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青山:在第15期青年沙龙上的讲话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39 次 更新时间:2023-06-07 00:48

进入专题: 党史  

曲青山 (进入专栏)  

今天很高兴和德刚副主任、机关党委(人事局)的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在座的各位青年同志一起参加机关团委举办的青年沙龙。青年沙龙至今举办了15期,在大家关注的研究问题方面为室里的青年提供了一个讨论交流平台。以往学术交流比较多,这一期以基层挂职、交流锻炼为主题,大家分享经验和体会,这样的主题策划也很好。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觉这期活动组织得好、各位青年同志的发言好、德刚副主任的点评好,听了以后很受启发。

人们常说,青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的未来。1957年,毛主席在苏联接见留学生时讲了一段著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对于中央党史研究室来说,希望也寄托在你们青年同志身上。今天听到各位年轻同志的发言,我非常欣慰和高兴,感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充满着希望。借这个机会,我对年轻同志提三点建议和希望。

一、要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主动弥补实践不足的短板

刚才很多同志谈到、德刚副主任也点到了理论和实践、做人和做事、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上接天线和下接地气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总来看,这些关系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即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要把自己人生经历中的实际感受、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相结合。以我的经历来看,实事求是地说,在座各位青年在处理这个关系方面存在一个弱项,就是比较缺乏实践经验。

这几年我们室招录的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这是室里考虑到单位的研究性质,为了培养、组建党史研究一流的国家队,向中央组织部反映希望直接从全国重点大学中考录应届毕业生,得到特批的。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应届毕业生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再进了机关门,恰恰缺乏社会实践这一块。

就我们从事的党史研究工作来说,党史是一部百科全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社会。如果对社会的认识、把握像雾里看花,隔着一层纸,那么对问题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层或浅层,无法到达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核心。党史大家胡乔木、胡绳,既在理论学习上下了功夫,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同时,又在领袖毛主席的身边工作、学习,他们的实践和收获也是得天独厚的。社会科学的领域众多、知识浩瀚,仅仅从书本到书本,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在座的年轻同志都经历了系统、专业的学术训练,有着较好的研究基础和理论功底,但也要看到我们的弱项就在实践方面。木桶定律说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缺乏实践就是我们年轻同志的短板,这个短板如果不补齐,其他的木板再长,也无法增加水桶的容量。你们现在就是要主动地把自己的短板补起来,从整体上提升自己的能力。

现在中央对青年干部的培养采取了很多举措。包括选派大学生村官,公开遴选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公务员补充到中央机关等。从2012年开始,中央和国家机关不再接收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学生,凡是进入中央和国家机关,要求必须有两年基层工作经验。此外,干部的选任提任,也要求有两年以上基层实践经历。从中可以看出,下基层挂职锻炼是青年干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条件。

前段时间,《学习时报》刊发了一组访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建议年轻同志们好好读一读。当年总书记到陕北延川梁家河插队的时候,还不满16岁。他是形势所迫下去的,因为父亲习仲勋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批斗,他待在北京反而更危险。刚下到梁家河村时,他的内心也比较迷茫。他曾在三个月后回到北京,又被送到从前的太行山根据地。在那里,他的姨父、姨母以自己革命生涯的经验告诫他: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回到梁家河村后,他就下决心要融入农民。一块下到梁家河的15个知青,有的人很快就走了,习近平一下子干了七年,最后一个离开。他回忆自己在梁家河过“四关”,包括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第一个跳蚤关,他当时皮肤很过敏,被跳蚤咬得成片的红包,最后变成水泡烂掉。但三年以后就不怕咬了。他还曾经几个月吃不上肉。一年春节,他与同窑洞居住的同学买了几斤冷冻猪肉,回来把肉切成片还没烧,就忍不住把生肉都吃了。就是这样艰苦的生活让他经受了磨练,最后可以说是凤凰涅槃。他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在父亲还受迫害的情况下,被批准入党,还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为老百姓扎扎实实干成了很多实事、难事。

习总书记回忆说,他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习总书记今天的为民情怀从哪里来?一是父辈的熏陶和影响,再一个就是七年的知青经历,这对于他的成长太重要了。

