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书城的领导跟我讲,他们是卖书的人,要读书,我觉得这个意思非常好。当然,你们诸位也不只是卖书的人,也有写书的人,也经营各种图书项目。读书月的活动很多,我参加读书月的活动也很多,从 15 年前我们读书月开始就参与了,后来历年也都来。我的学生李杨、黄子平他们也常来,好多学生都来过这。我们是想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持深圳读书月。现在看来,读书月越办越大,越办越好,让我眼花缭乱。刚才有位女士说,她们还有假面舞会,还有辩论比赛。比赛,我们北大屡败,北大辩不过清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清华很厉害,北大跟清华在福建比赛划艇,也是清华赢,北大老输。何总给出了个题目,我昨天夜里想了一下,今天早上又起来想了一下,匆忙中写了提纲。我觉得,我虽然会聊天,但是,在这么一个比较严肃的场合里头,也不能够胡说一通,对不对?还是想了些问题。我退休以后好像非常忙,退休了还那么忙,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好在我的忙不用给谁请假,我是自由的,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不到哪儿就不到哪儿。像这样很严肃的工作应该很严肃地对待,但我还是不够严肃,就烦请大家耐心吧。读书月有各种的表演,还是很诱惑人的,我这种就比较枯燥。耽搁大家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请大家多多包涵,多多原谅。我其实讲的内容是很认真的,我想把我的一些也许是非常肤浅的体会,告诉大家,成败优劣,由大家去评论。我毕竟比大家走在前面,岁数比你们大。这里头有成功的经验,也可能有不足以称道的经验,多多原谅。
几个问题。首先讲,读书使我们成为有知识的人。所谓知识就是人生经验,知识可以通过自己来获得。但是通过自己获得,什么事情都亲自经历,取得这笔经验,这毕竟有限。人寿有时而尽,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特别是在少年时代、青春时代,我们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懂得,都能亲自获得经验,亲自获得经验非常难。于是,就有了读书。读书就是用别人的经验,别人的人生体会,来弥补我们个人的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读书让我们以非常便捷的方式获得人生更多的经验,这对我们个人的生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是别人懂了,前人懂了,我们把它搬过来,经过自己的消化,自己的理解,然后变成自己的经验,这就是读书。我们要借鉴别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这就是读书之必要。读书是我们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的一个捷径。这样来说,我们既是拥有了自己经过我们各种各样的坚持,甚至是挫折来获得的第一手经验,还通过阅读获得别人的经验。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
第二个认识,就是人生忧患识字始。人生的忧患,我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忧患,因为我们读了书,识了字。不是说,不认字的人没有忧患,但是认字的人、读书人的忧患与没有读书的人的忧患,层次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有体会。前不久,我又到了巴黎,又重新看了下罗丹的“思想者”,那个雕塑大家都很清楚。去巴黎,我就是要看罗丹博物馆,就要看看思想者,然后就得到了一种启示:有思想的人是痛苦的。思想者很痛苦。通过读书,我们有了思想,会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于是,我们就很深刻地感受了人生的忧患,有了忧患意识。社会的成败得失,我们都有思考。因为我们是文化人,因为我们有知识,我们有积累,于是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痛苦。