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民:论现代化动力的基本特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6 次 更新时间:2025-07-02 22:36

进入专题: 现代化动力   聚合效应   竞争性   乘数效应   不确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  

吴忠民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既包括现代化一般规律亦即各国现代化的共性内容,也包括基于自己国情的特色内容。就现代化一般规律而言,现代化动力是必须予以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化动力具有一些显著的基本特征:从生产要素组合的维度看,它有着高度的聚合效应特征;从社会成员经济行为方式的维度看,它有着强烈而普遍的竞争性特征;从演化能量蓄积和释放的维度看,它有着巨大的乘数效应特征;从发展前景预期的维度看,它有着愈益增加的不确定性特征。正确运用现代化动力的关键在于,确保以人为本的正确方向,重视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石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现代化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对于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动力;聚合效应;竞争性;乘数效应;不确定性

如何有效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这就告诉人们,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时也离不开中国的具体国情这样一个基础。如果离开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没有了时代靶向和时代内容,就没有了实际意义,就会脱离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潮流;同理,如果离开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失去其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和赖以生长的土壤,就无法得以生存和发展。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一般规律和中国具体国情两者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问题时,理应兼顾这两个方面问题的研究,而不能有所偏颇。

就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而言,有一个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和探讨,这就是有关现代化动力的问题。现代化动力涉及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但其最为基础性、根本性的动力来自经济层面。恩格斯认为,“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层面探讨现代化动力问题。

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机器,借助于非生物性动力源泉的释放和运用,突破了几千年来人力和畜力的有限体能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马克思认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非生物性动力源泉的开发成本在不断降低,使用效率却在不断提高;而且,非生物性动力源泉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比如,当今人们所使用的能源,除了传统的煤炭、石油之外,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相继出现,并且在人们所使用能源当中的占比份额越来越大。正是由于有了基于巨大的非生物性动力源泉的现代大工业,因而使得现代生产力有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的可能性,并且整个社会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历史性变革。基于非生物动力源泉所形成的巨大动力源泉是现代化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成为现代化动力其他基本特征得以形成的基础性的必要前提。

总的来看,比之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续推进的状况,之所以能够促使人类生存和生活状况不断改善,之所以面临一些以往传统社会所不曾出现的特有的不确定性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代化动力的持续生成和不断的升级换代。探讨现代化动力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有助于人们从一个重要的角度把握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助于说明人类社会包括每一个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性和现代化赖以进行的重要合理路径,同时也有助于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持续前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动因。

一、现代化动力具有高度的聚合效应

从生产要素组合的维度看,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聚合是现代化动力的一个重要特征。

传统社会的主要物质生产基础是农耕经济(自然经济)。这种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是简单性、同质性以及封闭性。在传统社会当中,其生产要素呈现出十分有限的、低度的、而且是必需的“机械”集合的情状,而不可能是高度的“有机”聚合的情状。在农耕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基本单元是融血缘和业缘于一体的家庭家族,呈现出一种相对的自给自足的简单性。马克思指出,“由于农民家庭不依赖于市场和它以外那部分社会的生产运动和历史运动,而形成几乎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可以说,这样一种生产生活活动不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大规模聚合,也不需要复杂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只需要种类有限的生产要素进行简单的分工合作便可。由此,传统社会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同质性情状。进一步看,与自给自足相适应的必然是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当时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是融为一体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将自己所处的狭小生产生活区域当成自己终其一生的归属地,其活动半径极为有限,流动程度低,不可能形成自由流动的意愿和相应的行为。

显然,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之上,社会成员虽然能够维持其自身简单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无法形成强劲的发展动力。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与传统社会不同,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呈现出一种高度聚合的效应,进而使现代化动力的持续增强以及升级换代成为可能。高度聚合现象解决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广泛流动及有机聚合的问题。这不仅使得社会成员的潜能得以普遍而充分的释放,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一种必不可少的规模效应,而且还具有使各种生产要素相互叠加,并经由“化合”产生许多“新功能”的潜在溢出意义。

