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中军:一战期间围绕北京政府对德宣战条件的外交交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61 次 更新时间:2021-12-06 11:13

进入专题: 一战   对德宣战  

侯中军  

关键词:对德宣战;宣战条件;英国;日本


摘 要:美国对德抗议绝交后,英国有意促使中国对德絕交,以便削弱德国在华势力。北京政府对德绝交之后,正式向协约国提出参战条件。英日法俄等国虽然在具体细节上有分歧,但在支持中国参战的总体目标上是相同的,尤其是英、日之间保持了紧密的协调。虽然英日之间订有瓜分德国在华权益的密约,但英国仍有不同的解释。美国不愿中国过快对德宣战,希望利用中国的中立身份购买军舰。日本强力支持汪大燮出任外交总长,将其视为支持段复出的前提条件之一。



随着各类档案资料的逐渐公开,学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外交的研究有了新的推进,既有研究性专著出版,亦有重量级论文的刊出。1就线索而言,对于中国从中立到参战的过程有了系统性的研究。[1]中国的绝交和参战是如何发生的,现有研究基于北京政府内部的政争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论证。[2]北京政府从对德绝交到对德宣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中国内部的讨论,对于围绕参战条件的中外交涉,仍然较少。北京政府与协约国之间关于参战条件的谈判早为学界所瞩目,但具体情形如何,英国方面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又是如何与俄法日等国协调的,都是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领域。总体而言,对于英国等列强与北京政府间参战谈判的研究仍属于粗线条的描述。1本文基于英方档案,拟对协约国内部围绕中国对德宣战条件的交涉再行深入探讨。


一、北京政府对德抗议与绝交


1917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处于胶着阶段,交战双方人力、物力损耗巨大。为改变僵持局面,德国于1917年1月31日宣布无限制潜水艇战,封锁海上航线。德国此举引发了美国等中立国的强烈反对,2月3日美国宣布对德绝交。2月4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Paul Samuel Reinsch)分别往访总统黎元洪、总理段祺瑞,劝说中国对德绝交。2


就远东国际局势而言,在德国宣布无限制潜水艇战之前,经过二十一条交涉、袁世凯称帝等事件后,日本与列强之间存在较大分歧,对中国参战反对甚力。总体而言,日本因试图独霸中国,导致与协约国之间关系紧张。至1917年初,在中国问题上,日本希望改变对华政策,有意缓解与英法俄等协约国的关系;英国亦有意重提中国参加对德作战问题。


1917年1月6日,英国驻日大使格林(C. Greene)往访日本外相本野一郎,就日本宣布青木宣纯出任中国政府军事顾问一事探听日方的意图。本野一郎特意向格林解释了新内阁的对华政策,对过去数年间日本政府与协约国间造成的“误会”,向英国政府表示道歉,希望通过格林向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Arthur Balfour)传达他本人及日本政府的歉意。本野一郎表示,新内阁目前正在制定新的对华外交政策,将采取与协约国完全一致的方针,稍后将与英国政府沟通。本野一郎还强调,希望通过此举措消除英国对日本对华外交的忧虑,并以口头形式向格林作了保证。格林在回应本野一郎的谈话时重新强调了英国在中德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即尽管英国自身没有使中德冲突的意图,但为了对付德国的在华阴谋,如果日本政府认为是时候重新提议该议题时,亦一直在准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3


在美国号召中国对德绝交的形势下,英国驻华公使艾斯敦(Alston)认为日本国内的政治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为了给德国在远东利益以决定性的打击,是时机清除德国在华的根基及影响了。4事实上,当美国宣布对德绝交之后,艾斯敦很快就收到了中国政府政治顾问莫理循(G.E.Morrison)的情报,莫理循称他已经尽力说服总统黎元洪效仿美国对德绝交。5


当面临美国的绝交呼吁时,北京政府内部开始认真考虑是否对德絕交问题。在1917年2月2日至7日的国务会议上,经过激烈讨论,北京政府的意见是对德抗议,并进而绝交。[1]222驻英公使施肇基于2月8日前往英国外交部,探询英国关于中国对德绝交一事的态度。贝尔福表示,尽管英国政府尚未正式讨论,但他本人完全赞成中国对德绝交。6同日,北京政府外交总长伍廷芳约见英国驻华代办艾斯敦,询问英国对中国对德绝交的态度,艾斯敦的回答与贝尔福大体相同,表示尽管英国议会尚未讨论此事,但他本人支持中国迈出绝交这一步。1与此同时,日本驻华公使林权助承认,自去年提出中德断交问题以来,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个人原则上同意中国断绝对德关系,并暗示如果在德属山东问题以及太平洋岛屿归属上日本能从法、英获得支持,则将容易平息来自社会上的反对声音。2


在英日两国不反对对德绝交的情形下,2月9日下午6点,北京政府决定对德发出抗议照会。在抗议照会中,北京政府提出:蔽国政府关于2月1日宣言之新政策,特对贵国政府提出严重之抗议,为尊重中立国之权利,维持两国亲善关系,期望贵国政府勿实行此新战策。若事出望外,此抗议竟归无效,使蔽国不得已而断绝两国现存之外交关系。3此即北京政府所称的“抗议预言绝交”。同日,北京政府外交部照会英国外交部,将中国对德抗议书的内容通告英国。4


中国对德发出抗议照会后的第二日,日本外交大臣本野一郎紧急召见了英法俄驻日大使,称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递交了中国对德抗议照会的节略。本野一郎建议中国不应只是抗议,而应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毫不迟疑地断绝中德外交关系,并指出即使中国没有向德国发出抗议照会,协约国也应该劝告中国断绝对德关系。5英国对于抗议照会发出后中日之间的协商非常关注。格林得到的消息是:中国外交部长伍廷芳正式询问日本外交人员,中国政府应该对德采取何种态度。日方的回答是在目前的紧急形势下应该即刻断绝中德关系。62月13日,格林收到了意大利驻日大使关于意大利政府的最新消息,据称,意大利外交部已经致电其驻华公使,支持协约国劝说中国立刻对德绝交,并指示其驻华公使将行动通知日本政府及其他驻华协约国外交人员。7


