洋海军甲午惨败实属必然2014-04-23
- 丁伟杰:甲午战败对新形势下海防建设的启示2014-04-23
- 王晓彬:晚清军事改革的教训和启示2014-04-23
- 张煌:从攻防不对称律审视甲午战争2014-04-23
- 刘化军:先天不足阻碍晚清海军教育训练变革2014-04-23
- 余爱水:走进甲午,是为了走出甲午2014-04-21
-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十大教训2014-04-21
- 姜鸣: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2014-04-21
- 张煌:恩格斯眼中的甲午战争2014-04-21
- 郑永年:如何避免第三次中日战争?2014-02-20
- 李月军:从传统帝国到民族国家——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战争逻辑2014-02-19
- 严孟达:甲午再现风云2014-02-08
- 王元丰:中国该怎样避免与日本的战争?2014-01-29
- 鲍盛刚:不一样的甲午年——中日力量变化与冲突根源2014-01-26
- 吴宏亮 孟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泽东出兵朝鲜艰难决策的背后2013-12-27
- 张文木:日本历来欺软怕硬——近现代与日本相关的几场战争及其评论2013-12-05
- 汪晖: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2013-12-02
- 杨际开:论日本对慰安妇的战争责任 2013-10-27
- 于时语:朝鲜战争和亚太地缘政治2013-08-13
- 薛衔天: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以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中朝关系2013-08-01
- 牛军:“打过三八线”是怎样决策的?2013-07-30
- 朱锋: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 中国呼唤变革2013-07-29
- 毛剑杰:棋子、弃子:志愿军战俘争夺暗战2013-07-28
- 沈志华: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谈判过程与战后影响2013-07-28
- 张文木:朝鲜战争与中国崛起2013-07-14
- 沈志华:朝鲜战争初期林彪“称病不出”质疑——兼论毛泽东对入朝作战何2013-07-12
- 黄宇和:21世纪初西方鸦片战争研究反映的重大问题——2013-07-08
- 陈兼:六十年后再思考——朝鲜战争的起源与历史影响2013-06-25
- 沈志华:中朝联军指挥权归属之争——朝鲜战争与中朝同盟2013-04-21
- 张泽石:我对朝鲜战争的回顾与思考2013-02-18
- 李丹慧:三八线与十七度线——朝战和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2013-01-07
- 秦晖:中国卷入朝鲜战争是为消斯大林的恼火2012-11-11
- 金观涛 刘青峰:19世纪中日韩的天下观及甲午战争的爆发2012-10-28
- 信力健:从“日俄战争”看战争与革命2012-09-15
- 黄力民:战后朝鲜半岛的三年政治混沌2012-06-16
- 刘忠:美国反恐战争述评2012-02-23
- 唐丝丝:论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从伊拉克战争的视角剖析2011-12-27
- 郑酋午:朝鲜战争不存在侵略和反侵略的问题2011-12-02
- 郑酋午:中英1840-1842年战争的性质:是报复不是侵略2011-11-30
- 郑酋午:中日甲午战争的性质2011-11-30
- 沈志华:苏联未否决联合国出兵朝鲜议案真相2011-11-29
- 张鸣:浮肿的甲午战争2011-11-06
- 徐焰:中国为朝鲜战争一共支付了多少军费2011-11-06
- 赵秉志 王秀梅:论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战争罪2011-11-03
- 金雁:二十世纪初俄国的改革、战争与革命2011-03-23
- 马勇:甲午战败与中国精英阶层的激进与困厄 2011-01-09
- 袁成毅: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量化”问题2010-12-03
- 郭德宏:抗日战争史应该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2010-09-09
- 福斯特·卡特:朝鲜人民是这场战争的最大牺牲者2010-06-29
- 汪晖: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2010-05-31
- 杨奎松: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2010-04-22
- 傅国涌:蒋介石日记中对抗日战争的预测2010-04-22
- 李零:读《剑桥战争史》——杀人艺术的“主导传统”和“成功秘密”2010-02-05
- 徐泽荣: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2009-10-24
- 黄力民:朝鲜战争彭德怀统帅作用辨析2009-06-26
- 沈志华: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的起源2009-06-21
- 金一南:伊拉克战争及对我国国防建设的启示2009-05-31
- 戴超武: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核打击政策2009-05-12
- 程美东:为什么朝鲜战争是一场突发事件2009-04-12
- 程曼丽:两次海湾危机中的美国舆论分析2008-12-18
- 林达:战争与和平的困惑:你不知道的伊拉克的故事2008-12-06
- 展江:战争与早期新闻传播的渊源2008-10-25
- 韩毓海:鸦片战争的真相2006-08-15
- 沈志华: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2006-05-04