第一,各种生产要素自主地朝向适合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及空间进行大规模聚合。

在现代社会,由于作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人已经具有了独立性、自主性的属性,于是人以及自己能够支配的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就能够按照自己意愿,选择最适合于自身生产效能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高度的有效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聚合的规模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只有在生产要素具有较大规模的基础之上,人类方能摆脱个体潜能的局限,方能形成超越个体潜能的整个社会的巨大潜能,形成巨大的社会能量,进而推动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生产要素的这种高度聚合,是在各种生产要素种类日益增多亦即异质性成分日益增多的情形下进行的。建立在大量异质性生产要素基础之上的高度聚合,是现代化动力之所以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生产要素的高度聚合从空间上看呈现出这样四个重要表现。其一,朝向工厂的聚合。现代大工业的兴起,使得作为大工业重要载体的工厂成为经济效益上最具有吸引力的场所,于是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种种生产要素便开始向工厂集中。“现代工业已经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其二,朝向城市的聚合。作为一种历史的趋势,工业化必然会直接启动和促进城市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将大型生产性的生产及经营活动集中在相对狭小的城市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服务以及信息流就可以在城市当中得到高度的聚集,从而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由此能够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三,朝向大规模生产单元的聚合。大型企业以及超大型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一种趋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大型和超大型企业会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在这种巨大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其生产、销售的职业化、专业化以及标准化水准便能够大幅度提高,其生产成本便会大幅度下降,其品牌效应以及市场占有率也会相应大幅度提高。其四,朝向全球化的聚合。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不可避免地促成各种生产要素的聚合逐渐越出国界的限制,走向全球化。

第二,社会共同体对于异质性成分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之间差异性、异质性生产要素的现实存在,以及这种现实存在对于现代化进程推进的不可或缺性,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于大量异质性成分的包容性。

与传统社会明显不同,在现代社会,自由和平等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理念。作为劳动者和经营者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相互之间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利益诉求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同时,现代生产的专业化、高效率以及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形,要求社会必须通过细致化、充分化的分工,充分地发掘、用好各种社会资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社会机体的同质性成分减少,异质性成分增多。换言之,就是必须将原有的由少数单元所承担的功能亦即“普化”的功能,改由多个单元去承担的功能亦即“专化”的功能。正因为如此,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分化、由此所带来的异质性成分不断增多以及社会复杂性程度的提高便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社会机体的内部结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另外,需要看到的是,社会分化在愈益加深的同时,社会的各种异质性成分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也在愈益加深,呈现一种相互嵌入的状态,任何一项异质性成分或是子单元都无法离开其他异质性成分或子单元而独自存在。正如涂尔干所说:“社会职能越是趋于专门化,就越是需要某些附加因素:人们必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便进行共同合作。”凡此种种,使得社会对于这些异质性成分的包容性愈益增强,以至于包容性成为现代社会赖以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愈益提高。

在现代社会,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瓦解、血缘关系与业缘关系两者的分离以及人身依附性的消除,作为人的社会成员获得了解放,其自主性、独立性普遍得以形成。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居住的地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性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成员以及由社会成员所支配的物以及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必然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高的情形。