我们会为人类的命运担忧,为社会兴衰担忧,于是我们有了更多深广的忧虑和痛苦。我们通过读书获得高贵的品质、旷远的精神,还有博大的胸怀。读书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他要装下很多东西,包括人类的痛苦和快乐,一切都在内。所以,读书太重要了,它不仅使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且成为一个文明人。更重要的,因为读书我们可以成为有意境、有境界、有趣味的人。林语堂先生是福建人,就有很多趣味。他的写作很幽默,在幽默中体现深刻。还有王世襄先生,他玩明清家具,玩蟋蟀,玩笔筒,玩鸽哨,他玩出了一个大家来了。他们都是有境界、有趣味、有情趣的人。
有句话我很早以前就把它写成文章了。现在中学课本里头有,就是“读书人是幸福人”。基于前面的认识,我说我们读书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读书扩大视野和见识,放大了我们的心灵。“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先生诗句)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心是非常狭小的,因为读书放大了我们的心灵,读书延长了我们的生命,它使我们的生命更丰富、更深厚。
以上说的是一般的读书的道理。我为什么说人生忧患识字始呢?因为,我们通过识字,通过读书,我们认识了古人,认识古人当中那些非常优秀的灵魂。我们和他们不同时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时空的对话,去承受他们的智慧。忧患是什么?从远古来说,屈原的《天问》,是他对世间奥秘的不断地追问,他在《离骚》里头所表达的是悲苦情怀、香草美人。我们通过《楚辞》,通过阅读屈原的作品,继承他的精神、境界、胸怀。我们通过阅读鲁迅,遇到他的呐喊和愤怒,他为什么有那么深的愤怒,有那么大的尖锐、讽刺。因为他深知我们中国的国民积习、民众的病痛,他了解太深了。于是,他就化为愤怒,他要呐喊、要讽刺。这些前人的智慧,我们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同时我们也继承了他们的精神传统,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这些一般道理讲过后,我想回到自身。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刚才何总介绍了我的很多“事迹”,那里头有一些他是表扬我的,不一定很符合实际。但是是我的经历,是我做的事情。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是如何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学者的。我年纪小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优长之处,都说年少轻狂,我这个人并不狂傲。一般来说,我还比较低调,不太张扬的一个人。但是我怎么成为一个学者?我说不知不觉,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想法的人呢?我觉得可能还是要追溯到读书上来。要是没有读书,以我的家境而言,我可能是个文盲,也可能是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体力劳动很崇高,在这没有贬低的意思,可能就是从事简单劳动的人。但是,我居然会成为一个学者,一个有知识的人,那怎么回事呢?
我的家是很贫苦的。我母亲是个文盲,是个农村妇女。她一个字也不识,她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户口簿上一直写的是谢李氏。外公家是李家,过去老中国的妇女地位很低,都是嫁给丈夫以后,随着夫家姓,然后娘家的姓放在第二位。我母亲一生都没有名字,但是她培养了六个子女,六个子女都成读书人。现在我能够自豪地说,我是书香门第。书香门第再往上说,爷爷这一辈是福建长乐那边的;母亲这一辈是农民,家里非常贫苦。有一点优秀品质是母亲教我的,家庭教我的。多子女的家庭,又贫困,朝不虑夕。早上吃了,晚上不知道有没有饭吃,米缸里头经常都是空的,不得不拿些仅有的东西去典当,换来点钱维持下来。这样一个家庭,怎么培养出六个子女的?所以说,我母亲很伟大的,她虽然自己没有文化,但她懂得读书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么重要。