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53 次 更新时间:2022-05-31 00:49

进入专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王灵桂  


摘要: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从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探索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巨大成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对于那些既想保持独立又想发展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乘势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的新蓝图。新的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拓展和深化,继续创造更大辉煌,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小康社会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小康是中国历代圣哲不懈追求的梦想,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自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重新解释小康概念以来,其逐渐成为从最初的经济领域扩展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伴随小康目标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 “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探索、开创和基本定型,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①

————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页。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①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鲜明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②这一庄严宣告和重要论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紧密结合起来,深刻阐明二者之间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论述及其深刻内涵,全面回顾和总结小康社会建设历程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对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工业强国的梦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启

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使工业化成为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主题。然而,西方凭借着工业革命的优势,以坚船利炮轰开了东方中国的大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一时代命题历史地摆在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面前,其中“中国工业化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④

“世界经济史表明,没有经历成功的工业化进程,就几乎不能成为繁荣富强的发达国家。”⑤然而,中国的工业化梦想,不管是洋务派发起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还是1927—1937年所谓“黄金十年”的工业化,都不过是黄粱一梦。前者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而中断,后一时期更多发展的是轻工业,且因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再次中断。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短视,由于帝国主义的阻挠、遏制,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第2页。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第13—14页。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第2页。

④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6期。

⑤黄群慧:《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及其历史经验》,《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

————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①为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必须另寻他途,必须有新的政治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中国工业化蕴含其中,成为“与中国共产党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问题”。②早在1921年初,李大钊就在《中国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中指出:“今日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③一大党纲也明确要求“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这实质上提出了通过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相结合实现工业化的主张。④1944年5月26日,《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号召发展工业打倒日寇》,文章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⑤党的七大明确提出了工业化的宏伟任务,毛泽东在大会上阐述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主张,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揭开了中国新型工业化探索的序幕,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进程。党中央明确强调“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⑦但是,中国工业化历经近百年萌芽,基础依然极其薄弱,“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⑧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和被帝国主义国家开除球籍的危险,激发了党和人民“强烈的工业化意愿”,也催生了新中国艰难的工业化之路。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任务定位。在1953年到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广大人民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0页。

②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6期。

③《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7页。

④参见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6期。

⑤《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81页。

⑦《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3年1月1日,第1版。

⑧《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

1956年以来,针对苏联工业化模式日渐暴露出来的不足,毛泽东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要以苏为鉴,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①即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威胁,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百年目标。他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毛泽东在1963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分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③这是党中央首次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从此成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④同时,周恩来还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告了上述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部署。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重申了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公布了“两步走”的时间表:“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⑤这就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发展经济、振兴国家的事业上来,反映了饱受“文革”内乱之苦的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总体上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⑥这段时间的现代化探索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①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2页。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9页。

④《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198页。

⑤《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79页。

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第5页。

————

在1950—1977年间,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我们的工业产值以年均13.5%的速度增长,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国,不但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在“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①成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站住了脚跟,挺直了脊梁。

二、实现小康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

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群众期盼的深刻体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②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历史思考中,邓小平创造性地赋予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将小康社会③上升提炼为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概念,由此开创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

(一)“中国式的现代化”与实现小康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④他强调,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底子薄基础差、科技力量不足、经济贫穷,以及人口多、耕地少、人口压力大、资源短缺等特点,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降低原来的设想,完成低的目标”。⑤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首次使用了 “小康”一词来描绘20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他指出,到那时“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⑥小康社会的提出,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阶段化和具体化,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具体化和大众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由此拉开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大幕。

————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页。

③蒋丹溪、陈金龙2020年在《当代中国史研究》第6期发表《“小康社会”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列举了从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以来,小康社会概念逐步完善的过程,以及其互文、类义词语。其主要包括: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社会、小康国家、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活更加殷实,也应属于类义词汇。因此,本文在表述过程中,视情景和语境灵活使用上述表述。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4、19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

————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讲话中进一步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①中国式现代化虽然降低了经济指标,但一开始就有着全面要求,就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单维度,它除了主要的经济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之外,还要包括政治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等诸多内容。邓小平曾明确提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②“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③

(二)小康目标的确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展开。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提出,回答了改革开放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二大立足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正式作出了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改为实现小康,确定了从温饱到小康分两步走的部署;从战略指导思想上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速度和发展目标上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问题。这是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历史性决策。⑤

为了实现这个小康目标,党的十二大不但从经济层面提出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目标,而且明确强调“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⑥党的十二大提出的这些任务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⑦

邓小平在提出小康社会的同时,还着力推动从农村到城市,从政治体制到经济体制,从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到非公经济的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提出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新观念,这赋予了经济社会更多的活力。

———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⑤参见《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第241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1页。

⑦《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第242页。

————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为了给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继1979年提出“小康之家”概念后,邓小平在1987年4月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进一步提出了“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会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目标作了积极而稳妥的规划,反映了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

(四)“南方谈话”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思想的大解放。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给改革开放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阻力。为了破除国内外的种种质疑和困惑,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提出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①围绕计划和市场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他明确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在总结国外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他还提出,“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③

————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

————

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不仅对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①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拓展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党中央把小康社会进一步拓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与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了邓小平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思想,拓展了内涵,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阶段,我们积极探索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大增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②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到20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党的十四大极大地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为我们实现小康提供了新的动力机制,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阶段。

