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主要成就、重要经验和创新向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715 次 更新时间:2024-07-05 00:44

进入专题: 思政课  

杨晓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年来,各地各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主要成就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铸魂育人,对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着力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思政课建设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

1.思政课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办好思政课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党的奋斗目标顺利推进,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这一重要论述凸显了思政课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战略方向和重要任务。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等指导性文件,印发关于队伍建设、工作体系等系列政策性文件,把办好思政课摆上重要议程,推动思政课建设成为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重要评估标准,推动牢固树立思政课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要务的立院导向,全方位彰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2.思政课建设理念不断升华

思政课建设理念直接决定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原则和成效。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立足于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过程和全方位,不断创新思政课建设理念,“一体化”“大思政”等体现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不断得以巩固和拓展,推动形成合力办好高校思政课崭新工作格局。一是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整体规划、分层设计和系统推进,推动形成总目标一致、各学段分目标各有侧重的一体化目标体系以及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二是协同推进学科发展与思政课程建设,以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思政课教育教学需求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成果服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支撑思政课教育教学。2016年至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为思政课教学特别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坚持课堂教学和日常教学相结合,着力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一体化建设,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体系,积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四是系统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五是善用社会大课堂,制定实施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合力推进思政课建设。

3.党的理论武装深入推进

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根源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因而,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始终是高校思政课的工作主线和增强思政课时效性的原动力。党和国家聚焦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系统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一是创新课程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由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部分地区高校单独开设到实现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有力推进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二是创新教材体系,在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融入原有教材内容体系的同时,编写出版并在全国统一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为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依循。三是创新教学体系,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分教指委,组织编写系列教学辅导用书。聚焦党的理论创新,开展联学联讲联研活动,遴选发布思政“金课”课堂,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经验做法,广泛运用网络直播、VR、AR等多媒体技术促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活动。

4.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优化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明确要求配齐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并通过立体化、多渠道和全方位举措推动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和质量显著提升。一是队伍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由2012年的5.3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2.7万余人,其中49岁以下的专职教师占77.7%、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占35%。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5年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增至14.5万人,专职教师超过11万人,综合师生比总体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二是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更加健全,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等平台开展常态化培训研修,每年培训教师近6 000人。三是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国家关键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为师资培养提供了后续力量。四是激励机制不断深化,在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哲社项目体系中设置思政课研究专项,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基本实现高校全覆盖,定期举办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依托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设立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专项。这些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层次结构更加科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显著增强了讲好思政课的底气和信心。

5.思政课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习近平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伴随高校思政课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顶层设计也在不断得到加强,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一是明确各级地方党委办好思政课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抓好思政课、领导班子成员讲好思政课、职能部门支持好思政课不断制度化常态化。二是深入推进思政课标准化建设,在课程设置、学分要求、教材使用、班级规模等方面不断规范化,为思政课高质量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形成了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思政课评价体系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总体质量的标尺,同时也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依据。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建立起校领导、教学督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成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将教学评价结果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基本依据,引导教师专心于教学研究与实践创新,增强教书育人成效。经过各级党委、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我们对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升华,对办好思政课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加坚定,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显著增强。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经验

成就蕴含宝贵经验。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对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充分彰显铸魂育人功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1.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关系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始终遵循课程的政治属性,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思想引领、政治把关、人员构成、组织实施、评价考核等多个环节与党中央的原则、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思政课改革全过程和各方面,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有力保障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发挥。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习近平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注重提升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获得感。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各地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思政课建设、改革和创新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据2017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大调研的统计结果显示,思政课课程优良率达83.2%,86.6%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课,91.8%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自己的思政课老师,91.3%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

3.坚持顶层统筹与基层探索相统一

高校思政课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形成合力。为了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一方面,我们不断加强顶层统筹设计,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推动形成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思政课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我们重视基层探索,鼓励支持和引导“一省一策”“一校一策”“一生一策”的基层实践,充分发挥各地各高校以及一线教师、科研人员、学生个体等主体的积极作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教学环境条件的新变化,探索创新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将科学成熟的基层经验上升为政策层面加以推广。

4.坚持守正创新

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绝不能“摒弃过去”“推翻重来”,而是要通过探索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实现补短板、强弱项目标的同时,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客观规律、用好基础条件达到固根基、扬优势的目的。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一方面,守正于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守正于课程本质,坚守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历史使命,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守正于客观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以辩证思维看待新阶段的新变化,在沿用好办法基础上,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牢牢把握“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守正于精神根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不断改革创新课程设置体系,促进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形成协同效应;改革创新教材教学体系,教材内容的鲜活性、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不断增强,教学内容和方式紧跟时代,把“讲什么”和“怎么讲”紧密结合,亲和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