从总书记的知青经历,我们可以了解下到基层锻炼最深层的用意所在。到基层挂职交流,主要目的不在于把当地的某块工作干熟悉了,最重要的一是增加你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二是深入了解、认识国情,三是训练你全面地、历史地、辨证地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表面上看,下基层所做的工作与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磨刀不误砍柴工”。从基层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干部,以后他的成长、进步会很快,他的后续发展力也更强劲、更持久。

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志都经历了基层锻炼,接触了实际、接触了群众、接触了基层,他们的感受、认识明显和以前不一样,进一步深化了。李宁的发言谈得很不错,他用心做过的事情,总结起来就能说到关键点子上。还有齐雄的发言也很不错,通俗、简洁。虽然我和他的年龄悬殊,但是听他谈体会,不禁让我回想起几十年前当知青、工人、农民的时候,很多感受是一致的。这恰恰说明干部成长就是要走这样一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收获才是更丰富的,成长才是有希望的。

二、要兼顾好专家和干部的定位,做一名合格的党史工作者

作为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干部,青年同志确定工作目标、奋斗目标,一定要和整个单位的定性、定位统一起来。党史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室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史研究机构,是党中央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这就决定了我们与高等院校和其他研究机构不同,我们的党史工作者既要当专家又要当干部,而不能仅仅把自己视为纯而又纯的学者。

具体来讲:一方面,党史部门因党而立、为党修“红色家谱”,讲政治是基本要求,是做好党史工作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源自信仰,成于磨砺,贵在坚守。青年同志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立根固本上下足功夫,才会有强大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也只有在理想信念指引下不畏劳苦、勇于攀登,才能将理想信念转化为爱岗敬业的精神,落到本职工作的实处。第二,要有政治担当。青年同志要铭记入党时许下的誓言和承诺,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真正爱党、信党、护党;要不断增强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始终视为党工作为第一职责;要严格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历史的重大判断和关于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的最新结论和口径,按照党的两个历史决议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以及重要会议精神,把握好开展党史研究、党史著作编写修订、党史宣传教育的根本遵循。第三,要以一名合格的党的机关干部标准来要求自己。党政机关的称职干部,要讲纪律、守规矩,按程序办事,善于组织协调,有较强的办文办会办事能力。我室每年要搞大量党史人物纪念活动,还有大量咨询件,对干部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很高要求。青年同志这方面的能力往往比较欠缺,而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也不是一味读书就能获取的,而恰恰是下去挂职,到实践中经受锻炼才能得到。领导学中有个著名的“一二七”法则,即一个人的领导能力,10%是从书本上学来的,20%是通过模仿、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得到的,70%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摸索出来的。通过和基层群众干部打交道,青年干部就慢慢知道怎么去做群众工作,怎么去做干部思想工作,才能在实践中锻炼、提高领导能力。我们每位青年干部都要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为党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党史研究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立室之本,我们讲研究立室,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立室、兴室。第一,青年同志要坚持科研立身、继承和发扬“史家四长”优良传统,讲史德、炼史才、悟史学、明史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把党史工作作为崇高的事业去奋斗、去追求,而不仅仅把它作为一个饭碗和谋生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把冷板凳坐热,在默默无闻中打牢基础,最后破茧化蝶,到达新的研究高度,不断拿出精品力作。第二,青年同志要立志当党史专家,努力钻研业务,拓宽知识面。在整体把握我们党90多年历史的同时,一定要在某个方面钻下去,在某个历史时段、某个党史人物或某些历史事件的研究上掌握话语权。要达到这个要求不容易,因为我们搞历史,要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证据不足就不敢妄下定论。例如,关于党的一大召开时,我们党到底有多少个党员。有53人说,57人说,58人说。每种说法都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就只能写党员50多人。金冲及老先生曾经同一位熟悉的哲学家开玩笑说:你们是在天上飞的,我们是在地上爬的。虽然是开玩笑,却也有一部分是真话。哲学需要张开想像的翅膀在天上驰骋,历史则“言必有据”,挪动一步都分外费力。我们党史学科和研究工作的特点,是要吃苦、要下功夫的。上次我到四川,了解到一位业余的长征研究爱好者,为了确认红军长征翻越了多少个雪山,他一个一个翻越去数,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如果我们室里干部没有研究,是半拉子,人家知道的我们也知道,人家不知道的我们也不知道,甚至人家知道的我们还不知道,这样是不行的。所以希望青年同志要努力钻研业务,做专家,做权威,我想我们室里这样的人越多,我们室的地位就越高,在外界的影响力就越大。

