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喜:从“协和万邦”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872 次 更新时间:2023-07-30 21:23

进入专题: 协和万邦   人类命运共同体  

杨发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告诉我们,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中华文明从源头就开始的内在精神追求,是刻在中国人民骨子里的遗传基因,不能深刻了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特征,就会陷入“国强必霸”的西方陷阱,也就不能理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协和万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提出来的。《尚书》第一篇叫《尧典》,《尧典》开篇就说:“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记载我国至圣先师孔子和其弟子及其他名人之间的对话集《论语》,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圣经》,它里面记载和传颂的格言警句已经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密码。在《论语·子路篇》记载:“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西周末期,王室太史史伯在与司徒郑桓公谈论朝代兴衰的问题时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协和万邦”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内若一家”,面对分歧坚持“和而不同”,进而实现“天下大同”。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的《礼记》认为,礼之所以产生的基础有两个:首先,礼是自然秩序的体现,自然与社会是同构的,人类文化的准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即所谓“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其次,礼的产生是基于人性的需要。《礼记·礼运篇》将人情归纳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和“十义”,即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而只有“礼”,才能节制人性恶的一面,并且使人性的优秀之处“十义”得到发扬光大。

《论语》第一篇“学而”中记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也就是说,中国人热爱和平、和睦是通过践行公认的规则秩序即礼节而实现的,中国人常说“先礼后兵”,礼节到了,正义无法实现,中国才使用武力,以恢复正义。70多年前,朝鲜战争爆发后,以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美军在仁川大规模登陆后,把战火迅速烧到了鸭绿江边。1950年9月30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绝不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为什么说和平、和睦、和谐是刻在中国人民骨子里的基因呢?作为中国古代士子科举考试的教材《中庸》一书中开头就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张载在《正蒙·太和第一》中写道:“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中国人概念中的“和”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总原则、总规律。人与自然要和、人与人要和、人体自身的健康长寿也离不开“心平气和”。“违和”就是生病,就要调理。《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三》中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作为儒家五经之首的《易经》第一卦“乾”卦的卦象解释就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回顾历史,观照现实。新中国确立的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中华文明中和而不同的传统观念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5年万隆会议上,新中国外交发出自己的强音。中国首创“求同存异”外交主张,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这些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至今为国际社会所尊重、遵循和认可。万隆会议体现出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掀开了亚非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历史性的一页,也为新中国赢得了更多的朋友。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举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六十周年纪念大会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早在明朝末年,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的外国先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说过:“如果我们停下来想一想,就会觉得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一个几乎具有无数人口和无限幅员的国家,而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和欧洲人很不相同……我仔细研究了中国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不得不承认从未见到有这类征服的记载,也没听说过他们扩张国界。”2023年,在维也纳世界和平会议期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称,“中国绝无称霸世界之心”。42年间他曾多次造访中国,“中国是个好地方,去一趟便知道。”他表示完全不担心中国会称霸世界。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数百年前,即使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既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外交理念,更是当今时代人类的和平发展理念,这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发出的中国声音、所作出的中国判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各国要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各国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彰显出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展现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条件下中国应有的大国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环境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2017年,这一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中,为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描绘了美好愿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努力推动对话、避免对抗,推动融合、避免冲突,就要摒弃“文明冲突论”,把不同文化的共处、共生、共同繁荣作为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政府在俄乌冲突中“劝和促谈”的一贯立场,以及推动中东沙特实现百年和解、巴以对话等成功外交案例充分说明,深植于五千年文明土壤的中国和平外交具有无比广阔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可变,道不可变。事实上,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是不会变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他说:“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在《论中国》一书前言中指出:“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一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更没有如此一脉相承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他说,“若要了解20世纪的中国外交或21世纪中国的世界角色,必须首先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各种危机交织叠加,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干涉别国内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蕴含着民胞物与、立己达人、家国一体、天下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中充满不确定性。在诸多不确定性中有一点是确定的,这就是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扎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把中华文明中协和万邦的理念讲深讲透,可以让世界看到中国推动人类共同发展、共享未来的积极贡献,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作者:红旗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

    进入专题: 协和万邦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92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3/14,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