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春松:中国哲学的深度发掘者和当代思想的融会创新者——汤一介哲学思想及其贡献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2 次 更新时间:2023-01-17 00:22:27

进入专题: 中国哲学   汤一介  

干春松 (进入专栏)  

  

   汤一介的“自主性”学术生涯,或可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在我国经济复苏和重新融入世界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认识生发出不同文化观和问题意识。比较有影响的包括西体中用论、西化派等,最具影响的则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张岱年提出了融会中西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他强调文化创新要建立在自身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加以创新发展。而汤一介的文化观,一方面继承了其父汤用彤在内的“学衡派”所提出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文化观,强调回到自己的文化源头,积极与外来文明展开互动;另一方面从全球的视野,提倡文明的多元共存,并最终凝练为“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发展观。

   文化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影响到具体的学科范式和问题意识的创新。其中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尤为重大。

   中国哲学的学科自创立开始就面临着“中国哲学”与“哲学在中国”的争议,人们对能否用西方哲学的范式来概括中国哲学的问题持怀疑态度。20世纪80年代,随着冯友兰、张岱年等重新回归学术舞台,如何从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和范畴出发来总结中国思想的特点,成为寻求学科突破的关键。最初是围绕着宋明理学和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从朱熹和阳明等个案研究,来突显中国哲学的魅力。

   在这样的氛围中,汤一介从玄学和早期道教开始其学术的奠基性工作,展开其以新轴心时代为问题枢纽的一系列哲学创新性思考。

   中国哲学问题意识的拓展:道教与魏晋玄学

   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以魏晋玄学和佛教史的研究闻名于世。20世纪50年代中期,汤一介开始担任汤用彤的学术助手,故而在相关领域也有极其深厚的学术积累。1980年,汤一介在北大复开的第一门课即为“魏晋时期的玄学、佛教和道教”,深受学生欢迎。在这个阶段,汤一介尤其重视道教思想研究,从1984年起,先后在北大开设“早期道教史研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等课程,发表《略论早期道教关于生死、神形问题的理论》《论早期道教的发展》等数篇对道教研究有开拓意义的文章,并于1988年出版了道教研究专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作为一种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的观念与儒家的政治秩序观及其与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有更多的关联性。在这方面,汤一介特别看重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太平的理想与汉代公羊家的社会理想一致。《太平经》的主旨是“兴国广嗣”,提倡国家和人口的繁盛,这亦与儒家的社会关怀相一致。

   所不同的是,儒家更为重视现实政治社会秩序的建构,追求价值的“不朽”,而道教与世界上大多数一神教不同的是关注肉体生命的持续。汤一介认为早期道教以“三一为宗”,强调“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精、气、神三者混一而成神仙”,并在此逻辑上推衍出“长生不死”“肉体飞升”“气化三清”等观念。这些研究当时对道教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道教基本特征的认识有很大的推进。

   汤一介也十分重视佛教史的研究,他与季羡林一起主编了《中华佛教史》。晚清以降,人们更愿意从中西文明的角度来理解传统与现代性的问题,而逐渐失去对其他文明体系的关注。对此,汤一介一直主张要重视对印度文明尤其是其智慧形态、思维模式的研究。从不同文明的关系角度,佛教的传入以及中国化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包容性。在汤一介看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虽然最初依附于道教与玄术,并同儒家与道家、道教思想之间存在着对立和冲突,最极端的甚至出现过几次灭佛运动。但从六朝时期开始,就有人主张三教均善、孔老释均为圣人的调和之声。从魏晋到唐宋,许多杰出的政治人物和儒道人士多有信佛者,受佛教之精微的思维方式影响的则更是广泛而普遍。即使是以辟佛老为职志的宋明理学家,也多有与僧道交游的记录,而陆王心学与禅宗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聚讼纷纭的学术论题。明朝还有融汇三教的“三一教”,其变种发展出各种类型的民间宗教,在中国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地区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质言之,包容调和,不具绝对之排他性,是中国三教能和平竞争共处、不诉诸武力的原因,因此,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引发西方和中亚那般绵延至今的宗教战争。

   魏晋玄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汤一介学术心力所倾注的领域。他在这方面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出版于1983年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此书充分体现了汤一介细腻的学术功力和犀利的思辨功夫,这本著作除了深入到郭象思想的内部去处理“性分”“独化”“儒道关系”等复杂面向之外,还成为这个时期全面确立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路径的“方法论”读本。按汤一介的概括,这本书主要讨论几个问题:第一,找出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第二,通过魏晋玄学范畴的研究寻找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第三,探讨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第四,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第五,勾画了魏晋到唐初重玄学发展的原因。

   魏晋时期,正是中国思想深受佛教影响,寻求思维方式和哲学精神的自我突破的阶段,从这样的解释和重构的面向出发来理解中国哲学的独特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十分合适的突破口。这也为后来汤一介思考“中国解释学”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汤一介提升了他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特别是当接触了伽达默尔等西方解释学的理论之后,他意识到中国古代典籍的文本诠释的方法值得发掘和反思。汤一介率先提出了“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的问题。以研究解释学而著称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潘德荣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能否创建”体现了汤一介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慎重思考。他说,当时汤一介觉得既然西方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解释学理论,那么“创建”中国解释学就意味着与西方解释学的“不同”。

