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中日两国是亚洲最具实力的两个强国,对于国际局势及东亚地区稳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日关系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双边关系。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两国自千余年前就有正式往来,而二十世纪中叶发生的中日战争(在中国称:抗日战争)使双方关系极度恶化。直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缔结和平友好条约谈判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大门由此开启,中日关系才有了40年的巨大发展,东亚地区有了40年的稳定与安宁。然而,双方因领土主权、历史遗留问题,依然多次发生冲突。
编辑推荐
- 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2017-11-0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中日建交公报)2017-11-02
- 外交部就日本购买钓鱼岛一事发表声明(全文)2012-09-10
最新文章
- 吴怀中:中日关系面临“范式之变”2023-03-16
- 张勇 常思纯 高洪:2023年日本形势展望2023-03-07
- 高梓菁 李国辉:日本青年群体的对华认知:现状、影响因素及应对2023-02-11
- 张勇:合作才是与中国交往的正道——日本国内呼吁回归对华关系正确路径2023-02-01
- 张勇:合作才是与中国交往的正道——日本国内呼吁回归对华关系正确路径2023-01-25
- 卢昊:“一带一路”推进背景下的日本角色与中日关系2023-01-19
- 吕耀东:国家利益视域下日本对华政策历程及未来走向2023-01-11
- 吕耀东:日本安保战略转“守”为“攻”,矛头指向中国?2022-12-28
- 蒋立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点坐标之一:日本必须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2022-12-26
- 吴怀中:“同盟困境”管理与日本对华关系变迁2022-12-26
- 杨伯江:珍视中日合作成果,正视当前突出问题2022-12-07
- 张季风:中日经贸关系50年:变迁与前瞻2022-12-06
- 孟晓旭:国际变局下日本的战略走向与中日关系2022-11-25
- 杨伯江:中日关系50年发展演变与未来走势——兼论日本战略因素及其规2022-11-15
- 吴限 高洪:后安倍时代日本军事大国化追求与对华博弈加剧2022-11-03
- 徐梅: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日建交50年回顾、思考与展望2022-10-17
- 鸠山由纪夫:战胜价值观分歧,推进日中关系发展2022-10-13
- 吴寄南:维护中日关系大局,破解东亚安全困境2022-10-13
- 杨伯江:“旧金山体制”及其对地区安全秩序的影响2022-10-13
- 张宇燕 冯维江:拥有两千年交往史、50年建交史的中日两国,今天如何2022-10-12
- 杨伯江:重温邦交正常化初心,开创中日关系新时代2022-10-11
- 黄继朝:“后安倍时期”日本涉台政策动向探析2022-10-11
- 杨伯江: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初心”超越矛盾分歧和差异2022-10-01
- 陈鸿斌:恢复邦交50周年,中日关系何去何从2022-09-28
- 吴怀中:日本对华安全战略:一项制衡议程的新近分析2022-09-24
- 杨伯江:中日邦交正常化、台湾问题与两国关系的未来2022-09-21
- 杨伯江:中日的发展,谁也离不开谁2022-09-17
- 刘江永:中日关系:五十而知天命乎?2022-09-09
- 吕耀东: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精神与两国关系50年历程2022-09-01
- 陈相秒:50年的“勾当”所为者何?2022-08-18
- 贾庆国 夏维勇: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年:回顾与分析2022-08-04
- 胡澎:中日两国社会治理领域的交流、互鉴与合作2022-08-03
- 臧运祜:中日战争可以避免吗?——兼论“从九一八到七七”的连续性问题2022-07-19
- 杨伯江:论亚太局势与中日关系走向2022-07-14