抗议之后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是北京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2月12日,国务院召集包括莫理循在内的4名外籍顾问,询问中德断交后应采取的下一步行动。事后,外籍顾问聚在莫理循处商议起草了一个备忘录,经所有顾问签名后正式送交外交部。莫理循称,对于日本希望中国立刻对德绝交的建议,根据他与一些中国人的谈话可知,“即刻让中国对德绝交是非常困难的,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愿望。如果盟国所有驻华代表能够发表一个联合声明或各自发表一个措词完全一样的声明给外交部,才有可能让中国即刻对德绝交”。莫理循还指出,“日本反对的力度仍然存在,在促成中国对德绝交上,仍需要获得日本更为积极的支持,或者由日本领头对中国发出邀请”。在莫理循看来,“如果由日本领头邀请中国加入协约国,将会极大满足中国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其效果要远超美国所发出的类似邀请”。8


2月13日上午9点30分,英国外交部急电北京公使馆,训令艾斯敦转达英国政府对于中国的赞赏,并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再前进一步,对德绝交。训令还指出,如果日、法、俄三国的驻华公使也接到各自政府的相应指示,可以与三国一起行动。92月15日,日本外交大臣本野一郎向英国外交部转达了他的感谢,因为英国外交部促使所有的驻日盟国外交人员团结在了一起。本野一郎不能确认的是,在等待德国回复前,中国政府是否应该马上宣布对德绝交。本野一郎建议日本驻华公使在北京听取莫理循的建议,并询问英国政府是否可能通过莫理循促使中国政府即刻对德绝交。10


中国内部此时陷入了支持绝交与反对绝交的争论,府院之争逐渐加剧。[1]227—234在内部争论的同时,北京政府向英法日等提出了进一步绝交的希望条件,大致包括延付庚子赔款,增加关税及解除中国不能在天津和北京使馆区驻兵的规定。对于中国所提对德绝交条件,日本外相本野一郎告诉章宗祥,中国应尽快断绝对德外交,不要拖延时间,愈快愈好,他已经准备邀请各协约国成员同情考虑中国所提的各项条件。1恰在此争论关键之时,1917年2月17日,运送中国华工的船只阿索斯号(Athos)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击沉,华工死伤543人。2中国已经成为德国新海战政策的受害者之一。阿索斯号被击沉,对于中国对德进一步绝交起到了推进作用。


为了促使中国对德绝交,2月27日,艾斯敦约见梁启超,询问中国内部反对绝交派的担心所在。在会谈中,梁启超告诉艾斯敦,由于事先已经被德国人的观点所支配,真正的阻力在于黎元洪总统本人,但形势已经发生改变,副总统冯国璋掌握了对形势的主导权,冯与段祺瑞总理态度一致,黎元洪总统有望很快同意对德绝交。梁启超还表示,除黎元洪总统本人的原因外,还有2个具体的外交问题可能会造成对德绝交上的困难:“一是,如果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可能会被要求承担超出中国自身能力的任务;二是,日本或许会要求中国承担难以接受的任务”。在此次会谈中,梁启超还向艾斯敦传达了冯国璋所提议的两点建议:“一是中国希望能够与协约国集体谈判参战问题,而不是个别谈判;二是中国需要预先得到一个协约国支持中国参战的声明,该声明可以由中国和协约国方面同时对外公布,以便全体中国人支持政府的参战决议。” 3


在与陆征祥的谈话中,艾斯敦表示英国政府欣赏中国所采取的举动,希望中国不要止步于目前的行动,而要再向前走一步,对德绝交,并加入协约国作战。艾斯敦认为美国观望了太久,现在终于参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中国能毫不迟疑地对德绝交并参战,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国越是拖延不决,越会削弱参战的效果”。陆征祥告诉艾斯敦,中国政府正详细研究绝交和参战问题,他本人也尽其所能向内阁说明中国加入协约国的必要性;他相信冯国璋副总统来北京之行可能会加快进程。艾斯敦向陆征祥表示,如果冯国璋在京期间能够短期内做出中国对德绝交的决定,则对德绝交而产生的光环和荣耀都可以归功于他。艾斯敦还进一步提示陆征祥,伦敦正讨论中国所提出的财政援助、取消庚子赔款等条件,并提出“如果中国能够立刻对德宣战,就可以扣押德国在上海周围的德国船只,并将其售卖与英国政府。这对中国而言将是一种即时性的财政援助”。闻听艾斯敦此项建议,陆征祥立刻询问通过宣战捕获敌国船只的合法性问题。得到艾斯敦肯定答复后,陆征祥称将即刻提请内阁注意。4


艾斯敦总结中国所提的条件时指出,所有的条件目前在本质上都是有意在试探,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各种意愿。据艾斯敦的理解,中国政府所提出的将海关税提高至值百抽五,英国政府事实上已经原则接受,因为这不是《马凯条约》所提及的附加税。51917年2月下旬,对于促使中国加入协约国之利害两端,英国外交部已经进行了详细评估,最终认为“当前形势下,中国参战利大于弊”。贝尔福指出,“我正考虑通过何种方式让中国对德宣战”。得到英国政府的正式指示后,艾斯敦借回访梁启超之机,将英国政府欢迎中国对德宣战之意予以传达,并表示如能在对德抗议之后尽早宣战将更为有利。对于艾斯敦所传达的英国政府欢迎中国尽早参战的态度,梁启超以个人身份表示了谢意,并表示他本人倾向于尽早宣战,但鉴于宣战事关重大,国会希望在宣战前能尽可能得到协约国的支持。6


1917年3月4日,段祺瑞携内阁成员赴总统府,希望黎元洪批准绝交,遭到拒绝。段祺瑞遂宣布辞去总理之职,乘车前往天津。段祺瑞辞职后,日本曾试探联合协约国向黎元洪施加压力,但英国未予同意。在冯国璋陪同下,段祺瑞于3月6日晚返回北京,这意味着黎元洪已经做出让步。3月7日,协约各国驻东京大使在劝说中国对德宣战问题上达成一致态度,同意日本政府的提议:“当前形势下,促使中国加入战争,刻不容缓。”协约国驻日本大使们认为,目前从中国得到的回复不应仅是对德绝交,而应是包括驱逐在华德人在内的宣战。各使还就中国对德绝交宣战的条件达成一致:庚子赔款延迟到战争结束后再偿付,关税提高至5%,帮助中国抵抗德国的侵略;并商议,一旦中国确定加入战争,将即刻实施。对于包括英法俄等驻东京大使所采取的行动,格林希望英国外交部能立刻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便与协约各国同步进行。1


