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锐捷:新疆有望撑起中国棉花生产半壁江山[1]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75 次 更新时间:2008-08-27 16:58

进入专题: 新疆   棉花生产  

关锐捷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中国棉花种植区域加速向西转移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的必然结果。2007年,新疆自治区棉花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40%。今后的发展正处于重大抉择敏感期,市场的旺盛需求显而易见(国内年缺口在350万吨以上),农民的增收欲望势不可挡,(在2007年新增4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260多元来自棉花),国家的棉花安全日益凸现(国际依存度40%左右),资源的挖掘潜力蓄势待发(1000万亩以上),中央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棉花良种补贴、政策性棉花保险补贴、大面积推广棉田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等),都昭示着新疆乃至全国棉花产业不能再视若无睹、彷徨不决,而应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进取的姿态和扎实稳妥、步步为营的举措,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棉花产业对国计民生举足轻重,棉花经济对稳疆兴疆举足轻重,棉花生产对农民收益举足轻重。2006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面对棉花产业新的变化态势,关注民生,审时度势,对统筹国内外棉花市场、鼓励发展国内特别是新疆棉花生产、确保广大棉农收益和棉纺工业原料供应,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抓紧深入产区、调查研究、制订政策,棉花宏观调控措施向生产环节倾斜的氛围已经形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确立了“一白一黑”(棉花和石油)发展战略,在国家的重点扶持下,全区各级党政和各族棉农围绕优质、高产、低成本发展壮大棉花产业,实现了棉花单产、总产的稳步增长,现已建成中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和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并被国家确定为棉花优势产业带,面积、总产、调出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首位。棉花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435.2千公顷(653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1268.6千公顷(l930万亩),增长了l.96倍,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23.8%;总产量由46.9万吨增加到218.9万吨,增长了3.67倍,在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 ;皮棉每公顷单产水平由1080公斤(72公斤/亩)提高到1695公斤(113公斤/亩),增长了56.9%,较全国平均单产高出36%,高出其他两大棉区56%,创造出长绒棉皮棉亩产130公斤和陆地棉皮棉亩产220公斤的高产示范田。为推动全国棉花生产和国内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促进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新疆棉花生产变动的特点

播种面积波动频繁,总体呈上升趋势:在1999-2006年的8年中,从年际变动来看,新疆的棉花播种面积波动很大,呈现出两个波峰值,即2001年的1129.7千公顷和2006年的1268.6千公顷;两个波谷值,即1999年的995.9千公顷和2002年的943.9千公顷。与此同时,棉花播种面积占全疆农作物的面积比重,与播种面积呈现相同的变动特点,即两个波峰和两个波谷。波峰值即2001年的33.2%和2006年的33.2%,波谷值即1999年的29.5%和2002年的27.1%。从总体变动趋势看,呈现上升的态势。从1999年的995.9千公顷上升到2006年的1268.6千公顷,年增长率达3.52%。播种面积占全疆农作物的面积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从1999年的29.5%上升到2006年的33.2%。

棉花产量稳步上升,近几年增长较快:1999-2006年,新疆的棉花总产量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从1999年的135.4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218.9万吨,年均递增7.1%。2003年比上年增加12.3万吨,2004年增加18.3万吨,2005年增加9.1万吨,到2006年的增幅为31.5万吨,达历史最高水平。新疆以占全国不到1/4的播种面积生产了超过1/3的棉花产量,为国家的棉花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由于统计方式的变化(按农业普查获得的数据),新疆棉花面积和产量飙升,面积达到1782.6千公顷(2674万亩),产量跃至290万吨(其中生产建设兵团面积613.06千公顷、919.59万亩,产量125万吨),在全国760万吨总产量的比重是38.2%。但实际可能更高,据乌鲁木齐铁路局统计,排除各种可能涨秤的因素,2006年9月1日到2007年8月31日,实际运出新疆棉262万吨,当时全疆尚未售出的长绒棉库存约10万吨,加上新疆本地棉纺等使用的约40万吨棉花,2006 /2007年度总计应该在310万吨以上。中国棉花信息网公布2006/07年度中国各省市植棉面积及产量统计表明,新疆棉花种植面积1658.7千公顷(2488万亩),产量319万吨,分别是全国总量5690千公顷(8535万亩)、763万吨的29.2%和41.8%;新疆平均每公顷单产1920公斤(亩产128公斤),是全国平均每公顷单产1350公斤(亩产87公斤)的1.5倍。

