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24日,日本一意孤行地正式将福岛核电站储存的核污水排入大海,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这样的行为也让本就停滞甚至可以说在倒退的中日关系更加恶化。日前,中评社记者在北京专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日本问题专家胡继平,请他就当前中日关系做了全面的解析。胡继平表示,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当前两国又处在关键时期,双方应该加强在各个层面的战略对话和交流,回顾双方发展关系的初心,思考什么样的双边关系才符合彼此的国民福祉、国家利益和地区和平稳定,避免战略误判导致悲剧。
胡继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赴日本法政大学任特聘研究员。2005年,赴日本朝日新闻社任客座研究员。历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长、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日本政治外交、中日关系、东北亚安全等领域的研究。
以下是专访全文:
中国对日政策稳定性高 日本想重回大国地位
中评社记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7月22日在出席令和国民会议时表示,中日关系目前正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希望在开展对话的同时维持具有建设性的稳定关系。您对此如何评价?您认为中日关系当下停滞不前的主因为何?
胡继平:的确,中日关系不仅近几年政治、安全方面发展不好,近期经济方面也出现一些不太好的趋势。中日尽管整体贸易水平还比较高,但在多个合作领域出现问题,特别是日方跟随美国,在半导体等科技方面强化出口管制,在投资方面强化对外资限制,在供应链方面进行调整,产生了负面影响。中日关系在政治上已经停滞了比较长时间,安全上则明显倒退。日本的安全战略从安倍晋三内阁时就开始调整;去年底正式出台新的“安保三文件”,标志着它安全政策的巨大变化,这给中日关系带来新挑战。现在最重要、最令人担忧的是,中日在政治上、安全上、战略上存在严重的不信任。岸田的表态可能表明日本希望避免中日关系出现大的波动或恶化,因为这种情况对双方不利,对日本尤其不利。
今年年初,日本外相林芳正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希望中日关系稳定,从他的发言里能感觉到,日方虽不追求中日关系有比较大的改善,但希望中日关系实现一定程度的稳定,不出现大的下滑。这种发言的背景是,一方面日本的经济增长离不开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另一方面,美中关系仍然复杂多元,并不是只有对抗、只能一路恶化下去。今年6、7月以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财长耶伦等人相继访华,也表明美方正探索缓和美中关系的路径。现在,中美间互不信任仍然非常严重,两国关系的缓和、改善难以一蹴而就,但双方显然都有缓和的意愿。在目前的中日关系状态下,中美关系缓和会让日本比较尴尬。
中日关系停滞不前的主因在日本。我认为中国的对日政策稳定程度相当高,起码这二十年来没有大的变化,中日关系的波动基本上是由于日本方面首先出了问题。到现在为止,无论是官方表态还是学者观点,中国的主流看法仍然是非常重视对日关系。但日本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国、中日关系的看法出现了明显的恶化,而且非常严重。
中评社记者:就您观察,日本近几年愈加频繁挑动中日关系之间的核心利益、或者说是底线,问题的原因为何?
胡继平:从整体外交及政策路线看,日本的目标是重获大国地位,这就意味着它在军事领域也要作大国。从文化和历史看,日本历来就是一个极度崇尚实力的国家,所以它认为要回到大国地位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这个强大的军事力量不只是力量本身,还包括使用力量的自由度。日本修改关于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宪法解释,甚至追求修改宪法,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对华方面,日本过去对中国相对比较温和,有一定的宽容度。但从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后,日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在GDP增长过程中超越了很多国家,但日本的反应比别的国家要强烈的多,原因之一就是它崇尚实力,认为力量强弱决定了地位高低。这里还存在一个地区主导权竞争的问题。日本担心将来由中国主导东亚秩序,所以它在战略上选择配合美国主导或者与美国共同主导地区秩序。对于中国所谓“军力威胁”,尽管日本本身军事力量很强,而且还有日美军事同盟,但日本一些人可能的确有安全方面的担忧;而另外一些人则是渲染“中国威胁”为日本发展军力找理由。
日本军费突破史无前例 各方须减少误判
中评社记者:日本的军费不断增加,持续引发争议。您认为,日本大幅增加军费的动因为何?会给东北亚地区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怎么能够降低东北亚各国之间军备竞赛的风险?