不知不觉地,其中的甘苦你们想不出来的。小学还好,但是一些小学是私立小学,要交学费的,其实交的学费也不多,但还是交不起。后来就找福州市仓山中心小学,国家的官办小学,可以免费。小学完了后,初中怎么升学?初中学费受不了,到处报考,到处找学费最低的地方,但是都没有办法。后来遇到一个老师,他是基督教徒,上学时很喜欢我,教唱歌,教国文,组织大家做游戏。后来我升学没办法了,老师就帮助我。他的哥哥是我念初中这个学校的校董。校董有一定“批条子”的权力,就是自己可以推荐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学生减免学费。我这个小学老师就让他哥哥介绍我进了福州三一中学。福州三一中学是英国人办的一个学校,其实是一个贵族学校。按我的家庭情况是进不了这学校的,因为要交学费。要是说一百斤大米的话,那时都交大米,老师“批条子”可以减免学费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家里再筹划一些,我就勉强交了学费。这个学期下来,下学期怎么办?照样“批条子”,照样变卖东西,照样筹着款,这样读书太艰难了。所以说我不知不觉就获得了知识,能得到很好的中学教育(初中),就是因为母亲,还有老师,还有一些亲人的帮助。所以我觉得,念书,读书,求文化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太艰难了。读了书以后,就知道自己要怎么样报效社会,报效我们国家,报效我们民族,用自己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社会的进步发展。我想大家现在没有这种的经历了。
我说我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是一个优秀品质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呢?家里那么多孩子,一个饭桌上吃饭,我都拣最粗糙的东西来吃,好的东西让给父母亲,让给哥哥姐姐,让给弟弟去吃。要有几个土豆,一定是他们先吃了,我再找个土豆来吃。我觉得我们今天能获得知识,应该有一种感恩。现在,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要珍惜社会、家庭、亲人、老师给我们的恩惠,我们要报答他们,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用我们获得的知识来回报他们。有了这种良性循环,社会可能就进步了。因为我们通过读书获得前人的智慧,我们又通过读书自己得到成长,将前人的智慧变成我们的智慧,我们用来写书,用来发表意见,用来从事社会活动,促进社会进步。深圳读书月可能办起的初衷就是这样,大家读书,读书以后,我们心灵变好了,心灵放大了,我们境界高尚了,通过我们的行动再推动社会进步。其实,经济非常重要,但是文化比经济更重要。经济几乎是可以立竿见影的,文化不会。一旦文化遭遇灾难以后,毁灭,那是难以弥补的。所以,我们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建设我们的文化事业。慢慢地通过我们的工作改善自己,再改善社会,这个社会就会进步。社会的进步,不在钱的多少,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心灵,都有一个伟大的胸怀、境界,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好。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钱少一点关系不大,精神匮乏是非常严重的。
还讲什么呢,讲我怎么通过读书成为北大教授,成为对社会有一点贡献的人。读书有两种,一种是有目的的,一种是没有目的的。有目的的读书就是学校教育,这个带有一些强制性。童蒙时代念《三字经》《百家姓》。背,背不好就打板子。打了后,你接受教训,就好好学。孩子们不知道我学了干嘛,也不知道你教我的是什么,但是你要读。许多的孩子,包括我自己在内,通过这样的学习,认识了唐诗,认识了宋词,认识了司马迁,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家、思想家。这强迫性有一点好处,就是你要想将来自己独立,独立养活自己,就必须有知识、有文化。当然很简单的道理。不然,你就没用,对社会无用的人,你养不活自己,要靠别人养活你。其实小学和中学都是这样,我的中学也很痛苦的。现在高考很痛苦,各种各样的考试很痛苦,我那时也很痛苦,从初中一年级升到二年级,要经过考试。