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大岭古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04 次 更新时间:2023-07-31 22:38

进入专题: 大岭古村  

陈艳萍 (进入专栏)  

喜游古村,就像猫闻到鱼,犬寻到骨头。城市里的公园,已成一体化格局。闭着眼睛也能想到:绿茵茵的草坪,修剪整齐的花木,外加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而古村不同,有走不动的老人,有传家的房屋。这就像有机食物和无机食物,都可以吃,但前者看不到生命延续。古村尽管旧,残垣断壁间却有光阴故事,代代悲欢。它可以传承,祭奠或者寻找。

大岭古村在番禺石楼镇,离广州市区不远。村庄属陈姓和许姓合村。两姓房屋并不交叉,各自往各自一边如青草顺延生发。村子背靠菩山,家家户户逐玉带水而居,在家族的地盘上鱼骨样两边纵横,呈月亮型。整体格局有“蛎江涌头,半月古村”之说。

陈姓是我的本家。虽说现有的根系脉络找不到交点,但追索到遥远的古代,定有扯不断的渊源。所以,当第一眼见到陈氏大宗祠时,眼睛越过岁月深处,那端坐的老人,仿佛是我的祖先。这里的陈姓家族非常显赫,八百年的时光更替间,出了一个探花,34个进士,53个举人,九品以上官员一百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又培养出无数个大学生。现在的陈姓族人,遍布海内外。这样的尊贵,格外让人荣幸。我在故乡家族脉络间看不清的文化基因,这里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岭南的祠堂文化 ,是古村精髓所在。也就是说,古村之古,古在祠堂。祠堂这名字最早来源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到了南宋,朱熹拟订《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家庙称祠堂。古人家族观念很重,建立祠堂 ,是光宗耀祖的象征。祠堂建的越好,越表示家族兴旺。祠堂,用于祭祀祖先,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还是村民们办理丧事,寿宴,喜宴的场所。有时候,还是孩子们的学堂。

自古以来,祠堂就是一种文化。往内说,是显示宗族世系源流,先祖公德,族性精神。体现族人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激励大家孝亲睦邻,勤俭持家,寒窗苦读。往外说,是古代民间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和文化传承的集大成。表现人的情趣和审美能力,表现时代的风尚和生活观。

在古代,祠堂是值得炫耀的建筑。族人们把最坚固的材料和最好的工艺,最精致的文化生活融进房屋的雕雕刻刻和砖砖瓦瓦中。屋脊,廊柱,建筑构件,雕琢饰品,除了体现厚实的文化生活积淀外,还记载主人得到的功名。

祠堂非常讲究位置布局,居族群区域的核心地段,靠山面水最佳,寓意丰衣足食。大岭村的整个村庄规划无疑是优秀的。陈氏大宗祠的后面是菩山,前面是玉带河。建筑用白麻石砌成,有的边墙嵌着蚝壳。蚝壳是大海中的胡杨,千年不碎,万年不朽。一对镂空木门精致古旧,两扇门从外往里看分别是木刻梅兰竹菊。从里往外看,一扇刻蜻蜓点点荷叶莲莲,一扇刻梅妻鹤子的故事。

老祖宗的品味和情趣,让我哑然,继而赞叹。祠堂内无他人,只听得自己的脚步和呼吸在空屋回荡。站在天井处看屋顶,蓝天雀影,偶尔一只落在卷曲如蛇形的雕檐上。左顾右盼一阵后,“腾”地飞向空中。

古村像书,每一本有每一本的特色。大岭村和以往看到的几个古村落不太一样,没有空巷子一般的遗弃感。古老的祠堂间夹杂现代房屋,人来人往,炊烟绵绵。前见古人,后有来者 ,天地悠悠中,时间如一条河般缓缓流淌。走在其中,不时传来呼呼啦啦的麻将声,大人孩子的说话声。很多人家养狗。这狗仿佛训练过,怕吓到路人,你看它时,眼睛故意望向别处。也或者习惯了生人不断造访。个个人来都起身欢迎,不累倒才怪。

古街用灰麻石铺成。村落离莲花山近,联想起莲花山里的古采石场。原来,那一块块石头就是这样流离在人世的跌宕起伏中。又联想起故乡没有古屋没有祠堂的遗憾。其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江汉平原上,只有取之不尽的泥巴。用它建造的房子必是经不起时间的摧枯拉朽。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说古村里的龙津桥多么多么美,那一定是违心。红色砂砾石砌成的桥身斑斑驳驳,麻石铺成的桥面,天长日久的车碾人行,仿佛缀着一块块补丁。一方的石制栏板上镌刻兰草和暗八仙法器图案,另一方栏板上镌刻一西洋人作捧盘跪献的姿势。

