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贵海:跨世纪中俄关系风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99 次 更新时间:2022-07-17 12:19

进入专题: 中俄关系  

关贵海  


时间: 2001年11月3日(周六)晚7:00

地点:理教103

主讲:关贵海,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讲座内容:

今年年初,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的时候,在涉及外事工作方面制定了今年三大任务:入世、申奥、中俄条约。这些任务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因为在年初制订工作目标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到今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一、中俄关系的历史回顾

我在给我们专业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一般都喜欢用一些历史事实把现状的内容带出来。因为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现在的时间毕竟还太短,有历史关联的内容还是很多的。我现在就把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中俄关系经历的几个历史时期给大家简要地回顾一下。

1、 中俄两国关系的起点。中俄关系是建立在中苏关系基础之上的,但是中俄关系又和中苏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相互承认程序的完全不同。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书记职务,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下来,叶利钦成为了俄罗斯总统。这时俄国最需要的是国际上的承认,其中还包括了对它在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资格的承认。也就是希望国际社会承认只有俄罗斯才能接替原苏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要达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得到其它常任理事国的支持。其它西方国家当然是支持的,因为从1990年叶利钦当上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以后,他已经和广大西方国家达成了共识。只有对中国,叶利钦的信心不足。如果当时中国不承认俄罗斯的话,俄罗斯的处境会很艰难。所以说1991年时俄罗斯明显地有求于中国。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0月1日宣布成立之后,中国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苏联对我们的承认,同时断绝同国民党政权的外交关系。第二个不同是,苏联在1949年是以电文的形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予以承认的。而1991年中国对俄罗斯的承认就有所不同。1991年9月15日苏联解体的那一刻,中国以田纪云副总理带领的一个商贸方面的政府代表团正好在莫斯科。这个代表团当时没有任何的外交特权。本来这个代表团知道苏联解体以后希望离开莫斯科到乌克兰去。但是俄罗斯外交部不放中国的代表团走,希望他们对俄罗斯予以承认。因为这个代表团没有外交授权,所以他们只好通过密电向中国中央请示。最后中央还是授权他们签订了两国会谈纪要,承认了俄罗斯。这个会谈纪要中有一条就是承认俄罗斯是原苏联的继承国。在中俄关系起点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外交关系承认的问题。因为在苏联时期,我国驻苏联的大使和苏共上层关系保持得一直比较好。这有一个最突出的例子。1991年苏联发生了8·19政变。以叶利钦为首的要求改革的激进派要求苏联应该废除共产党,废除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当时苏共的高层领导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持保守主义的人(包括副总统、副国防部长、最高苏维埃主席等人)组成了一个紧急状态委员会想把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抓起来,恢复社会主义的体制。虽然这个政变最终失败了,但是在政变当中,政变的主要人物曾被中国当时驻苏联大使于洪亮接见过。这也就表明了中国对政变的强烈支持。所以在俄罗斯成立之后,俄罗斯坚决拒绝继续接受于洪亮作为中国驻俄罗斯的大使。所以中国只好把于洪亮从俄罗斯召回来,换上了王荩卿作为新的驻俄罗斯大使。第三个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从意识形态的完全一致走向了意识形态的完全对立。这就决定了中俄两国的关系的起点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那么的乐观和牢固。所以从1991年12月底到1992年12月底这将近一年的时间内,中俄两国关系处于一种几乎停顿的状态中。两国都在观察对方。尤其是中国方面。因为中国国内舆论对叶利钦一直是非常反感的,对他的批评非常多。但是叶利钦现在变成了俄罗斯的总统,中国应该如何处理和他的关系呢?中国方面非常为难。俄罗斯当时的外交基本上处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在于“圆心世界说”。也就是说,俄罗斯人认为世界是由三个圈构成的。最核心的一圈是西方7国(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第二圈是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新兴工业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台湾等),第三圈是第三世界和世界上不发达的落后的国家。在俄国看来中国处于第三圈,而自己处于第二圈。所以俄国的外交目标就是尽量使俄国挤进第一圈,俄国如果不和这7个国家站在一起就没有出路。