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地方财政增长:目前,棉花生产已遍及新疆14个地州市,产值占全区种植业产值的65%,其中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一、二、三、五、六、七、八师的棉花种植产值比重已超过90%;全区约有50%的农户(其中70%以上是少数民族)从事棉花生产,农户棉花收入占家庭现金收入的比重高达57.0%,其中兵团占80%;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35%来自棉花,在主产棉区则占到60%以上。

“十五”期间,随着新疆棉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618元,增加到2005年的2475元,增幅53%。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棉花收入占38%,其中南疆棉花主产县,棉花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70%,产棉大区的阿克苏、喀什地区农民棉花收入最高曾达到总收入的58.6%-75.7%,新疆棉花每年为农民提供了50-60元的增收空间。同时,棉花加工产值占工业产值的60%-80%,棉花加工、销售提供的利税占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自治区发改委的统计分析表明,2007年在新增的400多元人均农民纯收入中,有260多元来自棉花。

二、新疆棉花市场流通的特点

收购价格变动频繁:近几年来受大量进口冲击,棉花价格的波动周期、频率和幅度进一步加剧,成为波动比较大的农产品。2001-2005年,全国平均籽棉收购价格年际间波动幅度最高达59.5%,最低为20.5%;新疆在5年中皮棉收购价波动于7200元—13000元/吨,增减幅度在-20.0%—87.5%之间,皮棉销售价起伏于12000元—17000元,波动幅度在-26.5%—41.7%之间。2006年棉花购销价格又分别下滑10.1%和7.3%。

收购主体多元经营:目前,新疆棉花购销主体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生产建设兵团组织收购。团场职工生产出来的棉花,95%以上统一由生产建设兵团负责收购和销售工作,职工个人不得自行将棉花卖给其他收购主体。二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组织收购。农民生产出来的棉花自行出售给新疆供销社下属的收购网点,由供销社所属企业加工销售。三是民营企业或经纪人组织收购。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介入棉花的收购、加工领域。地方生产的棉花相当部分被民营资本和个体小型轧花厂、农民经纪人上门收购。四是棉纺加工企业订单收购。部分棉花加工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棉花资源,依托棉花协会和棉花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了订单,通过前期为农民提供农资和相关服务,确保能够收到农民种植的优质棉花。以2006年为例,截止10月30日,新疆全区累计收购新棉107.9万吨(皮棉)。其中:自治区供销社系统收购49.1万吨,占45.6%;兵团供销社系统收购31.16万吨,占28.9%;其他渠道收购27.6万吨,占25.6%。

市场地位举足轻重:“世界棉花形势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从全国棉花生产领域的“小兄弟”迅速成长为“龙头老大”,新疆拥有的庞大棉花产量也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棉国。新疆每年出产的棉花八成以上运往沿海纺织工业发达的地区销售,支撑着中国工业用棉的三分天下。新疆棉花生产和收购的任何一点消息,都会在国内期货和现货价格上表现出相应的波澜。新疆每年出产的棉花占到世界总产量的8%,以往中国出口的棉花基本上都是新疆出产的。由于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其棉花生产成本也远远低于其他国内棉区,与美国的棉花生产成本相当,这大大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其庞大的产量也为中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到一定的话语权,影响着世界棉花价格的涨落起伏。

流通季节相对集中:新疆棉花总产量的70%的要通过汽车和火车等销往内地,季节性的运力集中,火车车皮相当紧张,由于新疆到内地主要市场的运距较长,运输费用每吨棉花要比内地高400元左右,大大影响了新疆棉花的竞争力。截止2005年底,全区已通过棉花收购加工质量保证能力认定的企业852家,皮棉加工能力为547万吨,其中:地方372万吨,兵团175万吨。地方加工能力是资源量的3.5倍,兵团为1.7倍。加工能力的严重过剩,引发了企业之间争抢资源、打“价格战”,部分收购企业为了争抢资源,竞相抬价或变相抬价,不分等级、不按质量标准收购棉花,扰乱了正常的收购秩序,甚至以高于市场价0.1—0.2元/公斤的价格,用打白条的方式高价收购棉花。有些加工企业不严格按照“四分”和“一试五定”的规程检验和收购棉花,造成棉花收购价格高、质量不稳定,影响了新疆棉花质量和收购秩序。

