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喜:世界眼光是共产党人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条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33 次 更新时间:2011-06-11 11:00

进入专题: 世界眼光   建党九十年  

杨发喜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面向未来的政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毛泽东思想成熟重要标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立论的一个基本理由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理论。因此,没有战略思维,没有世界眼光,我们就不能很好把握这些理论的时代背景和深远意义。认真学习这些理论,可以培养我们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这对我们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极为有益的。

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催生了中国共产党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前不断遭到失败,从此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从洪秀全、严复、康有为到孙中山无不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总是失败。正当中国人处于迷茫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建立的,因此她一开始就拥有国际眼光,可以称为得天独厚。虽然那时党处于幼年时期,免不了不少书生气十足,犯了不少幼稚的错误,但在封闭多年的落后的农业封建大国,拥有开阔的世界眼光,与其他各种社会政治力量比,毕竟是难得的政治优势。

人们都知道,是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毛主席是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但是我们要知道,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时,既着眼于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也放眼了世界革命的形势。在他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著作中,在说明中国当时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之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这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则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革命领导权又归无产阶级所掌握,且革命的前途也不是资产阶级专政,而是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特点正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社会阶级斗争实际决定的。我们知道,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而毛泽东同志创立这一理论,就是集中全党智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把中国革命的实际与时代发展的特征相结合取得的。这里认清时代特征,不正是要有敏锐的世界眼光吗?

二、时代主题的变迁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首先是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来的,同时,中国离不开世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还有其时代和国际的根据。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种眼光、这种气魄、这种精神,也体现在整个邓小平理论本身。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有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对这样的时代主题的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现成的答案,毛泽东思想也没有提供答案。是以邓小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得出的结论。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说:“大战达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问题。以前总是担心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担心的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1984年12月邓小平进一步阐明:“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意义。”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和把握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党的国内路线和战略。邓小平说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读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有了变化。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得出新的结论: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

邓小平理论观察时代特征,观察世界发展,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不仅摆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上,而且摆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十分突出的位置上。邓小平说:“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江泽民同志2001年“七一”讲话和十六大报告都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当彼此尊重,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段话包含不少新思想,至少有两点:第一,它坦率地承认了资本主义制度还会长期存在下去。这是对资本主义生命力的新判断。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的。过去,我们一般都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垂死,资本主义已经腐朽,资本主义很快就要灭亡。所以,急于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用社会主义消灭资本主义。现在,我们纠正了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看法。我们要在长期“一球两制”的条件下,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从这个大的世界形势出发。

第二,它坦率地承认了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才有互相取长补短、求得共同发展的可能和必要。这同我们过去的认识也是不同的。过去,我们往往从朴素的感情出发,简单化的认为,社会主义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都是落后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是绝对对立的关系。如果要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比较的话,就一定要比出社会主义的优越之处,好像不这样就不正确、立场就有问题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事实上我们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大原因之一,就是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

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再强调,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和中国的巨大变化。现在的资本主义已经不是马克思当年所看到的那个原始野蛮的资本主义,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当今时代的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同马克思时代的任务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现实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就不会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不能与时俱进的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因此,一段时期中,江泽民同志特别提出,要吸取清朝晚年闭关锁国导致国运衰败的教训,共产党人一定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对当代世界的经济、科技、法制、军事和思潮都要有所了解,避免思想僵化,目光短浅。

四、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借鉴了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和平有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迅速上升,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总体稳定。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战略竞争更趋激烈。世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结构性矛盾加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能源资源压力增大,经济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增多,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突出。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大。一方面,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我的发展前景,战略上对我国更加重视,同我国合作的意愿不断增强,国际环境对我国发展有利的因素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贸易摩擦不断,资源竞争加剧,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必须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不断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新变化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单纯追求仅仅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些国家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财富增多有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导致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矛盾激化;有的国家照搬西方模式,政党争斗不断、政局长期动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倒退。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是仅仅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社会公平与财富增加得到更平衡实现的发展;应该是人有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汲取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总之,在全球化加速发展、我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今天,考虑到我国曾经是小生产汪洋大海般的农业大国,也有着长期的天朝大国和闭关锁国的历史包袱和狭隘心态,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之间发扬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的优秀传统,培养战略思维对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进入专题: 世界眼光   建党九十年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132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