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北平:理性之光

——《人性之本的三维破解》节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91 次 更新时间:2024-11-15 16:15

进入专题: 理性  

刘北平  

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在前面章节已经论证。这种区别使人能够在众生之中鹤立鸡群而傲视群雄,理性之光照耀着人类社会前行。

1)理性的社会属性

人的三种原始生物属性在人的个体身上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就有了人的个体本质的产生,有了人的本质的一维性。人的这种本质参与了人的理性形成的“共同作用”,造成了人的个体理性的千差万别而有了不同程度的善恶倾向,尽管它不能达到人类理性的要求,但毕竟是人的理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的理性在现实上是以人的整体理性为基础,以它的理论值为参照,在动态中始终指向正常,始终指向金字塔结构顶端的中央,一切按理性办事就成为人类社会的全部出发点,这在《人性的金字塔结构》一章中已有论证。人的理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就人的个体而言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生观,就人类而言,表现出来的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是人的社会观的总揽,这就有了理性的社会属性,或者说人生观与世界观是理性的社会属性。

人生观就是对人生总的看法,世界观就是对世界总的看法,这是哲学上的一种简明回答。从人的个体与人类这两个层次上区分,人生观只能是人的个体理性的产物,是人的个体对人生意义的理性认识,世界观只能在人的共同载体即人类这个层次上才能形成,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理性认识,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责任所在。现实上,人类的理性是在人的整体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基础也是人的个体理性的有机结合,这在《人性的金字塔结构》一章已有论证。根据这一原理,人类理性表现出来的世界观也就包含了人生观的合理成分,而作为人的个体是不能产生世界观的,人的个体产生对世界总的看法也没有多大意义。但作为人类这一人的共同载体来说,则必须去认识这个世界,这就促成了一代又一代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工作者,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去做出进一步探索,去认识这个世界,这就有了世界观,并且这种认识已经成了人类社会的一项巨大工程。

理论工作者,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认识这个世界,是他们在接受外部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而凝结成人类认识整个世界的宝贵财富,这就有了越来越先进的世界观。在此之前,作为这些人群中的个体也都只能产生人生观。人生观是不需要做专门研究的,是人的个体在接受外部事物和知识,通过人的原始生物属性的内在作用,在人的本质参与下自然形成的观念,使人在成长过程中不知自觉的产物,是人的个体理性的稳定形式和表现。

人生观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就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而言,本身也是对人生的总的看法,是人的理性认识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的理性有恶的倾向,那么他自然流露出来的看法就是人性本恶的观点,这个人在生活中的行为总体也是趋恶的;如果一个人的理性有善的倾向,那么他自然流露出的看法就是人性本善的观点,这个人在生活中的行为总体是趋善的。由于人在整体上是一个善恶的综合体,具有人的集体意志,那么当社会风气倒向人性本恶观或者人性本善观的时候,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就会默认其中一种观念,但这种观念对于人的个体来说并不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理性认识,而是一种外部强化。如果没有这种外部强化,他就会回归自身的理性认识。

人的个体在的理性尚未成熟阶段,他所表现出来的本质较理性会更为直观突出一些,所以从孩子身上看人的本质一目了然,孩子的教育也就显得特别重要。教育虽然不能改变人的个体本质,但对人的个体本质有抑制和激活作用,是一种恒定的外部压力,也是灌输人类共同理性的重要途径,人的个体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教育和再教育。

人类认识世界是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基础的认识,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识,世界观也就必然带有人的主观因素,这可能也是造成几千年以来唯心主义世界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两大阵营对垒的主要根源。因为有了人的存在,世界就被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部分。其实,把世界完全当人来看待,或者完全当物来看待,都是不能理解这个世界的,应该说,人有人的存在方式,物有物的存在方式,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现代科学探索正在弥合这两大阵营的对垒而试图建立起人类社会的科学世界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何时能够整合起来,当然还需要时间和空间的积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远远没有结束,世界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两种世界观孰胜孰负的问题,在一般民众心中还难分伯仲,并将在很长的时间里共存下去。

人类的理性对人的个体理性的引导和修正,也是通过世界观对人生观的作用实现的,如果每一个人不是拒绝,而是积极地接受,那么人的个体理性就会出现巨大的进步,人类就会拥有巨大的凝聚力,就能够从自身善恶制造的苦难中摆脱出来而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就能够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造福于人类社会和大自然。