石桥建在清康熙年间 ,那时,国门开放,很多国家派使节前来打探中国的消息。桥下,流淌着的玉带河水已近干涸,气势不再。桥两头,一边一棵几百年前种下的大榕树,长须冉冉,老态龙钟。

走到这里,不为看风景,就想坐下来歇一歇。眼睛盯着来来去去的摩托车和自行车,盯着来来去去的老人,大人和孩子。什么都不想,只有眼前的生活,时间随流水而去。

读书,考学,有了功名 的人,觉得自己的造化来自自然风水。有钱了,他们会为村庄的后人制造更好的风水。村庄越兴旺,他们越归之于风水。这是良性循环,越加又要保留风水。当年,陈姓族人不远万里请来福建有名的风水大师林兆声来看风水。大师认为,大岭村的西北角太虚,也就是龙津桥头的位置。命村人开挖一眼河塘,叫墨砚塘。塘边建三层大魁阁,麻石基座,青砖塔壁,呈六角型,顶尖型。上书“司命司忠”、“日月齐光”、“坐镇菩山。”这样的格局是天地人三合一体,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

远远看去,大魁阁以一支笔的形状耸立龙津桥畔,墨砚塘是一池墨水,龙津桥是笔架,玉带河是一张白纸。以这样一副图景,代代相传,激励后人以读天下书为重。

如此,才真正理解了村庄的耕读文化。这是魂魄,是富裕的根本,兴旺的命脉。有钱好办事,有钱才能书香门第。这是事实。村庄如此,个人如此。那些大文豪大艺术家,大多出身在富裕显赫的家族,是有道理的。

时不时经过一间古屋,院落里长着老树,似乎经年没有开启的木窗爬着不知名的藤蔓花草,墙角地边厚厚的青苔别具一格,一切天造地设般和谐。心里生出一个念头,人们来到这里,为的是看古屋。却发现,老树老花老草对于古村的这份推波助澜,如同山山水水对于大地的点缀,如同日月星辰对于天空的辉映。一路走一路看,遗憾自己知识贫乏。学,而后知不足。走,也一样知不足。植物的名字,建筑学的常识,脑海里没有,如何描述呢?读好书也如此,越是伟大的作品,越觉得自己心力不够,越知道自己差。

村庄里,家家门前垫麻石,门口搁麻石,长长条条摆着,引人坐下来歇息 。路过一间老屋,大门半开,一眼看见屋子一角有两块坐得油光水滑的黄石头。主人专门做了木制架子,石头嵌在里面。可见,它是主人家的宝贝,传家的物件。很想造访石头的主人,听听关于它的故事。这时,奶奶出来了,我看着她笑。可能太多人曾经打过这两块石头的主意,奶奶已见怪不怪。她一屁股坐在黄石头上,眼睛望着里屋。不再有勇气找她说话,只得遗憾着离开。

其实,生活里,我们时时在错过。错过人,错过景,错过感受。就像走到这里,心里总隐隐觉得,附近的村庄也一定可看。不去,似乎是一种遗憾。各种各样的书也如此,哪里读得尽呢。只能是遗憾,遗憾着错过,才是不遗憾。如同人生,不完美才是完美。走在路上,不断错过,留下怀想和悬念,好让自己不断有勇气出发。这才是行走的意义。

石头面前,又一次让我感觉时间的造化。它是摧毁,同时也是成就。石头和人的缘分,得在时间之下循环,才得以成长。老屋也如此,时间的流逝,会残败。但同时也因为时间的积累,有经年累月的念叨和记取。人们不让它倒,不让它破,情牵牵意绵绵如钻石般恒久远。

估摸着该往回走了,我又来到陈氏大宗祠。门口立着一块土地禁约碑。石刻的字迹模糊,细细辨认,上面记载着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难,记载着祖先对后代的约定,告诫他们怎样守住家业。

门口的麻条石,还想坐一坐。时值下午,倦意深深,竟然睡着了。浅浅的睡眠还有梦,梦里回到了故乡的村庄。醒来后的第一个念头竟是:有一天,我会离开这座城市。古村,将是最深最重的念想。

进入 陈艳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岭古村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97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