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南平:全球价值链对国际权力的形塑及影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9 次 更新时间:2023-02-01 13:32:39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全球经济基础     全球价值链     国际权力  

余南平  

   摘要:国际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由于缺乏全球经济基础这一分析框架,难以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国际权力变化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可以发现,全球价值链体现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分工组合,承载了全球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总和)的表达。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与分工推动了迥异于“国家全产业链”时代的国际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形成。具有巴拉巴西复杂网络理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充分体现了以规模、枢纽、位置、参与度、关键节点和链主等要素构成的国际权力形态。通过实证观察研究可以发现,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变化动态地以网络适应度来形塑国际权力,大国将为争夺全球价值链枢纽与链接而博弈和竞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全球经济基础  全球价值链  国际权力

   作者余南平,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上海20006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2期P120—P137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化催生了全球价值链的产生与扩张,不仅强化了世界各经济体之间基于生产和贸易关系的各种联系,而且推动了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从国家产业链形态向全球价值链(GVC)生产贸易模式的转化。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扩张重构了全球经济基础,并对国际权力产生深刻影响。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重塑,全球生产要素重组均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结构的这一新变化。在这些现象背后,作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核心议题的国际权力形态亦发生了相应变化。然而,理论层面如何去认识这一动态,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力仍显匮乏。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于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认知,主要包括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和“葛兰西式”政治经济学等流派。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就是追逐权力的斗争,国际权力则是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的综合能力,该流派注重物质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的作用。新自由制度主义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现实主义对“零和博弈”优势地位的追求,可以转化为经济交换主导的“共赢”关系,并认为国际制度与国家间的互动构成权力结构。建构主义则采用了“规范”“认同”“文化”等后现代主义词语来诠释国际权力,认为权力主要是由观念和文化情境建构的,权力分配则是由利益分配建构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英国学派”将生产结构视为“几乎所有政治经济的基础”,重视生产结构的全球性变化,进而对国际权力进行“联系性”和“结构性”分类,并对结构性权力的作用予以深入探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对于“生产”的重视遵循了经济基础考察路径,不仅认为政治权力直接来自生产控制权与社会权力的结合,而且提出经济领域权力分散变化中更加明显地对应着霸权的丧失。

  

   虽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国际权力认识的各种视角,但既有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强调权力物质性的同时,缺乏从全球经济基础变化的视角来讨论诱发权力变化的机制;二是在讨论国家间权力作用时,仅将国家视为国际体系中的功能性单元,以系统论而非网络结构联系来解释。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构成恰恰能够弥补上述两方面的理论不足。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权力的认识起点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政治权力来源、经济权力的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以及政治权力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这三方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识权力与经济基础关系的重要角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 “生产力”“分工”“交换”是决定国家之间关系和国际权力的最重要力量这一理论观点。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重的是生产、分工、交换、分配各要素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为今天充分认识权力网络化属性打开了认识空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西方历史社会学研究将权力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分层,并提出经济、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四种人类社会权力的交互网络关系,为探究全球价值链经济基础网络结构变化提供了新视角。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框架下,国家是全球经济基础的组成和构建单元,全球经济基础是全球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国际权力作为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受全球经济基础变化制约并产生反作用。国际权力包含属性、关系、结构、网络化等多重内涵,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不仅表达了上述复杂关系及权力的作用机制,而且动态反映出当下国际经济基础的变化。具体而言,在全球经济基础以全球价值链为主要表现的时代,国际权力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与全球价值链如何发生联系?国际权力的聚合性在全球价值链中如何实现有机链接?权力控制性和分配性又如何通过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进行传导?本文试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二、全球价值链时代的全球经济基础再认识

  

   理解全球经济基础,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境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必须始终把“人类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因此,考察全球经济基础的着眼点在于全球产业和交换特征;此外,还必须重视马克思特别强调的“生产”与“分工”对“交换”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从物质生产的分工角度看,全球价值链体现了当下全球网络化的生产分工形式。“分工”被马克思标识为“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全球价值链本身就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的分工为基础相互连接。全球价值链是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越企业界限的全球网络系统。全球化时代,物质生产以更复杂、更精细的网络化分工形式通过全球价值链体现出来,全球经济基础的形成变化、表现形式与全球价值链密不可分。

  

