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辛:孔子“克己复礼”发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457 次 更新时间:2023-10-07 01:08

进入专题: 孔子   克己复礼  

张辛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何意?其关键或前提是对“克”字的认知。历代学者解释不一,大抵有如下四种:1、从马融“约身”说,如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以至蒋伯潜(《四书读本》)、钱穆(《论语新解》)。后人则据之引申,直接训为约束、克制。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曰:“克,胜也,”,其说始于刘炫(邢昺《论语注疏》引刘炫语)。后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以及日人伊藤维桢(《论语古义》),均从其说。但其中黄式三引扬雄《法言·问神篇》:“胜己之私之谓克”,与朱子等稍有不同:“是解克为胜私,非训己为私”。3、依许慎《说文解字》:“克,肩也”,释“肩任”,如陈澧(《东熟读书记·论语》)、江声(《论语竢质》)、惠士奇(《礼说·卷四》)。4、俞越由孔安国注“身能反(返)礼则为仁矣”句而“训克为能”(《群经评议》)。

马融释“约身”实毋庸置疑。“约身”,就是约制自我,调节自我,进而把握自我,终至做好自己。因之俞越“训克为能”很有道理。“复,反也。”自孔安国,皇侃以至刘炫、朱熹等一无异解。江声本其师惠栋稍作引申:“《孟子》曰‘汤武身之也’,克己之谓也。又曰:‘汤武反之也’,复礼之谓也。”确然的妙之解。只有把握自我,做好自己才能“复礼”,恢复周公所制之礼,亦即恢复西周时期人们所率而行之的行为规范。要知,孔子所谓“克己”是建立在人性肯定基础上的调节、调控以至把握,而不是克制、克服,尤不宜训“克”为“胜”,释“克己”为“胜其私欲”(邢昺《论语注疏》引刘炫语)。孔安国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行善在己,不在人者也。”范宁曰:“言为仁在我,岂俟彼为仁耶?”(《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朱熹曰:“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非难也。”(《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觉悟者,他“为人类揭露了理性之光”,“启示了人心”(伏尔泰语),是肯定人性,觉悟并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之第一人。“克己”说到底就是人有自觉、自控力,可以把控自我生命的开展。《易·系辞上》有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其 “裁之”就是制约、调控,对于人类个体生命而言,就是约身,把握调节自我。人的一生不断发展变化,需要调节,需要一种自控力。越高明,越有智慧和修养的人就越有自控力。而如果每个人都有此自觉性,发挥了自控力,人类社会就会正常和良性运行,以至最终达到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仁”的境界。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把“仁”纳入“礼”的体系。

“仁”字产生较晚,甲骨、西周金文不见是字。可以肯定的是,“仁”字是孔子以后才出现的,古籍中首见是字者似正是《论语》。从古文字材料看,“仁”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 。战国金文有见于《中山王厝鼎》。

“仁”,会意字,作二人形。《说文解字》云:“仁,亲也。从人二。”故其指向性很明确,即人,人人或社会。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仁”古字既作二人形,其本义正揭示出人类的一个基本品性,即作为人类,皆不能独立为生,不能离群索居,而一定存活于群体,存活于人人关系,即社会之中。

《论语·颜渊》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在发现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亲亲”和“爱人”理念,说明孔子特别重视人及其生命价值和意义。这无疑是建立在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基本认知之上的。“爱人”是人文自觉的表现。是一种跨时代的或历史性的进步。孔子“伤人乎?不问马”(《论语·学而》);孔子反对人殉,疾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实开人性自觉,敬重人类生命之先河。

所谓“亲亲”只适于人人关系之最近,最亲密者,即父母和家人。然而这正是人生之起点或基础,孔子明确称之为“本”。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何以务本?亲亲也。其具体表现,孝悌也。“亲亲”之于父母必“孝”。人生在世,必须首先做一个孝子,然后才有可能做个君子;“亲亲”之于家人,即兄弟姐妹则“悌”。人生在世,必须首先做一个好的家人,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社会人。这就是孔子所发明的:“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曰:“仁之为言人也。……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仁”是处理人人关系,乃至天人关系、个体身心关系的最高准则,最有效手段和最适中的途径”。因为人人关系的处理离不开外在的自然环境,更离不开内在的生命依据。因此冯友兰先生说:“仁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如何处理诸关系,或曰仁的主要内涵是什么?《论语·颜渊》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知“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爱”之于父母家人即“亲亲”,这无疑具有一定的天然生物性;“爱”之于社会,对于人人关系乃至天人关系的处理也无疑显示出其先天性局限;“爱”之于自我,即颜渊所言“仁”之“自爱”,如董子所言同样不合适,也较难实现。互爱,爱天,自爱,是不可能处理好人人以至天人、个体身心三大关系的。原因至为简明,所谓“爱”乃人类的天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基本性情,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一种本能;爱是感性的,有等差,有时限,以占有为目的,是排他的,是可拒的等等。总之爱并不是高尚的,并非人类后天德性教养。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很明确,孔子心目中“仁”的主要内涵是“敬”。孔子说:“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没有敬,怎能把人和犬马区别开来呢!《论语·宪问》曰:“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思想,《离娄下》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进一步明确了“仁”的“敬人”概念,孟子直言:“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后来佛经也进而指出:“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人怀爱欲不见道。”(《四十二章经》)。为何“仁”的主要内涵是“敬”而不是“爱”?原因同样简明,“敬”不是天性,是后天德性;不是本能是后天教养;敬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敬”无等差而是平等的;“敬”无时限而无时无刻不能不为之;“敬”不是排他的,而是互相的;“敬”不是占有而是分享;“敬”不可拒绝。总之“敬”是人类甚至高尚人类所专属。中华文明之所以被视为世界上大智、大年的高尚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被西方哲人称之为“先生”(伏尔泰语),正在于由“爱”而提升至“敬”。

《左传》曰:“敬,礼之舆也。”(《僖公十一年》)又曰:“敬,德之聚也。”(《僖公三十三年》)“敬”是承载“礼”的车子,是修养人群的品行,敬才使得人和动物最终区别开来。《礼记·哀公问》说:“礼也者,敬为大。”王弼说:“礼以敬为主。”(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引)程子说:“人道以敬为本。”朱子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朱子语类》卷十二)。王夫之说:“敬乃礼之神也。”(《读四书大全》)礼之本是仁,仁之本是敬。处理人人和天人、个体身心三大关系均以“敬”为前提,为原则。只有对天,对人,对个体生命心存敬畏,以礼相待,具体说只有尊天(董仲舒言“崇本”)、互敬、自重,才能分别实现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三大关系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状态。故所谓“克己”的精神内涵就是由“爱”而“敬”。

如上揭,孔子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把“仁”纳入“礼”的体系。“礼”为人类独有的品性。孔子所谓“礼”指向很明确且具体,即周公“制礼作乐”之周礼,周礼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或高尚的存在,周礼后来也事实上演进为人的行为规范,成为社会成员所应,所能,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

    进入专题: 孔子   克己复礼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646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