三、新疆植棉的生态承载能力

水资源区域分布特点:新疆水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若以天山山脊线为界:北疆产水量为399亿立方米,南疆为385亿立方米,约各占一半。但因北疆面积仅占全疆的27%,而南疆为73%。新疆最大的两条河流伊犁河与额尔齐斯河水资源占全疆地表水资源的30%,目前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开发前景很大。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区年引用地表水约460亿立方米(占地表径流量的50%左右),年提取地下水39亿立方米(占地下水可开采量的25%);灌溉面积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450千公顷(2175万亩)扩大到现在的4000千多公顷(6000多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000千多公顷(3000多万亩)。  

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新疆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2位,人均、地均水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伊犁河发展规划,包括新开垦耕地面积、旱改水、草场补充灌溉等,伊犁河流域可再发展灌溉面积约650万亩,是新疆灌溉面积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此外,额敏河还有40万—50万亩的灌溉发展潜力。根据额尔齐斯河规划,引额供水工程沿线可发展灌溉面积64万亩。“十一五”期间,全疆可发展灌溉面积约1300万亩,其中南疆约150万亩,北疆约1150万亩,大部分集中于国际河流,东疆不宜发展。

四、扩大棉花生产可行性分析

缓解国内供给压力的需要:中国棉花需求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由2001年的591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940万吨,年均增长11.4%。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5%左右,但生产能力约占全世界棉花生产能力的25%,以致产需格局出现逆转,棉花进口急剧增加。另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分析,2006年中国棉花消费量为1020万吨,占全球消费量的40%,国内棉花缺口在370万吨以上(国际依存度40%左右)。

稳步增加棉农收入的需要:近10多年新疆棉花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除了国家重视和政策支持以外,发展棉花生产有利于摆脱贫困奔小康,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是极为重要的经济因素,也是支持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素。新疆的棉区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区,棉农主要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发展新疆的棉花产业,不但是全国的需要,也是提升新疆区域经济的战略地位,增加棉农收入、特别是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重要产业。2006年新疆农民人均收入中的近一半来自于棉花生产。新疆南部一些贫困县的地方财政,也因棉花收入而实力增强。种棉花已成为新疆农村的首选产业,全疆86个县(市)中约有60个种植棉花。新疆棉花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要稳定全国的面积和总产,就必须优先发展新疆的棉花产业。据《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研究,新疆棉花具有规模效益,2003—2005年户均植棉面积是全国水平的3.5-3.7倍。由于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规模大,加上单产水平高,以农户为单位的产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倍。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需要:在中国各棉区中,新疆光热条件是最适宜种植棉花的,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品质优势。新疆棉花产业是新疆地方最大的支柱产业,也是各主要经济行业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产值最高的现成产业领域,已成为世界及中国最具规模实力的棉花产业发展区域。在新疆地区,棉花表现出较高的比较效益。据分析,单位面积植棉效益是小麦的3.7倍,玉米的2.6倍,甜菜的1.7倍,油料的3.8倍。植棉有较高的投入产出回报率,成本利润率高达15%。在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种植棉花比较效益高的情况下,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棉花种植比重,将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新疆棉花生产的增产潜力在于:

提高单产潜力:2006年新疆全区棉花每公顷产量为1725公斤,单产水平比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高出75%左右。目前的科技储备是大面积平均每公顷产量2250公斤,倘若加大科技投入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完全有可能在5年内使单产提高到2000公斤以上。

节水增产潜力:实践证明,推广膜下滴灌节水种植技术,不仅可提高15%—20%的棉花单产,还可以节约40—50%的灌溉用水。这对于“有水就有耕地,有耕地就有农产品”的新疆而言,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全区实施该项技术的棉田不到总面积的30%,如果全面推广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从根上改变棉田灌溉设施和技术落后、大水漫灌的现状,即使按节水1/3来测算,其改善生产条件和扩大耕种面积的潜力都相当可观。