由上可见,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呈现出一种高度聚合的情形。重要的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聚合,为现代化动力形成和持续增强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或者说,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聚合是现代化动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前提。对此,可以作如是理解:其一,有助于增大生产和生活的规模,进而有助于现代化动力的增强。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聚合有助于为现代化动力奠定一个有着巨大规模的国内外市场。而巨大规模的国内外市场,意味着各种有利于现代化动力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经营者、资金以及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等等能够汇聚在一起,并且由于资源配置的选项较多,如经营者以及劳动者备选队伍庞大、国内外其他各种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众多,致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和厂家能够很容易根据自身需求寻找到有利于自身生产及合作的恰当匹配者,因而能够蓄积起强大的发展势能;意味着能够形成大批量的生产活动和优化的社会分工,进而能够节省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现代生产力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分工可以使产品制造得更快,因而也就更便宜”;意味着能够形成强大的消费需求,用以有效拉动现代化动力的持续生长。其二,有助于激活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聚合,不但意味着能够将巨大数量的生产要素聚集起来,还意味着能够将丰富多样的、复杂的异质性生产要素聚合在一起。丰富多样的异质性生产要素能够为现代化动力的增强提供多种多样的参照、借鉴以及各种各样的有益压力。而多种多样的参照、借鉴有利于现代化动力的创新和升级换代。并且,多种多样异质性生产要素以及各种有益压力的存在,有助于生产活动保持一定的张力,进而有助于生产活动始终保持一种活力和创造力。其三,有助于社会流动空间的拓展和流动渠道的畅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现代化动力形成的必要保障。社会流动的制度保障以及社会流动空间上的畅通,反过来又会助推生产要素进一步的高度聚合,甚至有助于推动必不可少的工业体系升级换代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二、现代化动力具有强烈的竞争效应

从社会成员经济行为方式的维度看,现代化动力具有强烈的竞争效应。

如果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前面所提及的强大的非生物性动力源泉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聚合使得强劲而持续的现代化动力成为可能的话,那么,在这样两种基础性条件下,基于市场经济而形成的社会成员经济行为方式的强烈竞争性,则使得强劲而持续的现代化动力直接成为一种现实。

在传统社会,一般来说,社会成员的经济行为方式不可能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其一,社会成员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竞争行为实际上至少隐含着两个必不可少的要件,即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财产权。但在当时,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不可能具有独立性以及相应的平等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财产权。其二,以求稳为主基调的传统社会必然会排斥竞争行为。农耕社会由于财富极度匮乏以及抵御风险能力十分低下,社会成员以及社会共同体无法有效抵御各种大的自然灾害,难以应对严重的社会动荡。所以,农耕社会的正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气候的风调雨顺和社会的安定有序。“与流动性、漂泊感相对较强的游牧生活及商业活动相比,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则具有一种稳定性甚至是超稳定的特性。”也正因为如此,在传统社会,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皆将农耕生产视为立国之本或立家之本。具有竞争性的商业活动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社会成员部分生产生活用品的调剂,但同时却容易由于竞争而使得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群体之间产生某种矛盾纠纷并由此生成离心效应,进而容易程度不同地引发社会的波动,因此容易受到统治者以及农民广泛的警惕、敌视及排斥。其三,家庭家族对于家庭成员的强力约束。在传统社会,家庭家族是社会成员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元。当时的家庭家族的基本特征就是融业缘关系与血缘关系于一体,融生产与日常生活于一体。家庭家族对于几乎终身生活在其中的、占比最大的社会成员来说,自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巨大影响。一个家庭或家族不仅具有经济生产的功能,而且具有道德养成、教育以及维系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功能。家庭家族强调家庭成员在责任、义务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族长以及统治者,强调家庭家族在利益上具有无条件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同一个家庭或家族当中,其构成人员相互之间就必然会尽可能地避免、防范有害于“内部团结”的竞争意识及行为的发生。

在传统社会当中,既然社会成员普遍缺少竞争意识和竞争行为,既然以农立国以及由此生成的求稳意识根深蒂固,既然统治者以及整个社会刻意排斥具有竞争色彩的商人群体以及商业活动,加之前面所提及的传统社会缺少强大的动力源泉以及生产要素的高度聚合,这一切加总在一起,便使得一个社会不可能生成强劲而持续的前行动力。

比之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充满强烈竞争性的社会,而且这种竞争具有普遍性和可持续性,几乎覆盖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并贯彻始终。现代化动力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竞争性特征,最为重要的根源就在于现代社会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发明。市场经济和大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标准配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强烈而普遍的竞争性同巨大的非生物性动力源泉以及生产要素的高度聚合效应这样两个现代化动力的基础性条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必然会直接促进现代化动力的形成和日益增强。