这考试太苦了,我那个学校是教会学校,英国人办的学校。收进来三个班,毕业的时候淘汰两个班,剩下一个班。三个班每班 60 个人,甲乙丙三个班共 180 人,名次排下来。我们叫头名哥,就是第一名,成绩考得最好的,就坐在第一排第一个,第二名紧挨着第一名,依次排下来前,前 60 名在甲班。60 名往后,61 名是乙班第一名,就这样排下来。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大家都奔第一名,但第一名不易得到,因为他太全面了。这样排下来,到毕业的时候就剩下一个班,60 名毕业,其他 120 名都淘汰了。淘汰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不知道。可能去别的学校了,也可能他不再上学了。这个就是强迫性教育,需要。当然,我自己排名也就在第二排的地方,我最好的成绩是第 8 名到第 11 名,也是争不了第 1 名。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都是这样的,带强迫性的,你必须学好,你必须认真听,而且考试必须及格。
比较适合我的是无目的的阅读。前面的那个是很痛苦的,痛苦的坚持,然后你得到了考试及格,得到升班级的机会,然后再上大学。这是非常痛苦,是很难受的一个事情,我想是个学生都不会太喜欢这东西的。但是作为一个人,阅读是很快活的事情。所以,无目的阅读是最惬意的,无目的阅读不带任何功利性,喜欢就读,这样的阅读是最愉快的。所以,到了大学里头,中文系的同学是被全校同学羡慕的,是“神仙系”,是神仙。因为这个时候我们都认得字了,古代汉语,古籍上有些难字,老师一教,古代汉语也通了,因为它的语法、词汇我们也懂了,然后阅读没有困难,很快活,又可以读到各种文学著作,考试也好考。我的经验是,大学就是要乱翻书。尹昌龙老是说我这老师有什么了不起。我这个老师其实是不高明的,我的高明之处就是让他放任自由,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你爱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爱写什么论文就写什么论文。我不希望我的学生跟我亦步亦趋。有的老师很笨,一定要让学生像自己。学生像自己怎么办,顶多弄第二个谢冕,一个模型出来。我这个人是不可重复的,可是尹昌龙自己能够自立自主,他能够变成尹昌龙他自己。我就是放羊一样的,让他自己发展去,没有别的。尹昌龙老是说谢老师不容易,一个学生一个个性。现在他们好像都是按照自己的样子来生活、来治学,就很好。李杨也是一个,他自己做得很好,他没有模仿我,我也不要他模仿我,他要是不断重复我的话,那么我的教育是失败的。大学时代就是乱翻书,我也劝大家除了强迫性的考试以外,你们随便翻,不爱看的就算了,找爱看的。
再一点,我怎么成了一个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者。这个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兴趣。各位一定要有兴趣。治学要讲兴趣、讲趣味。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干嘛要去做?世界这么大,学问那么多——学海无边,你干嘛要做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呢?你不喜欢,别人喜欢。有人去做,你别担心。年轻人别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年轻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我一定要成为多大的学者。后来,我过了中年后,觉得这事不可能。除非他是天才,现在我讲两个人,一个是王国维先生,一个是闻一多先生。他们大概四十多岁或五十岁上下,做了很大的学问,他们是天才。闻一多先生从甲骨文、《诗经》、《楚辞》、唐诗,到中国新诗,还写字、还搞篆刻,他被暗杀的时候就四十多岁。王国维先生也是了不起,但那是少数的人。多数的人就像我这样,很平常的,很平庸的,做一点点学问。你不要胆子那么大,除非你是王国维。你觉得跟闻一多先生、王国维先生差不多了,那可以做。鲁迅先生也很了不起,他也五十多岁。一般人做不到,我就做一般的人,我的才华可能就平平,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做什么喜欢呢?我就做诗喜欢,我就喜欢诗歌。喜欢诗歌嘛,就读诗,读着读着就很有味道。读诗以后就想做诗人。人家写这么好,我也写吧。