三、要把握好自己的青春,在党史事业的大熔炉中历练成才

生命只有一次,青春不会重来。我小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到保尔柯察金那段经典独白时,心潮澎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年华一去不复返。今天的我看到你们,既想起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又羡慕你们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人有一句话: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惯例,也是个人成长的规律。在人类发展史上,很多人在年轻时就干成了大事。例如我们共产党人的老祖宗——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25岁的时候,就已经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下经典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里,写下“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这一伟大论断的时候,年仅23岁。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写出《共产党宣言》、正式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时,马克思只有30岁,恩格斯28岁。同样,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主席,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时只有28岁,到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他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时,年仅42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有人统计过长征时各部队主要将领的年龄,发现当时挑大梁的是20至40岁的年轻人,甚至还有18岁的政治委员。以“儿童军”著称的红二十五军,长征中“差不多没有年逾18岁以上的战斗员”,“大多数战斗员的年龄在13岁到18岁之间”,十二三岁的“红军娃娃”有数百名之多。所以人在年轻时完全可以干事创业、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五四青年节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对在座各位来说,你们恰恰正当其时,现在就是用来奋斗的。

年轻同志怎么奋斗?总书记说过两句话:“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我想就是要做到两个不怕。一是不怕吃苦,吃苦历练的是你的本领。很多人,尤其是在机关工作的人,容易陷入安逸,每天看报纸、闲谈消磨时间。长此以往,便得不到成长、进步。而有一些人肯吃苦、积极主动承担工作任务,过不了几年就历练出来。比如写材料,这是个磨练人的苦差事。有的人肯下功夫,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练出一手好文章,这就增长了自己的才干,具备了别人没有的优势。因此,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两个大学刚毕业的人,可能怕苦怕累的进步就慢,甚至停滞不前;不怕吃苦的那个就能不断进步,不断往前走。这就是总书记说的“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二是不怕吃亏,吃亏提升的是你的境界。人们常说吃亏是福。有些人总爱斤斤计较、处处较劲,为了蝇头小利也要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其实做人的可贵之处是乐于亏己。不怕吃亏的人胸怀宽广、好打交道,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把很难处理的问题解决妥当,反而是大有所得。这就是总书记说的,“选择了奉献就是选择了高尚”。

我们年轻同志,正当青春时选择了党史事业,就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在党史事业的大熔炉中历练自己,在党史研究室这个大家庭中尽快成长。大家可能发现,搞历史研究、党史研究的人通常成名成家较晚,几乎没有在很年轻时就能出名的。这与历史学科、党史学科的特点有关:研究者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输入大量知识,经过长期思考,才能提出深刻洞明的见解。正因为这样,你们在年轻的这一段时间里就要做好长时间积累的准备,要愿意付出、愿意吃苦,不要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这也就是范文澜说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大家要从现在开始接受历练,为最后能成为一个著名的党史大家、名家、专家早下功夫。同时,中央党史研究室也在想方设法为青年干部的培养创造条件。不久前室务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是在吴德刚副主任的指导下,机关党委(人事局)的同志参与配合下完成的。十一条意见经过一稿一稿的修改、广泛征求意见,吸收了我们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做法和一些新的想法,有含金量、有新意、有亮点、有办法。希望年轻同志在这个意见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努力地锻炼自己,早日成长成才,在党史事业中担当大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事业是靠一茬一茬人、一拨一拨人接续奋斗、开拓前进的。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家谱”的编纂人,我们今天在写历史,历史也在写我们;我们今天评价历史,历史也将评价我们。党史事业要可持续发展、代代相传,我们室领导有责任,要把队伍建设好;你们年轻干部也有责任,要接稳历史的接力棒。党史事业的希望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把你们的责任担当起来,把你们的使命完成好。

(刘慧娟、董莹、张卓然整理)

进入 曲青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党史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52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