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治平:困卦:儒家君子的处困、解困之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6 次 更新时间:2021-10-12 12:24:19

进入专题: 困卦   君子   易学   儒家  

余治平  

  

   在语用学上,“困”的字面含义有窘迫、受窘、急难、被包围,常指一种窘迫、危难的状态与处境,精神压抑不舒展,人不得志。而在儒学语境中,如何对待穷困,如何“过紧日子”,则可以分别出君子、小人所作所为之差异,检验出君子、小人的德性高低。《周易》之第四十七卦《困卦》,坎下兑上,专门讲述君子陷入“为道之困”与“为身之困”[1]373,借助于独特的卦爻符号系统和经传话语解释系统,仔细描绘了君子受困、处困的各种样态,并认真探讨了解困、济困、出困的方法路径。困难,往往就是因为困而难。朱熹说过:“《困卦》难理会,不可晓。”其又言:“《困》是个极不好底卦,所以《卦辞》也做得如此难晓。”[2]1654人越是处于困中,越应该知困、晓困、懂困,而不是忌讳回避,不敢直面困境。所以,读懂困卦并释放出其中所蕴藏的普遍效用便显得尤为必须和十分重要。前人解《困卦》,或偏于义理,或限于象数,多不讲卦变、爻变,而本文则尝试融合象、数、义、理、辞、思等多种诠释进路,剖析与透视卦变、爻变之机枢要害,以通达困卦之道体大本。

   一、“困”之诸义:“尚口乃穷”,“枯涸无水”

   明儒来知德说:“困者,穷困也。”这里,穷、困互解,穷就是困,困就是穷,穷、困一如。但今人把“穷困”等同于“贫”,却是对上古汉语的一个误解。其实,贫未必就穷困,穷困也未必就贫。困卦中的“困”,应该指穷厄委顿,道穷力竭,志意堵塞,施展不开,无法通达。那么,困怎么会没有力气了呢?从卦序次第上看,《序卦》曰:“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卦紧接着升卦之后,升是自下而上,需要用力,但如果上进不已,缺少休整、喘息、调节的空档,则势必气力疲惫,使身心陷入困乏的状态。而从卦象上看,“水居泽中,枯涸无水”,泽中本该有水,可现在却干枯无水,于是便呈现为困乏、不济之象。而从爻象上看,“六爻皆为阴所掩,小人之掩君子,穷困之象也”[3]216。阳爻陷入阴爻,“卦三阴三阳,一阳在内,两阳在外,而皆为阴所包,亦有被困之象。《易》以阳为重,明君子之道也。阳困即君子之穷,为其被群小所窘而不克展其用,故曰‘困’”[4]521。阴爻围剿阳爻,小人陷害君子,则为困局。困是对君子而言的。《易》也只帮君子解困,而不为小人服务。

   困卦的卦辞为:“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来知德指出:“此卦辞乃圣人教人处困之道也。言当困之时,占者处此必能自亨其道,则得其正矣。”既然会遭遇到“困”,就得想方设法解困、出困,于是便有了只对君子有效的所谓“处困之道”。因为每当陷入困局,唯有那些具备坚强毅力和高超人格的君子(“大人”),才能够免除祸害,“自亨其道”,并最终“得其正”,转困为通,变困于达,因为也唯有他们“有学有守”“操持已定”。而意志薄弱、缺乏控制力的小人,则一定是做不到的。

   然而,如果“不能实践躬行”,不勉力而行,尚未“自亨其道”,而只在口头上呼喊走出困境,仅仅“以言求免”,结果只能是“其困人必不信而益困矣”。陷入困局之中的君子,遭遇“处坎之险”,必须借助于自己的德性功夫才能够解困、济困、出困,靠行动而不靠嘴皮,不可“尚兑之口”。而追求其爻象根源,来知德以为:“二五刚中,大人之象。兑为口,有言之象。坎为耳痛,耳不能听,有言不信之象。”所以,《彖辞》曰“尚口乃穷”,也是强调提高言语修养方面的德性工夫对于君子解困、出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

   坎下兑上的卦体结构为什么导致困局?《易经证释》宗主附注指出:“困以兑合坎,内险而外悦。有如小人口蜜腹剑,心与行违,言与思戾,谓己为智,而利人之愚,处物以欺,而希人之蔽,是谓之困。”[4]525这样的卦体结构恰恰是对小人如何围困、陷害君子的描述,但困人者终自困,是不得好结果的。而按照来知德的解释:“坎刚为兑柔所掩,九二为二阴所掩,四五为上六所掩,此困之所由名也。”下坎刚,上兑柔,以柔压刚,刚屈于下,处于逆势1。九二一阳,乘阴承阴,上下皆阴。九四、九五虽然阳,但却为上六所凌,无法舒展伸张,不陷入困顿才怪。来知德举例:“兑之掩坎,上六之掩四、五者,小人在上位也,如绛灌之掩贾谊,公孙弘之掩董仲舒是也。”小人得志,横行朝廷,而忠良则举步维艰。正人君子不能及时清洗掉身边的小人,必然是自己遭罪。正人君子并非能力有限,本事不如奸佞小人,而往往都是因为他们不忍心、不屑于去做奸佞小人所做的那些勾当。

