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和全局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192 次 更新时间:2023-06-10 21:40

进入专题: 两个结合   文化强国  

朱承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既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发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从而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此,有必要从人类文明的高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角度、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广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度来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性和全局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人类文明史的深远意义。

人类文明的演进,既可以从生产组织方式的角度去认识,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也可以从文化发展样态的角度去认识,如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从文化角度看,人类文明总是在多元文化激荡融合中得到新的发展,并创造出新的形态。在既往的时代,财富、权力、宗教等因素曾促成世界范围内不同古代文明之间的激荡性更新,现代科技又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融。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多样文化的融合创新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变革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久弥新之中华文明的历史精华,二者高度契合进而深度结合,意味着古老文明传统被现代科学理论激活,科学理论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体中变成了生动实践。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是中华文明的赓续与传承,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现代化文明与世界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创造。经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创生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味着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在中国大地上的接榫和创新,是当代中国人对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古今中西之辩”的系统性回应,不仅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对于由多样性文化所构成之世界文明的综合创新也是一次重大推进,从而具有整个人类文明史层面上的重大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味着两大传统的自我更新和融合发展。

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创生之日起,就以“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秉持这一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形成了自我革新的精神传统。历史地来看,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1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总结社会实践发展新经验,持续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借鉴新资源、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演进过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就是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传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六经责我开生面”。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总是在社会变革的时代潮流中、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革故鼎新,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性赓续。中华文化的发展虽时有曲折,但从来没有故步自封、僵化孤立,而是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自我更新的不竭意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为二者进一步打开了创新空间。这个结合,意味着不断追求更新和发展的两大传统的深度交融,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现代性的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创新发展提供了中国化的根基。现代性理论同传统文化的契合与结合所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既能够适应新时代、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又能够形成新理论、开拓新道路、创造新文明,在这个过程中也必将演绎出新时代的丰富思想文化传统,进而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域是全方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指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各种创造。就此而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狭义的“精神”事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决不仅仅局限在狭义的“文化”领域,而是贯穿在全方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被称为“五位一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中国式现代化,将共同铸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是而言,我们有必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局视野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智慧、反思历史经验、增强文化自信,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并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治理完善、民生保障、文化繁荣和生态美好,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只是针对文化事业,而是一种指导全局工作的思想指南,其指向在于建设整体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坚持面向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旨归是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主张“博施济众”“康济群生”,构想天下为公、天下归仁、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理想社会,将天下大同作为最高境界。在新时代,胸怀人类命运的两个伟大传统的深度结合,将更好地推动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中国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事业,更体现了全人类意义上的世界性抱负。从中国文化的传统来看,国家的优良发展下一步便是天下大同,《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世界安宁是国家治理实现后的逻辑必然,因而面向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就构成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必有之义。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有必要坚守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以“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共通性意识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此同时,还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思潮,坚定地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要弘扬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优良传统,继续学习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并胸怀世界、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在文明互鉴、国际交流、世界互联中进一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的特性,从时代发展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特质,为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指明了方向。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弘扬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具体来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全面透彻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科学地解释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来龙去脉,深入阐释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历史必然性;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发挥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与时俱进地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顺应科技革命和社会革新的历史大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必须坚定“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角度阐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核心利益;必须不断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世界视野,扩大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流互鉴,既善于借鉴和吸收更多优秀外来文化与世界文明的精华,又能够在互相砥砺的基础上向世界阐释和传播中华文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世界性的百家争鸣”中去;必须在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华文明对于和平的珍视,站在全人类文明的高度上阐释中华文明对于建设世界和平、推动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的文明史意义,通过合作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者结合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性和全局性意义,我们有必要从人类文明史发展的高度,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的角度,从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事业的广度,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度来予以深刻领会,大力彰显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

    进入专题: 两个结合   文化强国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65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