3月14日,外交总长伍廷芳照会德国驻华公使辛慈,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同日,外交部令驻德公使颜惠庆离德回国,中国在德利益由丹麦代表(德国在华利益由荷兰代表)。2在向德国正式发布绝交照会同时,北京政府外交部亦向英国进行了通报。3月15日晚,中国驻英公使施肇基会见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递交中国对德绝交照会。贝尔福对中国最终对德绝交表示祝贺,并称相信此举必将对中国产生极大的帮助。3外交大臣贝尔福致电艾斯敦称赞其在中国政府对德绝交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认为艾斯敦外交活动是成功的,所采取的方式是合适的。4


二、中国正式提出参战条件


对德绝交的同日,北京政府外交部约见协约国7国驻京公使,就中国对德绝交后所采取的处置措施进行通报。外交部将详细措施罗列如下:目前外交关系断绝仅限于德国;德国驻华公使团、领事及其他官方职员将给予护照遣送回国,中国政府允许德国留下代表照料德国领事馆档案并帮助中立国领事维护德国利益;德国在华租界将由中国政府所派警察接管,在华军队将在限定期内解除武装;停泊在中国港口的德船由海军部派员接管;德籍雇员予以解聘,如需要留聘者除外;德国在华个人产业依据公法处置。5对德绝交后,北京政府决定采取行动解除德国驻华军队的武装;在中国口岸的德国船只由海军部派员看管。[3]242—244英国外交部指示英国驻天津总领事,为配合中国解除德国军队武装的行动,允许300名中国武装警察通过租界区域,法、日两国驻天津领事亦接到了类似的指示。63月17日,英国外交部被告知,德国驻京津区域的军队已经被解除武装,在华德人已经被警告不要有挑衅行为,保持平和态度。7


因与日本之特别关系,北京政府致电日本政府,请赞助中国所提参战条件:1.“庚子赔款,德、奥方面永远撤销,协商国方面缓偿十年,不加利息”;2.“现时增加进口税五成,改正货价后实抽七五,裁厘后抽十二五,其后进口之半税即于正税加至十二五时废止”;3.“解除辛丑条约及附属文书中关于天津周围二十里中国不得驻军,及使馆与沿铁路各国派驻军队之条”。[4]59北京政府愿意向协约国担负两件事情:一是提供战争物资及原材料;二是提供劳工。3月15日,日本外务大臣本野一郎向英法俄驻日大使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就中国所提三个参战条件表达日方的态度。日方认为,中方所提条件中有些是合适的,但另一些则与参战无关,日本政府建议照以下口径答复中国政府,并明確第1和2两条只有中国对德宣战方可施行:1.推迟偿付庚子赔款至战争结束;2.关税提高至值百抽五;3.更改《辛丑和约》中国不能在天津周围驻军的规定,战争期间,为应对德国,中国军队可以在天津方圆20里以内驻扎。本野一郎在传达日方上述条件时向格林表示,欢迎听取英国方面的意见。如果英国方面对3点答复不持反对意见,日本建议协约国驻北京公使们答复中国。8


北京政府对德绝交之后,有意特别联络日本,希望在参战条件问题上能得到日本的支持。1917年3月19日,北京政府派出汪大燮作为特使赴日,表面上是觐见天皇,实际上为中国参战寻求日本的支持。汪大燮在会见日本外相本野一郎时,向日方表示,中国国内出现了复杂的政治局面,比原先预料的要困难得多,如果政府决意宣战,反对派可能会推翻政府。1汪大燮访日,是北京政府采取的主动外交之举。事实证明,北京政府此举是取得日本支持的关键一步。


针对北京政府所提出的增加关税、缓付赔款及解除《辛丑条约》驻军限制等要求,英国认为,协约国做出以上让步只能换来中国两方面的帮助,一是供应物资原料,二是提供劳工。由于北京政府在对德绝交备忘录中并没有包含对德宣战及对奥匈绝交的内容,法国公使康悌(Conty)要求外交部就是否宣战等问题作出进一步说明,特别要求对如何处置敌产进行说明。北京政府对于康悌所提备忘录并未给出针对性回答。3月21日,协约国驻华公使团告诉北京政府,除非中国做出明确允诺将与同盟国彻底断绝关系,否则与协约国的谈判无法继续。一直到4月3日,北京政府仍未给出回答。双方谈判陷入僵局。英国驻华使馆向英国外交部建议,如果希望北京政府能够对德宣战,应该毫不拖延地立刻给北京政府以帮助。在获得英国外交部原则许可的情形下,艾斯敦向英国外交部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帮助中国的条件,并将这些条件以备忘录的形式提供给日法俄等驻华公使。2


艾斯敦所提出的条件只是在英国外交部所提原则要求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庚子赔款延缓至战争结束之后偿付;将关税提高至5%;为了控制天津区域的德国人,允许中国军队进驻天津。艾斯敦还建议,如果上面3条不足以说服中国人,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如果战争在一年内结束,可以将庚子赔款的缓付期延长至4年;附加税立刻提高至30%,如果需要可以增加至50%,直到关税正式提高至5%;协约国驻铁路据点的驻军,除天津之外,全部撤除。3


对于艾斯敦所提条件,俄国驻华公使库朋斯齐建议,可以给中国提供一笔贷款,而不是缓付庚子赔款。艾斯敦在向英国外交部汇报时称,第一条缓付庚款其实是一个妥协的结果。英日建议缓付,而俄国反对。俄国原议是可以缓付,但必须付出相应的利息,或者在战争结束前向中国政府提供一笔贷款;中国废除出口税,作为对第二条提高关税至5%的补偿。俄国驻华公使还表示协约国可以答应中国上述条件,但要求中国立刻对德宣战,并废除中德、中奥关税条款以及庚子赔款;清算敌产;与协约国协商处置德奥在华租界;征没德国船只,或售、或卖与协约国。英、日两国驻华公使建议,为了能够使谈判进行下去,宜由各国单独发表一个声明,在此之前应该共同对华谈判。艾斯敦认为,协约国此举也是为防止中国离开谈判,从而避免无限期推迟与协约国之间的协商,并继而避免在协约国之间引起互相猜疑。法国驻华公使康悌资格最老,在意大利和比利时驻华公使的支持下,在此次与北京政府的谈判中有意发难。艾斯敦向英国外交部汇报时称:为将中国拉入协约国,需要法国、意大利认真考虑给中国以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4