   其次,从物质生产的产出结果看,全球经济基础的产出方式主要通过全球价值链完成。全球经济基础变化的重要识别依据是,全球物质生产是以国家内循环的全产业链方式进行,还是以国际合作产生制成品、中间品贸易、全球服务的方式来完成。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研究报告测算,目前,全球价值链共计贡献了96%的全球贸易,69%的全球产出,并覆盖了68%的全球就业人口。显然,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当下全球化时代最重要的全球经济基础存在形式,其生产、交换、消费不仅具有产业链分工形式体现为全球化的网络特征,而且其分配还以“价值”表现形式充分地体现在国家间对外贸易平衡和“价值增加值”上。

  

   再次,从全球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的组织方式角度看,全球价值链构建了新型链接。当下的国际经济体系,尽管还是以国家为组织单位进行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但是就物质生产的组织形式而言,国家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生产组织行为体。作为非国家行为体的跨国公司进行的投资、收购、兼并等一系列资本运作和全球扩张,带动全球资本、劳动力、技术流动对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新整合,使得国内外生产的链接性出现了更广泛的全球化特征。从交换和消费的角度看,全球便捷发达的网络化物流促使流通成本大幅下降,进而使得全球经济基础各种关系要素充分凝聚和嵌入全球价值链之中。

  

   最后,从国家行为体的互动性变化角度来看,全球价值链的扩大推动了全球国家间新的制度化组织和互动关系创建。同时,信息技术革命进步强化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网络化互动,技术进步带来的互动便利性极大地加快了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形成。当更多的国家行为体通过全球价值链链接到全球生产网络时,网络化的全球价值链则会带来反作用。这使得全球经济基础从集中式网络生产、分工、交换方式开始向分散式的网络模式转变,从而令全球价值链以物质力量、社会关系、人与物链接变化等方式进一步形塑全球经济基础。

  

   可见,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深刻地推动了全球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变化。作为复合型载体的全球价值链,既体现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分工组合,又通过嵌入式、链接性、网络化的特征承载了全球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总和)的表达。进而,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与分工推动了不同于“国家全产业链”时代的国际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形成。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和角色,特别是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层次地位和链接能力,不仅作为物质力量决定了各国的国际权力,同时还通过生产分工的环节链接现实、传递国际权力,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沉浮起落影响着其国际权力和国际地位。

  

   因此,全球价值链作为集合性表达,通过全球经济基础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权力(见图1),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权力来源、关系、属性的解释逻辑。全球价值链透过全球产业链分工产生控制性,同时通过全球生产网络互动产生广延性,并且在贯通全球生产、分配、交换、流通环节的过程中带来综合性。这三项特征为全球价值链时代的国际权力变化提供了新视角。全球价值链的网络特性也为用网络理论解释国家间权力传递的特点与方式,以及重新认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权力打开了空间。

  

  

   三、全球价值链形塑国际权力的网络理论解释

  

   全球化推动全球生产网络与全球价值链形成,而全球价值链具有开放性、层级性、结构依赖性等网络化特征。在全球价值链时代,全球生产从国家集中式向全球节点化的网络模式转变,意味着全球经济基础也从传统的国家对外辐射向国家节点之间相互关联,并进而深刻影响国际权力的变化。因此,理解和分析全球价值链时代的国际权力变化,需要从系统论认识转向网络理论分析框架,即将国家视为结构功能型的单位体转向将国家视为全球网络节点,分析其透过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进行的国际权力透射与传递。

  

   (一)全球价值链的网络结构特性

  

   虽然既有研究已经指出全球价值链的网络化特征,但并未对其网络结构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全球复杂网络科学权威巴拉巴西(Baraba’si)复杂网络理论解释框架,为认识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特性打开了新空间。

  

首先,全球价值链具有巴拉巴西复杂网络理论所指的 “有向加权网络”特征。巴拉巴西全面研究了各类网络,例如无向网络、自环网络、多重网络、有向网络等。其中“有向加权”为认识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提供了完整的解释。在这种网络构造中,链接具有权重、强度或流量参数,符合国家作为全球生产贸易网络节点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客观事实,即国家作为生产贸易节点,本身具有物质体量不同的权重差异,贸易特征导致国家间的贸易联系强度不同。(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全球经济基础     全球价值链     国际权力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410.html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