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南:回望田先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37 次 更新时间:2025-03-30 09:34

进入专题: 田余庆  

邓小南 (进入专栏)  

 

对田先生的学术成果,在座各位比我更加了解。但各位之中,可能只有我一个是叫着“田叔叔、李阿姨”长大的。罗新说“今天大家聊聊天”,我就说一点个人的表浅感受。

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也去世十年了,直到今天,印在我眼前的一幕一直无法忘怀,也是让我深感遗憾的。2014年国庆节,十月二日,我和我姐姐邓可蕴一起去看望田先生,当时聊得十分畅快。告别出来,我和姐姐走出楼门,忽然听到楼上在喊“可蕴”“小南”,抬头看去,原来是田先生打开厨房后窗,伸出头来喊我们。我以为是落下了什么东西,却听田先生说:“可蕴、小南,你们还要来啊!”我们赶紧点头答应。

从来没有见过先生这样殷切的叮嘱与期盼。离开的路上,我们就商量说,到元旦或者春节,再来看望田先生。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心中无比后悔。

十二月二十五日得知先生过世,去系里灵堂祭拜,田立跟我说,在田先生的联系人笔记本上,他的学生后面,紧跟着的是我们姐妹,顿时有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

严格意义上说,我不是田先生的“直系”学生,但我在本科时选过田先生的课,后来经常得到先生的指点,也应该“算是”田先生的学生。先生课上讲的很多内容都记不清了,但他当时讲到并非一手史料的《资治通鉴》对于史学研究的意义,讲到宋人编纂的《西汉会要》对于研究汉代历史的作用,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课上问,一份茶叶是要冲一壶茶,还是应该沏一杯浓茶?这“浓茶”说,体现着学人的境界,更让我至今不敢忘记。

1985年,北大开始招收博士生。两年后河北大学的漆侠先生嘱咐我在职报考博士,这样将来才能在北大立足。漆先生想到我的顾虑,于是给田先生写信,请田先生指导我,做我的导师。田先生也为此专门找我谈话。当时我孩子小,宗成出国留学,父亲年事已高,家中诸事需要照料,于是跟田先生说明情况,没有报名。先生也很理解。

毕业后的一段时间,我跟田先生说,看的材料多了,但不知怎么,更不敢动笔写文章了。先生拍拍我的手背,说:“这就对了。”先生话不多,沉静中自有一种力量,逐字逐句传递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2002年前后,田先生多次跟我说:受到系里培养多年,应该为系里做些事情。我明白先生的意思,但是一直不敢接下这个话头。不过,这种沉甸甸的嘱托,始终在我心中不曾放下。

田先生与我父亲之间,有超越普通师生关系的亲密感。解放前我父亲在校长办公室兼职,军警要入校逮捕进步学生,名单上有田余庆,于是我父亲赶紧托人通知他转移,田先生一度藏身于东厂胡同一号教授住宅中,后来到了解放区。田先生曾经说,当年我父亲送给他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一直放在手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受《光明日报》委托,我父亲和田先生、陈庆华、张寄谦等几位先生一起编辑《史学》版,经常出入于中关园一公寓 204号(我家当时还没有搬到朗润园),田先生曾经深情回忆过那段时光。1974年“批儒评法”,一天晚上已经十点多,田先生受命通知我父亲撰写大字本《王安石》,上面要求限期交稿,我父亲听了,立时眩晕呕吐。当时家中完全没人照料,是田先生扶他躺下,帮他清理了房间,也设法“回复”了此事。即便在那种“非常”的政治环境中,师生之间的情谊依然还在。

2007年,为纪念父亲百年诞辰事,其后为中古史中心主任换届事,我们都曾经麻烦田先生,也都得到先生的具体指教。

先生过世后,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先生的尊严》。田先生在我心目中,是始终秉持学者尊严的前辈,也是温文儒雅的长者。这种风范,是我们后人应当用心体会,用心传承的。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5年第3期

进入 邓小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田余庆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100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