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5 次 更新时间:2023-01-28 12:55:46

进入专题: 亲和力     思政课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亲和力  

刘建军  

   【内容提要】“亲和力”一词源于化学领域,后运用于社会生活并成为一个重要理论概念。亲和力是事物之间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和趋近的力量,具有双向性、亲缘选择性等特征。当前提出马克思主义亲和力问题,既是基于我国思想理论教育的需要,也是对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亲和力深入追问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既表现于全人类层面,也表现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层面。在新时代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亲和力,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人的亲和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人的亲和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对普通群众的亲和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亲和力的多样态呈现,做到既注重亲和力又不唯亲和力,全面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关键词】亲和力  思政课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作者简介:刘建军(1963-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  100872)。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0期。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马克思主义亲和力问题既是一个新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通常只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或思政课的亲和力,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此引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或者“马克思主义有没有亲和力”的问题?如果有,那么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实质又是什么?以及怎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特别是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从而增强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学理上加以探讨和把握。

  

   一、“亲和力”之分析

  

  

   “亲和力”是我们日常语言中一个常见的词汇,虽然从字面上就可以大体知道它的意思,但还需要从词源和学理上加以把握。《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亲和力”一词,指“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力”,这表明它反映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亲和力”对应的两个英文词appetency和affinity,也都是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中的概念。具体地说,“亲和力”一词原系瑞典化学家白格曼在1774年创造的一个拉丁文术语attractiones electivae(“选择的亲缘关系”),即两种或多种元素之间相互趋近和聚合的力量。意思是说,自然界中不同元素之间相互吸引和聚合的力量是各不相同的,当多种元素相遇时会发生相互“选择”,结果是亲和力更强的会聚合在一起。

  

   显然,“亲和力”概念最初来源于化学领域,解释的是自然界的化合反应,但随后被引入社会领域并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情感关系。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是德国大文豪歌德。他在1809年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亲和力》,书中讲述的是一对夫妇本来过着宁静和谐的生活,但随着一男一女的到来,这种和谐被打破了,由于亲和力的不同,他们进行了重新选择,结果二人分别爱上了别人,最终导致了家庭的悲剧。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歌德用自然界的亲和力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表示赞同,并且有些人还从道德立场上对此加以抨击,但也由此可见,“亲和力”一词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和普适性。不论怎样,“亲和力”逐渐地从一个自然科学术语转变为一个社会生活用语,并进一步被引入社会科学特别是现代管理学。在管理学中,人的亲和力是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而培养和增强人的亲和力则是人力资源开发和有效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亲和力”一词在我国进一步越出人际关系和管理学范围,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概念,频繁出现于党和国家的主流话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因而我们应该重视这个概念,并从学理上去把握它的内涵、特征和语用要求。

  

   首先,亲和力既是一种事物本身具有的由内而外的力量,又是一种只有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的力量。它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性质和力量,它表现于外,并因此为人们所感受到,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外部力量,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力量。它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是事物内在性质的外化体现。“亲和性”“亲和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前者表征的是性质和状态,后者表征的是作用和影响。事物总是先具有亲和的内在品质,而后才在外部特征上体现为亲和力。外表上的亲和特征可以模仿或假装,但终归不具有真实性,而且也不能持久。需要注意的是,亲和力虽然是一定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力量,是一种自性和自力,但它不只是一个属性范畴,而且也是一个关系范畴。一事物的亲和力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离开了外在的其他事物,该事物就体现不出自身的亲和力。

  

   其次,亲和力既可以是一种单向性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种双向性的力量。亲和力作为一种吸引力或影响力,既可以是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单向的吸引和影响,也可以是事物双方的相互吸引和影响。但最典型的情况通常是彼此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趋近。歌德的《亲和力》一书,德语原名为Die Wahlverwandtschaften,用的是复数,指的是双方之间的亲和力,而不单指某一方面的“亲和力”。这表明“亲和力”通常是双向的。作为对象的一方,并不是消极被动地“被吸引”或“被亲和”,而是双方相互趋近。当然,在双方共同的亲和力中,可能有主有次,并不完全是对等的。这一点是与力学中完全对等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同的。

  