世界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已经充分表明,只有依靠市场经济,方能解决好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这样的关键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以价格为指示器,能够为经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鼓励质优价低的产品和生产者胜出,倒逼质量不够优质、价格却相对较高的产品和生产者退出,进而促进生产活动不断地升级换代。

另外,市场经济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积极功能,这就是它必然会促成如是情形的出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和厂家将其切身利益的具体状况同其自身努力及相应的具体贡献状况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客观上看,这种情形必然会使整个社会充满竞争性。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和厂家必须通过自致性的努力,方能适应市场经济强烈的竞争性,进而改善自身利益状况,否则就会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就会程度不同地遭受利益上的损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之间和厂家之间这种普遍而强烈的竞争行为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极端重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竞争者的竞争行为的结果事关每一个人、每一个厂家最为重要的切身利益问题。每一个社会成员和厂家都是独立的竞争者,同时也是竞争结果的责任人或承担者。优胜劣汰的原则虽然冷酷,但在客观上却是能够极大程度上促使每一个竞争者都必须全力以赴地参与生产活动,因而相对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他们自身的生产潜能。

第二,全面性。竞争行为涉及面极为广泛,几乎涉及所有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也涉及许多非经济领域。劳动者如果缺乏竞争力,其收入就会减少,甚至会失去就业机会。经营者如果缺乏竞争力,其企业的生产效益就会减少,甚至会破产倒闭。而且,劳动者或厂家即便是一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从长远计,也必须注重自身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准的升级换代。不仅如此,竞争还蔓延到国家层面。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现时代,一个国家一旦缺乏经济竞争力,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落后境地而被动挨打。所以,如今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竞争十分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

第三,长期性。在一个能够预见的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中,人们重视利益问题的这一现象不会改变,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现象不会改变,国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载体的情形也不会改变。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在人们原有的利益诉求解决之后,新的利益诉求又会出现。正如恩格斯指出,“由于生产条件的变革及其所引起的社会结构中的变化,又产生了新的需要和利益”。于是,社会成员之间、厂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行为将会长期存在,而不会消失。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就现实的生活看,任何生产关系都包含、体现着一定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一切经济关系的轴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由其切身利益状况同其自身努力状况紧密相连的情形所催生的激烈的竞争性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进而增强现代化动力。面临激烈的竞争性,为了自身利益的不断改善,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进行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奋斗。由此,每一个社会成员、厂家以及国家所蕴含的潜能就能够充分地迸发出来,“人尽其能”的效应就能够充分地显现出来。不仅如此,与“人”的因素密不可分的并且是由人所主导的诸如自然资源、技术以及资金等“物”的因素的潜能,也能够随之充分地释放出来。换言之,由市场经济所催生的激烈竞争效应不仅能够带来“人尽其能”的效应,同时也能够带来“物尽其用”的效应,比如,各种生产要素效能最大化,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和转换运用,新的消费物品层出不穷等等。于是,由竞争效应所促成的“人尽其能”和“物尽其用”的双重效应必然会直接促成现代化动力的形成和持续增强。

同时需要看到,由市场经济所直接催生出的强烈的竞争效应固然极为重要,是现代化动力之必需,但是如果将之视为现代化动力的唯一内容,则不可避免地走向一个十分有害的极端境地,即造成资本至上这样一种极端的市场竞争现象,亦即“极化”的竞争现象。这必然会损害现代化以人为本的基本宗旨,而且会造成大量严重的、“伤筋动骨”的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运行。

我们应当充分用好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竞争效应,同时又能够以恰当有效的社会保护制度来矫正市场竞争逻辑的极化现象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是防止人的目的和手段相背离的必要屏障,也是现代化动力得以持续增强的关键所在。