对德绝交之后,北京政府内部因政见不同而陷入纷争。艾斯敦认为,中国政府正对于下一步的行动犹豫不决,如协约国发表一个声明给予中国一定保障,无疑将帮助内阁说服国会。基于此种分析,艾斯敦建议尽快给予中国政府以具体的条款保障,以便在关键时刻从心理层面上帮助中国政府。艾斯敦表示,他个人曾向各使建议,先初步回复中国政府:将缓付庚子赔款到战争结束;同意提高关税到5%;为了警戒在华德人,允许中国军队驻扎天津周围20华里以内。如果尚不足以吸引中国政府,则将以下三条作为额外条件:1.如果战争在1年内结束,庚子赔款缓付期最长为4年;2.将附加税提至30%,甚至是50%,直到关税切实提高至5%;3.除天津外,撤出所有铁路沿线据点的协约国軍队。艾斯敦提出,如果协约国能根据以上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则在与中国谈判时就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目标,帮助北京政府向国会做出参战保证。1


艾斯敦把其所提议的对华谈判条款分送各国公使,呼吁为了协约国内部的团结,应同意这些条款。4月6日,英国驻北京公使团将盟国内部及盟国与中国谈判的情形向英国外交部汇报。英国公使艾斯敦指出,“就日本外相所提出的观点而言,中国参战问题已经演变成一个国际政治问题”,日本所表现出来的担忧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日本政府对致力于维持日本在华的优势地位忧虑:由于美国的参战,在中国确定加入协约国前,这种优势已经不存在或者说日本在华已经无利可图。日本在表达其真实意图时“有点遮遮掩掩”,事实上,日本与英国所提建议不存在冲突,此时,英国的计划需要取得法俄两国的支持,这也是日本所希望的。艾斯敦称,他已经将所有的外交政策向日本和盘托出,中国外交部长仍站在总统一方。2


三、英国与列强围绕中国参战的交涉


本野一郎在与英方协商时表示,应该适时放弃向段祺瑞再施加压力。本野的理由是,如果协约国强迫段祺瑞同意目前参战条件,而导致总理与总统走向对立面,则协约国提出的任何后续要求都有可能被当做用来反对总理的武器。本野一郎建议,英日之间应该始终就对华所提条件达成一致,即在赔款、关税及驻军方面共同向法俄两国施加压力,而不是纠缠于具体实施细节上的困难,待英法俄日站在同一立场后,再用四强的名义要求其他三国驻北京代表同意该条件。3


英国驻日大使格林认为,如果中国试图加入战争的努力最终被协约国拒绝,那么一定是“某些协约国驻京公使刻意要这么做”。在向外交部汇报时,格林举例指出:关于中国要求延缓赔付庚子赔款,竟有国家提出用一笔新的贷款来缓解中国的债务;至于德奥在华租界的国际化共管,意味着要中国交出自己的领土主权,让其损失颜面,进而招致中国的敌意。“协约国正在邀请中国参战,而同时却又要求中国以损失其自身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参战目的,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格林认为,目前各国有可能达成一致的条件就是暂缓庚子赔款的偿付,这一条件就值得中国为此加入协约国,日英应联合说服其他协约国改变对华态度,接受英国所提出的3点建议,以之作为对华谈判的基础。4


针对此时日本所希望从中国参战中获得的税率让步,英国表示不会反对,但也同时提出了自身的建议:“进口货物30%的附加税几乎可以肯定远低于值百抽五的税率,即使将来将此附加税用于中国的棉花出口,也很难刺激中国为此参战”,“还应谨记的是,废除这些税率对于其他盟国而言也同样无利可图,可能会促使中国提出进一步的要求”。510天后,格林追问日本外相本野一郎对于税率一事的态度,本野一郎表示仍未收到通商省及大藏省的评估报告;至于总的形势,本野一郎认为正趋于好的方向发展。本野一郎对中国参战一事的最新评论是:中国政府召开的军事会议将决定国会的态度,可能会支持参战,但国会在批准参战之前需要从协约国取得参战的补偿条件。在本野一郎看来,议会所设想的中国参战是基于对协约国单纯美好的信任,并相信协约国也会慷慨地回报中国政府,不会在具体的条件上讨价还价。本野此时仍然认为:政争是中国内外问题的根源,协约国应该暂时观望,不主动提出自身的条件,因为不能确认这些条件是否能够满足中国的要求,议会可能用这些条件阻止国会的提议。至于中国政府提高关税的要求,日本的建议是中国需要相应地在出口税上做出让步。6


在中国与协约国为参战条件而协商不下时,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告诉艾斯敦,中国应该继绝交之后对德宣战,但其参战理由是基于维护国际公法及自身的权利,而不是向协约国谈判所谓的参战条件。芮恩施表示,他鼓励中国独立自主对德宣战,并告诉中国独立宣战的优点所在。芮恩施毫不掩饰他希望中国避免被日本控制的愿望。1顾维钧亦详细分析了随美国参战而不加入协约国集团的理由,强调“与美各自处于第三交战团之地位”,不但可以保持行动的自由,而且可以借美之力抵制日本的侵华野心。[5]155—156


英国虽然认为在中国参战问题上英日之间应该通盘合作,但具体合作到什么程度,英国外交部仍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在如何处置德国在华权益问题上,英日对1916年的英日密约个别字词的理解出现了分歧。依据1916年2月的英日密约,日本提出英国曾向日本“保证”其享有德国在华权益一事。“基于英国政府的立场而言,我们不能承认日本基于盟国一员而主张的任何特殊权利,或者说不能承认主张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外交部向格林指出,英日之间原有的协商仅仅指德国租界本身,原意是指英国不准备提出任何基于英国自身的主张,英国不会反对中日之间关于此问题的谈判。不能因为语言上的问题,误认为英国向日本做出过所谓“特许权”(Concessions)类似的让与“保证”2。英国外交部同一日指示驻北京艾斯敦,称他正被所谓的英国所谓的对日“保证”困扰,要求艾斯敦在向日本驻华公使表达任何态度之前,先私下了解一下是否与英国外交部的表态一致。“或许你有现场谈话记录能帮助回忆起谈话内容,我认为不论是秘书还是日本大使都应该清楚‘特许的真正意义所指”。3