2、 中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和升级的过程。升级的过程是从1992年12月叶利钦访问中国开始的。叶利钦本来应该在1992年9月访问日本,但是北方四岛问题成为了他访问日本的绊脚石,所以他没有能够访问日本,而把对韩国和中国的访问提前了。所以叶利钦在11月访问了韩国,12月来了中国。叶利钦到中国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建议,访问能够达到的目标两国都没有预计得很高。所以叶利钦当时访问中国签定的协议的最核心的内容仅是承认中俄两国是睦邻友好国家。也就是仅仅承认两国不是敌人,但没有提出两国是朋友或是伙伴。当时中国政府和媒体都尽量把这次访问的成就提得很高,甚至掩盖了一些在外交上中方受辱的事实。两国关系升级的第二个阶段是1994年9月江泽民访问俄国。当时两国签订了一个联合声明,把两国关系提升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当时俄国为了表示对江主席的尊重,安排他下榻在克林姆林宫。建设性伙伴关系持续的时间不长,1996年4月叶利钦访问中国的途中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认为应该把中俄两国关系提升为面向21世纪的平等互利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政府也接受了这一提议,从而实现了两国关系的又一次飞跃。此外,叶利钦在1996年访问中国时还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措施的协定》。这是一个五方协定。一方是中国,另外四方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种模式从对话上说是“一对四”的模式。也就是说,当时尽管是5个主权国家在谈判,但是只有两个代表团。中国是一个单独的代表团,而俄国和其它3个中亚国家则组成了另一个代表团(团长为俄国军事谈判的专家)。因为关于中国与这几个国家在边界问题上的纠纷实际上是从前苏联时就开始的,现在俄国和其它3个中亚国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可以使谈判简单一些。其次,俄国也希望以这种方式来防止中国过分染指中亚地区。

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之初就有人怀疑,中俄是否又会走回到过去结盟的道路上去。因为两国都受到美国霸权的压力,都面临着世界格局重新整合的复杂局面,尤其是北约从1993年开始准备东扩之后,两国如果站在一起可能对双方都有利。但是双方的高层领导和外交部门对此是矢口否认的,认为两国是伙伴而不是同盟。但是所谓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界定也很模糊。对它的解释一般有两层含义:首先,两国是伙伴而不是敌人。其次,着眼于未来,战略上加强协作,尽量协调一致行动。第三,两国的合作不是针对第三国的,也就是不是针对美国的。我觉得这种解释总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这样一来就使得中俄的这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需要很多具体内容的充实,这就需要两国去寻找真正加强两国关系的突破口。其中有思路是要在两国政治关系密切的前提下,尽量扩大两国经贸关系的规模和层次。其次是如何在安全领域,尤其是在区域安全领域找到两国更深层次合作的模式。此外,如果使得两国关系的发展用一种法律化的形式确定下来。所以,从2000年普京成为俄罗斯的总统之后,江主席就一直在和他探讨如何具体加强两国关系的问题。在这个前提下才发生了今年两国关系上比较重大的事件:上海五国变成了上海合作组织、《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


二、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是从1996年上海五国的机制演化过来的。但是这个演化不仅是规模上的转变,也是质的变化。

首先说一下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①它是历史第一个中国倡导的、在中国成立、以中国城市名字命名的地区合作组织。②它是欧亚大陆上最大的地区合作组织。③它是以安全为先导的全方位合作组织。④它是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开放性组织。⑤它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延伸。

上海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对中国的好处:①上海合作组织是从五国会晤机制到国际组织的转变。这个组织对中国参与国际格局的转换,推进多极化有很大好处。也就是说,中国在其中可以很主动。②在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解决,反对把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中国获得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明确的支持。③把一对四的对话模式转化为一对一的对话模式。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必须要经过俄国,现在就没有必要了。这主要是因为乌兹别克斯坦的介入。乌兹别克斯坦一直与哈萨克斯坦争夺中亚的霸主地位,而哈萨克斯坦取得了俄罗斯的支持,所以乌兹别克斯坦也因此与俄罗斯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从而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孤立的地位。而乌兹别克斯坦为什么后来会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中来呢?这是因为,从1999年开始,阿富汗北部衍生出来的一批具有强烈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倾向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份子想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成立一个独立国家。这对以上三国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得到了俄罗斯的帮助,而乌兹别克斯坦没有别国的帮助就无法对付极端份子。所以它希望有一个地区性的国际组织能够对极端势力采取共同行动。在这个背景下,乌兹别克斯坦从1999年开始就对上海五国机制发生了兴趣。乌兹别克斯坦要加入这个组织,它当然不愿意加入以俄罗斯牵头的代表团。所以,最后大家决定,干脆6国各自成立独立的代表团。这样就打破了俄罗斯原来设想的对话模式,这对中国来说是有好处的。