胡继平:表面看,日本的理由是地区不稳定,有新的冲突风险和威胁,对日本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如台海冲突可能会影响到自身安全,这些都是它增加军费的理由。但实际上最重要的理由仍然是日本要实现大国目标,需要有强大军事力量支撑。而且日本认为,现在是国际秩序正在重组的关键时期,也是日本实现大国目标的绝好机会,所以在加快步伐发展军力。根据日本的计划,从今年起仅用5年时间就要实现军费(广义,包括海上保安厅经费等)几乎翻番,从原来的GDP的约1.2%增加到2%。它的依据是北约国家的军费占比目标也是GDP的2%。但其实北约31个国家中,目前只有7个国家的军费开支达到了GDP的2%。另外,几乎没有任何国家在非战争状态下用5年时间将军费翻番。
日本现在利用如台海危机、俄乌冲突等外部因素,加快步伐发展军力,而且在中美竞争对抗的大背景下得到了美国支持。美国虽然对日本并不完全放心,但认为日本是遏制中国不可多得的助力,因此在背后希望并推动日本发展军力。拜登透露,他曾经三次当面要求日本领导人增加军费开支。
二战后,日本实际上与其他参战国的战后处理并没有真正结束。日本和最重要的四个邻国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的关系一直受到历史问题、领土争端困扰,而这些都是日本对外侵略殖民历史的遗留问题。日本在战后近80年里,与邻国和解方面的努力非常欠缺,在这种情况下迅速扩大军事能力,当然会引起邻国的警惕和疑虑,引发新的安全危机。
对于日本快速增加军费、扩大军力,并宣称将自由使用军力,比如要攻击对方的导弹基地甚至军事指挥机构等,中国势必会采取措施加以反制。韩国虽然与日本现在关系有所缓和,但是不可能完全相信日本,在安全方面会继续警惕日本的动向;朝鲜和俄罗斯更是如此。日本发展军力必然在地区引起连锁反应,使军事竞赛螺旋式升级。
从底层逻辑看,日本发展军事力量的决心难以改变。在应对上,各国都会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政治对话和安全对话。对话的目的,一是尽可能减少安全上的相互不信任;二是在出现危机时能有效管控,避免使其升级到战争。比如香山论坛、香格里拉对话会等,在加深瞭解彼此战略意图、缓解安全焦虑、减少战略误判等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东北亚走向阵营化 中国要做好自己
中评社记者:您之前说过,东北亚阵营化是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那现在是不是在向着美-日-韩VS中-朝-俄对立的一个格局发展?
胡继平:是的,而且趋势非常明显,一方面日韩关系出现戏剧性缓和,另一方面美日韩的合作在急剧升级。8月18日,美日韩首脑在美国戴维营举行了首次专门召开的首脑会议,今后美日韩多种高层会晤将机制化,这会对朝鲜、俄罗斯、中国构成一定的安全压力。最近,俄罗斯的国防部长绍伊古访问朝鲜,朝鲜的接待规格很高而且互动较多,金正恩也连续视察军工生产设施,外界观察认为,俄罗斯和朝鲜在军事方面的合作可能得到加强。
中国显然想尽量避免地区阵营化或减缓阵营化趋势,但一些国家仍在加速这一趋势,比如美国、日本。东北亚地区的阵营化会给地区带来更多紧张,特别是朝鲜半岛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方,因为它会使半岛更加紧张,让统一更加遥遥无期,甚至让南北分裂永久化。半岛形势动荡也会影响到中国、俄罗斯、日本。
中评社记者:美日韩戴维营峰会是不是会让这三个国家的关系更加向三边同盟的关系发展?
胡继平:美日韩三边之间的安全合作在加强,包括军事演习、情报合作等都在发展。美国试图以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为基础强化合作,但未来形成美日韩三边同盟可能不太容易。因为日韩形成同盟比较困难,而且三国在安全上的利益并不一致。韩国尹锡悦政府亲美、亲日倾向明显,尹锡悦上台后中韩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从根本上说,韩国的利益跟美日差异较大。
中评社记者:当前,日韩都非常明显地倒向美国,在经济、供应链、半导体、军事,还有所谓的价值观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施压,在这种大环境下,您觉得中国应该怎么去应对?
胡继平:我个人认为重要的是做好自己。首先要把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双循环做好,实现国内的经济稳定增长和政治稳定,提高自身凝聚力,这是任何国家参与竞争的前提。尽管中国并不是主动与美国竞争。中美之间也并不是像美国有些政治家想的那么容易脱钩。实际上,美国现在已经改变说法,把“脱钩”换成“去风险”。“去风险”就是要让供应链更加坚韧、有弹性,让它不因为个别环节出现问题而断裂,它跟“脱钩”有一定重叠,但也证明“脱钩”不可能实现。
作为中国方面,一面要加强自己的应对,在美国“去风险”背景下确保自己供应链的韧性;另外一面该合作的还应该继续合作,包括与美国和日本。而且,“去风险”对这些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样存在,特别是美国一些企业失去中国市场会影响其盈利能力,进而影响其技术投入和竞争力。因此,美国的“去风险”结果肯定是双输,日韩考虑到自身利益也不一定完全按照美国要求去做。
中评社记者:日本外相林芳正近日出访西南亚和非洲多国,接连访问了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市场国和发展中国家印度、海上通道要地马尔代夫等。有声音指,日本之所以试图与新兴市场国拉近距离,是因为想阻止其被中国和俄罗斯拉拢,对此您怎么看?