为了防止产生误会,驻华公使馆艾斯敦将日方4月7日的谈话以及他4月11日的答复内容通过电文发送给英国外交部,并表示当时没有谈话记录一类的证据。艾斯敦附上了完整的往来信函,指出,很显然日本政府误解了1916年1月1日和2月4日英日协商中的“保证”的含义。当时所商议的是所有在华的德国权益,至于所指的德国在华特别权益仅指津浦铁路的北段,而非其他。艾斯敦称,在未得外交部的进一步指示之前,不会再与日本谈及此事。4


4月19日,艾斯敦又将与外交部远东司格雷戈里(Gregory)的往来要点致电驻日大使格林,通报关于给予日本在华德国利益“保证”一事。艾斯敦称,依据来往函件,当时所指并不仅限于津浦路,而是要通盘解决战后德国在华的利益问题。5格林在检查驻日使馆文件后,亦表示,没有发现所谓的“保证”一说,但在一份与日本大使会谈密函的最后一段提到了让与山东的问题,但记载的时间不是1916年2月4日,而是2月3日。6为了解释所谓的“保证”,格林又将2月3日密电的最后一段摘抄下来,“我还告诉日本大使,我们无意对德国在华租界(concessions)提出要求,但如果将来与中国政府讨论这些租界,它们不应该成为英日之间的障碍”,格林认为,这里的concessions一词指的是居住地而非其他权益含义。在协约国驻日大使与日本外相讨论中国参战时,格林表示当时特指将德国赶出其在华“租界”。“Concessions一词所指的范围在外交部致北京第30号电文以及北京第68号回电中被放大了”,格林表示,“據我所知,自那以后,外交部并未就英日换文(密约)采取任何行动,更没有向日本大使提供过所谓的‘保证”,“该问题非常模糊,尤其是我方并没有相关记录”。格林这一份解释英日密约的电文仅限于与北京艾斯敦的沟通,特别强调,并未抄转英国外交部。7


北京政府与协约国谈判不下时,出现了中国可能绕开协约国直接对德宣战的舆论。此种舆论是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段祺瑞强力推行宣战案。此时中国内部反对参战的力量,主要是各省军事长官,即使是曾经支持绝交的冯国璋亦于4月8日通电政府,反对中国对德宣战,并称,当时赞成对德绝交系为了调停府院之争,实非其本意。8“军人一派,如在京之王士珍,在外之张勋、倪嗣冲,各以反对宣战著闻于世”。段祺瑞希望借助统一军事长官之意见威压国会,“政府除对政客商民为相当之疏通外,转借军事会议,号召督军及其代表入都,以收觌面疏通之效果”。[6]97—98 4月25日,督军会议正式开会。26日,议决一致赞成对德宣战,并一一签名于议决书上。[6]98


督军会议通过参战案后,舆论传出中国将参战的声音。英国外交部建议驻华公使向中国传达如下建议:英国政府秉承慷慨原则,从各方面努力满足中国的合理要求,中国应该相信英国正尽力说服其他协约国接受中国的条件。1英国从日本外相处也得到了类似判断,即中国可能直接对德宣战。日方的解释是“中国愿意相信协约国的对华诚意,作为回报,中国可以先行宣战,不再讨价还价”。日方还告诉中国驻日公使,一旦中国无条件地站到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日本政府一定以宽容的精神考虑中国政府的各项合理要求。2


到了5月份,日本终于完全同意英国所提出的对华谈判原则。5月1日,英国驻日大使格林将日本方面完全同意之意致电英国外交部。本野一郎对北京的形势感到乐观,认为政府参战提议将被议会批准,中国将同时对德奥宣战,但本野一郎指出也存在不利的因素,担心俄国革命的消息会对北京政府参战产生负面影响。本野一郎曾约见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将日本驻伦敦和彼得堡大使的相关报告内容告诉了章宗祥,请章向中国政府报告,因为日本认为中国驻彼得堡公使刘镜人未必能将真实情况向国内报告,其言外之意,是担心刘镜人可能会受到德国驻俄大使的影响。35月2日,英日法俄四国驻华公使到访外交部,敦促北京政府决定参战方针。


在中国为是否宣战而与协约国交涉之际,美国此时有意利用中国的中立身份做一份军火交易,希望中国不要过于着急宣战。5月2日,英国外交部致电驻北京公使,称美国国务院顾问昨日非常秘密地通知英国驻美大使德拉蒙德(E.Drummond),希望英国能要求中国暂缓对德宣战,先保持目前的绝交状态。美国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为美国有意利用中国的中立身份从南美某国购买驱逐舰,交易将以中国的名义进行。4对于驻美大使的此项要求,英国外交部感到不悦,称美使的要求“将我们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在接到美使的电文前,我们已经指示艾斯敦公使劝说中国尽快对德宣战,以便中国能够从英国获得支持,同时日本政府也已经采取了类似的行动。”外交部还表示,在英国的劝解下,中国政府已经表示接受英国的提议,希望英国能出面说服其他协约国成员对华采取一致态度。英国外交部指示驻美大使明确告诉美国:希望美方尽快完成交易,英国不会因为驱逐舰交易的需要而在中国对德宣战问题上止步不前。5


5月6日,英国外交部又就补偿条件一事对艾斯敦发出具体指示,要求按如下说法表达英方的态度:完全有理由相信英国将以同情的态度支持中国的补偿要求,但此事需要仔细考虑,英国可能不会无条件接受中国的要求。外交部还表示,出于美国军购的要求,宜尽量推迟将上述态度告诉中国。6虽然与协约国的谈判未有进展,北京政府仍决定推进宣战案。5月7日,北京政府国务院向众议院提交对德宣战案,请众议院讨论。


提交宣战案后,段祺瑞曾向英方表示如宣战不成将解散国会,届时需要协约国予以道义支持。75月8日,英国驻华代理公使艾斯敦往访日本驻华公使林权助,与日方进行沟通。林权助告诉艾斯敦,“在提出宣战案以前,协约国方面曾对中国政府实行劝诱,万一中国政府采取非常手段时,必须以善意对待其结果,想系理之当然”,艾斯敦对此表示同意。[7]142—143格林在东京获得消息是,本野一郎亦认为段祺瑞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但通过参战案并非不可能。在得到艾斯敦所通报的北京的情形后,格林表示为了给美国驱逐舰交易一事争取一点时间,他目前不会与日本外相会见。1