- 杨伯江:日本对华政策体现两面性2022-07-14
- 朱锋:“后安倍时代”中日关系走向何处?2022-07-10
- 杨伯江:论亚太局势与中日关系走向2022-07-05
- 李明楠: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50年:脉络、现状与趋向2022-07-01
- 朱海燕: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022-06-24
- 杨伯江: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发展轨迹及对未来的智慧启迪2022-06-19
- 胡继平:稳定中日关系需要克服诸多挑战2022-06-15
- 吴怀中:日本对华政策走到关键十字路口2022-06-11
- 胡继平:日本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玩火2022-06-04
- 吴怀中:共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2022-05-28
- 侯中军:九一八事变后国联外交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2022-05-25
- 刘德有: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回顾与前瞻2022-05-21
- 房迪:解析日本学界围绕钓鱼岛问题的歧见及启示2022-05-20
- 臧运祜: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其战争罪责2022-05-14
- 臧运祜:百年来日本侵华史研究2022-05-14
- 王键: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2022-05-14
- 侯中军:甲午战争是中日不可避免的碰撞2022-05-14
- 马勇:宗藩体制解体与东北亚乱局2022-05-14
- 武寅:中日关系的历史分期与转折2022-05-04
- 黄继朝:中美亚太博弈新格局下日本的台海多元对冲策略2022-04-08
- 杨伯江:中日关系的两大变量因素2022-04-07
- 陆伟:中美竞争背景下日本的政策选择论析2022-03-10
- 杨伯江:日本对华政策调整的底层逻辑2022-02-20
- 李廷江 :我看2022年的中日关系2022-02-20
- 刘江永:日本官方承认钓鱼岛属于中国之证据考2022-02-17
- 杨伯江: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处理再考2022-02-03
- 江瑞平:中日关系:知命之年的新认知2022-01-29
- 江瑞平:世纪疫灾加速世界变局对中日关系的影响2022-01-10
- 时殷弘:拜登美国的头号盟国:日本对华新态势2022-01-08
- 孙宏云:中国政治学界对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的反应2021-12-06
- 刘江永:以钓鱼岛为视角透视新中国与日本的关系2021-12-03
- 卢昊:中美日三边关系动向及日本的战略应对2021-11-15
- 杨伯江:“岸田时代”中日关系走向分析2021-11-12
- 杨伯江 卢昊:重温友好合作初心 共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2021-10-11
- 武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日关系2021-09-19
- 孔小惠 韩文超: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 机遇、挑战与应对方略2021-08-08
- 孟晓旭:日本国际安全战略的新动向及其影响2021-08-08
- 刘星:后疫情时代中日安全关系的复杂性与风险2021-08-08
- 李向阳:后疫情时期亚洲地区全球价值链的重塑与中日经济合作的前景2021-07-19
- 刘江永: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2021-06-05
- 胡继平:日本对华的“心结”该打开了2021-03-25
- 张望:安倍治下的日本对华政策:从战略制衡到战术避险2021-03-19
- 吴怀中:新冠疫情对国际政治和中日关系的影响2021-03-05
- 杨伯江:以深化中日合作增加世界形势的稳定性和确定性2021-02-04
- 杨伯江 金嬴 何晓松 常思纯: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与对日外交实践2021-01-23
- 杨伯江:以理性思维谋求中日关系的跨世纪发展2021-01-23