三、现代化动力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

从演化能量蓄积和释放的维度看,现代化动力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特征。

在传统社会当中,社会经济的前行动力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动力源泉十分有限。农耕经济以人的体能和被人所驯化的动物体能为主的动力源泉,是一种相对恒定的、十分有限的动力源泉,其增强的空间极为有限,因而无法形成强劲且不断增长的发展动力。其二,生产资本极为匮乏。舒尔茨指出,在传统社会,人们“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即便对于富人群体来说,他们的财富主要是用于自己的奢侈消费,也不可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其三,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撑。在传统社会,科学技术不存在大幅度发展的可能空间。当时,社会成员的知识文化水准普遍偏低,识字率也很低。凡此种种,使得传统社会当中的统治者以及大部分社会成员不可能热衷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这必然使得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十分缓慢发展的状态,难以对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传统社会迥然不同,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动力不仅能够得以持续增强,而且还呈现出一种巨大的乘数效应。这种乘数效应是指,现代化动力呈现出一种以“指数增长”的情形,并且这种情形持续增强,在某个特定时期甚至呈现出一种十分明显的加速度大幅度大面积扩张的情形。正如鲍曼所描述的那样,“现代性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向前行进”。

现代化动力之所以会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特征,究其主要原因,除了前面所提及的巨大的动力源泉、生产要素的高度聚合效应以及强烈的竞争效应这样几个重要的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值得关注。

第一,生产资本持续再生产机制的形成并持续不断地发挥重要功能。

与传统社会明显不同的是,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基数越来越大,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将不断增加的生产资本持续性地用于扩大生产资本的再生产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说传统社会拥有某种“资金持续消费机制”的话,那么现代社会则是拥有一种“生产资本持续再生产机制”。

生产资本持续再生产机制的主要特征是:其一,持续增多的剩余资金持续转为生产性资本。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社会成员及厂家的收入水准越来越高、赢利总额越来越大,而且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需求越来越不成为问题。社会成员及厂家在支出日常消费资金及生产所需成本费用之后,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资金。与传统社会不同,人们没有将这些剩余资金消费用尽或挥霍殆尽。在现代社会,人们或者是将一部分不断增多的剩余资金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变为生产资本;或者是将一部分不断增多的剩余资金作为储蓄存入银行用于不虞之备,银行再将其中的一部分储蓄通过贷款的形式借给企业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而变成生产资本;或者是将资金投放到股市、债市、投资基金当中,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这就使得其中的大部分资金又变为生产资本。于是,总体上看,社会成员和厂家持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本的基数越来越大,致使生产资本呈现出某种“永续”扩张的趋势。其二,现代银行对于生产资本作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聚合和放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银行制度对于整个现代经济生活当中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资本的聚合、放大以及经济活动的导向,乃至生产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具有不可或缺的倍增性的推动意义。正如波兰尼所说:“市场制度急速地发展;它吞噬了时间与空间,而且凭借银行通货的创造而产生了前所未闻的动力。”其三,多种金融衍生工具对于生产资本具有愈益放大的加杠杆效应。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地被人们创造出来,如股票、债券、股票指数,商品远期合约、商品期货合约、商品期权合约以及商品掉期合约等等。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对于经济活动有着强大的加杠杆效应,使得许多生产资本的效应被放大。

可见,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种生产资本持续再生产机制,使得生产资本的规模呈现出某种“永续”扩张和倍增的效应。由此,直接催生了现代化动力的乘数效应。

第二,社会成员的需求大幅度大面积的扩张。

对于现代化动力的形成与持续增强来说,社会成员需求的拉动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促进因素。马克思认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以及相应社会保护制度的逐渐形成,使得以往传统社会当中的社会成员物质财富极度匮乏以及习以为常的低限度生活需求的局面宣告结束,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当下的日常生活,重视生活质量问题。在现代化建设成功或比较成功的国家当中,基尼系数以及恩格尔系数呈现出大幅度下降的情形,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相对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与之相适应,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开始升级换代。社会成员的需求数量及质量不仅呈现出大幅度增加的情形,而且其多层面的需求开始形成,大量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开始迅速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需求大幅度大面积提升,形成了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日益增强的消费拉动力。我们不能低估社会成员需求升级换代的重要意义。“这种情形促成一种‘良性循环’现象的出现,即一方面随着投资积累的不断增加,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由此获得不断改善;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由于自身生活水准的不断改善,因而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两者如是循环。”凡此种种,使得现代化动力的乘数效应日益明显。