胡继平:从舆论看日本的确有这样的担忧。其实在非洲也好,东南亚也好,日本的影响力都比较大,因为它通过多年的ODA援助、经济外交、民间外交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但中国的影响力也在急速上升。中国的合作给很多国家带来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好处,中老铁路的开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国的民间企业大量往外走,在当地的影响也比较大。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西方很多国家,中国跟这些国家的合作不包含政治条件,从互惠出发,所以受到广泛欢迎。
日本的这种危机感从去年俄乌冲突以来更加明显。它发现在制裁俄罗斯方面追随西方的国家并不多,所以必须在外交上争取“全球南方”,才能避免中国、俄罗斯扩大影响。但这并不容易,这些国家不愿意在大国间选边站,因为选边站要付出代价,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方面的代价。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对美西方的政治说教已经厌烦,对西方关于俄乌冲突的叙事也并不接受。
日本介入台海破坏和平稳定 逻辑站不住脚
中评社记者:日本防卫副大臣井野俊郎近日在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公然声称,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动武,日本“很有可能向台湾提供某种支持”“不确定是防务装备支持还是后勤支持”、“日本为此也可能寻求与美国、英国等重要盟邦的防卫合作”。对此您如何评论?
胡继平:其实最近去过台湾的日本自民党副总裁麻生太郎的说法也类似。麻生说日美台要“威慑”中国大陆。实际上,麻生在担任内阁副首相时,以及之前的防卫副大臣中山泰秀,都曾说过“保卫台湾”之类的言论。这些发言者的身份是官方的,而且政府对这些内容并没有进行澄清。日方甚至透露麻生曾就演讲内容事前与政府方面进行沟通,因此很难说他们的发言与日本政府没有关系。这些言论表面看是为了“制止”台海发生冲突,但它背后的逻辑远远不是那么简单。日本企图干预台海首先违背了日本的外交承诺,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两国邦交正常化谈判中以及后来,日方多次表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国内问题”。因此,日本企图用武力介入台海不符合国际法。日本不断强调要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既然是国际“规则”,首先应该包括国家主权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原则。
日本企图用武力介入台海,表面理由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但实际上干的正是危害台海和平稳定的事。这个逻辑很简单:日本试图与美国甚至台湾方面用武力“制止”冲突,客观上就是为“台独”站台、壮胆,这必然使中国的和平统一更难实现,结果使台海发生冲突的风险进一步升高。
中评社记者:在您看来,这个风险是不是现在已经慢慢地在滑向不可控?如果真的发生冲突的话,日本会像它所说的这样给台湾提供某种支持吗?
胡继平:日本近年不断渲染“中国威胁”,为武力介入台海做舆论准备。日本尽管在中日外交文件中反复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还是在制造舆论氛围,说台海发生战争会影响日本安全。这个逻辑是可笑且错误的,“台湾有事”怎么就是“日本有事”呢?这恐怕用台湾距离日本近难以解释得通。还有一个说法是“台湾是‘民主国家’,日本要保卫它”,这个理由更为可笑。首先它违反日本的一个中国立场。其次,日本的国防政策难道不仅是保护自身安全、还要保卫所谓“民主”吗?以日本所说的标准,现在全世界“民主”的地方还有很多,是不是都要保护呢?这些言论虽然漏洞百出,但也欺骗了部分日本国民,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日本在台湾问题上采取错误政策可能导致战争。
今年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曾批评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逻辑会把日本推入火坑,日方进行了抗议。其实吴大使说的没错,可能是日本一些人害怕老百姓明白这一点,使他们无法实施干预台海的企图。
中评社记者:那么中方是不是可以做些什么破除这个话语陷阱?