- 杨伯江:为21世纪的睦邻友好合作奠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2021-01-23
- 杨伯江:世界大变局:日本的战略认知与应对路径2021-01-15
- 杨伯江 姜跃春:拓展中日合作,增加世界形势的确定性2020-12-01
- 杨伯江:改元之年的日本与“新时代中日关系”构建——2019~2022020-10-30
- 杨伯江:“安倍时代”及其政治外交遗产2020-09-23
- 杨伯江 高承昊:从金融危机到新冠肺炎疫情:大变局下日本对外战略走向2020-09-22
- 江瑞平: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经济关系2020-09-12
- 刘江永:全球可持续安全与中日战略选择2020-07-23
- 孙家红:晚清日本《东洋》杂志的出版发行及其时代特征2020-07-16
- 臧运祜:关于近百年中日关系的历史思考2020-06-28
- 刘江永:世界大变局与中美日三国战略选择2020-05-28
- 杨伯江:新冠疫情冲击下日本及中日关系走势2020-05-27
- 马立诚:中日关系发生了哪些微妙变化2020-05-12
- 高洪:新时代的中日关系:核心内涵、主要途径2020-05-09
- 高洪:日本的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2020-04-07
- 杨伯江:着眼高远、深化合作,先从中日关系入手2020-04-04
- 高洪:发展新时代中日关系需要增加文化传统意义上的精神互融2020-03-12
- 沈海涛 刘玉丽: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政策新调整2020-03-12
- 王缉思:浅论中日关系的鉴往知来2020-01-06
- 马光:面子与里子:明洪武时期中日“倭寇外交”考论2019-12-17
- 王广涛:关于中日历史和解的思考2019-12-15
- 疏震娅:关键日期视角下的钓鱼岛领土主权争端分析2019-11-29
- 蔡 亮:南海问题:中日深层次结构性战略矛盾的第四表象探析2019-11-17
- 刘江永:《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与中日关系的法律基础2019-11-13
- 张晓磊:日本安全战略的未来走向及对中日安全关系的影响2019-11-04
- 梁云祥: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日关系回顾与思考2019-09-01
- 张晓磊:冷战后美国学界的日本安全战略研究评析2019-08-22
- 张季风:全球变局下的中日经济关系新趋势2019-07-21
- 赵全胜:国际关系中的敌友转换2019-07-15
- 刘建平:中国对日外交的“国际法转向”探讨2019-06-22
- 姜龙范:中美日三边关系博弈互动的新态势、新挑战及对策建议2019-05-11
- 黄大慧: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舆论2019-04-30
- 王珊 孟晓旭:安倍执政后期日本政治走势与中日关系2019-04-06
- 林晓光:当今日本政坛“五大家族”之四:福田家族,父子为相2019-03-19
- 张蕴岭:百年大变局下的中日关系2019-02-22
- 张勇:秩序变革期日本外交的重构与对华政策调整2019-02-22
- 金坚敏:中日推动RCEP谈判及中国加入TPP11的可能性2019-01-18
- 刘江永:安倍晋三首相访华后的中日关系2019-01-04
- 刘江永:安倍晋三首相访华后的中日关系2019-01-04
- 刘江永:论大选后安倍的修宪政治及影响2018-12-16
- 吴怀中:安倍政府印太战略及中国的应对2018-11-25
- 林晓光:东瀛之客回扶桑,中日关系放眼量2018-11-20
- 田凯:中日竞争效应下的东亚地区主义2018-11-12
- 张沱生:对中日关系的回顾、展望与期待2018-10-29
- 张季风:日本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认知变化、原因及走向2018-10-14
- 吕嘉健:历史上日本为什么挑战中国2018-09-30
- 胡令远 王高阳:中日和解的缺失:一种地区安全结构的解释2018-09-16
- 廉德瑰:中日关系怪圈背后的认知矛盾2018-08-30
- 盛邦和:《中国与日本近现代亚洲认识》一书问题意识与基本内容2018-08-10
- 吕耀东:从日本内政看其对华政策调整2018-08-01
- 刘江永:开创中日新时代“知的外交”2018-07-21
- 张沱生:中日关系可望走上正常发展轨道2018-07-12
- 卢昊:日本当下应对“一带一路”倡议政策特征:有限度对接、多角度对冲2018-07-06