(2)真理与民主的内在生成。

理性的内涵是真理,理性的外延是民主。这是《人性的金字塔结构》一章中的论证,并从人的个体理性有机结合这一原理上进行了阐述,但这种阐述偏重于它的外部结构,那么在人性的内部结构中,真理与民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人的原始生物属性中,人的智力属性表现出人的驾驶力,这种驾驶力包括两个方面,即人对自身的驾驶力和对外部事物的驾驶力。人的感情属性表现出人对外部世界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也包括了两个方面,即人对人的关怀和人对外部事物的关怀。人的这种驾驶力和人文关怀始终告诫人们,对待他人和外部事物切记不要随心所欲,不要胡作非为,这就促使人们去努力探索事物的真相,从中获取真理,而探索事物真相获取真理的过程,又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积累过程。时间上就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有时候靠一个人或一代难以完成,甚至要靠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吸取前人精华,扬弃糟粕,注入新的发现的过程。空间上就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对真理的共同探索,达到认识上的统一。真理的这种时空特征体现的就是一个由纵向接力到横向拓展的民主过程,就是真理与民主相生相伴的过程。

什么是真理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得认为,真理是“思想与物的符合”。英国哲学家洛克明认为,真理是“实在事物的契合与否……”。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有相对和绝对之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等等。民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全民统治或全民做主,是按照多数人的意志治理国家的活动,或者指人民有参与国事、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力;多数人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是民主的基本原则。这些定义各有侧重,也很有权威,但又得显过于抽象和复杂,不利于人们的把握。

其实从人的理性角度上讲,真理就是人们在探索事物的过程中,获得事物真相与其中道理的统一。事物中的道理很多,但真相只有一个,真相与其中的道理统一了,这样的道理才是真理,不统一就不是真理。事物真相与其中道理的统一就成为真理的定义原理,也是真理的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排除事物真相与其中道理的统一而说出的某些道理都不能称其为真理,特别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去说明事物的道理,譬如“鸟为食亡,人为财死”是道理,但深究一下可能都是歪理邪理,因为两种不同事物之间不存在着真相与其中道理的统一。

民主是什么呢?民主就是民众共同参与,按人们的共识办事。共识是民主的本质,按共识办事就是对民主本质的实践这在前面章节已有阐述,这就要求人们对已经形成共识的事要及时地去办;没有形成共识的事不要急于去办,这种情况可能是真理还在探索之中,或者只为少数人所掌握,需要形成新的共识才能办理

人们在生活中如何辨别真理和道理呢?中国有个典故,叫着“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唐朝贞观年间,回纥国派缅伯高向大唐朝贡,其中就有一只很珍贵的白天鹅,但中途不谨丢失,留下的就是几片羽毛。伯高向唐太宗献上羽毛时附诗一首,唐皇见诗不但没有责怪伯高,而且给予了厚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也就成为一个典故,其中包含的道理不言而喻,但这种道理是不是真理呢,就需要与事物的真相相吻合,需要弄清原委,即回纥国是否真的送了白天鹅,是否在路途丢失了,期间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如果真相与其中的道理达到了统一,那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就是真理,如果回纥国送的仅仅只是几片羽毛,那么伯高就只是为了说得好听一点、深情一点、道理一点而已,这种道理即便是与事实不符,但也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好的道理也就有它的可贵之处。

从人的一维性和二维性的本质上讲,道理中的歪理也是理,是人为的制造,是人性善恶的表达。人性本恶的人制造恶理,“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就是如此;人性本善的人制造善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就是如此。如果只讲道理,不讲真相,道理也就五花八门,有时候会自相矛盾,这就有了道理的陷阱。但不管道理是恶理还是善理,都是人理,都是人性善恶的正常表达,这就有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社会的认同。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源于黑格尔“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提法,但黑格尔对“现实”做出了相应的规范,认为只有适应历史必然性、顺乎世界进步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才具有现实性,合理性。按照这一解释,黑格尔的提法不应该受到误解。但事实不然,日本《西洋近世哲学史》直接把黑格尔的观点称之为“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中国哲学家章太炎则表述为“事事皆合理,物物尽善美”,冯友兰在他所著《新理学》一书也谈到:“黑格尔说,凡存在者都是合理的。”难道他们都错了,都不知道或都不想知道黑格尔的解释吗,显然不是。这是因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有它的人性基础,符合人的一维性本质和二维性本质的表达,得到社会的认同也就不难理解,或者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人的一维性本质和二维本质的表达上是合理的。但这种认同与真理即事物真相与其中道理的统一相去甚远,都不符合人的共同理性即人类本质的要求,这就需要世界观对人生观进行的改造。

理性是人的三种原始生物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真理又是人的驾驭力和人文关怀的产物,在真理的时空特征上,民主贯穿真理探索的全过程。理性、真理、民主的这种内在联系,决定了真理、民主在理性中的核心地位。不管是人的个体理性还是人类的理性,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民主的实现都是理性的正常表达。这样一来,真理成为理性的内涵、民主成为理性的外延也就成为必然。按理性办事从内涵上讲就是按真理办事,从外延上讲就是尊重人们的共识,这与《人性的金字塔结构》一章对人类的理性侧重它的外部阐述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人性之本的三维破解》已于2024年7月九洲出版社出版,已在当当网、京东网面向读者。本文为作者自选,版权必究。

    进入专题: 理性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伦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60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