第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加速度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技术能够极大地提升人的种属能力。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具体状况直接影响生产能力水准的高低。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同时,科学与技术在不断融合,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也在不断融合。“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基础科学不断取得重要突破的基础之上,在教育水准不断提高进而使科学技术队伍迅速壮大且不断升级换代的情形下,在很多厂家出于让产品具有竞争性的考虑而想方设法对科学技术产品进行有效的市场转换的作用推动下,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激励下,加之很多国家出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考虑而对科学技术予以建制化的有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某种加速度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

上述现象同巨大的动力源泉、生产要素的巨大聚合效应以及强烈的竞争效应等现象相互交织叠加在一起,必然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推动效应,进而使得现代化动力的增强呈现出一种巨大的乘数效应。

这种巨大的乘数效应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现代化成果的迅速扩张。从势头上看,当现代化动力的能量蓄积一旦达到某种程度,其势能便会突破一定的临界点而迅速扩张。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突破直接催生了“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是,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当中,现代化动力的增长不但具有某种不可遏止性,而且还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势能,进而使得现代化成果得以迅速扩张,呈现出某种飞速发展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一些国家现代化的起飞阶段表现得尤其明显。其二,现代化成果迅速覆盖到多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在强大的现代化动力的推动下,一个国家多个领域的发展能够呈现出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情形,其现代化进程由此呈现出某种全面推进的局面。

四、现代化动力具有愈益增加的不确定性

从发展前景预期的维度看,现代化动力具有一种愈益增加的不确定性特征。

在传统社会,其发展动力具有某种明显的多年不变的特征。传统社会的生产力水准十分低下,没有强大的动力源泉作为有力的推动力量,发展动能十分薄弱;同时,其社会经济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社会分化程度较低,整个社会的同质性较强、张力较弱。相应地,从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段看,其社会经济的变化幅度很小,甚至有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波兰尼认为,在传统社会当中,经济并没有“独立”的地位,而是“镶嵌”在社会生活当中,即当时“人类的经济是附属于其社会关系之下的。他不会因要取得物质财物以保障个人利益而行动;他的行动要保障他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力及社会资产。只有当这些物质财物能为他的目的服务时,他才会重视它”。从传统社会的基石来看,血缘家庭家族具有“近乎不可思议的神圣性和强烈性”。在一般情形下,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质性及相似度很高,且多年不变,其生产生活的合作交往者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和稳定,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人生阶段和职业前景大都是可以预期的,就连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产和生活地点也是多年不变,代与代之间不断复制同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观念。凡此种种情形说明,传统社会当中的张力偏弱,由此所形成的生存和发展的起伏度自然也就相对较小,稳定不变性相对较强。

比之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则截然不同。在现代化进程中,愈益增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由此所引发的越来越多的社会风险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一种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时更多更复杂。”

现代化动力不确定性因素愈益增多,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急剧变化的情形,方方面面的不确定性在愈益积累、增多。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动力巨大的动力源泉、高度的聚合效应、激烈的竞争性以及巨大乘数效应,使得整个社会长时期持续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当中,其变化速度之快、变化幅度之大,前所未有。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生产工具在迅速发展,新的劳动对象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巨量生产资本在源源不断地流入生产活动当中,科学技术革命在突飞猛进,产业结构在迅速升级换代,人们的职业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扩张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及观念在迅速变化,等等。与之相适应的是,影响现代化动力的种种不确定性因素也在迅速积累,并由此催生日益增多的社会风险。