- 王缉思:世界政治潮流与中日关系2018-06-27
- 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多家高校图书馆网站收录抗战文献数据平台2018-06-01
- 孟令伟:围绕朝鲜半岛的中日首次交锋2018-05-26
- 吕耀东:中国总理时隔八年访日的积极影响2018-05-15
- 鸠山由纪夫:中日关系会出现持续的好转2018-05-08
- “史料控”的福利: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上线2018-04-20
- 康达 高洪:2018:中日关系走势蠡测2018-04-09
- 王键:日台关系变化轨迹及其发展研判2018-04-03
- 吴青萍:《我如何看中日历史和解》读后感2018-01-16
- 时殷弘:中国的东北亚难题:中日、中韩和中朝关系的战略安全形势2018-01-10
- 盛邦和: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中日“国粹”思潮2017-08-10
- 林昶:论邓小平对日外交战略思想与中日关系实践2017-08-09
- 吕耀东:台湾与日本仅仅是一种民间关系 隶属于中日关系2017-08-09
- 吕耀东: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嬗变及影响2017-08-05
- 盛邦和:北一辉亚洲态度的内在揭示2017-06-30
- 盛邦和:《近代以来中日亚洲认识》前言2017-05-21
- 村田雄二郎:超越富国强兵之梦2016-11-21
- 刘建平:直面中日关系溃败的“民间”历史地层*2016-09-30
- 卞毓方:汉是汉,日是日2016-09-18
- 刘江永:驳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欺人之谈2016-05-03
- 黄大慧等:安倍政府缘何急于谋求改善中日关系?2016-04-21
- 高兰:突破“72年体制”,建立战略互惠关系框架下的新型中日关系2016-04-21
- 步平、何理、胡德坤等:笔谈“中日共同历史研究”2016-02-25
- 杨伯江:中国中日关系研究综述2016-02-01
- 郑杭生 远藤和也:论中国社会的变迁、治理及中日关系2016-01-13
- 王柯: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近代中日关系2015-12-25
- 牛大勇:中美解冻关系时对日本问题的考量与角力①2015-12-06
- 王柯:“民族”一词是如何从日本传入中国的?2015-11-15
- 胡新民:面对历史:谴责日本,也要借鉴日本2015-11-05
- 傅莹:为中日关系打开一片天空2015-10-28
- 林晓光:密切观察、保持警惕:日本民主党政府的对中政策2015-10-20
- 林晓光:借问东君欲何往,人间正道是沧桑2015-09-27
- 步平:历史认识的交锋与相互理解——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及研究报告2015-09-02
- 傅高义:中日关系的症结与处方2015-08-22
- 傅高义:中国第一2015-08-22
- 张云:“安倍谈话”与中日关系2015-08-20
- 梁云祥:中日关系“安全困境”的军国主义阴云2015-08-14
- 梁云祥:中日关系“安全困境”的军国主义阴云2015-08-12
- 鲍盛刚:中日相煎,何太急?2015-08-07
- 林晓光:日本政治的变化及其内外政策走向:以民主党政权为中心2015-06-21
- 乔新生:中国欲成世界大国要处理好与日印关系2015-06-03
- 张云:亚投行参加问题上的中日关系2015-04-06
- 张云:中日关系将趋稳的日本因素2015-02-03
- 爱思想书讯(下):历史学新书2015-01-23
- 李少军:国民革命前日本海军在长江流域的扩张2015-01-10
- 吴稼祥:中日新常态2014-12-22
- 陈嘉映:我正在读……2014-12-10
- 田飞龙:国家公祭日重建历史认同2014-12-10
- 丁学良:中国对日并非“黑船来航”2014-11-24
- 冯昭奎:如何看待“中日必有一战”2014-11-19
- 张望:习安会背后的中日战略僵局2014-11-12
- 冯玮:安倍对华态度缘何软化?2014-11-11
- 孙兴杰:地缘权力转移视角下的中日互动2014-11-11
- 黄大慧:安倍为何急于改善中日关系2014-11-10
- 张怀东:中日结成对美战略共同体的可能性2014-11-09
- 余永胜:首脑会晤,日本抛球中国如何接招?2014-10-31
- 鸠山由纪夫:修好与中国关系是改善日本经济首要方法2014-10-31
- 时殷弘:日本政治右倾化和中日关系的思维方式2014-07-05
- 傅高义:从历史记忆和相互认知出发避免中日冲突2014-06-28
