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内容提要:19世纪前半期,欧美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资本主义市场,对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冲击传统的东亚封贡体制,另建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造成东亚国际格局进一步分化与演变。外压激活日本,倒幕维新运动兴起。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的近代化方针,脱亚入欧,挑战东亚封贡体制。日本奉《万国公法》为圭臬,另有所求地与清政府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出兵台湾,剑指琉球。通过签订《中日北京专约》,日本窃取对琉球的专属权,又阻断琉球进贡,最终动用武力吞并琉球、置县冲绳,东亚的国际格局骤然变化。明治政府倚重美国,对清政府实施欺诈外交,巩固占据琉球的既成事实,迈出打造殖民帝国的第一步。
关 键 词:近代东亚 国际格局 明治维新 日本吞并琉球
进入19世纪,欧美列强西力东渐,冲击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封贡体制,加快敷设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东亚网络的步伐。在此时代背景下,东亚国家产生分化,中国、朝鲜、琉球等封贡体制的成员国总体被动,江户幕府时代已长期游离于封贡体制之外的日本,不失时机地推翻幕府,发起明治维新,启动全面的近代化改革。在对外方针上,日本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主动布局,“雄飞海外”。日本明治政府以武力为后盾,依托欧美列强。竭力颠覆东亚封贡体系以另起炉灶。1870-1879年,明治政府用了9年的时间,吞并了立国500余年的琉球,迈出组建日本殖民帝国的关键第一步。对此,应在东亚视域范围内,予以再审视,以期总结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近代东亚的国际大变局:两次鸦片战争影响的再审视
18世纪中期以后,源自英国的政治、产业和科技三大革命浪潮席卷西欧。浸润北美。经过工业革命。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逆转,欧美国家成为主导国际格局组建的支配力量,进入19世纪,在组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时代背景下,欧美列强凭借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对中国为册封国,朝鲜、琉球、缅甸、越南等为朝贡国的东亚封贡体制发起新一轮冲击。
在东南亚,1824年英国发动第一次英缅战争,迫使缅甸在1826年签订《杨达波条约》,迫使缅甸放弃对阿萨姆及其邻国的领土要求,将阿拉干、丹那沙林割让给英国,向英国赔款1000万卢比,英国使节率卫队进驻缅甸首都阿瓦,英国船只可以自由出入缅甸港口,商船免税。①1852年,英国发动第二次英缅战争,占领下缅甸。东亚封贡体制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东北亚,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在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赔偿军费、割让香港、开放港口、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等。1843年,又先后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规定协定关税和租界制度,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1844年,美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国家主权在流失,但清政府居然将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的条款视为是道光帝对“洋夷”的“施恩”,依旧自我沉湎于天朝上国的幻觉之中,蹉跎岁月,不思进取。对鸦片战争,日本幕府的反应是启动天保改革(1841-1843),发布《薪水令》以减缓外衅,紧急强化海防。朝鲜反应平淡,封贡体制内的外交一如既往。
1853年5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佩里远征日本,途经琉球,会见总理大臣尚宏勋、布政大夫马良才等高官,要求缔约开港。7月,佩里向幕府官吏递交了美国总统要求开港的亲笔信后,顺访琉球。1854年3月,在武力威胁下,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规定日本开放下田、箱根两港;向美国船舰提供避风场所、粮食、淡水和煤炭;旅日美国人只服从公正的法律;美国人享有给予其他外国人的优惠待遇等。②这项条约载入内含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等不平等的内容,虽无通商贸易的规定,但打开了幕府锁国体制的大门。佩里舰队离开日本后,安政改革启动,增强海防,组建近代海军,培养军事、翻译人才。
1854年7月,佩里来那霸,与尚宏勋等签订《美琉修好条约》,规定琉球提供美国船舰所需要的薪水、物品、避风港并提供救助;美国人可以自由登陆,琉球官宪不得尾随;琉球官宪可以逮捕闯入家宅、乱暴妇女或强买物品的美国人,但由美国船长处罚,等于承认了美国领事裁判权等。③值得注意的是,条约用汉文与英文两种文字写成,缔约时间美方用1854年7月11日的国际公历,琉方用清朝年号,记作咸丰四年六月十七日。④缔约,既表明美国视琉球为主权国家,也反映了琉球国自视为东亚封贡体制成员国的外交立场。1855、1859年,法国、荷兰等国也分别与琉球国订立了类似的条约,承认琉球是一个主权国家。
总之,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一方面,欧美列强迫使缅甸、中国、日本、琉球等国订约,初步形成东亚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封贡体制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之一变;另一方面,无论《南京条约》《日美亲善条约》还是《美琉修好条约》均无协定关税的规定,自由贸易难以顺利展开,新一轮的殖民征服随之而来。