-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知识分子2005-09-21
- 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中国如何应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2005-09-21
- 陈宜中:罗尔斯的国际正义论与战争的正当性12005-09-05
- 柯泽:伊拉克战争:背景阐释及萨达姆的命运2005-08-23
- 沈志华:朝鲜战争期间中朝高层的矛盾、分歧及其解决2005-05-11
- 高全喜:超越战争与和平:一种政治哲学的思考2005-04-23
- 林晓光:朝鲜停战谈判:苏联的作用、朝鲜的因素与中国的政策2005-04-04
- 大卫·科兹:新帝国主义与伊拉克战争2005-04-01
- 牛军: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2005-03-15
- 托马斯布鲁西诺:战争文化2005-03-14
- 袁伟时: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2005-03-05
- 肖淑珍:战争的圣殿:越战纪念碑2005-03-03
- 蔡禹僧:战争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2005-02-21
- 周桂银 沈宏:西方正义战争理论及其当代论争2005-02-01
- 郭世佑:甲午中国战败琐议2005-01-15
- 王建:海湾战争与朝鲜半岛核危机原因及影响分析2005-01-03
- 何怀宏:雅典的兴衰——《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书笔记2005-01-03
- 罗志田:“天朝”怎样开始“崩溃”——鸦片战争的现代诠释2004-11-24
- 曲卫国:伊拉克战争与正义的尴尬2004-11-21
- 徐贲:战争伦理和群体认同分歧2004-11-08
- 沈志华: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决策2004-09-26
- 易中天:鸦片的战争与战争的鸦片2004-09-20
- 沈志华: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2004-09-06
- 沈志华: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2004-09-06
- 毛寿龙:朝鲜战争反思之反思2004-02-23
- 李寒秋:就朝鲜战争放一个马后炮2003-12-24
- 沈志华:美国是怎样卷入朝鲜战争的:过程和依据2003-12-09
- 金荣范:朝鲜战争与平民屠杀2003-12-05
- 刘世龙:日本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2003-12-05
- 北明:朝鲜战争(韩战)爆发真相2003-12-05
- 戴超武:中国学者研究朝鲜战争的最新成果2003-12-05
- 牛军:朝鲜战争研究的新起点:读《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2003-12-05
- 任东来:中苏秘档里的朝鲜战争2003-12-05
- 王建:海湾战争扩大化的前景与朝鲜半岛核危机2003-03-20
- 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2003-11-09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2003-04-21
- 王建:海湾战争扩大化的前景与朝鲜半岛核危机2003-02-21
- 藤原归一:战争是怎样被记忆下来的2002-04-01
- 王建:再论倒萨战争的目的是打击欧元2003-04-02
- 一通:战争,民主与我们如何看待美国2003-04-03
- 王福春:如何判断美伊战争的性质?2003-03-27
- 评人类的潘多拉之匣——战争利益集团2001-09-18
- 约瑟夫·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实力与战略2003-08-04
- 杨广 尹继武:美国反对恐怖主义战争的建构主义分析2003-07-28
- 冯绍雷:伊拉克战争与地缘政治的复归2003-07-16
- 杨光:伊拉克战争与中美关系2003-04-11
- 杨光:联合国、民间反战力量与伊拉克战争2003-03-24
- 潘维:二次海湾战争及德、法“反水”的原因2003-02-24
- 王福春:反恐战争与美国的全球军事扩张2002-06-11
- 周航:伊拉克战争与中国利益2002-10-17
- 王建:再论倒萨战争的目的是打击欧元2003-05-30
- 王建:美伊战争意在打击国际资本流向欧洲2003-05-30
- 张文木:阿富汗战争与不对称世界格局2002-05-09
- 张文木:阿富汗战争与美国能源战略2001-12-14
- 张文木:二十一世纪:战争还是和平?2001-11-09
- 张文木:科索沃战争与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2001-11-09
- 叶自成: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没有赢家的战争2003-05-26
- 叶自成: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2003-05-26
- 叶自成:萨达姆和布什:伊拉克战争的两个最大输家2003-05-26
- 叶自成:伊拉克战争不是国际秩序、联合国和国际法的未日2003-05-26
- 王福春:科索沃战争与冷战后的中国外交战略2002-01-14
- 孔寒冰:中国与美国的第一次较量----朝鲜战争2001-12-29
- 孔寒冰:科索沃战争与中国2001-12-25
- 孔寒冰: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与科索沃战争2001-12-25
- 孔寒冰:北约介入科索沃战争2001-12-25
- 孔寒冰:滑向战争的深渊20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