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帝国的逻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52 次 更新时间:2008-07-23 16:49

进入专题: 帝国  

陈伟 (进入专栏)  

近年来,帝国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中外政治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不少与帝国有关的书籍相继出版。理论界对帝国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秩序的新思考。特别是在美国对伊战争之后,帝国话语往往被用来含沙射影地指陈美国统治世界的逻辑。另外,构建帝国的努力因其所涉的是无所不包的世界秩序,也势必激起帝国边缘地带的反帝国话语。于是,即使在中国,思考帝国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何况,中国尝以“中华帝国”而著称于世,如今虽号为共和,但内在仍然包含着某种追求天下普世秩序的努力,以至于美国学者裴鲁恂断言现代中国是一个“佯装成民族国家的帝国”。

在思考帝国问题时,人们自然要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是帝国?帝国秩序的特点何在?帝国的历史怎样?当今世界帝国的命运如何?凡此种种,需要人们以政治理论的概念框架,在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基础上,就帝国的现实秩序以及背后所展示的精神秩序进行探讨。当代德国洪堡大学政治系教授赫尔弗里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的《统治世界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初版名为《帝国》)一书,为我们思考帝国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文本。有别于以历史叙述的方式描写古往今来的帝国,此书的特色在于对帝国现象进行了政治学角度的理论分析。

明克勒认为,首先要把帝国与民族国家、霸权、帝国主义等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帝国与民族国家不同。近代民族国家以民族为单位构建主权,国家在明确的疆界内垄断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力。近代以来的世界秩序大体以民族国家为基础构建,民族国家之间地位平等。帝国则不然,它包含着从中心到边缘的等级制,帝国的疆界往往也不明确,其行动范围经常跨越国界。帝国与霸权国家也不同,霸权国家不过是民族国家中的强势者,其存在仍以形式上平等的诸民族国家为前提,而帝国则从根本上排斥国家间的平等。此外,帝国与19世纪的帝国主义也应加以区别,帝国主义的本质诉求是对外扩张,为扩张而扩张,扩张本身就是目的,帝国主义与一切秩序观念相排斥;而帝国诉求的是某个自称具有普遍性的秩序,其诉求虽然在范围上可遍及世界,但所指却是内向性的,帝国把自己看作是统一秩序的创造者和保卫者。历史上的帝国典型的有:罗马帝国、葡萄牙帝国、西班牙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中华帝国、英帝国。至于当今美国,有学者认为她仍是一个霸权国家,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最新的局势表明,美国是一个新帝国,是一个新罗马,至少是一个正在构建与崛起中的帝国。

明克勒对帝国统治秩序进行的分析尤其值得注意。帝国统治秩序所涉及的是合法性问题。恰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任何统治秩序的维持都必须以合法性为基础。帝国如何为自身提供合法性证明呢?明克勒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以和平为旗号,把帝国看作是和平的缔造者、维持者。这一观念最早可见之于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但丁关于“世界帝国”的构想。第二,通过宣称承担在普天之下经世济民的使命,塑造帝国的神圣性,把帝国的秩序建立在某种超越性追求之上。稳固的等级制之权威性必定来源于某种超越性的力量。就此点而论,帝国的理念有别于意识形态诉求及世俗利益动机。第三,通过文明与野蛮的区分来构建帝国空间。帝国内外不是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平等较量,而是宇宙与混沌、文明与野蛮、真理与谬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区别。帝国自称传播文明、代表真理、声张正义,惟其如此,帝国秩序才能赢得人心。最后,繁荣亦可作为帝国行使统治权的理由。如果说帝国使命面向的是帝国中心的精英阶层,帝国空间在于划清与混乱无序的外围的边界,许诺带来繁荣则是针对帝国治下的全部子民的。要言之,理解帝国的理念,决不能仅仅限于经济动因、利益追求、外交政策取向与领导人的野心。

在21世纪的语境下思考帝国秩序,意味着对近代以来民族国家体系的批判,意味着对新时期世界政治本质的再审视。有学者注意到,在人类历史上,帝国秩序在缔造和平与繁荣方面确实功莫大焉,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中,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家体系所无法克服的困难,帝国也是应对自如:从介入国家控制的真空地带,制止种族灭绝,到提供大范围的安全保护,无一不是帝国的强项。至此人们不禁会问:美国在新世纪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举动,是否真的如明克勒所说言,乃是“后帝国时代帝国意外回归”的标志!人类是否只有在一个新的世界性“利维坦”的统治下,才有可能走出战争状态,步入永久和平?明克勒的帝国论述,引人深思。

(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统治世界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阎振江、孟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原载《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8年5月27日,

进入 陈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帝国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82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