5.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

在建设目标向行动转化的具体过程中,我们注重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着力解决问题,保障思政课在建设目标向行动转化的具体过程中,我们注重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着力解决问题,保障思政课建设朝着高质量的方向不断发展。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正视思政课建设的困境和难题,着力解决思政课课程体系衔接不畅,教育内容存在断层和重复、教师学科素养、道德修养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破解碎片化开设思政课的现实难题,打破各部门彼此独立、各自为战的机制障碍;另一方面,坚持目标导向,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相结合,将思政课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困惑相结合,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和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道理,讲清楚世界变局的道理和人生的道理,培养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坚持“大思政”理念引领与合力机制保障相协同

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强化“大思政”理念,思政课建设各主体担起该担的责任,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重视发挥大中小学、本硕博、学科与课程、主渠道与主阵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建设的多维合力,全面形成各学段教学目标相统筹、课程设计相衔接、教材编写相统一、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同时,践行“大思政”工作理念,不断健全教育内容创新协调机制、教育方法相互配合机制、师资互动交流机制、多元综合评价机制等合力保障机制。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向度

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不仅表明新时代思政课在改进中不断得到加强、在创新中不断得到提高,而且为深刻回答“怎样继续推动思政课创新”这个时代命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1.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并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论述”)不仅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增强了我们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学习是贯彻落实的重要前提。一要形成体系学。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在北京八一学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各地区各学校考察时的讲话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学,深刻理解新时代思政课创新的精髓要义。二要带着问题学。由于不同学校存在层次性和差异性,因而在学习中要结合自身思政课建设的具体情况,对照“重要论述”提出的客观要求,找准存在的差距和短板,在强化问题的基础上抓落实。三要利用媒体学。网络媒体是学习宣传“重要论述”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系统报刊、学院简报、电视和广播等定时定期宣传报道,及时占领校园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网络宣传阵地,增强不同媒体间协同互动,打造立体化学习宣传格局。在学习领会“重要论述”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要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习近平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重要论述”不仅系统阐明了守正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而且对思政课建设具体要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破解什么样的核心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理解其精神实质的主要着力点。说到底,加强思政课建设就是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以及个体成长环境的发展变化,在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客观规律、用好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激发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

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关键在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直接关系到坚守和用好思政课长期发展积累的经验和条件,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有效地转化为具体实践。因此,要把提升教师素质作为思政课守正创新的一项重点任务。这其中,思政课教师信仰和信心的确立是守初心、促改革的根本。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自信的人讲自信,才能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就增强教师信仰而言,应在认真学习经典、关注社会实践、加强自我修养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讲清理想信念的内容、性质以及优越性,这是教师强化守正意识的根本。就增强教师自信而言,应培养教师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信心和勇气。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从“根本保证”“有力支撑”“深厚力量”“重要基础”和“优良队伍”等方面阐明了办好思政课的自信来源于何处的问题。此外,增强教师的自信还要从思政课的基本立场、育人过程以及讲授方法中寻求有理、合理、入理的依据;就激发教师创新意识而言,要让教师明确“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重点培养其用新的理念、思路和办法解决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3.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学科的支撑作用

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依托单位,其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思政课守正创新成效。贯彻落实“重要论述”精神,根据国家政策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战略定位和拓宽发展空间,始终坚守办好思政课这一“主业”,把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教学科研和宣传服务作为核心任务,扎扎实实推进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重要动因,也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不仅是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教学和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更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要求。思政课要保持活力涉及课程、教材、师资、教法、话语等诸多内容,体现着很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需要强大的学科作支撑。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自觉把学科研究的方向凝聚到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服务上来,并将破解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纳入学科建设规划,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提供学理基础。

4.明确党团组织在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中的职责

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保证。从顶层设计层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统筹决策;从执行和实施层面,各地各高校党委要严格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性文件精神,对思政课改革创新面临的挑战以及重要议题要通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集中进行解决。此外,强化落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的制度规定,并将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的成效纳入年度考核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是连接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重要组织形式,对办好思政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各高校团组织要紧紧围绕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学生方面的优势,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面回应学生困惑,引导和帮助其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思维方式;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生动有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头脑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有情有趣的活动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发展。

5.健全完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合力机制

实践表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形成协同效应。虽然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的大格局逐步形成并日益巩固,但涉及深层次协同配合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改革创新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多方协调方面的问题。例如,教务、科研、行政各部门之间,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各主体之间,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之间,由于缺乏统筹协调,不时出现相互消解和内耗,不利于合力作用的发挥。基于此,要切实发挥各高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统筹各环节、各方面和各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形成网络型立体化的协同互动机制。同时,地方各级党委要科学把握“大思政课”理念和“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深刻内涵,把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汇聚家庭、学校和社会合力,努力营造全党全社会全程全方位共同建设思政课的氛围。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4月9日

 

    进入专题: 思政课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12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