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凯:我和供销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87 次 更新时间:2023-01-26 22:10:59

进入专题: 供销社  

赵树凯 (进入专栏)  

  

   不知何故,仿佛在突然之间,供销社成了热门公共话题。

   我想到,时下常有“官二代”,“富二代”称呼,照此说来,我则是名副其实的供销社“二代”。不仅如此,供销社还是我的农村调研之旅首发站。

  

   1

  

   1955年初,我的父亲成为供销社职工。父亲读过五年书,家境困难辍学,十四岁离家去辽宁丹东一家商行当学徒,三年后回乡,在县城商行做“账房先生”,又五六年,开始自己做生意。1947年秋,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前,驻在县城的解放军某团撤退时廉价出售烟卷工厂,父亲不知内情而买下。这个七八个人的小工厂运营不足两月,国民党军便占领县城,不久,解放军反攻,国民党军又撤向青岛,父亲随国民党军去了青岛。后来,父亲回了家乡,因敌特嫌疑被捆绑关押数日,经审讯取保释放。经此折腾,没有了店面和工厂,父亲成为游动商贩,骑自行车在乡村集市售卖日用百货。这种生活在1949年后持续了三四年,父亲又参加到私人商店中去。1954年下半年后,县供销社建立,一些私营商业被并入,父亲由此而入职。

   父亲最初工作的供销社,只有一个职工,覆盖五六个村。我的母亲也在供销社,是家属,也是父亲帮手。母亲读过六年书,做过村里的扫盲教员,父亲去县城进货,或到附近集市,门市部则有母亲照应。那时候,供销社内部实行类似承包责任制,称“基本工资加奖励”,职工收入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母亲的收入大致相当于一个职工。上级已经计划把母亲转为正式职工,因为领导突然调动而搁浅。我在五岁以前,随父母生活在供销社,哥哥和姐姐则随祖父母住在老家村里。母亲说,当时我还不会走路,她忙时经常把我抱起来放在商店柜台上。我和弟弟随母亲回到祖父母所在的村,是因为“社教”运动开始后,村里有人举报,我母亲常年不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

   父亲又辗转工作过四个供销社,三个在村里,一个在公社驻地镇上,每处三四年。每个供销社四五个员工,父亲是负责人。每逢春节,父亲通常留下来值班,我常被带去陪伴,父子一起过节。去供销社路上,我坐在自行车后座,父亲严肃地说:“这里是公家,不是自己家,什么东西都不要随便拿!”我很小就在店里帮闲卖东西,诸如糖果、火柴、香烟之类。每天在糖果柜台前跑来跑去,偶有非分之想,从无不轨之举,父亲也从来没有拿过一块糖果给我。闲来无事,我学会了打算盘,主要是打“乘法口诀”,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能正打,也能反打,且相当流利。那时候,农村小学四年级有学打算盘的“珠算课”。我读小学二年级时,就被老师叫到四年级课堂上去辅导。走在街上,我听到有村民说“赵宗山的儿子挺聪明”,很受鼓舞。

   在供销社,父亲是业务能手,算盘打得好,口算也极快,很受同事和顾客称道。小时候,我曾问父亲“为什么不入党?” 那时在农村,如果父母是中共党员,就是现在“红二代”的感觉。父亲说:“不被赶回村里种地就不错了。”我再问:“为什么跟着国民党跑到青岛?”父亲说:“对解放军一点儿都不了解,害怕。”在胶东半岛,凡是1947年跟随国民党跑过青岛的,称为“南逃分子”,是比“地富反坏”分子轻一些的罪名。文革中有所谓“清理阶级队伍”运动,父亲因为历史“污点”曾被列入遣返回村名单。但是,因为会拉二胡,能为样板戏伴奏,为上级“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所需要,破例留了下来。父亲识简谱,是根据《东方红》曲子哼唱出来的,拉二胡是经人指点后练出来的,水平不高,但人生关头派了大用场。