胡继平:我觉得对日本老百姓也好、官方也好,我们首先要继续强调追求和平统一的立场;第二要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这种表面是为维护台海稳定、实则为“台独”站台的行为会使两岸冲突的风险更高,反而是在破坏台海稳定;第三是指出日本军事介入台海可能引发中日战争。
实际上,两岸发生冲突,会让日本面临战略选择上的极大困难。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了半个世纪,今天一些日本人还是更多从中日竞争的角度看台海问题,不希望两岸统一,其实这是一种战略短视。日本明智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是不支持台独,支持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然后是鼓励两岸和平统一。我认为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地区稳定,符合日本的战略利益。
中评社记者:日本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还有一个话术,就是“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您觉得这种话语陷阱到现在来看还有效吗?
胡继平:我认为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相信了。首先这种说法肯定是错的,因为俄罗斯、乌克兰是两个主权国家,而海峡两岸是中国内部统一问题,两者有本质不同。“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这种话术的目的就是把两岸关系曲解为两国之间的问题,企图把问题国际化,但在国际法上显然站不住脚。
日核污染水排海处理不当 影响中日政治信赖
中评社记者: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引发周边国家强烈反对,但日本对此一意孤行。您认为日本此举会对中日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胡继平:这对日本国家形象肯定会产生负面影响。尽管日本通过各种外交手段宣传核污染水无害,但这是片面的。首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没有验证核污染水排海对未来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影响的职能。在储水罐中,有近七成污染水中除氚之外的放射性物质依然超标,在排放前能否彻底处理乾净尚不清楚。
其次,日本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好。日本在决定排海过程中过于关注欧美态度,却对周边国家的关切不够重视,没有做更多说明和解释。日本提出排海方案时日已久,按理说有充分时间和有关国家进行沟通说明,但它并没有这样做,也没有尽可能地公开有关数据信息。在国内,日本政府当初向渔业协会等组织承诺在得到他们理解前不会做出排海决定,但现在被证明已经出尔反尔。目前日本国内也有三成人反对排海,同时有八成的人认为政府的相关说明不充分。
从目前的机制看,国际社会很难阻止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但日本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肯定会继续受到批评。包括日本专家在内,不少专家指出除了排海还有其他的安全处理方式,但日本政府都回避了,也没有让IAEA评估其他方式的可行性(IAEA在报告中也明确了这点)。日本政府选择排海的目的应该是节约成本,有日本专家也这样认为。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日关系,特别是水产品等贸易,甚至波及到政治关系。
中评社记者:中日关系现在谈不上互信,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方式或者是说渠道来重新搭建两个国家之间的信任吗?
胡继平:很难,只能逐步推进。达成政治互信本身就不容易做到,要靠点滴积累,目前中日关系“受伤”很重,恢复起来更加困难。首先,最有效的是通过政治对话构建战略互信。但在目前情况下,我认为必须在外交上积累一定程度的信任,创造一定的氛围,才可能启动对话。如果日本一味推行追随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启动对话就会比较困难。其次要重视媒体的作用。中日舆论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国民对中国持不好印象的比例长年居高不下,甚至超过90%,这跟敌国之间差不多,很不正常。应该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如和媒体商业利益的关系、政府及政治团体的影响等,然后找到使媒体报导更加客观的办法。尤其是现在中日之间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比过去更少,而日本人受媒体影响的程度很高,所以如果媒体对华报导现状不变,就很难改变日本民众的对华印象。为此应该加强与日本媒体的交流,不仅是媒体的驻华记者,还包括日本国内的媒体人。另外,民间交流也很重要。中日关系中“以民促官”是老传统,民间交流和友好声音曾经起了好的作用,现在仍然可能推动。
今年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发起的“新疆是个好地方——疫情后赴中国新疆旅游招募”活动有一定的启示。这个活动只要是感兴趣的日本人都可以自费参加,并在访问新疆时通过自媒体进行网络直播。我觉得这种方式有可能摆脱传统媒体对日本人的影响模式,当然一次两次远远不够。
中评社记者: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回首过往,您认为中日应如何不忘初心,不忘原则地继续前行?
胡继平:一是加强政治引领。中日关系矛盾复杂,不进则退,政治引领就格外重要。事实上,当初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过程中,政治引领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两国又处在关键时期,双方应该加强在各个层面的战略对话和交流,回顾双方发展关系的初心,思考什么样的双边关系才利于彼此的国民福祉、国家利益和地区和平稳定,避免战略误判导致悲剧。二是找到和扩大双方共同利益。这个共同利益既包括经济方面,也包括安全方面。因为中日作为亚洲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对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为此双方首先要做到曾经作出的承诺,“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三是加强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交流。其中包括媒体交流、人文交流,以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让更多日本人瞭解中国的想法、瞭解真实的中国。
中评社北京9月5日电(记者 郭至君 李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