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学:应重新评价“庸俗唯物主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98 次 更新时间:2008-06-26 10:19

进入专题: 庸俗唯物主义并不“庸俗”  

陈定学  

在19世纪的5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小小的唯物主义派别,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医生及哲学家路德维希•毕希纳(Ludwig Büchner,1824—1899)、瑞士博物学家卡尔•福格特(Karl Vogt,1817—1895)以及荷兰生理学家和哲学家雅•摩莱萧特(Moleschott,J.1822—1893)。这三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不仅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而且进一步认为精神或意识也是物质的、实体的东西。例如毕希纳认为,物质、力和精神都是“同一原初的或者说基本的原理的不同表现”。福格特认为,“以精神活动之名著称的一切能力,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思想对大脑的关系,差不多同胆汁对肝脏或尿对肾脏的关系一样”,他认为思维是一个脑伸延性的过程,大脑产生思想“正像肝脏制造胆汁一样”,思想就是脑髓的分泌物。摩莱萧特直接从食物质量推证出人的心理活动,他认为“没有磷就没有思想”,磷元素与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人的聪明才智取决于营养的好坏。(1)

与其他唯物主义不同,他们似乎是一种更“彻底的唯物主义”,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得到了当时新兴科学的支持,曾成为自然科学及唯物主义中的一种主导范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毕希纳写的《力与物质》一书曾风靡一时,被誉为“唯物主义的圣经”。(2)但是,由于他们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他们不仅受到了唯心主义哲学家们的攻击,而且也受到了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们的激烈批评,主流唯物主义哲学家们甚至把毕希纳等人的观点贬称为“庸俗唯物主义”,倍加奚落。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哲学教科书中,一直都是把“庸俗唯物主义”作为一个错误的典型来介绍的。然而百余年过去了,脑科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脑及精神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新进展,这些新进展向我们显示,“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并不是毫无道理的。

(1)福格特认为,大脑产生思想“正像肝脏制造胆汁一样”,思想就是脑髓的分泌物。这种观点曾倍受主流唯物主义哲学家们的批评,但是脑科学的研究却证明,大脑确实是人体中“最大的内分泌腺”,(3)大脑的工作方式确实是“分泌”各种化学物质。脑科学家们发现,脑或神经系统确实具有分泌功能,例如下丘脑虽然是脑的一个结构,但它在内分泌系统中也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融合了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双重功能,它是一个能够分泌激素和神经肽的脑结构,也就是说下丘脑的神经元确实具有“分泌功能”,这一分泌现象被神经科学家们称之为“神经分泌”。下丘脑神经元可以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血管升压素(VP)、催产素(OT)等多种激素和肽类化学物质,而脑中的垂体前叶神经元也可以分泌出生长激素(C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多种化学物质。(4)不仅下丘脑和脑垂体具有“分泌功能”,而且大脑中的所有神经细胞都具有分泌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功能,除了神经递质和调质之外,脑还能分泌更多的化学物质,目前已发现在神经末稍分泌的化学物质几乎达到200种以上。(5)有许多事实都证明,脑对信息的传递、整合与存储也主要是通过神经元“分泌”出来的化学物质完成的。虽然大脑产生思想要比肝脏制造胆汁复杂百倍,但是大脑的工作方式却向我们提示,思想或精神极有可能就是从大脑神经元中“分泌”出来的,精神或思想极有可能就是大脑的高级“分泌物”。

(2)毕希纳等人认为“精神也是物质的、实体的东西”,假若精神或思想确实是大脑的高级“分泌物”,那么精神就极可能是“物质的、实体的东西”,这种观点也得到了许多科学实验的证明,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坎德尔等科学家所进行的动物实验就证实,特定的蛋白质分子就是动物学习记忆的物质基础,这些实验提示了人脑中存储、记忆精神信息的也极可能是蛋白质分子。(6)作者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探索,通过多年探索作者发现:人脑中的精神并不是缥缈虚空、神秘莫测的非物质的灵魂、“理念”、“幽灵”或“映象”等,精神其实是大脑神经元合成的一种特定的氨基酸序列或蛋白质分子,精神以分子的方式存在于脑中,精神信息就蕴涵在精神分子的结构之中,精神的本质是分子,精神是物质的高级形态。(7)

(3)摩莱萧特认为“磷元素与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确实是一个天才的猜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生命化学家王文清教授在《宇宙•地球•生命——化学家眼里的生命》一书中曾特别指出:“磷是生命体系中最活跃的元素。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里夫妇(Carl and Gerti Cori)由于发现与糖原分解有关的磷酸化酶而获得1947年诺贝尔奖;萨瑟兰德(Sutherland)由于提出磷酸腺苷(cAMP)是激素第二信使学说,获1971年诺贝尔奖;克莱柏(E.G.Krebs)和费歇(E.H.Fischer)由于在本世纪(指20世纪——作者注)50年代发现‘可逆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提示了外界生物信息在细胞内传递的基本原理和方式,获199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磷在生命科学中独特的地位,已引起许多科学家的注目。”(8)磷在生命科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作者认为,磷元素和“可逆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极可能在大脑的精神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摩莱萧特关于“磷元素与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的观点极可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4)摩莱萧特还认为,人的聪明才智、人的思想与食物和营养有关。作者认为,他们的这一观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大脑是一个思维器官,它在工作时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如果人体不能向大脑供应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那必然会影响大脑的思维功能,必然会影响人的聪明才智。例如在高考前夕,许多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准备了许多好吃并且富于营养的食物,希望通过补充营养来提高大脑的思维功能,这是很有道理的。美国和瑞典的科学家先后发现:犹太人之所以智商超群,与犹太民族饮食中的一种能够激发记忆能力的物质有关。(9)

(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毕希纳、摩莱萧特及福格特这些人,他们不但是哲学家,而且还是医生、生理学家或博物学家,所以他们比纯粹的哲学家具有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所以他们在探索精神本质的时候并不是像其他哲学家那样,脱离脑去空谈精神的本质,而是通过脑的结构、脑的活动来探索精神的产生机理与本质,这种思路与方法无疑也是正确的。

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毕希纳等人把大脑产生精神的过程描述成一种简单的、机械的过程,他们其他的一些哲学观点也存在着片面或错误之处,但是他们对大脑基本工作方式和精神本质的认识并不是毫无价值的,相反,他们能在19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观点,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所谓的“庸俗唯物主义”其实并不“庸俗”,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们,应该为他们摘掉“庸俗唯物主义”的帽子,应该肯定他们对精神本质以及脑研究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1)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9页。

(2)曾向阳:《当代意识科学导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3)(5)左明雪、胡莹:《探索脑的奥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4)韩济生主编:《神经科学原理》,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58页。

(6)(7)陈定学:《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群言出版社,2005年,第71~72、73页。

(8)王文清:《宇宙•地球•生命——化学家眼里的生命》,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52页。

(9)任自斌:《探知脑海 设计未来》,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进入专题: 庸俗唯物主义并不“庸俗”  

本文责编:lit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36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