开始写还很得意,后来发现不行,我也写不好诗。一是缺才华,二是当时社会环境不太好。社会环境限制了诗歌最重要的自由的精神,这个限制就几乎断了我的路。我这个人一般来看我好像比较感情用事,其实很理智。既然社会不允许我自由地表达,我就不做了,诗歌创作就断了。所以,我现在后悔我自己写的那么多诗,都是不成功的诗。可能写在 1947 年到 1949 年的少年诗作中还有点味道,其他的就乏善可陈了,没什么可以称道的。自己觉得这诗就做不好了,也做不成诗人了,转而研究诗——诗歌的道理。诗歌的道理刚好与大学的教育结合在一起。北大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北大是培养学者的地方。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前系主任杨晦先生是对的。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教育可能是使得作家更有底蕴。刘绍棠先生他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大学念了一年就出去当作家去了,他觉得自己是神童。他要是在北大毕业,可能有很宽广的发展道路。当时有北大的老师留他,他不,他要去做他的专业作家。就在北大待了一年,比我高一个班。北大,大学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也不是培养诗人的地方。作家和诗人是他有自己的天资,有天赋,再加上适当的环境而形成的。大学可以帮助他,使得这些作家和诗人比一般的作家、诗人更有水平。所以大学出来的作家都不一样。所以大学教育、北大教育使得我在理论的研究方面契合起来了。我从兴趣出发,从阅读诗歌到写作诗歌,到诗歌写作不成了又转回到理论,仍然保持了我的兴趣。
最近,我整理自己的图书,我发现自己还是很勤苦的。别看我这个人爱玩,喜欢美食,喜欢美景,其实我还是很用过一番工夫的。我最近看了下我找出来的笔记。那时候,没有这么发达,得到资料很难,拿到这本资料,古代诗歌,很多外国诗,很多诗歌理论,我都把它抄下来。我的笔记本,可以找到的几本,都是抄写的。现在看起来很容易得到的材料,但是,我是手抄的。做了很多的卡片,凡是与诗歌有关的卡片——古典的也好,外国的也好,都弄在了一块。抄卡片这个办法不知道大家现在还用不用,非常有用。百度我也知道,我一点杜甫,杜甫就出来了,一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马上就点出来了,很便捷,但是跟手抄不一样。我劝大家年轻的时候,多做些这样的工作,就手抄。手抄可以练字,我们汉字不易忘记。现在,电脑使得我们字都不会写了,我这个学者我都不会写字了。这个字怎么写,马上查《新华字典》,哦,这个字是这样。因为长久不用就不知道字怎么写了,因为电脑代替我了。一个可以练字,一个通过抄写可以熟悉资料。这是功夫所在,可能很笨,现在快捷的时代,大家不再喜欢这个,但是我是这么成长过来的,就是抄卡片。刚才说的作笔记、抄卡片、剪报、归类,我的一些诗歌理论就是这么积累下来的,还有阅读。阅读,我告诉大家我读了多少——我现在敢于在新诗方面发表意见,我敢于这么自信,是因为我读过,真读了。在大学,我们六个研究诗集的同学,把北大图书馆新诗理论、诗集,装了一面包车,跑到北京和平里找了地方住下来,大家读。一面包车的诗集,这是 50 年代,诗集没有现在这么多,差不多中国现代诗和当代诗都搬过去了。我们读了,读了以后,就有发言权了。你说田间《赶车传》怎么回事?我读过,现在的人未必读田间《赶车传》。田间和艾青究竟是怎么回事?田间的创作是在什么时候?《赶车传》是怎么回事?赶车怎么“赶”赶到人民公社,最后赶到天上去了?我读过我敢讲,我敢讲就敢批评,批评就是评论。所以,我得到的经验就是,你没读过就不要讲话,你读过就可以讲话,对于文学评论而言是这样的。我好像是凭兴趣读书,但是兴趣到达后,我坚持了几十年。我坚持的是什么呢,就是诗歌评论,而且,诗歌评论中当然要有古典诗歌、外国诗歌,这是一个范围。我就攻一点——中国当代诗。这个阅读一坚持到目下,不管是 82岁高龄也好,“八零后”高龄也好,随便你怎么说,我还在读。这是兴趣。