上海合作组织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一种新型的安全观和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的模式。对于这个组织潜在的意味在于:首先,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合作组织的领导者。中国从12大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后,中国一直坚持的是“不结盟、不当头”的政策。但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之后,这个政策就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事实上是对“不结盟、不当头”政策的一种背离。对此大家可以从两方面看。首先,可不可以结盟和当头;第二,如果要当头和结盟,应该如何操作。所谓的“不结盟、不当头”的限制是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中国是为了拜托美国和苏联两大国的限制,想要走一条独立自主经济发展道路才提出这个政策的。而现在国际格局已经改变了,苏联已经不存在了。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如果希望在关键时候能有国家真正和自己站在一起的话,没有结盟关系是不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反映了我国领导人如何在“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中找到一个合理可行的中间点的艰苦的处境。也有人能认为,其实“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并不是必须要在一个层次上并提的问题。中国因为实力不足,所以在全球问题上应该“韬光养晦”,而在地区问题上则可以“有所作为”。从这个层次上解释,上海合作组织正是一个尝试。

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从原来的安全领域扩展到了加强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对于这种扩大方式,许多学者都采取了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因为大家认为这些合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可逾越的障碍。具体说有三个障碍:第一,六国无一例外地都想向西方靠拢。也就是说,它们更重视自身经济与西方经济的互补性。相比之下,这六国间经济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很弱。第二,这六国总体在资金、技术和对外开放等各方面程度上都不太乐观。第三,中亚各国以及俄罗斯在投资环境和贸易的规范化方面都有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之间经贸合作关系的扩展。第三,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安全合作组织,有许多区域性的同性质的组织与之相抗衡。首当其冲的就是独联体内部的集体安全条约。这个安全条约的成员国有俄罗斯和中亚的6国,它要做的就是上海合作组织在安全方面要做的事情。而且在行动的可操作性上,这个安全条约要比上海合作组织要强。所以说,本来安全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最有生命力的区域,但现在还有独联体的安全条约与之分庭抗礼。这就使得上海合作组织在安全方面的作用打了很大的折扣。第四个问题在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内部有着非常明显的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和俄国之间文化上的差异历史上就已经存在了。而俄国和中亚国家之间文化上的矛盾也是由来已久。最头疼的是俄国在中亚地区上千万的俄侨的问题。在苏联时期,他们是作为有知识和技术的人员到中亚地区支援建设的。但是苏联解体以后,他们就成为了“在外国的外国人”,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所以经常和当地人和政府发生摩擦。为了化解这些文化上的隔阂就需要有比较频繁的人员的往来。但是现在俄罗斯和这些中亚国家之间,以及中国和俄罗斯之间,人员的往来是非常困难的。首先,由于俄罗斯等国经济状况不好,它们的人就没有足够的钱到中国来。其次,签证也非常困难,卡得特别紧。

但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还是有前途的。它的发展有几个有利的条件:1、几个成员国都有共同的安全利益。尤其是在边界安全上相互都有需求,从而容易形成一种背靠背的合作形式。2、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牢靠的。有中俄两国的关系支撑着,上海合作组织还不至于散架。3、受苏联时期文化背景的影响,上海合作组织的首脑外交有很强烈的个人感情因素。当然也有不利的因素:1、各成员国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十分有限。2、还没有建立起和地区内其它组织的良性互补。3、首脑之间的感情外交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不强。4、各成员国在组织中最核心的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也很大。因为中国主要反对的是民族分裂主义,俄罗斯主要反对的是国际恐怖主义,而中亚国家主要反对的是宗教极端主义。上海合作组织故意模糊了这几个反对重点的界限,但是各国反对重点还是很不一致的。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1、要以深化合作为主,不要在扩张组织上过于头脑发热。2、要以务实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避免浮躁。3、坚持海洋和内陆双向发展的战略。


二、911事件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在对世界问题处理上,除了美国以外,中国和俄罗斯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两个国家。但是因为911事件还没有结束,所以要现在下结论说911事件对中俄关系有何影响还为时过早。但是有几点现在是可以说的:1、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面临了重大的考验。两国到底是朋友还是叛徒,现在很快就会见分晓了。2、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行为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这句话说得严重一些就意味着上海合作组织各种弊端的不断涌现。3、911事件后的一段时期将是中俄两国本国利益至上充分表现的时期。


三、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1、 俄国不可能长期与亚洲国家保持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俄国的核心在欧洲,这是不争的事实。

2、 以能源和贸易为主的合作手段其实并不可靠。因为,首先,俄国的能源到底有多少,谁也不清楚。在对俄国能源实力不清楚的情况下,中国很难也不敢与它发展大规模的能源合作。其次,俄国在贸易上存在很多问题,不讲信用的情况很多。而且两国在贸易上的互补性并不强。这也制约着两国的贸易额有质的飞跃。两国在2000年的总贸易额只有80亿美元,而且其中2/3是中国进口俄国的商品。

    进入专题: 中俄关系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01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