第二,社会风险的迅速形成和大面积传播。

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必然会带来大量的社会风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重要的是,在各种有效的金融工具迅速增多和大规模应用的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以及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传播工具日益发达的条件下,原本在某个国家、某个领域出现的局部社会风险会迅速传递、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其他领域,引发连锁型反应,形成全局性的负面影响。贝克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并且,他还认为:“风险社会在这个意义上是世界性的风险社会。”

第三,愈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呈现出某种晕轮效应。

对于很多社会成员来说,愈益增加的不确定性有时会形成某种晕轮效应,即社会成员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心理感受与社会风险的实际状况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成员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具体不适心理感受有时会程度不同地高于不确定性的实际状况。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自主性意识虽然已经普遍形成,但是同时,业缘关系与血缘关系两者分离,呈现个体化特征,社会成员的归属感由此大幅度减弱。这就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在面对陌生人社会、迅速变化的外在环境以及众多的不确定性时,一切都必须依靠自己,依靠法律,而不能像以往那样依靠家庭家族,加之互联网对各种各样问题的种种渲染和放大,使得不少社会成员更加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在诸如此类问题的影响下,很多社会成员容易形成某种人生不确定性,并由此进一步形成某种危险感和焦虑感。愈益增多的不确定性会程度不同地催生社会焦虑现象的大面积出现。反过来看,在社会焦虑现象的作用下,人们又容易放大自身对于不确定性的感受,觉得自己并没有能够从现代化发展当中获得可以预期的应得益处,心里不踏实,甚至会形成某种大面积的心理恐慌。凡此种种,便使得愈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具有了某种晕轮效应,并且会加重已有的社会风险。

现代化动力之所以会具有愈益增加的不确定性这一明显特征,至少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巨大规模的经济体量。现代社会拥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巨大的经济体量。以现价美元计,2000年全世界的GDP总量为338990亿美元,2022年剧增至1013527亿美元。对于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人们进行有效控制的难度极大。而一旦失去有效控制,巨大经济能量必然会催生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灾难。

第二,极端复杂化的社会经济结构。现代经济巨大的体量有赖于复杂且严密的经济结构予以支撑。现代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各个环节的严密耦合、丝丝入扣,取决于经济结构当中大量恰当、合理的平衡点的常态存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基于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现代经济本身的极端复杂性,人们对于经济运行进行有效平衡的难度很大;二是大量新事物、新变数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平衡不当,或者是随着新的经济因素、经济变量的出现,其中的一些原有的平衡点就会失效。这样一种客观现实的存在,必然会增大经济失控的概率,造成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现象,进而会形成大量的社会风险。曼海姆认为:“现代社会有机体的相互依赖日益猛烈地传播着每一个失调的结果。”

第三,国际利益格局大变局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这一进程中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随之而来的是,每个国家都必然会面临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日益加重的影响。这既包括来自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也包括来自军事方面的影响;既包括来自现实的影响,也包括来自历史传递下来的影响;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此外,同国内环境不同,在国际环境当中,并没有一个完全能够为各个国家所共同认可、统一的规则体系,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立法机构和仲裁机构,也没有一个类似于政府的执行机构。于是,很多时候各个国家只能是按照自己认可的规则和方式、实际的国家实力等来应对和处理来自经济全球化的多种多样的矛盾纠纷。

近年来,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大趋势,但与此同时,国际利益格局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国际话语权和世界霸权地位,已经完全不顾及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规则,对于有可能成为强大的现代化大国的国家如中国,采取种种经济制裁、贸易壁垒、高科技封杀、舆论歪曲以及军事威胁等手段,进行几近疯狂的极限打压,试图完全毁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前景。类似的做法,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风险。

可以说,现代化动力愈益增多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常态现象。尽管愈益增多的不确定性会引发大量的社会风险,并对各个国家的现代化造成各种十分不利的影响,但是应当看到,这种不利影响还不至于引发整个世界的颠覆性动荡,造成整个世界一切推倒重来的情形。之所以如此,至少是出于这样三个原因。一是如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经济上很大程度已然成为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相互联系的整体。从长远计,各个国家会想方设法地避免极端零和博弈行为亦即经济上进行相互摧毁的情形发生。二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均已拥有核武器,因而能够在相互核威慑的基础之上形成一个相互留有余地的战略平衡。三是各个国家需要相互合作方能应对一些共同的重要问题,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恐怖主义的防范和打击等。

