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之:文学要为历史提供细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46 次 更新时间:2008-05-03 02:02

进入专题: 文学  

陈行之 (进入专栏)  

哲学用概念说明世界,文学用形象表现世界;概念要求精准,形象要求逼真;逼真的效果只能来自细节。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话题:文学的内在要求是真实地表现细节,是为历史提供细节。这个观点,我在《当现在成为过去的时候》曾经谈及,但是没有深入探讨。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我理解,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属性,即“人的世界”,“国家、社会”。对人的考察,只能在人的世界,即国家与社会的存在方式中进行。非常好,我觉得马克思的观点非常好。

马克思在其著名的《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说了这样的话:“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着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人是通过社会行为(劳动或者说创造)的过程成为人的,这个过程,在主观意义上,我们称之为人的“生成”;在客观意义上,我们称之为历史。

这样,马克思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很有意味的语境之中:人在社会性生成的过程中确定人的本质属性,正是这个“社会性生成过程”构成了人类历史;世界之为世界是人类生活在它之中并改造它的结果,而人类又必须通过它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和境遇获得其特征。这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一贯主张的观点。

这个观点后来为很多思想家所继承,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举出几个例证。

胡塞尔曾经指出,人之所以“成为人……本质上是指在一个被社会地和创造地联合而成地文明中成为人。”“如果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便仅当他的整个文明是理性的文明时他才是这种存在物。”(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这就是说,人只能是社会的人和历史的人。这个观点在胡塞尔的全部哲学中虽然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有必要注意到这位强调“个体的人原则上是能够脱离开文化与环境的各种影响而独立存在”的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与马克思接近的观点。

海德格尔认为人和世界构成一个整体。在海德格尔哲学中,他所关注的中心点从“意向着”对象的意识的作用转向了“已被意向着”的世界。他认为对于人的考察应当首先“从其本源上,即从始终是历史的人类的真正未来的本质本源上得到思考。”(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

萨特完全赞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既是历史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客体的观点,并且进一步认为,历史只是借助于以其行为构成了历史的那些个人,才是可以理解的。历史在这里被定义为“记录了一个由人的行为所产生的过程”。

假如我们接受这些思想家的上述观点,那么,提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为历史提供细节的观点,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人是在社会演变、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为世界所创造的过程中成之为人的,我们必须首先找到社会和历史的舞台,然后在这个舞台上观摩人,了解人,表现人……也就是说,进入到只有文学才能够胜任的职责之中,通过细节说明历史和表现历史。

哲学无法担当“通过细节说明历史和表现历史”的职责,只有文学得到了这种荣幸。

文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全部因为细节而来,即使进入到现代主义,文学差不多把全部传统的技艺都颠覆了,却仍旧保留着细节的真实的特征,并且通过这种特征延续着文学的辉煌。读卡夫卡,打动我们的其实不是理念,而是细节,是人物心灵之弦的细微颤动。卡夫卡无意说明历史,但是正是在人物境遇和心理状态的展示中,他从细节准确地进入了历史。

文学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辉煌的蜕变,成为历史的佐证,成为人类良知的佐证的。

细节会造成很多人不便,正因为这样,直到目前,人们不忌讳对“反右”、“文革”等社会事件的理性归纳,却严格限制此类题材文学作品的出版。文学应当为此感到骄傲,因为你在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因为你让一些人感到害怕。

 

(2007-3-15午夜)

进入 陈行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文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863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