1917年5月9日,协约国公使聚集法国使馆,讨论北京政府对德绝交之时所提参战希望条件。日本公使林权助因中国政府在未得协约国一致同意的情形下已经开始推进宣战,因此建议暂缓讨论。在集会之后,林权助致电本野一郎,指出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已经决定同意中国所请,英美两国亦已经表示考虑,俄国陷于革命,无法给出确实回答。在主要国家中,只有日本一个国家尚未给予中国政府答复,“如果帝国政府从速决定其意图,并与其他协约国一致就中国政府协商其希望条件,无疑将成为促进参战案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切望考虑此点,并火速加以研究”。[7]142—143


虽然表面上向美方表达了自身的不满,但基于自身同一阵营的立场,英国在考虑推动对华宣战方面事实上仍然在顾虑美国向南美各国求购驱逐舰一事。英国驻美大使德拉蒙德对美国国务院表示:向南美各国求购驱逐舰一事极其复杂,如果巴西和智利不准备出售,则阿根廷不会将自身的驱逐舰卖与美国。美国国务院顾问在综合考虑各方情形之后,表示不宜再推迟中国的对德宣战。英国外交部称,相信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应该收到了类似的指示。2


四、中国对德宣战


在国内政治派别反对段的情形下,日本外务省希望协约国可以给中国以参战优惠条件,以便段祺瑞可以树立自己的强势地位。日本所建议的条件有两点:一是庚子赔款自6月起暂停赔付,为期5年,直到战争结束,停付期间不计利息;二是自9月1日起进口税附加值提高40%,或者提高现行关税税率至中国政府所提议的希望数值。本野一郎告诉格林,日本政府准备即刻将上述指示发给驻华公使以及其它国家代表。格林认为,为了确保日本所提议两点能够为协约国所及时接纳,建议艾斯敦向公使团提出:1.英国政府同意暂停庚子赔款的偿付,但目前的形势下仅限于为了维护协约国团结一致;2.附加税提高40%并不能真正实现战前所定的值百抽五的目标,至少需要50%的附加税才有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3


本野一郎认为,尽管中国国内形势已经处于非常关键时期,但政治危机并不是因段祺瑞总理未得到协约国的支持而引起的,危机是由于国际形势的激化而引起。本野一郎还将与章宗祥的谈话转告格林,称北京一切都很平静,段祺瑞总理正采取措施,希望协约国静待形势发展,不需干预。4此时,英国外交部从北京得到的消息与日本的判断是一致的,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天形势会变得明朗,在北京的艾斯敦建议应该静待事态发展,因为目前的中国政争与协约国所提的谈判条件并无关系,时下对中国内政的任何干涉可能会适得其反。5


格林在收到艾斯敦电文后向日本外相本野一郎进行了宣读,本野一郎表示他完全赞同艾斯敦对北京形势的判断,并认为,段祺瑞无疑将会寻求政治对手的理解,参战决议可能在重组国会后获得通过。“无论如何,本野一郎认为段祺瑞不会辞职”。6在向外交部汇报时,格林建议由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出面照会其他协约国外交部,说明目前的危机全因各國间的不合作引起的,并建议协约国可以发表一个声明,表示段祺瑞已经与协约各国完成了参战谈判,中国可以通过参战达到自身的目的,这样的行动可以巩固段祺瑞的地位,增强段的影响。7


日本此时在是否发表达成参战条件的声明上有不同的建议。5月23日,日本外相本野一郎向英国驻日大使格林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要旨如下:日本政府认为,鉴于中国的政治危机具有特殊的国际性质,在目前形势下不宜向北京政府发出联合倡议。中国国内此时的情形是,一方面内阁已经搁置讨论政府所提出的参战案,另一方面督军们齐聚北京要求内阁讨论参战案。在此形势下,日本政府认为,由协约国向北京政府发表一个能提供援助的声明不会帮助解决中国参战问题,希望英国政府不要坚持发表一个类似声明。在递交该备忘录时,本野一郎称没有什么能改变他的态度,目前协约国不宜干预中国内政,不要选择支持斗争中的一方,因为没有一方是在真正反对对德宣战,只不过其中的一方因政治利益或个人恩怨反对另一方。本野一郎还表示,目前的对华提案不同于最初的提议,仍需要其他协约国的赞同。格林则称,英国外交部已经同时向其他协约国发出了同样的照会,英国外交部亦从法俄等国收到了赞同意见。本野一郎对于格林所说不表赞同,希望英国在做出任何改变现状的行动前能够事先咨询日本。1


5月10日,北京政府众议院开会。开会现场,有公民团3 000余人包围会场,请愿参战,众议院被迫停止开会。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之职。段祺瑞的被免职,迫使英日重新分析中国新的国内政治形势。对于段祺瑞被免职,艾斯敦认为,那种将段失败归因为其支持参战的观点是违背事实的,“最早劝说段祺瑞对德绝交的是国民党的领导人,作为一个整体,国民党自那时起就没有反对过参战”,“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有过感情上的变化,比如俄国革命的影响,但总体态度并无变化”。艾斯敦认为,国民党的担心在于,段祺瑞将会利用参战作为无条件压制反对者的理由,或者用协约国所提供的金钱影响国会和总统选举,扶植自身势力。段祺瑞被免职后,在回顾段祺瑞的当政历程时,艾斯敦评价道:必须承认,他面临的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2


段祺瑞被免后,黎元洪决定将徐州的张勋召集进京,以助时局。6月1日,黎元洪致电张勋,称张勋“功高望重,至诚爱国,盼迅速来京,共商国是”。[8]121张勋自徐州起兵北上,到天津后,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元洪被迫于6月13日解散国会。鉴于中国混乱的政治局面,美国国务卿蓝辛致电芮恩施,要其向中国政府转达美国政府的态度。蓝辛指出,中国是否对德宣战或继续绝交都是次要的事情,中国最需要的是恢复并保持政治上的统一。中国各党派、各种势力都应该重建一个统一政府,以便在世界列强中取得名副其实的地位。蓝辛告诉芮恩施,通过非官方途径把美国的上述意见告诉反对总统的军方领袖。[9]160—161美国国务院同时向英法日三国发出了相同的照会。