1856年,英法两国以“亚罗号”被搜查、马神甫被杀为借口,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迅即占领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兵临天津城下,迫使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10处口岸、实施领事裁判权;施行“值百抽五”的协定关税、鸦片贸易合法化;分别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白银200万两;清政府“一体保护”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等。⑤1860年,英法联军为报复一年前换约却遭大沽口的败绩,攻陷天津城,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清政府补订《北京续增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白银800万两。⑥俄国趁火打劫,通过签订《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走东北与西北共计140余万平方公里。总之,通过上述缔约,欧美列强进一步扩展并强化了不平等条约体系,封贡体制被取代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较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君臣的不作为,由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败得很惨,被打得很痛,刺激效果强烈。主持善后缔约的恭亲王奕?慨叹:英法联军“直入京城,要挟狂悖,夷祸之烈极矣”。⑦清朝君臣被迫探索求强、求富之路,洋务运动应运而生。奕?等提出开展洋务的主导方针《章程六条》,包括“京师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专责成”;“南北口岸请分设大臣以期易顾”;“新添各口关税”,捡派公正廉明之地方官管理;“各省办理外国事件,请饬该将军、督抚相互知照,以免歧误”;从粤沪各派两名“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言语之人”,“来京差委,以备询问”;“各海口内外商情并各国新闻纸,请饬按月咨报总理处”等。⑧总理衙门筹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翻译人才;地方实力派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开办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北洋学堂等机构,练兵练将,以图“师洋技”而求富自强,一时之间倒也风生水起。此外,公使进驻北京,行鞠躬礼,“洋夷”改称“洋人”,天朝的威风不再。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前所未见的巨大冲击,东亚传统封贡体制的核心部位随之动摇。
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对日本产生强烈冲击。1857年10月,美国首任驻日总领事哈里斯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机,向幕府施加压力,另缔通商条约。幕府接受清政府战败缔约的教训,采用避战缔约的应对之策。1858年6月,双方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增开神奈川、长崎、新潟、兵库4港及江户、大阪两市;相互派驻外交代表,在开放港口派驻领事;外国人在开港地区自由贸易,内外货币同种等量交换;开放港口设租界,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缔约的外国享有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实行协定关税税率等。⑨7月至9月,英俄荷法等国也与日本订立以美日条约为蓝本的《修好通商条约》,时值安政五年,得名“安政五国条约”。日本门户敞开,商贸网点遍布列岛,成为欧美国家商品在东亚的新市场。至此,幕府推行了200余年的禁教锁国体制彻底崩溃。
自1854年开港后,幕府接连推行安政、文久、庆应改革,采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对外开放政策,培养人才、调整体制,展开多方面近代化先期探索。各雄藩的藩政改革也竞相展开。幕藩领主的连续改革,为明治维新的启动和建构人才梯队未雨绸缪。被激活的日本朝野看清了国际关系的时代特征,把握住东亚的变局与日本应采取的方略。1867年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在《大政奉还上奏文》中,首次提出“保护皇国,必可与万国并立”等国家目标。⑩这与1868年明治政府的《宣扬国威宸翰》的“宣布国威于四方”,(11)1869年萨、长、土、肥四藩藩主的《版籍奉还上奏文》的“与海外各国并立”,(12)1871年《废藩置县诏书》的“与各国对峙”等国家目标的基本诉求一致,走向世界前列成为朝野共识。但若加以比较,会发现幕藩领主强调的是防御型对外方针,即日本与万国或各国的“并立”;明治政府则突出进攻型的对外方针,即对外宣布“国威”和“与万国对峙”。换言之,幕府主张防御,无意主动出击;明治政府强调“雄飞海外”,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以邻为壑,“脱亚入欧”,成为变更东亚国际秩序的活跃因素。
何以至此?其一,与明治维新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明治建政,日本选择了全面资本主义近代化、武力崛起的道路,与中、朝、琉等邻国的发展方向不同,并逐渐拉开社会发展阶段的差距。在打造黄皮肤的英吉利或德意志帝国的进程中,欧美列强以武力恃强凌弱的强权政治发展路线,成了以欧美为师,乃至唯欧美列强马首是瞻的明治政府的指路标。冲击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封贡体制,另建日式条约体制,遂成为明治政府的自然选择。
其二,与当权者的国家意识与国际意识密切相关。历经开港后尊王攘夷、武力倒幕政争的洗礼,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萨摩、长州藩出身的一批中下级武士由倒幕功臣转化为维新官僚,执掌了政府的实权。源自《古事记》《日本书纪》的“神国论”“皇国论”与“武国论”,以及在幕末兴起的“国体论”“日本优越论”等,构成其国家意识,傲视中、朝、琉等邻国,优越感满满。他们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崇信武力的国际意识,与武士好勇狠斗、建功立业的渴望一拍即合。在推翻幕府连同其防守型对外方针的同时,维新功臣全力转入进攻型外交方针。
基于以上原因,明治政府成立伊始,1868年2月,明治天皇睦仁颁发《开国命令书》,强调“大力充实兵备,耀国威于海外万国”。(13)启蒙思想家的福泽谕吉说得更加明白,即“各国交际之道只有两条:消灭别人或被别人消灭”,因为“百卷万国公法不如数门大炮,几册友好条约不如一筐子弹。拥有大炮弹药并非为主张道理所准备,而是制造无道理的器械”。(14)事实表明,在两种国际体系的激烈竞争中,明治政府顺应了弱肉强食的时代潮流,走向武力崛起,构成东亚变局新的不安定因素。
二、日本制造吞并琉球的口实:缔约与侵台行径的再审视
在明治政府打造日式近代条约体系的过程中,中国是主要的博弈对象,琉球王国则是第一个牺牲品。众所周知,有明以来,琉球国即为东亚封贡体制重要成员。洪武五年(1372),中琉建立了官方关系。依托对明交往,琉球国文化昌盛,经贸发达,获得东海上“万国之津梁”的赞誉。200余年之后,1609年,萨摩藩藩主岛津家久奉幕府之命,出兵闯进琉球国,强迫尚宁王君臣承认“琉球自古为岛津氏之附庸”,遵守“无萨摩之命,不得购买中国物品”“不可私约主从”“不可由琉球发商船于他国”等《法章十五条》,宣誓效忠萨摩藩藩主。(15)1613年,萨摩藩强行割取奄美诸岛,却不敢公然遮断琉球与明朝的朝贡关系。因此,每逢明朝使臣赴琉,萨摩人都要藏匿起来,生怕强占露馅。1644年,明清更替。1647年,琉球国王尚质遣使北京进贡请封。(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