   汤一介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虽然有着比西方更为绵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虽然经学解释中也有“今文”“古文”等不同的解释模式讨论,但至今并没有形成自觉地把“解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这就是说,对于经典解释的历史的梳理并不能等同于是解释学理论的建构,我们缺乏的是“元理论”层面的解释学作为方法本身的规范性讨论。于是,在发表了《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这样的“反思式”文章后,汤一介又陆续发表了《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等三篇论文。

   在这组有关中国解释学的文章里,魏晋时期学者们关于“言”“象”“意”这样的“解释学”理论创构的尝试给了汤一介很大的启示。

   在上述文章中,汤先生尝试从《春秋》三传、《周易》、《韩非子》、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以及六朝时期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时所形成的“格义”“连类”和僧肇的《道德经注》等方面揭示中国传统经典解释问题。

   的确,《春秋》三传有助于我们去体察中国经典的“经史”关系,而《周易》经传则展现了儒家经典如何通过卦辞、卦象、卦意等构成一个系统性的宇宙人生的认识系统。而王弼、郭象乃至僧肇的分析,则可以见到不同思想传统之间互相解释的可能性以及思想创造的空间,这些都是“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最重要的案例。在《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一文中,汤一介的理论创构更为明显,他提醒要注意“解释”“解释问题”和“解释学”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也就是说,对不同解释方式的铺陈本身并不等于“解释学”本身,解释学作为“学”,是对解释、理解某个专门问题有着理论和方法上的自觉而进行的专门研究,并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蕴含着这样的问题意识,即是否我们可以简单地借助西方的解释学理论和方法来覆盖中国解释学理论的反思。

   无论是景海峰对汤一介解释学问题的继承和创新,抑或学界所关注的经学研究的推进,甚至研究西方解释学传统的学者,目前都展现出对建构中国解释学的理论雄心,这都是对汤一介“能否创建”问题的最好回应。

   除了道教、佛教这些宗教传统之外,汤一介也关注国外宗教的发展,尤其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明末耶稣会士在华传教过程中所采用的会通思路,并从中探索中国文化中是否具有“超越性”的面向。1988年,汤一介发表了《论利玛窦汇合东西文化的尝试》一文。该文的主旨虽然是探讨利玛窦如何调和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试图让人们理解西方宗教传统中也存在融通的可能性,然而此文中更为关键的视野是对“超越性”的关切。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宗教因为存在着此岸与彼岸之间的“绝对分野”,故而有超越性的问题,并由此认定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是不可能有超越性的。而汤一介认为,所谓“超越性”应是“存在之所以为存在者”,如“天道”“天理”“太极”,等等。他指出,儒家的“超越性”和“内在性”是统一的,即不断通过自我的修养达成对于天地宇宙和人生终极价值的体认,这就形成了“内在的超越性”或“超越的内在性”的问题。不过,“内在超越”依然是汤一介早先以普遍和谐来描述中国文化价值的一贯思路的发展。

   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汤一介通过对儒释道以及基督教的研究逐渐确立起他的广阔文化视野以及对中国哲学的整体理解,那么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是汤一介更为积极展现他的文化立场并以此来进行他更为系统的理论建构的阶段。

   国学、儒学与新轴心时代的文化“瞩望”

   乐黛云曾称她与汤一介是“未名湖边的两只小鸟”,这是对他们坚贞又浪漫的感情的生动描述。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汤一介也堪称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只“报春鸟”。

   汤一介是比较早与国外和中国港台学界有密切交往的学者,也是比较早接触海外和中国港台学者中国哲学研究著作的学者。据蒙培元回忆,他最早就是从汤一介那里借到牟宗三的《心体与性体》一书,从而使他更为顺利地完成了《中国心性论》一书的写作。

   早在1983年,汤一介就去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并结识了杜维明等一大批在海外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也让汤一介对海外新儒家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动向有了更为切身的了解。

   其实,海外新儒家早就有关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提法,而杜维明则更是从儒学如何参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反思启蒙思潮等角度来重申儒学第三期发展的使命。从这个时期汤一介所发表的文章的内容来看,他也开始关注“内在超越”“儒学第三期发展”这样的问题,这也是国门初开之后,国内学术界介入国际学术思潮的“先声”。

   1983年,汤一介参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做了题为《儒家哲学第三期发展可能性的探讨》的报告,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汤一介此后更为关注中国文化的特点,研究的重点也逐渐从魏晋玄学、早期佛道教转向儒释道更为均衡的格局。他此后发表的《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一文,在很大程度上勾勒出了他对中国文化总体特征的概括,既肯定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理念,又认为在对是非真伪和美丑的判断中,中国人的思维是秉承了真善美的统一的价值准则。这些宏观的思考,既立足于全球的视野,又能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充分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应对现代社会的处境与问题时的价值。

1993年8月,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的文章,对北京大学的传统文化研究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赞扬,文中提出国学本为20世纪初中国学者对中国传统学问的一种称呼,而在1950年之后不再使用此名词,而随着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国学”一词再度成为学术界的“热词”。虽然人们对此臧否不一,但“国学”一词的“复生”,体现出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们不再情绪化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现代化的障碍,而是从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 干春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哲学   汤一介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0090.html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