   在“一打三反”运动中,父亲被关在一间中学教室。母亲每天晚上神色紧张地倾听广播。那些日子里,县广播站经常播报新揪出来的“贪污分子”名单。没有听到父亲的名字,母亲就大松了一口气。一个多月后,父亲回家了,被迫承认贪污400块钱后放了出来。父亲用自行车交了第一笔贪污退赔款,把为母亲新买的一块平绒布料也折价上交了。回家后,父母商量如何继续退赔剩余的“贪污款”,准备卖猪圈里的猪、自留地里的树。过了两三个月后,父亲被平反,原来的“贪污款项”一风吹,自行车发还了,父亲上下班又骑上了自行车。那时候我十一二岁,对父母那段时间的担惊受怕,印象极深。

   1978年春天,为了参加高考,我从村庄中学插班到县城中学读高二。高考前两三个月,父亲为了改善我的伙食,联系了供销社食堂,让我去吃午餐。那时粮食凭票供应,我不能吃食堂里的主食,早晨从家里带了玉米饼子,中午去食堂买五分钱或一毛钱的热菜。从食堂师傅到售货员,我在供销社也结识了一些朋友,上大学后还回去看望他们。

  

   2

  

   1975年春天,父亲提前退休,因为上边突然宣布了子女“接班”政策,机会不能错过。随后,父母又决定建一处新房,因为盛传“自留地要收归集体”。当时,我家的自留地种了若干梧桐树,建房可把自留地变为宅基地,以避免集体收回。那时宅基地审批不需经过政府,村里完全自主,主要看子女成家需求。我们兄弟三人,我哥已经23岁,建新房理由充分。因为要与政策变动抢时间,从父母做出决定到通过村里审批,再到动工,前后不过十来天。我当时上初二,算半个劳动力,为建房一个多月没有上学。

   后来我知道,“自留地收归集体”传言并非空穴来风。1975年是文革中农业学大寨、推行极左政策最盛行的一年。根据毛泽东关于“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指示,政治局常委张春桥发表长篇文章《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供全党学习,同时,身兼大寨党支部书记的副总理陈永贵,极力推动在全国农村收回自留地、关闭农贸市场和取消家庭工副业,因为这些都属于资本主义,都产生“资产阶级法权”。随后,又盛传要关闭县城五天一次的“大集”。县城大集从民国初年就是胶东著名集市。从县广播站连日宣传可知,关闭大集的决定来自县委书记,这位书记去大寨参观学习还没有回县就写信部署,理由是农民赶集影响集体农业生产,自由市场会产生资本主义。但是,政府无法控制四面八方的农民,集市依然如故。

   退休之后,父亲继续为供销社工作,在赶集日、繁忙季节做售货员,每月七八天,按天计酬。与此同时,父亲自学了服装裁剪加工,主要是做裤子,在供销社售货时顺便卖,同时也为附近村民做衣服。母亲做父亲的帮手,繁忙时两人通宵达旦。如此若干年,随着包产到户推开,农村商业也开放,父亲又与村干部一起开商店,主要经销木材、玻璃等建筑材料,因为改革后农民建房需求甚旺。父亲买了工具,学了手工切割玻璃,有时出去帮助安装门窗玻璃。父亲退休后劳作奔忙十几年,直至1992年患病。

   我工作以后,父亲在生病前,差不多每年来北京,供销社是我们的基本话题。他不仅去供销社帮助工作,自己的经营活动也直接依托供销社。实行家庭承包制初期,供销社状况变化不大。到198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个体私营商业蜂拥而起,供销社的计划经济优势丧失,情况逐步改变。父亲感叹: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供销社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父亲也谈到同事们的努力,供销社内部加强了责任制,搞了业绩考核,经营方式越来越灵活,门市部个人承包,店面仓库出租,与生产单位联合经营,等等。供销社也有自己的优势,有长期形成的供货销货渠道,有广泛的网点门面和客户网络,还有一些政府特惠,所以,有的经营得很好。从我家乡的供销社来看,虽然1980年代后期进入困难时期,但整个九十年代上半期依然保持了相对繁荣,职工福利依然很好,这通过父亲治病过程可以反映出来。父亲患脑血栓症状少见,半身麻痛但行动自如,从县城医院住院后到烟台住院,后来到北京301医院住院一个半月。那时统筹医保还没有建立,不论是在职职工,还是退休职工,治病都靠单位公费医疗,单位收入状况直接决定职工医疗待遇福利。那些年家乡的供销社业绩良好,这在全国来说并不多见。