耕地利用潜力:新疆国家最重要的耕地后备省区之一,全区宜农后备土地资源达7300万亩,占全国的30%左右,其中棉区拥有后备土地资源5010万亩,且土地平坦、底层深厚、土质疏松,具备了大规模种植棉花的条件和能力。据专家估计,全疆约有40%的棉区面积适合于种植长绒棉,适合于种植中长绒棉的棉区在80%以上。随着近几年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大量的土地资源得以利用,农业资源的优势日益显现,不论是南疆还是北疆,新增耕地的潜力都很大。

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把新疆伊犁州等棉区定为次宜棉区是不科学的。近十年来,全球气温变暖,伊犁种植棉花的栽培技术条件也已成熟,因此在伊犁河谷西部发展棉花产业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特别是目前随着伊犁州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南北岸大渠的建设,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大做强棉花产业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加强新棉区基地建设势在必行,新棉区基地的建立必将促进河谷棉花生产向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一方面,随着伊犁河流域、塔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引额济克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已经形成760万亩的待垦耕地,其中原规划建设的500万亩商品粮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和新疆实际完全可以用于发展棉花生产。另一方面,根据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资料,“十一五”期间,全疆将复垦和改造撂荒地1000万亩,如果通过推广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将其中500万亩用于发展棉花生产,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水资源的潜力:新疆属于季节性缺水区域,春秋两季用水忙,但水资源比较稳定且丰富。全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775亿立方米,目前已开发利用4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92亿立方米,占地表水可利用水资源总量63%,地下水仍有345亿立方米水资源待开发。如果能合理开发并全部用于农业灌溉,还可以满足4000万亩以上的农田灌溉用水。

在对水资源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根据“三不争、一不调”(即不与城市争水、不与工业争水、不与生态争水,不高成本调水)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战略性投入,用5年时间扩大棉花1000万亩生产规模(其中开发后备耕地资源500万亩、改造复耕撂荒地500万亩)和现有中低产棉田改造500万亩的总体设想,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劳动力的潜力:尽管新疆农村劳动力相对短缺,特别是近年来在棉花收获季节出现采摘价格上扬的情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倘若在国家积极引导和有力扶持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稳步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产区机采棉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减轻新疆拾花劳力紧张的压力。目前全区人均管理棉田面积约为30亩/人,其中生产建设兵团管理水平和全程机械化水平较高,达到45亩/人,而地方仅为15亩/人,有较大的规模经营发展空间。如果国家将异地扶贫开发工程与建设棉花产业战略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则很可能收到一石三鸟的综合功效。

五、国内外棉花市场基本态势

全球棉花供需基本平衡: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分析表明,2006/07年度世界棉花产量预计2490万吨,仅较上一年度增加19万吨。世界棉花的收获面积小幅增加230千公顷,单产稳定在726公斤/公顷,较前5年平均水平高出46公斤。2006/07年度世界棉花消费量预计增长3%,达到2550万吨。世界棉花消费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亚洲。2006/07年度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消费量将占到世界消费量的65%,上一年度为63%。2007/08年度全球棉花仍会保持供需基本平衡的态势。其中全球的棉花产量预计较2006/07年度增加24万吨至2511万吨,消费量增加52万吨至2603万吨。全球棉花消费量的增长点仍然集中在中国。由于2007/08年度全球棉花消费的增长速度依然大于产量的增速,使得全球棉花的期末库存再次减少。2007/08年度全球棉花的期末库存较2006/07年度减少60万吨至1101万吨,库存消费比也相应地下降至42.3%。

中国棉花市场形势展望: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的最新预测,2007/08年度中国的棉花供需缺口会有所扩大。由于对中国纺织业发展的良好预期,使得中国在2007/08年度的棉花消费量继续增长,预计将增加41万吨至1060万吨,占全球棉花消费总量的41%。供需缺口将由2006/07年度的370万吨扩大至440万吨,预计中国的棉花进口量将增加至388万吨。

