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四益:北有孙之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44 次 更新时间:2007-12-10 00:29

进入专题: 大浪淘沙  

陈四益  

“南有叶浅予,北有孙之儁”。这个话,今天已经不太有人知道了。如果说,南北之间,“南叶”知道的人还不少,他的速写,他的漫画,他的自传,还有他同舞蹈家戴爱莲、电影艺术家王人美的婚姻,那么“北孙”就几乎完全被人遗忘了,直到近年才零星见到一点纪念文字,稍稍让人记起了这位曾经声名卓著的艺术家。

两个“王先生”

我同孙、叶二老都有一点因缘。

同叶先生的缘浅,只是因着丁聪先生的绍介,有过一面之缘。同孙先生的因缘就要深得多了,他曾为我授业三年,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老师,只不过因为我于绘画天资驽钝,所以虽有良师,并无长进,实在惭愧得紧。

1953年,我从北京汇文中学读罢初中,就保送入读北京师范学校。孙先生是北京师范学校的美术老师。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中学美术教师许多造诣很深,北京师范教国画的李智超先生和教西画的孙之儁先生都是久已成名的画家。

孙先生,河北藁城人,1907年生,与生于浙江桐庐的叶浅予先生同年。叶先生在上海以漫画名世时,孙先生在北京也以漫画声誉鹊起。1936年,鲁少飞、陆志庠、叶浅予等在上海发起第一届全国漫画展,北京参加发起并担任评委的就是孙之儁先生。1937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的一次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北平漫画展也是孙之儁、叶浅予等先生策划的。这次画展因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尖锐的现实主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年纪大一些的人都知道,“王先生”是叶浅予先生创作的同名连续漫画中的主角,通过这个典型,刻画了诸般世态,曾在《新北京报》连载。并不是很多人知道的是,“王先生”有南北两个,盖因这一连续漫画是由叶、孙二位先生接力完成。尽管孙先生起初还想尽量靠近南人习性,但毕竟居移气、养移习,造作不来,渐渐地王先生也分出了南北。后来结集为《王先生外传》,一时洛阳纸贵。孙先生创作的“王先生”,署名“孙特哥(先生的笔名)客串”,以示这个漫画人物的原创是叶先生,自己不过客串,未敢掠美。前辈先生这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是中国漫画史上一段佳话。孙先生自己创作的漫画人物也自不少,《冬烘先生》、《老糊涂》、《贾醉生》、《王曰叟》、《费利儿》等,均曾名噪一时。

“南有叶浅予,北有孙之儁”,这名头的得来,良有以也。

一部《武训画传》

那么,何以五十年代之后,叶先生尚能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而孙先生却湮没无闻了呢?

起因就在一部《武训画传》。

中国自古只有有钱人才能受教育,没钱人家的孩子能识几个俗字已是万幸。到了近代,深憾于中国贫穷积弱的先进知识分子,以为要改变中国面貌,必须发展教育,因此便有了教育救国的呼声,行乞兴学的武训,也应时成了倡导教育尤其是为贫苦儿童助学的一面旗帜。陶行知先生便是武训精神的倡导者。孙先生长于农村,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深知农村孩子求学的艰难,武训兴学的义举自是于其心有戚戚焉,所以先后曾三次画过武训的故事。第一次在1936年,他应段承泽先生之邀,合作完成了《武训先生画传》,在天津大公报刊载。结集时陶行知先生曾为作跋。同年,又以连环画的形式画了《武训的故事》。第三次则是在1950年,上海武训学校校长李士钊先生受陶行知先生生前之托,请孙先生“再画一部精美的武训画传”。于是,李士钊先生撰文,孙之儁先生作画的《武训画传》于1951年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不料这种爱国劝学的初衷,被当作反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标本受到了严厉的批判。那时,意识形态的批判,最后都归结为政治立场的审判,孙先生虽然认真做了检讨,但也从此在画界消失。

