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泉: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555 次 更新时间:2023-11-26 16:00

进入专题: 默雷涌泉  

王雷泉 (进入专栏)  

 

“默雷涌泉”这个公号名,起因于我曾经用“默雷”“龙泉”的笔名,在佛教刊物上发表过一些散文。《维摩经》中,有“一默如雷”的典故,亦讲“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智慧。无住,就是放得下;立一切法,就是拿得起。水的形相是无住,随圆就方,随缘化为气体、液体、固体,一切都随时机因缘的转变而转变。老子说“上善若水”,唯有最柔弱的水才能战胜一切刚强之物。

1992年夏天一个傍晚,在九华山佛学院授课之余,有几位学僧陪我信步走到甘露寺后的山涧,据说李白游览过那里。当时中国刚刚走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佛教界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商业化、庸俗化的冲击。面对神圣性缺失的社会现实,人们向往着灵山秀水,在回归自然中暂享片刻安宁;人们崇敬着高僧大德,在精神世界中超凡脱俗。我名字中有“泉”,或许天性中喜欢泉边林下的生活。当时身处这山高月小、泉冷林深的境界,心中顿有出尘之想。

踏入溪涧,手掬清澈的山泉,不禁想到这清泉流到山下的命运。《清泉与大海》这首散文诗(载《法音》,1992年第5期),记录下当时一点感慨。“山泉涌出溪流,溪涧汇成江河。在崇山峻岭中冲决回转,在村舍市廛间浅吟低唱。溪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江水中裹挟着浑泥砂石。”我们身处江湖,虽然浑浊不堪,但能否因此而出离红尘,回到与世隔绝的一汪清泉呢?

水的生命在流动,宗教的生命在生生不息的社会大众。若以江河的奔流比喻佛教的社会化,虽然不复有林泉的清纯,却换来了一泻千里的壮阔。大乘佛教不能独善其身,菩萨行者的使命是走向人间随缘度众。但纵观历史和现实,有多少人在滚滚红尘中非但没有度化民众,反而被世俗所同化。于是,超越的精神追求和顺俗的尘世沉浮,构成人永恒的两难困境。站在高山上远离江河,虽然不湿鞋,但也过不了河。菩萨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就是要深入河边,同时又不湿鞋,这就需要有佛教的中道智慧、不二法门。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传说此诗是唐宣宗在藩时受武宗迫害而流落江湖,应对一位禅师而作。这位禅师,据《庚溪诗话》,是黄檗希运,而据《佛祖统纪》,则为香严智闲。或许是唐武宗灭佛后,因宣宗登基大力复兴佛法,故佛教界会有不同版本的佳话流传。前二句,禅师因观瀑布而有高着眼的立意,并暗射宣宗当时龙潜于渊的处境。宣宗所续后两句,则寄寓审时度势、思有作为的王者胸怀。

身虽处江湖,心可以作主。因为我们知道:江河的来源是山泉,山泉的归宿是大海。

2023年11月17日

于上海

进入 王雷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默雷涌泉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57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