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强规划衔接。要深入调查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确定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时注重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本文认为,我国具备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优势、战略纵深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文化优势、平安优势、绿色优势、朋友优势等十大整体性优势。各地区应精准把握这些整体性优势,同时结合本地区特色优势,促进区域发展,从而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4月30日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各地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强规划衔接。要深入调查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确定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时注重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
各地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需要精准把握我国发展的整体优势。既使全国的整体性优势在本地区得以充分体现,又通过突出本地区的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来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我国的整体性优势,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优势涵盖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国情,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比较后作出的政治抉择。我们经常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一优势的核心是什么?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理论为武装,这个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走的是人间正道,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有着严密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是一整块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把握,是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并将被继续证明的科学论断。
二是战略纵深优势。我国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不断取得突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越来越凸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贯通东、中、西部,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邮政快递网和世界级港口群,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综合立体运输体系缩短了时空距离,打造了战略链接,有力促进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
三是产业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计划或规划,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我国粮食产量自2015年起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达到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线,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之问。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24年达到134.9万亿元,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大关,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保持在30%左右,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媒体报道,202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80%的奥运会吉祥物玩偶由我国企业生产,80%以上的奥运相关设备、器材、纪念品等在我国生产,展现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完整的体系优势。
四是市场优势。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早在2018年就跃居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我国货物进口规模达到18.39万亿元,连续16年保持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据中国政府网信息,从2024年11月起到2030年,我国自发展中国家累计进口额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今年4月份发布的《释放服务消费潜力——2025年中国消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创历史新高,预计2030年占比将突破50%,正式迈入服务型消费社会。超大规模的消费需求对全球商品和服务形成了巨大吸引力,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稳定器和动力源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五是人才优势。我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的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2亿人,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美国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202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从2007年开始,中国每年培养的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博士毕业生数量超过美国,预计到2025年几乎是美国的两倍。据媒体报道,国际智库统计的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全球占比超过50%,居世界首位。2024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了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4)”和“2024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共遴选出21万多名科学家,我国共有3万多名科学家入榜。中国内地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4年的1405人次,排名居世界第二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六是创新优势。据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万亿元,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R&D经费投入强度为2.68%,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并进一步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跃升至第11位,是十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也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我国拥有20余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居世界首位。据国家数据局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2024年全球新增4.5万条生成式AI专利,其中中国贡献了2.7万条,占比61.5%,位列世界第一。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2014—2023年,中国发明人申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最多,远超美国、韩国、日本和印度等国。新型举国体制逐步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日渐释放,科技创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七是文化优势。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不断彰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日益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2024年春节期间马面裙的火爆,进一步唤起了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首款国内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后广受海内外玩家欢迎,成为近年来最火爆的PC游戏。2025年,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进入全球电影票房榜前五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时尚的尽头是国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有待继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富矿”。
八是平安优势。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冷战思维沉渣泛起,强权政治卷土重来,地缘冲突此起彼伏,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不宁。在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我国是世界上命案发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在和平与安全问题上是世界上纪录最好的大国。据外交部数据,我国自2023年11月实施过境免签政策以来,至2025年3月已对54个国家人员实行240小时过境免签,适用省份覆盖24个省(区、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综合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数据,2024年,我国接待外国游客2694万人次,增长96%;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增长77.8%。这些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后,经过一番深度体验,树立了对中国的正确认知,“安全、现代、安静、干净、好吃、热情、善良”成了他们描述中国印象的高频词。随着我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外国人来华学习、工作、生活的便利度,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会亲身感受到我国的平安和谐。
九是绿色优势。我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23年,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4年,我国以4%左右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5%左右的经济增速。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23年与2013年相比,全国重点城市的PM2.5浓度下降54%,重污染天数下降8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2024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稳定达标;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超过9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3.7%,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有关目标。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和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7月底,我国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06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了2030年装机容量目标。我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提供了全球80%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设备,风电和光伏产品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的能源转型、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可再生装机容量统计》显示,过去十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持续深入,我国将为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十是朋友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从世界范围看,我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出资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三大全球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和高度认可。据外交部数据,截至2024年1月,我国同18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加入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600多项国际公约,成立了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有关项目融资,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信任和尊重。国际舆论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稳定、进步力量的增长,是变乱交织的世界里最大的确定性和稳定因素。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我国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我们的朋友必定遍天下,也必将形成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的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副院长)
本文刊发于《中国发展观察》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