我在北京师范读书的时候,已是在批判武训之后。因为年少,对文艺界的批判并不关心,何况他当时也已经更名孙信,除了正式档案,不再用孙之儁的真名,所以,我也不曾把美术老师孙信同什么武训联系起来。我所知道的只是孙先生画了好几十部连环画,记得名字的就有从《格列佛游记》改编的《大人国游记》、《小人国游记》和从苏联文学作品改编的《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等。以我的直接感受,孙先生是尽心竭力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他在课堂上指导我们画画时,常常不离口的是一句话是“绘画要从大处着眼,谁要不从大处着眼,谁就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是想把他学得的马克思主义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全局与局部关系等等,尽量用到美术教学之中。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我印象中,许多老知识分子尽管在思想改造和几次意识形态的大批判中受过种种磨难,但仍旧孜孜不倦地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以求“跟上新的时代”。但是,这些努力似乎并不被看重——“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孙先生有了《武训画传.》的“前科”,漫画早已不作,开会也很少发言,就这样一切谨言慎行,也绝不会再受信用,他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努力,也就只有他的学生能心中感知了。

这样“夹着尾巴做人”,除了仍旧醉心于他挚爱的艺术,一切名利早已视之如过眼云烟,终其一身,他连美术家协会会员都不是,遑论其他。诸葛亮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

三画《骆驼祥子》

孙先生一生,除了漫画在早期创作生涯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后期的创作,已敛尽锋芒,主要是作连环画了。他所钟爱的人物,三次画过的武训已经给他带来噩运,没有料到的是另一个他曾三次画过的人物,又把他送到了人生的终点。这个人物就是“祥子”——老舍笔下的那个“骆驼祥子”。

老舍是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他的《骆驼祥子》更是脍炙人口的名著。孙先生长期在北京生活,熟悉北京的风情、世情和人物。他对“祥子”情有独钟,是理之必然,情之必至。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就开始为《骆驼祥子》作插图,为此,经常实地写生,把老舍文字的京味儿化为绘画形象的京味儿。在插图的基础上,他创作了《骆驼祥子画传》,于1948-1949年间在《平明日报》连载。老舍先生回国,孙先生曾把画稿送他过目。老舍先生说:“祥子没毛病,虎妞很合理想,刘四爷也不错”。小说的主要人物全都得到作者的首肯,足见孙先生对原作理解之深刻,对小说人物之熟稔,对故事产生背景之了然。但孙先生并不满足,他要像再画一部精美的武训画传一样,再画一部精美的祥子画传。他重读小说,重访旧地,重作写生,搜集素材,到了六十年代,已大致画就,可惜我们已经无缘再见这部积聚孙先生毕生功力的作品了。横扫、批斗、抄家、毒打,遣送原籍,破灭了孙先生仅存的一点希望,那部《骆驼祥子》的画稿,也就在这场残酷的风暴中不知所终。武训不行,祥子又何罪之有?但那时,《骆驼祥子》的作者也落入了同孙先生一样的境遇。昔日的“人民艺术家”已成了今日的“罪人”。

我在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时,见过先前毕业生赠送母校的一座日晷,大概是要后人珍惜寸阴吧。赠者列名中有舒庆春(老舍的原名),他是老北师的学生。孙先生是我当年的老师,那么,《骆驼祥子》和《骆驼祥子画传》的作者都同这所学校,也都同我有了某种渊源。可惜他们最后的归宿都是一幕惨烈的悲剧。老舍先生于1966年8月24日自沉于北京太平湖。十天之后,被“勒令”遣返原籍的孙先生,也自缢于老家的葡萄架下。

我一直很伤感于前辈的遭遇。孙先生1927年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几乎同时,就开始了他艺术创作的人生。他同李苦禅、赵望云等成立“中西画会——吼虹社”探讨中西合璧的绘画道路;他联合同志创办北京漫画社;济南发生日军残杀中国民众的“五三惨案”后,又组织“五三漫画社”,此后十几年间,抗日是他漫画的中心主题,同时还利用自己广泛的社会关系,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队伍收集情报,保释被捕的抗日志士;抗战胜利后,他又把漫画的矛头对准蒋家王朝,他这时的笔名“付基”,取音于“反蒋”的声母。

终于胜利了,终于解放了!但他没有料到的却是他也终于成了无法自赎的“罪人”——尽管他不甘于没有精神创造的生活,躲闪地、迂回地、小心地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可惜,不能。

今年是叶先生,也是孙先生百年冥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孙之儁漫画集》,在此之前,他的《武训画传》和《骆驼祥子画传》也相继再版。我相信“南有叶浅予,北有孙之儁”这句话,终于又将广为人知了。这大概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的公正。

    进入专题: 大浪淘沙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919.html
文章来源:学人推荐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