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永:光前裕后 薪尽火传 ——从《汤用彤学记》到《汤一介学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850 次 更新时间:2024-06-16 23:38

进入专题: 汤一介   汤用彤  

赵建永  

 

汤一介先生系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哲嗣,幼承家学,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之家训,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与转化。他提出并解答了中国哲学范畴体系、内在与外在超越(德法合治)等系列重大问题;创办中国文化书院,推动“文化热”;晚年主持传世巨典《儒藏》工程,为文化建设鞠躬尽瘁。

首部纪念文化大师汤先生的文集《汤一介学记》,近日由新华出版社推出。此书承袭《汤用彤学记》之体例,惟往昔由我协同先生编定,如今则由我与“汤用彤书院”雷原院长为先生而编。先生恩泽犹在,而斯人已去,抚今追昔,感慨系之,遂追溯编撰两部“学记”的难忘岁月,以再温侍学汤门18载所沐浴的大师遗风。

协助汤先生编《汤用彤学记》

书名“学记”源出《礼记》之《学记》篇。该篇系统阐明教育的定位、原则和方法,及师生关系,是最早专论师道的著作。自上世纪80年代,三联书店沿用此名出版“学记”丛书后,这类系列层出不穷,形成了纪念前辈大师的著名学术品牌。

先生对各种“学记”非常爱读,领衔主编了《汤用彤学记》,并撰序认为:为前辈大师编《学记》,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纪念。同侪和弟子以切身体会来表述前贤治学和生活的情景,不仅会使我们对其学术精神感同身受,还能更深刻了解时代变迁之迹。因此他说:“这种用‘学记’的方式,表述老一代学者的各个方面,也许更亲切一些。”

《汤用彤学记》是十年前应三联出版社原总编孙晓琳之邀而开始编辑的。先生鉴于我研究汤学多年,对相关文献较熟,故约我合编。我们从历年名家名作中精选深切体现汤用彤学行的文章36篇而成书。先生在序中评论:此书“虽非专著,但所选各篇颇具学术水准,其主要部分是收录他的学生对他的为人为学的回忆,大都是亲自受教于他,也有少数并未与他见过面,但都在北大读过书,而对他有所间接的实际了解。”

起初,《汤用彤学记》题签拟由任继愈先生来写,惜未及联系,任先生就过世了,于是改请欧阳中石先生。2010年,先生夫妇专程看望欧阳夫妇,赠送新作,叙旧长谈。欧阳先生欣然同意题字,不久即写下精美的“汤用彤学记 中石拜题”书法条幅,并加盖印章。此际,因我在外地,先生夫妇正赶赴美国,临行前请魏常海教授把题签转交给我。9月底,我返回北大取得原件,马上送出版社付印。

先生逝后,我看到他研究室里依旧端正摆放的《汤用彤学记》诸书,浮想起先生父子一脉相承的仁者情怀和大师风范。当年汤用彤与助手任继愈合作撰著时,将助手列名己前,而先生亦颇具其父遗风。在《汤用彤学记》出前,先生郑重提出署名我和他共同主编,并把我列在前面。我固辞不受,先生则说“这对你以后有用”,而坚持己见,甘当人梯。幸好,经出版社斟酌,最终还是决定把我置名先生之后。先生提携后进之心无时不在,每每思之,感念无已!

《汤一介学记》的编译

《礼记·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此正先生之谓也。因此,我们秉承先生遗志,并遵照他当年编定《汤用彤学记》的思路,经乐黛云师母审定,编成《汤一介学记》。

先生去年9月9日仙逝,次日,他筹备已久的“纪念汤用彤先生逝世50周年学术研讨会”,由雷原主持如期举办。会上,大家深情追思先生父子,决定尽快编出《汤一介学记》,以弘其道。随即,我们通过新媒体、信函、报纸等渠道约稿。最初拟10月底截稿,因来稿整理、翻译、编校难度颇大而延至年底。今年初,我们先把二校稿赶制成样书,在先生诞辰纪念前夕的葬礼上,赠给与会者。

作为当代学术领军人物,先生孜孜于融会古今中西之学,他的学问修养感染了每一位所接触过的人。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撰文缅怀其道德文章。数月来,在师母督导下,我们从众多稿件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章60多篇和怀念诗联、函电、访谈百余篇,汇集而成《汤一介学记》。该书由与先生相交70余年的老友杨辛教授撰序,书法家启骧题签,除整理首刊先生6篇遗作外,还收入饶宗颐、星云、杨祖陶、楼宇烈、卿希泰、蒙培元、宁可、刘梦溪、冯天瑜、周桂钿、金春峰、许抗生、牟钟鉴、李中华、李存山、郭齐勇、陈可冀、邓可蕴、陈鼓应、汤恩佳、孔垂长、干春松、杨立华、刘笑敢、崔珍皙、舒衡哲、汤双等亲人、朋友、学生、读者之文,多大家手笔。原载《光明日报》的拙文《明师引路》,由不足三千字扩写至三万余字,亦忝列其中。书中首次公布了大量颇具历史意义的照片,另附录三篇绍述汤用彤、汤霖的文章,从多方面生动展现了先生“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的家学传承及其为人为学。

先生去世未久,音容笑貌宛在。该书诸文基本写于此际,是先生生平、思想和学术活动的忠实纪录,也是最具一手史料价值的研究文献。编纂中,师母时时关心,提供不少珍贵资料,各位师友也予以热心帮助。不然,这51万字的书是不可能在短期内面世的。杀青时,我于《后记》略述编选缘由。师母甚满意,建议改作《前言》以开宗明义,使读者更迅速地把握全书要旨,遂成该书现貌。

在编定先生父子“学记”之际,正值我其他工作最繁忙之时。但由于恩师的嘱托、我所在单位和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作者和读者的殷切期盼,都给予我无穷动力。汤门弟子通力合作,尽力搜集齐备各类文稿,经反复磋商筛选才定稿。令人欣慰的是,出版后佳评不断,认为这两部《学记》初步解决了汤氏父子研究成果散漫匮乏的问题,为学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基本学术资料宝库,这对学人更好地把握汤学提供了极大便利,有助于推动对两位先贤精神遗产的传承与研究。

(作者为汤一介生前助手,天津社科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原载 《光明日报》2015年5月26日11版

    进入专题: 汤一介   汤用彤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史话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255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