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民:秋之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056 次 更新时间:2024-03-29 10:45

进入专题:  

夏新民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来文字唯认真;

秋兴吟莲。冬兴吟柏,此去道山却留恨。

——谨以此联此文纪念一位未曾谋面的新三届作者晓秋老师

 

她走了。走在农历三月初七的一个凌晨。

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她也是新三届作者群里最为活跃的一位群友。在那个一百来人的群里,继续保持她语文老师的本色。

农历三月,古称蚕月。想到老师这个职业,人们即刻想到的会是那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我在得知她离世的那一刻,脑海里并没有跳出春蚕蜡炬的画面。事后回想,或许这样的画面,会让我想到古时祭奠的牺牲。我心目中的教育,并非单向付出,而是教学相长。老师,应该是天下最快乐的职业。我对无谓的牺牲,天然警惕。

一、秋之水

我想到了家乡长江上的浪花。

记得2020年前,那时她在“新三届公号”作者群里,还非常活跃,完全感觉不到她是一个多年的癌症患者。那年年初,我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一直认为,癌症对她而言不是一种疾病。那只是她生命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乃千古名唱。青山夕阳,秋月春风。渔翁江渚,浊酒放歌。那是一幅令人神往的历史画面。

我突然意识,不仅仅是癌症,她的生命本身,就是那幅画面里的一朵浪花。新三届作者群里,每一位群友,都是浪花。普天之下,芸芸众生,都是江上的浪花。有的璀璨,有的平静。有的顺流,一泻千里。有的逆流,罔顾趋向。

这里的群友,因为共同的价值、情趣和爱好,朝着一个方向,相互撞击,竞相弄潮。

我就见过,她在群里与各位群友相互交锋,各抒己见。她的发言,有时尖锐,有时委婉,有时率真,有时理性。宛如秋日长江上的浪花,真实、洗练,击缶而歌,才华飞溅。那是属于她的群,她在那里尽情地发挥。

无数骚人墨客讴歌的长江,昼夜奔腾,大江东去。她的长江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片段。空间上,时间上,都是小小的一个片段。无数个这样的片段,构成了万古亘流的长江整体。

她是那段属于她的激流中璀璨的一朵。

二、秋之叶

那时,我在万里之外。我想到的是去岁的秋叶。美东南阿拉巴契亚山脉里的一片秋叶。

十八年的癌症,几次的放疗,与病魔的抗争,对她个人身心,均苦不堪言。去岁8月,她的家人告诉部分群友,她准备放弃,选择秋天离去。那原本属于她的季节。

阿拉巴契亚山脉里的八月,色彩最为丰富的就是秋叶。从大红,到锗红,到绛红,到金黄,到土黄,到浅黄,…甚至四季一色的深绿。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没有一片相同。蓝天下,折射出不同的色彩,卓诡变幻,熠熠闪光。我看秋叶,联想到了她,她是其中耀眼的一片。

也记得那时,我读到了她的一篇文章。我在她的那篇文章中留言:

她是我在“新三届”作者群里最钦佩最尊重的朋友之一。我与她相识不到两年,未曾谋面。她的文章写得好。感情真挚,行文流畅,朴实无华,用字洗练。

我知道她热爱语文教师工作。我曾想,如果“新三届公号群”更早些年建立,一定会有微友劝她到沿海开放地区去发展。那里有她施展才华的空间,有更好的生源。古人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一大乐也。那是对教师最好的回报。

但当我看到某种伦理的“光环”,看到她超出个人边界的牺牲,我有几许感慨。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甚至二千年前。那是套在传统女性身上的桎梏。为什么她就不能更自我一点呢?!她是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她可以做得更好。

我想起了作家止庵说过的一句话,他是针对我们少年时代曾经读到过的冬妮娅说的,“个人主义是独立思想的前提,足以消弭一切群体盲动。”

如果一个人失去自我,一定会失去思想。如果失去思想,就一定会失去自由。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有心灵的自由。就像我在阿拉巴契亚山脉里的看到的每一片秋叶,都为自己的存在,在蓝天下展示自己各自不同的色彩。正是这种缤纷的色彩,构成了这里美丽的秋天。

而现在,一切都已结束。那耀眼的一片,已经飘向了天外……

三、秋之云

人的似曾相识,也许是因为时间,也许是因为空间。

她参加新三届作者群,也就二、三年。这期间,除了她自己发表的10多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外,也给过很多新三届作者诚恳率性的点评,深受各位作者的喜爱,堪称“新三届公号”编外的编辑。

短短一、二年的时间,她点评的文章共446篇。里面不乏名家之作。她的评论文字,达10万7千余字,没有一篇重复。每一篇评论,本身就是佳作。这其中,也包括忝列其间的,我的10余篇小文。

她对我的文章,有几篇评论,其溢美之辞,超过了我所有的想象。我读后不知所措。我毫不怀疑她的真诚。我猜想,这种偏爱,也许是因为在我身上,看到她昔日课堂上某些调皮学生的身影。也许是因为感觉我行文的真诚。

她是一个真诚的人,对真诚的文字,有直觉。

在她生命的最后日子,癌细胞已侵蚀她的大脑。她的眼睛已完全看不见了。她自知在世的日子不会太久。她舍不得她的亲人,舍不得她昔日的学生和同事,舍不得她最近两三年新交的新三届群友。她再也无法用文字表达,只得给我们语言留言,断断续续,气若游丝,包含深情。听后,令人心碎。

她给我们发来最后日子的照片,依然美丽。多年的癌症和化疗,摧残不了她的兰质蕙心。

她的美丽,源于她的善良和爱。这是老师最重要的品性。她的品性,她的美丽,与生俱来。

我突然联想,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空的云,也许是语文老师最好的意象。

天空是唯一的,永恒的。草原上的草,是众生的,各异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而充满灵性的云,是永恒和众生之间最好的桥梁。

那一刻,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那片云之灵,飞向了另外一个世界。它的形体,已化作细雨,洒在她魂牵梦绕的大地。

春去秋来,这细雨滋润的,草原上的万物氤氲,徐徐升空,重新幻化成一片片美丽的新云。

我相信。

    进入专题: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24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