   父亲晚年与我聊工作经历,说最怕搞运动。来了政治运动,就查历史问题;来了经济运动,就查贪污问题。运动来了,不交代贪污问题就过不了关。就连抽烟习惯也可以演绎为“贪污”:用店里的记账纸卷烟抽,一天若干支,一年若干支,十年累计,用了若干纸,就是一笔数量不菲的贪污款。在父亲的感受中,运动是持续不断的,经济运动比政治运动还密集。因为有这样担惊受怕的经历,所以退休让我哥顶替工作时,反复找领导沟通:“不要安排在商业系统,不能再跟钱打交道”。后来我哥去了中学做行政。

   2013年夏,我回家看父母。有一次,母亲谈兴正浓,父亲低头不语。我问:“爸,在想什么呢?”他慢慢抬起头,看着我,说:“小时候的事,想起了我奶奶。”略一停顿,又说:“供销社搞运动,‘洗手洗脚放包袱’”。神色开始活跃起来,给我讲起当年供销社查贪污,口号是“洗手洗脚放包袱”。他还说到,在供销社工作20年,拿退休工资38年,他感到很满足,对当初的无奈入职还有些庆幸。这是父亲最后一次和我谈工作经历。当年仲秋,父亲突然重病,卧床半月去世。

  

   3

  

   听父亲说,最初办供销社的办法,是从农户手中凑钱,说是入股会分红。供销社办起来以后,没有让出资农民参加管理,也没有给农民分过红。我问:“农民没意见吗?”父亲说:“开始也有人来问,有的要求退钱,但是供销社不搭理。那时候连耕牛和土地都直接归了公,农民都不敢吭气,这几块钱算什么?”自从大办供销社,个体私营商业很快就不行了。政府没有直接取缔个体私营商业,而是大幅增加税费征收。父亲说,因为税费不断增加,个体经营很快就难以维持,一段时间内,他停掉了铺面,到车站用自行车载人来维持生活,相当于城市里的三轮车夫。在这种情况下,出路只有两种,或者并入供销社,或者回村种地。新办的供销社吸收了部分个体私营人员。我读高中时看到了学生登记表,注明父亲是“私商改造”。

   那时的家乡县城,只有两个商业单位,一个是国营商店,一个是供销社。国营商店是栋三层楼,店面比较气派,主要经营日用百货。供销社商店是一大排平房,店面面积很大,营业范围更广,不仅有日用百货门市部,还有生产资料门市部(销售农药、化肥,锄头、镰刀等),还有土产杂品门市部(以收购为主)。国营商店到县城为止,县城以下的商业系统全部是供销社覆盖。通常,公社驻地有一个比较大的门市部,在五六个村的地域范围内会有次级的门市部,文革中在每个村增加了一个代销点,代销点的人员有村民担任,并非供销社职工。从1955年之后,农村商业由供销社独家垄断,不仅个体私营商业不复存在,而且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等集体单位也不准经营商业。我工作以后,在单位会上,主任杜润生讲到供销社在农村一统天下,称为“大树下边无杂草”,由此引出要允许其他商业渠道存在的改革话题。

工作后我了解到,我党在根据地时期就组织包括供销合作在内的农民合作社,建政后,1950年7月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管供销、消费和手工业合作社。这个时期的供销合作社,作为一种新的农村商业组织,还是竞争性的,与个体私营商业同时并存,不仅没有垄断地位,甚至也不占主导地位。随着1953年底开始全国推行统购统销,供销社成为计划经济在农村的重要政策工具。标志性事件是,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合作社由此而成为全国统一的农村商业组织系统,并建立起垄断地位。与农村集体化历程相适应,供销社性质定位屡经变化,开始说集体所有,1958年随着公社化而宣布全民所有,1962年因为公社体制调整又宣布为集体所有,“文革”中又成为全民所有。在改革之前,供销社作为农村商业系统,对于农村的商业流通覆盖是总体性的,不仅控制供应销售,也控制粮食以外重要农产品的收购,堪称“一统天下”。(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赵树凯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供销社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331.html

2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