段祺瑞被免职,使得一直敦促中国参战的日本政府亦开始有所犹豫。日本外相本野一郎致电驻华日本公使林权助,要求在段祺瑞被免职引发的中国政治争斗中,必须保持中立。“帝国政府根据过去已向中外声明的对华方针,只要我重要利益不受侵犯,必须保持绝对不干涉态度,不偏不倚,观察时局发展,保留我方将来的行动自由”。[10]130—131但事实上,日本只是对段祺瑞能否重新上台保持疑虑,稍加观望之后,意识到除段之外尚无其他人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参战,于是采取了秘密助段的方式。


面对中国内部政治势力的对立,英国内部建议应该增强自身的对华影响力,尤其是军事存在感。6月25日,在以何种形式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军力以帮助协约国方面,英国驻华公使馆武官提出了两种形式的方案:一是建立由英国军官领导下的英中分遣部队;二是派遣一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武装力量。英国驻华武官详细解释了为何要提出两种军事合作方案。关于第一个方案,主要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英国对中国军队的影响事实上非常微弱,而日本对华军队的影响则很大,即使是美國、德国、法国,也都对中国军队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报告提出,当时的中国青年人很少受英国的影响,如果能让英国军官训练中国青年士兵,和英军一起参战军事行动,英国在华声望必然会极大增强。报告还称,可以预见,日本必然会反对英国提案,但可以以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战场需要为由予以驳斥,那里的英军一直在孤军作战。3


为了取得日本方面的支持,格林依照外交部指示约见本野一郎。本野指出,贝尔福所提议的对华谈判条款与最初所提有所不同,日本方面需要经内阁讨论,此外,还需要探明美国方面的态度。格林在会谈时表示,贝尔福外交大臣已经准备去征询各国意见,希望本野尽快展开行动。至于中国目前形势,本野认为新总理不足以稳定中国局势。1


7月7日,英国驻华公使与法国驻华公使康悌商谈中国情形时,康悌认为北京政府内部仍有反对宣战的力量,但是这种反力量基本上已经无法构成实质性影响。艾斯敦认为,中国国内支持协约国的力量与政府站在同一阵线,他们与协约国也重新开始了争取对华有利的条件的参战谈判,对德奥宣战的准备已经就绪,宣战不会再拖延。2


日本在此时提出了支持段复出的关键条件,即让汪大燮出任外交总长。汪大燮在数周前作为特使再度遣日,沟通中日之间关于对德宣战一事。本野一郎要求章宗祥致电段祺瑞:日本政府希望以任命汪大燮为外交总长作为组建新内阁的第一步。7月11日,本野一郎告诉艾斯敦,如果段祺瑞能够重新组阁,尤其是如果能让汪成为新内阁的外交总长,则完全可能促成新政府对德宣战。本野一郎表示,此时协约国没有必要在新内阁成立前与段祺瑞讨价还价,以前所谈条件已经可以让反对参战的人感到满意。3


13日,协约国七国驻华公使与段祺瑞会谈,表示协约国政府已经准备好答应中国政府此前所提参战条件,希望中国即刻对德宣战。在此次会谈中,公使们提议,应该立刻任命一位能负责的外交总长,以便推进参战决策。此项提议正与日本所建议的相符合,汪大燮之出任外长是对德宣战的第一步。47月14日,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总理,重组内阁,任命汪大燮出任外交总长。本野一郎听闻汪大燮就任总长“深表满足”,“其第一期望,为速行对德宣战,并与奥绝”[11]40


在最后宣战关头,德国仍在活动国民党和地方军阀能够阻止中国的宣战行为。7月27日,据英国所得消息,德国通过德华银行向孙中山及陆荣廷提供了资金支持。英国外交部指示驻华代理公使艾斯敦,希望其能通过私人方式提请段祺瑞注意南方革命派所筹划的骚乱行动,建议彻底断绝德国在租界尤其是上海支持的反叛活动。5外交部向艾斯敦强调,英方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德国向孙中山和陆荣廷提供了资金,但无法确认孙和陆是如何接受这些资金的。“信息并非来自中国,鉴于信息的准确无误,我们通知了海军情报部,你可以自己决定如何通告段祺瑞”。6天津领事称,德国正与冯国璋谈判,希望冯能够阻止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即使不能阻止至少也要将宣战推迟2个月,德国希望在2个月后德国已经击垮俄国军队。德国为了促使冯国璋帮助德国,向其提供了50万元。7


8月7日,本野一郎往访英国驻日大使格林,称北京政府正准备对德宣战,形势已经很清楚,时机已到。他建议格林,协约国内部应该最终确认所能提供的参战条件。向格林作出上述建议后,本野一郎递给格林一份备忘录。此份备忘录简要叙述了日本政府对于英国此前所提议对华谈判条件的认可,并对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有一个简单评估,认为中国国内政局已经平稳下来。日本政府还得悉,中国政府决定早日对德宣战。为此,日本认为是时候讨论英国所提议的对华条件:1.关税提高至5%,而非增收40%的附加税。鉴于所有的协约国政府都已经同意此点,日本政府亦表示赞成,以便尽快解决此问题。日本政府不再坚持废除棉花出口税。日本政府希望中国能够调整现有的海关税收种类。为了缓解中国的财政危机,日本政府同意在已经提议的1 000万元贷款中先行支付一部分。2.日本政府同意英国所提议的庚子赔款停付5年,停付日期自与中国签订协议起,不付利息。3.至于允许中国军队驻扎在天津周围一条,日本政府坚持3月15日所提议之办法,即提议一个20里范围的限制。日方表示,如果英国政府同意以上所提3点,本野外相将立刻通知驻华公使与英国公使一道向协约国驻北京公使们提出此问题,以求得最后的解决。格林在电文最后称,日本还有一封绝密备忘录,将于明日提交给英方,他收到该绝密备忘录后即转发外交部。1