   再次,亲和力既是一种亲缘性力量,又是一种选择性力量。它作为一种双向相互亲近的趋向,并不是可以发生在任何两个物体或两个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两个特定的物体或主体之间。可以说,在多数事物之间并不具备这种相互的亲和性,而只有少数适配的双方之间才会发生这种亲和力,因而可以说是有选择性的。从德语来看,“亲和力”一词是由“选择”(Wahl)和“亲缘”(verwandtschaft)两个概念合成的,也就是说,“亲和力”具有选择性和亲缘性,是基于亲缘关系的选择。这种吸引力之所以发生,深层原因在于二者具有一种互补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二者相差异甚至相对立,即在某个方面具有相反的性质,从而能够相互补充,形成一种完满性。正如物理学中所说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但这种差异或对立,又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的。正是由于双方有共同的基础和彼此贯通的性质,因而二者的差异或相反的属性才能够成为互补的建设性力量。如果双方没有共同基础,那么性质相反的双方之间就是势不两立的排斥关系了。

  

   最后,亲和力既是一种拟人性表述,又是一种人文性力量。“亲和力”能够从自然科学概念转化为社会科学和思想理论概念并不是偶然的,不只是源于科学中常见的概念扩展,而是与“亲和力”本身的特征及其表述的拟人化相关。虽然它最初表达的是自然现象,但它采用的是一种拟人化表达。不论是“亲缘”还是“选择”,都是属人的现象,至少是生命界的现象。特别是“亲和”这种汉语表述是极为人性化的。似乎这个概念天生就更适合于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只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还具有更浓厚的社会性、人文性含义。它是人性与人性的相互吸引,社会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一致共鸣,是一定社会中人文精神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中所说的“亲和力”是具有价值属性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基于正义立场的善性力量。自然界中的“亲和力”无所谓是非善恶,但在人类社会中“亲和力”还是有善恶之分和价值导向的。我们所说的亲和力总是与善良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的。坏人与坏人之间也会臭味相投,但这并不是我们所界定的亲和力。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是在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相关事业的意义上讨论亲和力问题的。社会事业总是复杂的,正义的事业中也会混入坏人,非正义的事业中也可能会有误入的好人。就某一个人来说,他可能因为内心的善良和良好的教养而具有亲和力,但如果他是有意无意地为反动势力张目,那么他的亲和力就成了“毒药”,就是一种危害性的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亲和力问题的提出

  

  

   从抽象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一个亲和力问题。特别是在它对外传播和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会体现出自身的亲和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先进分子和无产阶级的欢迎,也与其亲和力相关。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明确提出和系统讨论过“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问题。

  

   在当今中国的思想理论界,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问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特别是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提出来的。它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于思政课的亲和力中,并且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凸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且重大的理论问题。

  

   习近平曾在关于外交工作的论述中,就我国的国家形象而提出并强调过“亲和力”,后来又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上突出强调了“亲和力”。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三性一力”就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唯一的“力”就是“亲和力”。由此可见习近平对思政课“亲和力”的高度重视,以及这个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以往我们在谈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效果时,常用的词汇是“吸引力”“感染力”,后来才提出和使用“亲和力”。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很快得到人们普遍认可和使用,成为一个十分常用的概念。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这个词汇更有新鲜感,因而人们也更乐于使用它;二是因为这个词汇在字面上就给人以正面性和亲近感,而不是像“感染力”中“感染”一词具有病毒学和疾病学的来源;三是因为“亲和”一词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符合中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理。因为不论是“亲”还是“和”,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要素和标识性字眼,是中国人历来所深刻认同的理念。

  

在思政课“三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中,“亲和力”处在首位并且是“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作用的基础。从人们接受外来影响的心理过程来看,一件事情总是需要先体现出“亲和力”,使人不反感并易于接近,而后才能有机会发挥其对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果开始时不能给人以亲切可近的印象,而是使人保持着心理上的距离和警惕,甚至一开口就把人吓住了,那就不会吸引听众驻足,也就无从发挥自己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来说,亲和力是第一个环节,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后续的环节。“吸引力”“感染力”都是在“亲和力”的基础上产生和生效的。而且由于“亲和力”本身的涵容性,在某些情况下,(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亲和力     思政课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亲和力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341.html

0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