我劝大家没兴趣就不要做了。你找自己有兴趣的事,坚持几十年。但几十年很漫长,坚持十年、八年嘛,可能兴趣再转换。有些学者就是这样,兴趣转换,转而做别的。我有个朋友严迪昌,他在苏州大学当教授,开始研究新诗,跟我一样。后来他转而研究清诗,在清诗他成了个专家,这可以转移。从中国新诗到清诗转移,这是很自然的,这很好。这个转换还是有道理的,不是从这个跳到物理学。当然有些天才是这样的,但是很少的。我觉得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但要坚持下去。功夫不靠天才,靠勤奋。我刚才讲的,剪报、作笔记、写卡片,通过自己这样书写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知识就变成你自己的了。现在有些速成,一下子一点就知道,写论文也这样。其实,我们老一辈不是这样做学问的,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变成老朽了,是不是显得很守旧了,不知道。但是我个人是这样做过来的。所以说,我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读书人,不知不觉地成为北大教授,成为学者。这里头有许多的社会环境的组成,但是个人坚持还是很重要的。而且,不知不觉,这四个字看起来很轻松,但其实是很沉重的。包括少年时代,包括求学,包括认字,包括升学,包括后来的就业,强迫的阅读和自由选择的阅读结合起来,使得小有收获。
讲到了自己,再讲讲我的专业以外的事情,我的专业博士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我做的大量工作是中国新诗史的研究和中国新诗的批评,特别是着重在当代诗歌方面。那么,一个人认准了一点,不是太枯燥了吗?不是太单调了吗?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对不起我们短短的人生。其实我有很多有兴趣的,除了新诗以外。我今天也跟大家披露一下。我常常感到我做得不够,我的精力不够用。其实,我对人类艺术、对建筑、对服饰、对音乐,包括对美食、烹调,我都有兴趣。但是,我的专业、教学、研究占了很多时间,没办法做这些事情。开句玩笑话,弄不好的话,我可能成为美食专家。我收集了很多菜谱,重要的饮食活动我都把它记下来。这些菜是怎么做的,拍下照片。其实这个学问可以做起来,不过要很花工夫,我现在没有这工夫。一个菜下来,它的原材料是什么,它的火候到什么地步,它怎么放配料,咸淡怎么合适,菜出来是什么样子的,这里面学问大了。何总以为我爱吃蚝,北京那边的朋友以为我爱吃肉,爱吃猪蹄、蹄膀。爱吃是个爱好,这样说名声好像不太好,但实际上我爱的是美食。我觉得这里面的学问很大,中式美食和西方菜完全是两个路子。西方菜是拼凑,当然它这里也有很多学问,它的香味出来,它用特别的香料把它泡制,或酒啊,或什么,但我们是没有的。它腌制后讲究样子,要配上东西,它乱配。而我们中国即使是土豆,土豆块、土豆泥、炸土豆、土豆条,都各有各的学问。我们的土豆烧牛肉是混在一块的,土豆里面有牛肉味,牛肉里面有土豆味,很像中国的中医,学问大着呢!我很惭愧,即使我只写面条,我也写不过来。中国这么大,这么丰富,要用我们一生去研究也研究不过来。所以有点遗憾。说是我的名声不好,好像是好吃。其实,我是看到了里头有学问。开始我们出版比较贫乏的时候,我是见一本菜谱买一本,现在还保留着,有几十册的菜谱。另外我有很多剪报,面条也剪,包子也剪,淮扬菜也剪,上海菜、本帮菜我也剪,但是没时间整理出来。
刚才我讲了这么多的学问,还有一个,我非常看重历史,越到年纪大了以后,我对历史书的尊敬甚至超过了文学。刚才我鼓吹的大家乱翻书。其实这个不全面,乱翻书是一个道理,但是精读书又是另外一个道理。有几本书,我是非常喜欢的,我告诉尹昌龙他们要读《万历十五年》。有一些书,我自己读了,我觉得非常好。像《第三帝国的兴亡》,过去我买的旧本,旧本是三卷本。写的纳粹怎么形成,各种大战是怎么进行,各种战役怎么介绍。作者的笔墨非常严谨,使用的史料非常严谨,这本书我是非常喜欢的。《史记》读起来很难,很难懂,语言距离也很多,但《纲鉴易知录》这是一部很好的书,是经常翻的书,珍藏在那。几大名著里面,年轻时喜欢《红楼梦》,年纪大了就喜欢《三国演义》,因为它跟历史有关。除了跟历史有关,因为它是演义,本身是野史,这里面的英雄气概、侠义精神,为了一个目标、一个信念,可以轻易舍弃生命,特别动心、深刻。所以说,人寿有时而尽,学海却是无涯,做不过来怎么办呢?留着兴趣慢慢享受。读书就是享受人生,享受阅读的快感,丰富自己的情感,用美好的心情面对生活,用美好的心情面对世界、面对社会。然后,通过我们自己的阅读感染更多的人,呼唤更多的人来阅读,我想,这也是深圳提倡读书,有个重大节日的一个初衷吧。我尽可能提纲挈领地把昨天晚上的思考告诉大家,大家看看我这不成功的人生当中的一点点阅读心得,大家能领会到我这种心得,我就很满意了。谢谢大家!
2014 年 11 月 29 日,在深圳书城讲书会第四期上的演讲
本文选自《谢冕人文讲演录》(团结出版社)。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