纺织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压力明显增大,相当大的一部分纺织厂、服装厂以及外贸公司会倒闭或重组。外资仍将不断进入,占据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30%以上、甚至40%。由于2007/08 年度部分外商加大了在中国棉花收购、经营的力度,使现货的定价权发生部分偏离,很可能利用资金和资源的优势来要挟国内纺企,从而推动国内外棉价滚动上涨,国内纺企被动接受。

棉花需求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四个“不可逆转”:

——棉纺产能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将不可逆转。目前,在多种纤维竞相发展的情况下,棉花仍旧是世界纺织工业最主要的纤维原料,消费量在全部纺织用纤维中所占比重稳定在47%—51%。中国是纺织工业大国,凭借人力、资本、技术和市场等综合优势,2005年全国棉纱产量达到1440万吨,从1999年到2005年的7年间,棉纺产能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已有6年,年均增长率16.5%,预测“十一五”继续保持一位百分数的增长率是可能的。测算棉纺加工能力的增长速率,按与国民经济增速大致相当,2010年保持8%~9%,预测全国棉纱产量将达到2048万吨~2165万吨水平上,需要棉花1401万吨~1481万吨。

——棉花消费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将不可逆转。中国原棉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柔软、舒适的室内装饰用品及其家用产品表现出越来越高的需求,呈现出国际棉纺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势,特别表现出含棉量高的纺织品销售量增长高于含量低的纺织品,也加大了原棉需求量。

——棉花生产规模继续扩大的态势将不可逆转。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棉花总产量逐年增加,目前位列全球棉花总产前五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新成长起来的产棉国如: 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延、巴拉圭、哥伦比亚、秘鲁等国的产量也在增长。“十五”期间,中国用世界14%的棉花面积生产了全球24%的棉花,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平均亩产73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是美国的1.35倍,位居世界产棉大国前列。由于中国仍然具备增加棉花产能的潜力,因此,“十一五”期间,中国棉花生产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

——棉花对外依存度增大基本态势将不可逆转。中国的棉花生产能力约占全世界棉花生产能力的25%,以致产需格局出现逆转,棉花进口急剧增加。入世后,中国对棉花进口实行配额管理 (配额为89.4万吨,配额内关税为1%,配额外进口棉花征收5%-40%滑准税,实际执行的是5%-8%关税),2001-2006年7月份,中国累计进口棉花830.6万吨。其中2005年进口257万吨,占当年国内棉花产量的45%,2006年1-7月进口棉花274万吨,同比增长140%。进口棉花主要来源于美国、印度等国家,其中美国约占50%,印度约占15%,棉花已成为中国继大豆和食用油之后的第三大进口农产品。全美棉花协会的权威专家通过多方面测算分析,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棉花需求将达到1200多万吨,占全球生产总量的5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石油价格上扬伴之的化纤价格的上涨,新疆棉花生产的市场空间仍然较大。以人均棉花消费量仍维持在3.6公斤水平计算,因人口增加每年新增用棉4.32 万吨,2010年新增47.5万吨,2015年新增69.1万吨。经济学家认为:当人均GDP 达到1000 美元后,人均纺织纤维消费将出现快速增长阶段。可以预测,2010年的人均消费量将增加到10.4公斤,2015 年增加到13.8公斤,纤维消费量2010 年净增加148万吨,2015 年净增加200万吨。目前中国棉纺占纤维加工总量的4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天然纤维棉花的需求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假定仍按棉纺占纤维总量40%的比例,因纤维消费量增加净增棉花用量2010 年59.2万吨,2015 年将达80万吨。

综上分析,可以预测如下:在国家宏观调控,不大量进口国外棉花、棉纱前提下,中国棉花发展空间是:到2010 年将新增棉花用量256 万吨左右,2015 年新增374 万吨左右。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预计[2],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人工成本上升、环境保护限制等综合因素影响,2007棉花年度纱产量增速为10%,比2006年度降低8.6个百分点。2008-2015年度,受人工成本进一步上升、纺织工业增长方式转变、国际棉花资源限制等因素影响,纱产量增速将继续回落,2015年纱产量达到2600多万吨;纺织用棉比例按56.3%、用棉损耗按6%计算,2015年的棉花社会需求量为1600万吨左右。