8月8日格林收到了日方所称的绝密备忘录,并立即将其发给英国外交部。该绝密备忘录首先谈及了中国国内政治形势,认为虽然中国国内秩序目前并未稳定,但自张勋复辟失败后已经改善很多。备忘录指出,段祺瑞和代总统冯国璋之间似乎达成了初步协议,冯国璋批准了对德宣战计划。关于南方政府,尽管革命派领导人发表了终将建立政府的声明,但了解中国的人不认为他们具备此种能力。日本政府不偏向于中国的任何党派和政治势力,希望各派能建成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一个强大的政府符合协约国的利益,但由于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目前必须致力于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府。日本政府认为,新政府不过是北方军人和南方派系相结合的产物,有成功的机会。支持新政府是协约国的利益所在,因为该政府有对德宣战的勇气。备忘录提出,如果英国政府同意日本政府建议,希望英国外交大臣提请美国政府同意上述观点。2


8月11日,距离中国对德宣战前3天,北京政府通报英国外交部,表示对德宣战在即,将在宣战后监管所有德国财产,此项监管措施将适用于公共租界区域。英国外交部指示上海领事馆,中国市政当局会很快前往联系,应尽可能支持中方的举措。电文还指出,一旦对奥匈帝国宣战,上述措施同样适用。38月14日上午10点,北京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后,艾斯敦致电外交部,简要汇报称“今日上午10点,中国对德奥宣战”。4


五、结 语


北京政府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应对之策在于如何确保中国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无论是1914年的中立还是1917年的绝交与宣战,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就全球史研究的视野而言,一战时期的世界,其联系已经非常紧密,中国参战事实上与英法日俄等存在极大的关系。由于日本的反对,中国在1915年11月未能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当一战进行到1917年时,形势有了改变,日本决意改变对华政策。在中日之间,英国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所要求中国者是不要影响到欧洲战局,尤其是不能让德国借力中国;而所要求日本者则是不应继续扩大在华侵略权益,不应触犯英国在华利益。为了达到欧洲战胜德国的目的,英国的远东政策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底线。当美国牵头对德绝交后,英国一方面希望日本能支持中国对德绝交,另一方面亦担心日本借此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英国的担心事实上也是北京政府内部的忧虑所在。日本为了一改3年来在华积极侵略的形象,有意在中国对德绝交问题上与英国保持一致,并支持中国所提的相应条件。


鉴于中日之间因二十一条交涉、帝制交涉等造成的紧张与敌意,在中国绝交问题上,英国甚至有人认为如能有日本号召中国绝交要远比美国的号召更为有力。事实上,在从抗议到绝交的过程中,日本的确是在积极活动,而美国政府则对于芮恩施积极支持中国绝交的行动并不以为然。当中国考虑对德绝交之际,英国内部经过多方权衡,认为中国对德绝交利大于弊,决定正式支持中国对德绝交。英国等协约国事实上将中国的对德绝交与宣战是联系在一起考虑的,认为绝交之后必然宣战,而中国则之所以要分两步走,有担心的理由。一般均认为,绝交之后必然是宣战,在讨论对德宣战能给予中国以何种形式的补偿之时,中国内部所争论的其实是是否宣战,而非参战所得。英日等国深悉此点,正因如此,協约国内部在对华补偿上限于某些细节条款的争论,未再提出大的让步。至于中国所希望的收回山东等更为宏大的目标,没有进入讨论的范围。与以往认识不同的是,英国对于1916年2月与日本所商定之密约,存在解释上的差异,英国此时并不愿在处理所谓的德国在华权益上过分迁就日本,而是有自身的考虑。


在北京政府走向宣战的道路上,俄国爆发了革命,沙皇俄国退出历史舞台,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反对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俄国革命影响到了协约国对中国能否参战的评估,担心中国会改变态度。在协约国劝说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的过程中,中国内部对于如何参战除了所要求的补偿条件之外,还有一个是否加入协约国参战的问题,有一部分力量支持随美参战,而非加入协约国参战,这种参战方式的差异为英国所瞩目,并影响了英日对于中国补偿条件的态度。在英日等全力敦促中国对德宣战时,美国为了购买南美各国的驱逐舰,曾希望英国不要敦促中国过快参战。美国在中国宣战过程中为什么会持消极态度,或者说,为何通常认为黎元洪反对段祺瑞是受到了美国的支持?透过英方外交档案,可以有一个不同角度的解释。


在日本参战借款的支持下,段祺瑞虽被免职,但很快复出。段祺瑞在马厂誓师后,日本要求在新组内阁时须任命汪大燮为外交总长,以此作为中国对德宣战的保证,这也是日本支持段再度出任总理的前提条件之一。汪大燮之出任外交总长实出自日本之压力,日本对中国内政之干涉被中国参战的声浪所掩盖。重新出任总理的段祺瑞终于决定对德宣战,同时也开启了武力统一南方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侯中军.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 汪朝光.北京政治的常态和异态——关于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7(3):51-65.


[3] 外交部为对德绝交处理有关事务之答复(1917年3月15日)[C]//张黎辉.北洋军阀史料 黎元洪  卷 8.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4] 佚名.中德绝交始末及其利害(1917年3月18日)[C]//章伯锋,孙彩霞.北洋军阀 1912—1928 第3卷 皖系军阀与日本.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5] 1917年驻美公使顾维钧电[C]//章伯锋,孙彩霞.北洋军阀 1912—1928 第3卷 皖系军阀与日本.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6] 参战案与北方政局[C]//章伯锋,孙彩霞.北洋军阀 1912—1928 第3卷 皖系军阀与日本.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7] 林公使致本野外务大臣电(1917年5月9日)[C]//章伯锋,孙彩霞.北洋军阀 1912—1928 第3卷 皖系军阀与日本.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8] 黎元洪电召张勋来京(1917年6月1日)[C]//章伯锋,孙彩霞.北洋军阀 1912—1928 第3卷 皖系军阀与日本.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9] 国务卿致驻华公使芮恩施电(1917年6月4日下午3时)[C]//章伯锋,孙彩霞. 北洋军阀 1912—1928 第3卷 皖系军阀与日本.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10] 本野外务大臣致驻华公使、各领事(包括香港)、广东都督电(1917年6月4日)[C]//章伯锋,孙彩霞.北洋军阀 1912—1928 第3卷 皖系军阀与日本.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11] 章宗祥.东京之三年[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 1979年第1期 总38号.北京:中华书局,1979.


    进入专题: 一战   对德宣战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14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