- 马立诚:东亚民族主义飙升:中日和解之难2014-06-23
- 刘江永:钓鱼岛之争的历史脉络与中日关系2014-05-22
- 徐焰:甲午战争使中日关系易位的启示2014-04-29
- 姜鸣: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2014-04-21
- 林晓光:战后日本的“台湾帮”与中日关系2014-04-05
- 卓南生:甲午年谈战后中日摩擦根源与演变2014-03-02
- 丁礼庭:美国官员近日对中日关系的言论并不矛盾2014-02-16
- 张维为:中国的底线必须得到尊重2014-02-10
- 丁咚:中日“争强”,美国斡旋能否成功?2014-02-06
- 中日关系恶化的风险可能超出预期2014-02-01
- 王元丰:中国该怎样避免与日本的战争?2014-01-29
- 乔新生:中日关系的未来之路2014-01-29
- 彭念:安倍到底要怎样的中日关系?2014-01-28
- 冯玮:也谈中日交恶困局与一战教训2014-01-27
- 鲍盛刚:不一样的甲午年——中日力量变化与冲突根源2014-01-26
- 中日两国的危险较量2014-01-23
- 余世存:和解:比邻示众叹日中2014-01-22
- 乔新生:2014,中日关系陷冷冻期2014-01-09
- 郭至君:日本大使反扣伏地魔帽子 玩虚无主义2014-01-08
- 彭念:安倍拜鬼 中日关系缓和无期2013-12-29
- 梁云祥:冷战后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兼论钓鱼岛与防空识别区问题2013-12-28
- 郭至君:中国对日软化?日本歪读习近平讲话2013-11-23
- 吉迪恩·拉赫曼:中日如何避免战争? 2013-11-21
- 彭念:中日之间的威慑与反威慑游戏 2013-11-21
- 彭念:日本要挑起中日之战?2013-11-19
- 郭至君:美国应醒悟 敦促日本不要与华比剑2013-11-05
- 石之瑜:安倍如何破坏中国外交? 2013-10-30
- 与那霸润:为了新的中日关系2013-10-01
- 俞天任 周永生:安倍强军修宪与中日关系2013-09-29
- 鲍盛钢:美国在中日关系背后的意图2013-08-27
- 近藤大介:日本谋划抗衡中国2013-06-15
- 张云:误认知的困境与中日关系2013-05-31
- 林晓光: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的思考——历史反思与政治解构2013-04-30
- 马立诚:中日必有一战吗?2013-04-14
- 刘江永:安倍再度执政后的中日关系展望2013-03-23
- 马立诚:中日关系何去何从2013-03-07
- 纪明葵:安倍的对华强硬正在“软着陆”2013-03-02
- 纪明葵:安倍获胜对中日关系的影响2013-03-02
- 伊恩·布雷默:中日交恶日本损失更大2013-02-18
- 村山富市:日本有责任主动缓解日中僵局2013-02-18
- 彭念:日政客接连访华,关系回暖?2013-02-03
- 冯玮:中日会从“三战”走向“实战”吗?2013-01-18
- 文安立:中日为何对抗?2013-01-08
- 魏兴:日本海出海口问题2013-01-08
- 刘江永:钓鱼岛争议与中日关系面临的挑战2012-12-25
- 马立诚:中日相互仇恨没有未来2012-12-17
- 刘建平:“钓鱼岛事变”的历史意味与中日关系再认识2012-12-01
- 石之瑜:日本新保守思想困在钓鱼台2012-11-15
- 吴寄南:中日关系:“不惑之年”的思考2012-11-14
- 蔡成平:日本经济真的严重依赖中国吗?2012-11-11
- 王雅平:钓鱼岛:中日四十而惑2012-10-31
- 刘江永:日本武力介入钓鱼岛的图谋与法律制约2012-10-24
- 马立诚:邓小平和胡耀邦的对日观2012-10-10
- 张云: 展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下一个40年2012-10-08
- 郑永年:民族主义与中日关系的未来2012-10-02
- 彼得塔斯克:中日之争与英阿冲突的异同2012-09-28
- 加藤嘉一:危机中的“信息不对称” 2012-09-21
- 魯韜:从钓鱼岛争议到做空中日2012-09-21
- 喻希来:对日外交三议2012-09-20
- 鲍盛钢:美国在中日之间的选择2012-09-19
- 宋鲁郑:中国对日重拳出手的背后2012-09-17
- 鲍盛钢:中国是否被日本逼疯了?2012-09-15
- 梅新育:对日经济制裁的选择与原则2012-09-14
- 王韬:日本的新冒险只是转移国内困境2012-09-13
- 张广昭:日本勿低估中共“保钓”的动力2012-09-13
- 刘建平:中日关系还能再一次跨越危机吗2012-09-09
- 张云:中日关系的再正常化2012-09-03
- 卓南生:东京猛打“领土牌”的背后2012-08-30