虽然世界性的颠覆性动荡这样一种最为危险的危机所出现的概率较小,但必须看到的是,愈益增多的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常态现象,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起伏度,对于一些具体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产生多种多样的影响。从此观之,一个国家现代化进行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应对能力和成效。

五、余论

对于人类社会进步而言,强劲的现代化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必不可少的积极促进效应,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现代化动力当中的许多内容如生产力、科学技术等属于工具性的技术层面内容,是中性的,原本并没有特定的积极或消极效应之分,关键要看其使用者是如何运用的。对于这些工具性内容,如果运用正确、得当,就会生成积极效应。反之,如果运用不正确、不得当,就会生成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严重异化,对现代化进程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如何积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正确运用现代化动力,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就其应对方略而言,涉及方方面面,其中至少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确保以人为本的正确方向。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的基本目的或基本宗旨是以人(所有的社会成员)为本,而不是以别的什么为本。人是现代化的目的,而不是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康德认为:“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显然,经济以及与之联系度越来越高的科学技术都很重要,但是它们毕竟只是“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现代化的基本目的。反之,如果将经济和科学技术视为现代化的基本目的,则容易陷入两种有害的误区,进而扭曲现代化进程,造成人的异化现象。第一个误区是资本至上。如果把资本当成现代化最为重要的目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占比很小的社会成员侵占大多数社会成员合理利益的情况,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冲突,以人为本的基本目的就无法实现。第二个误区是科学技术的失控。科学技术原本是为人服务的工具,是应当受控于人的。但是,科学技术体系一旦形成,便具有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即具有了一定的自启动性和自我演化的逻辑。这种自启动性和自我演化逻辑一旦失去以人为本的正确方向引导,就会使科学技术产生出各种各样不可控的影响,包括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可见,只有确保以人为本的正确方向,方能促进现代化动力健康、可持续增强,方能确保现代化进程健康、可持续推进。

第二,重视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石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现代化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经济的现代化是其他领域现代化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以,切不可离开经济这样一个基石来构想其他方方面面的现代化。但同时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一个由多个领域、复杂多样的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方面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的单方面突进,均会对其他领域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延误或扭曲整个现代化进程。

问题在于,就现代化动力形成的根源来看,有一些因素容易演化成不利于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因素。比如,生态环境就曾遭受过由单方面发展现代大工业而带来的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的阶段,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避免这种情形发生。

就现代化的协调推进来说,至少需要做好这样两件事情。其一,重视社会共同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即重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推进。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来说,既要防止经济现代化的单方面突进,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略了经济现代化的基石作用,而单方面推进非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其二,确保市场竞争逻辑和社会保护逻辑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从制度安排的维度看,市场竞争逻辑和社会保护逻辑两者缺一不可。在早期现代化阶段,当时一些现代化相对走在前面的国家,由于信奉资本至上的理念,单方面地推进市场竞争逻辑,其结果是严重损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致使整个社会出现大量的社会矛盾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矫正这一弊端,以增进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护逻辑应运而生。但是,过犹不及。一些国家在矫正单方面推进市场竞争逻辑弊端的同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度看重社会保护逻辑,过度看重社会福利,轻视或不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致使政府背上巨大的、难以化解的财政负担,并使得其社会成员的奋斗精神明显减弱,不劳而获的意识和行为明显增强,现代化动力由此被严重削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国家“盲目进行‘福利赶超’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国家“实行‘泛福利化’导致社会活力不足”。种种历史的经验教训说明,必须确保市场竞争逻辑和社会保护逻辑两者的相互促进、平衡推进。

    进入专题: 现代化动力   聚合效应   竞争性   乘数效应   不确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政治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453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哲学研究》2025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