为了积极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其设定的基本框架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九五”时期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作出新的部署: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

①《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第281页。

②黄群慧:《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及其历史经验》,《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

————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确定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大会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②

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的进程中,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成功应对各种严峻风险挑战,取得重大成就。到2000年,“九五”计划主要任务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99776亿元,年均增长8.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在1997年提前3年完成。到2000年,我国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③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清醒地指出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④立足于21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及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更高目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经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强调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而且要求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

————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67—46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2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42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43页。

————

为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等重大政策举措。针对“十五”期间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呈现出来的重要阶段性特征,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不仅突出强调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而且“十一五”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统筹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经济社会阶段性的有机衔接。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为了贯彻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把过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修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主线。全会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十一五”规划时期,党中央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先后超过德国和日本,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8.9%,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和现代化内涵的拓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党在小康社会建设中不懈追求的目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提出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指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增加了社会建设这一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目标更全面、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具体。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①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是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党的十八大之后,面对接近一个亿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贫困人群这一最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使命感、责任感,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思路,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党中央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坚持集中兵力,把打好“三区三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的深度贫困歼灭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主攻方向;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平稳接续和有效衔接,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强化了党的执政根基,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第7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89页。

————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小康社会建设步入快车道。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中国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17%,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2447元,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离按照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以上的距离只剩下人均2000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多年稳居世界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万亿元规模,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零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发电装机容量、互联网基础设施规模等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还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2019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参与评价的132个经济体中,中国创新指数由2015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12位,保持较快上升势头。特别值得自豪的是,我国抗疫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战略成果,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根据美国最新公布的上半年数据测算,我国GDP总量首次接近美国GDP总量的75%,比2020年提高了将近4个百分点。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2020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比2000年下降12个百分点。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13.35亿人。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9平方米、49.6平方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也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三)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深化发展了现代化理论,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了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和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十三个显著优势,深入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等重大政治问题,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截至2020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40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17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500多个重要改革文件,推出2000余项改革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是全过程的人民民主。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时代得到不断完善,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不断健全,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不断优化,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的作用不断加强。政党制度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支柱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新型政党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程序、保障机制等,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得以不断制度化、规范化、成熟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正在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群众自治全过程和各方面,实现了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确保了基层民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这个总目标,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2015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为此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总施工图和总台账。截至2021年6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82件、行政法规600余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进入了崭新阶段,《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确立了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擘画了新阶段法治政府建设的新蓝图。此外,我国还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行法官、检察官员额制,进一步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同时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得以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不断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从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地方机构、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等五个方面,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行了整体部署。到2019年3月底,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党和国家机构履职更加顺畅高效,改革整体效应进一步增强。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新部署新征程。坚持现代化战略目标引领和逐步推进相结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振奋人心的战略目标,并坚持科学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勾画了“两步走”的新部署。第一步,提前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在第二个百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步走”的新部署,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自信。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全面小康决胜之际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号角,标志着我国迈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一个特殊阶段。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矛盾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强调,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极大地深化了现代化发展的理念,调整了现代化发展的思路。

————

①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71页。

————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①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意义

从小康到总体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②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进程。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崎岖道路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主动作为、锐意进取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两件大事大大加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③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28年的浴血奋战中,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时代,面对形形色色的困难和挑战,党领导人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用发展的办法不断解决拦路虎、绊脚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一步步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

①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10页。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第7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页。

————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走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坚持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①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历史和实践各个方面汲取着丰富的养分。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并不是以往任何一种历史制度的简单回归,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没有照搬照抄任何外国道路。“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④

————

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第1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0—471页。

③《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95—296页。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4页。

————

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下,我们用7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的现代化历程。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具有本质区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了资本逻辑;坚持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超越了两极分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超越了单维度、异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超越殖民扩张、暴力掠夺、霸权主义。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①新的征程上,只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制度保证。制度是定国安邦和国家之间竞争的根本,也是国家治理的依据。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于我们改变了原来僵化的体制,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社会主义展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重要制度、基本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已经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表现了显著的优势,实现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到二〇三五年时,我国各方面制度将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正因为始终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③

————

①参见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9—10页。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第11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1版。

————

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伟大创造,极大地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立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对西方现代化和福利社会的一种超越。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共同富裕稳步前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①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的征程上,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虽然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外部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碰头等多重影响,但国民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依然没有变,我们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而且长期以来,我国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丰富人力资源、完整产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以及我国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是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依托。

(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第12页。

————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改革开放精神是历史积淀和时代实践的集大成者,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当今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载体和体现,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之所以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根本要旨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特点,深刻把握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为人类共同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遵循和信心之源。新征程上,我们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政治宣言,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走新的赶考之路的行动纲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和信仰之本、信念之基、信心之源。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百年奋斗历程如此,未来新征程更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及其系列论述,充分表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变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无比信心。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不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打破了现代化只有西方一条路的神话,对于那些既想保持独立又想发展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在这条道路上并创造更大的辉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①“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从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再到共同富裕,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不断拓展、提升。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初心使命,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目标、新要求,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抓手和中心课题,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③“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

————

①《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报》2021年8月18日,第1版。

②《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第1版。

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5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1—72页。

————


王灵桂,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



    进入专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制度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25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