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提出要“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要“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赋予了实践育人新的使命任务。新时代推进更高水平的实践育人,必须走向田野、扎根中国,立德树人,推动教师教学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学与教研比翼齐飞、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田野在哪里
现代社会,由于各种“缺场”要素(电脑、手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的作用,空间与地点出现了分离,由此形成了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并存的人类交往方式的分化。其中,在场空间是个体身体可以进入、感官可以面对,通过个体行动、群体交往等形式展开的社会空间;缺场空间则是个体身体不可以进入,但内容上却具有现实性,通过网络形式展开的社会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的田野不是缺场空间,必须是在场空间,是校园以外的在场空间。由此,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街巷、公司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样化的物理空间,都可以成为个体行动、群体交往等形式展开的社会空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田野。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何要走向田野
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田野,意在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躬身践行、赋能成长。从教育空间变迁趋势来看,走向田野,打破传统教育空间边界,实现结构化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融通,是教育空间转向的未来隐喻。从教育发生过程来看,个体成长面临着两个相互联系的世界:学科世界因专业化凝练而具有抽象性、符号性;生活世界因现实可感知而具有直观性和经验性。走向田野,激发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有效联结,才能让教育真正发生。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来看,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规定了实践的第一性。走向田野,才能理解世界、改变世界,才能培养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特点来看,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才能找到理论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是推动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走向田野
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田野是知情意行螺旋上升、知行有效统一的过程,必须在坚持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的前提下,秉持为个体提供接触生产、生活的现实经历、直接经验,激发个体赋予生产、生活意义感、使命感,促进个体精神内核发育的基本理念,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化构建基础上,依托田野调查方法实地观察和搜集资料,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在此过程中,教师走出书斋,面向鲜活具体的中国社会开展教学与教研;学生走出教室,在青春实践中感悟、理解和讲述地方语境中的“中国故事”。师生结成实践共同体,共同完成思想生产过程,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实践伟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田野何以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田野,科学、规范、走实走深,需要系列支撑保障:一是明确一个教育观和方法论。就是要“回到实践、在实践中、以实践的方式”培养人。这就需要推进实践育人从实践教学环节走向学科实践乃至跨学科实践的转变。需要指出的是,“回到实践”并非忽视理论的价值,而是为了更好理解理论并转化为个体实践的力量。
二是建立两个体系。基于对教材内容的精准解读和对教学内容深度、广度的准确把握,统筹考虑可及性和可得性,本着全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立系统、规范、低成本、高成效的田野教学平台体系;基于恰当的制度设计,建立标准化的田野教学管理体系,既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又有效保障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
三是理顺三个机制。理顺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校内多主体、多部门,以及校内外多场域常态化协同共育机制;理顺规范化课程建设机制,有规划地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理顺多主体多维度综合考评机制,增强田野教学在实践育人中的分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崔香芬,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杨雪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