在国际市场对优质棉需求增长的趋势下,新疆棉区无疑具有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一趋势也将推动新疆作为优质棉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对于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制的新疆纺织企业来说,入世带来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环境的改善及大量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有助于这些企业迅速调整内部经营结构,尽快参与到完全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利用WTO 的各种优惠待遇,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这样,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为地方和国家财政带来更多的收入,亦可形成持续发展态势,改善新疆经济发展形势,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六、稳步提高生产能力的对策

2007年,中央财政相继出台了棉花良种补贴、政策性棉花保险补贴、大面积推广棉田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等扶持政策,新疆地方平均每个享受补贴的棉花种植户可获益435元(前两项政策全区共获补贴总值4.52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又将补贴标准提高了10个百分点),并且已基本确定给与新疆外运棉花补贴400元/吨,正在研究制定棉花反周期补贴政策或最低保护价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做大做强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推进棉花优势产业带建设”,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这些支棉惠农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棉花总产量实现历史性新突破,2007年新疆棉花实际产量在全国的份额超过40%(正式上报数量占38.2%),全国棉花进口量明显下降(减幅达44%),成功地挫败了某些发达国家打压中国棉花生产的图谋。

按照科学发展观,通过实践总结和客观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一)总体发展框架

指导思想:以确保国家棉花安全为目标,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棉产品产业化为重点,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为手段,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发挥优势,适度开发,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以政策作保障,以投入奠基础,以科技保稳定,以效益带开发,以质量拓市场,以加工增产值,以改革促发展,稳步提高棉花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棉花生产机械化,全面创新棉花及副产品加工产能,不断增强棉花产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总体思路:依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继续实施优质棉基地建设,把棉花生产发展的重点放在优质高产棉区,突出抓好高密度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标准化管理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和科技攻关,优化品种,提升品质,节本增效,均衡增产,增强转化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良种繁育、科技推广、农机装备、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五大体系”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加工优势,培育市场优势,创新质量优势,实现棉花产业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国际化拓展。力争用5年时间,让新疆撑起中国棉花的半壁江山,成为世界最具规模的优质棉优势产业带和最具潜质的棉产品加工经济区。

发展目标:2010年,全疆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600万亩(1733千公顷)以上,单产达到130公斤/亩(1950千克/公顷),其中海岛棉(长绒棉)100万亩左右,皮棉总产330万吨以上。根据资源禀赋、市场区位、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等情况,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将88个县(市、团场)规划为棉花优势区域。只要市场有需求、国家有需要、扶持有力度,力争形成面积2000千公顷、单产2000千克/公顷、年产400万吨皮棉的综合生产能力。

主攻方向:改造中低产田,提高棉田地力;加强抗病育种、品质育种、早熟性育种和耐盐碱育种,改善品种品质,增强抗逆能力;大力发展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节约水资源。推广促早栽培技术,主攻伏前桃和伏桃,进一步提高单产和成熟度;推进超早熟短季棉及其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进程,扩大地方杂交棉及其配套技术的试验示范规模,增加棉农受益面;规范高密度超高产栽培模式,推广机械精量播种技术和残膜回收技术,示范机械化采收技术,突破棉副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枯、黄萎病、蚜虫、红蜘蛛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控技术;开发推广新型降解地膜,净化棉田土壤环境。

重点任务:增强基础保障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物质装备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旱涝保收率;像保护基本粮田一样,保护基本棉田,通过提高棉花种植效益,使优势区域棉田面积稳定在2600万亩以上。加强棉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使棉田保灌率达到70%左右;平整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平衡使用化肥,提高棉田土壤地力,使中高产比例达到70%以上,全面提高基本棉田高产稳产潜力和抗灾保丰收能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整体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加大项目资金投入。一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优先将基础设施较差的1500万亩中低产棉田和目前暂不具备种棉条件的500万亩低产耕地或复垦耕地改造为高产棉田,每亩棉田由财政一次性投入500元。二是起步后备资源开发。将已经和即将竣工的大型水利工程受益的500万亩待开发土地,列入“十一五”土地整治建设项目,每亩一次性投资1200元。三是支持科技体系建设。将进口棉花滑准税收入用于设立棉花重大技术推广专项基金,或由国家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加快棉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彻底改变重大技术攻关、农民技术培训、高产技术示范、全程技术服务、产品质量监督等没有经费支持的现状。每年需要国家财政支持1亿元。四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重点扶持棉花种子骨干企业,建立棉花种子繁育基地,提高优质良种生产、加工、供应能力,保障3000万亩棉花生产的良种供应,使优质种子统供率达到90%以上;选择基础条件好、技术力量强的现有的棉花原(良)种场或实力强、信誉好的大中型棉种企业进行扶持建设。建设常规种原种繁育基地30个,每个800亩;建设常规种良种繁育基地135个,每个10000亩。五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将农业发展银行棉花收购贷款纳入政策性管理项目,进一步降低贷款发放门槛,对良种棉轧花厂实行优先贷款政策;采取调控支持政策,降低农村信用社基准税率浮动水平,引导农业银行等更多的商业银行介入到棉花生产、收购、加工中,有条件的推行产需直挂,切实解决棉花“购销难”问题。六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惠农支棉政策。