- 彼得海斯格里斯:为什么中国憎恨日本,以及美国2012-08-27
- 中日若爆发海战 日本胜算大? 2012-08-26
- 张云:日本的领土问题与中日关系未来2012-08-25
- 中日民族主义“绑架”政府或引发战争2012-08-25
- 戴旭:中国要准备痛击日本下一步挑衅2012-08-22
- 蒋立峰:蒋立峰: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2012-08-21
- 新时期西太平洋地区发展趋势研判2012-08-20
- 李北方:日本再认识2012-08-07
- 师一:日本或不敢对中国“破釜沉舟”2012-07-25
- 师一:日本或已发现对华政策“逻辑错误”2012-07-17
- 薛理泰:如何解读中日钓鱼岛争端2012-07-15
- 师一:日本拙劣外交“冷冻”中日关系2012-05-29
- 翟新:日本政府钓鱼岛事件对策的演变及其原因2012-05-25
- 张少锋:中日之身份政治2012-03-16
- 王小东:难道我堂堂中华只能做这种“弃妇”态吗?2012-02-20
- 郑酋午:中日关系的变化:必有一战2012-01-09
- 加藤嘉一:中日首脑应该常见面2012-01-04
- 泉野:中国需要何种国民心态告慰30万南京大屠杀亡灵?2011-12-14
- 刘柠:国共第三次合作与中日关系的未来2011-11-04
- 叶小文:中日关系如何登高望远 2011-08-30
- 周北:日52名议员拜鬼 右翼势力悄然抬头2011-08-17
- 周北:日本伤不起 寻求对华务实外交2011-07-05
- 王也扬:以新时代的观点,解决中日两国的历史认识问题2011-05-13
- 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2010-11-11
- 卓南生:日本反华游行示威的背后及其含义 2010-10-24
- 张志成:中日关系:回到雅尔塔体系才有未来2010-10-07
- 阮炜:中日关系不能因小失大,而要有长远眼光2010-09-30
- 卓南生:对“日本内阁成员全不参拜”不宜过度解读2010-08-24
- 杨奎松: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中日关系2010-04-22
- 杨际开:关于东亚文明与中日关系的七封信札2010-02-05
- 冯昭奎:中日如何跳出情绪怪圈?2009-09-15
- 刘建平:中日“人民外交”的挫折:过程研究与结构分析2009-09-06
- 程美东:又是靖国神社问题2009-04-12
- 金熙德:缔约30年来中日关系的演变轨迹2009-03-28
- 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之“人民外交”的生成:过程与概念2009-02-28
- 杨保筠:发展中日关系 促进东亚合作2009-02-21
- 杨际开:关于日本派舰艇常驻钓鱼岛2009-02-13
- 杨际开:在历史的新起点上2009-01-18
- 刘丁嘉:论中日在东亚的经济合作2009-01-14
- 冯昭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日本因素 2009-01-13
- 杨际开:化仇恨为宽容2009-01-06
- 廉德瑰:日本的对非洲政策与中日关系2008-12-30
- 金熙德:胡主席访日与中日关系新趋势2008-12-23
- 孔寒冰:换个思路,让中日关系走出死胡同2008-12-22
- 刘江永:中日战略互惠与亚洲“海陆和合”2008-12-18
- 袁伟时:从后冷战时期中日关系看冲突与融合2008-11-10
- 吴伟:处理对日关系也须坚持“两手都要硬”的原则2008-11-02
- 牛军:十字路口上的中日关系2008-10-26
- 姜跃春: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2008-09-23
- 金熙德:21世纪日本外交的抉择2008-08-06
- 赵晨:草根抑或主流——国内民间对日情绪的传播及其影响分析2008-07-25
- 沟口雄三:作为“态度”的中国研究2007-08-24
- 易惠莉:清代中前期的对日关系认识2007-02-13
- 时殷弘:解析中日关系及中国对日战略2006-10-29
- 巴瑞·布赞: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2006-08-23
- 潘维:中日关系为什么恶化?2005-09-21
- 沟口雄三:文化与中日关系——在北大的演讲2005-05-27
- 庞中英:「法德模式」启发中日关系2005-05-18
- 时殷弘:对待中日关系要有战略性的新思考2003-08-15
- 张文木:中日关系与二十一世纪日本的持续发展200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