(三)强化收益保障

全方位对棉花产业实施良种补贴、购置机械政策性补贴、膜下滴灌政策性补贴、政策性保险补贴、生产资料综合性补贴、外运棉花综合性补贴、标准农用膜专项补贴,封闭试点反周期补贴。

(四)突破综合利用

中央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引导加工物流企业进疆的优先信贷和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到新疆投资建厂,进行棉纱、棉布、服装和棉花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大新疆棉花的就地转化和消化力度,有效缓解铁路运输的压力。

(五)改革配额管理

实施“以产定进”,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协商,通过对全国实行与截止日期新购买的国产棉挂钩,同量分期分批下发进口棉花配额的政策导向方式,控制进口棉花的进度、数量、价格,直至国产棉销售完后,根据实际缺口适当放开进口配额。

(六)完善预警机制

完善棉花供求和价格信息监测系统,形成国内外棉花信息发布制度。平衡、协调进口棉花配额和储备棉数量,引导棉花市场价格趋势。支持新疆在内地主销区建设棉花销售库、在疆建设棉花监管库等物流设施,逐步建立和完善棉花销售和监管体系。

(七)开拓中亚市场

实施“以政府搭平台,以企业带项目,以项目换资源,以质量拓市场,以贸易增效益,以合作保稳定”外向型农业拓展战略,瞄准中亚丰富的水土资源和市场需求,抓住目前中亚各国缺资金、技术、管理和支持鼓励国外企业投资加工业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合作,采取以项目、技术、良种等龙头企业带生产基地的方式,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换取土地密集型资源——棉花、粮食、糖料等,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进而带动国内农业生产资料、机械设备和劳务的输出,实现以项目换市场、换资源、增效益的目的。

(八)深化经济改革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通过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实现优胜劣汰,支持国内骨干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一批大型棉花集团,建立起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的棉花流通网络服务体系;扶持一批重点棉花专业合作社和种棉大户,与龙头企业衔接,建立稳定的利益合作机制,辐射80%左右的棉花种植面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严格市场准入和资格认定,加强市场监督管理;进一步控制棉花“三丝”危害,提高原棉质量,建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在新疆开展综合治理试点,以提高棉农素质为侧重点,以治理经营企业为突破口,以实施标准化采摘、购销、加工为基本内容,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建立确保棉花质量的长效机制。

(九)重视粮食安全

国家棉花安全与国家粮食安全同等重要,新疆稳定粮食生产与扩大棉花面积并不矛盾,不应顾此失彼,关键是要解决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国务院已将新疆列为全国粮食战略储备区,建议结合贯彻国务院32号文件,积极谋划,整体规划,以自治区政府名义向国务院提出建议,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将中央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扶持政策优先普惠到新疆。

结论:中国棉花提高单产、扩大面积、增加效益的主要潜力在新疆,确保国家棉花产业安全的重要支撑在新疆,因而,重点扶持时不我待、势在必行、势在能行,行则必果!

--------------------------------------------------------------------------------

[1]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重点研究课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10.5万字)摘要。主持人和主要执笔:关锐捷

[2] 《关于印发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讲话的通知》(发改经贸[2007]2757号第8页第8-14行。

进入 关锐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疆   棉花生产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035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