   “困,德之辨”:考验出君子、小人。《易传·系辞下》:“困,德之辨也。”郑玄注曰:“辨,别也。”王弼注曰:“困而益明。”辨,是人心智力的一种分析、评判能力。君子处困,首先需要智力支撑,以保证思路清晰,不犯糊涂。如何面对困顿的现实,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与处理方法,无疑是对人们智商能力和德性品格的一次考验,君子、小人于此分野。孔颖达《周易正义》曰:“若遭困之时,守操不移,德乃可分辨也。”[5]313虽身陷困局,却能恪守节操,而且毫不动摇,意志坚定,这才是君子应该具有的德性品格。刘宝楠指出:“遭困之时,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德,于是别也。”[6]611君子在困境中首先应该识别善恶是非与忠奸对错,进而能够捍卫并坚守仁道正义,但小人在困境中则最容易放任性情,颠倒是非、混淆善恶,而做出损害自己德性品格的事情来,这就是做人的差距。“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中,为什么必须要有“智”之一常,其实就是在强调理性判断力在积德行善过程中能够发挥确保方向不偏的重要作用。

   水在泽下:苟无存留,其困立至。《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泽无水,来源于困之卦象。“坎在兑下,兑在坎外,水与泽相睽,乃成泽中无水之象”,卦体决定卦象,水在泽下,意味着泽中已经干枯。因为“水性润下,在泽之下,势必流渗以涸”,假如是坎上兑下的卦体,水泽节卦,则无疑可“亨”,则反而要求“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7]363。困卦“以内外言,外有泽而水在下,明非泽中之水,则将泛滥以尽,故曰‘无水’”,下坎的水已经不在泽中,则说明泽已决口,泽中之水全都泛滥、流泄、渗透到下面来了,自己也干涸、枯竭了,已经陷入一种困穷、无能为力的状态了。这个时候,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了,“水易流,宜自节约耳”。于是,一种“经济之道”“民生之原”便随即产生了。

   原本“泽以水用”,而现在一旦没了水,一大堆问题就来了。“无水是不克充其用”,那么,“比于困穷之时,物不得展其技,人不得展其才”,物与人都不在正常状态,这就是一种困,即有难处,遇到似乎过不去的坎儿了。“水之在泽下,如物之储以备用,如财之贮以供时需”,泽下藏水,似乎又可以理解为一种积累,是一种战略储备,构成帝国政权稳固、军事安全之一种必须。“今无储贮,岂非穷乎!穷则困矣”,泽上无水,即无储备,必将威胁天下秩序和民生日用。“人生必赖物以为生,必利用财物以为用,必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必节留有余以防将来之不足。此经济之道,民生之原。苟无存留,其困立至。”[4]535-536在古今各家对困卦的诠释中,唯独《易经证释》一书能够把泽水卦体理解成一种“经济之道”和“民生之原”。但这里的“经济”绝非现代人所谓“经济学”之“经济”,毋宁是“经世济民”之“经济”。这样,困卦的发生与解读,还应该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内容的宏大叙事,因为其涉及给养天下和维持民生的问题,值得挖掘,不容小觑!

   二、“致命遂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这里的“致命遂志”,尚有争议,主要有两解。

   一是乐知天命说。来知德说:“险以说,卦德也。困而不失其所亨者,人事也。处险而能说,则是在困穷艰险之中而能乐天知命矣。”他以“心”解“所”,径直把《彖辞》中的“所”字训读为“此心”“此道”。向内而求,以心解困,而不是向外寻觅,更不会以钱粮财富解困,这是明儒在心学时代解读《周易》所发现的一条路径,或可谓之“心学易”。来知德说:“身虽困,此心不愧不怍,心则亨也。时虽困,此道不加不损,道则亨也。”一个人,尽管处境艰难,但他如果内心没有任何歉疚,对得起天地人鬼神,那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如果他运气不好,但还能够守护仁道正义,不使之受到威胁和挑战,那么,仁道正义就会完好无损。人受点困,也就罢了,只要不伤害“心”、不遮蔽“道”就行,这是君子身陷窘境处理事务最基本的准绳和原则,不可动摇。“不于其身于其心,不于其时于其道,如羑里演《易》,陈蔡弦歌,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是也。”[3]217人要是能够在困穷艰险中,乐知天命,释放抑郁,调整心态,甚至还可以进行适度的自我放逐、自我放松,才不至于让鲜活的生命被暂时周遭的压力所吞噬。

   二是豁出性命说。面对泽上无水的困境,君子的态度是积极有为,奋力拼搏,杀出重围。孔颖达疏曰:“君子之人,守道而死,虽遭困厄之世,期于致命丧身,必当遂其高志,不屈挠而移改也,故曰‘致命遂志’也。”[5]195世道混乱,当黑坏恶势力威胁了王道正义,君子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应当挺身而出,他即使偿付了生命的代价,也要予以全力守护与誓死捍卫。而屈服、投降、媾和、偷安,则都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不以物欲而动其心,不以利害而易其操守”,“不为时势易其节也”[4]541,乃君子之当然所为,义无反顾。仁道的理想,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正义的旗帜,什么时候都不能倒,他们比个体的生命都还重要,比小我、个体的价值更宝贵。

   北宋程颐在解释“君子以致命遂志”一句的时候,强调了“知命”的重要性:“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君子为人坦荡,做事有原则,原本是不应该陷入困顿尴尬的境地的,但即便他谨小慎微地加于防范和杜绝,却仍然避免不了眼前的苦难挫折,那么,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了。这个时候,君子就必须接受命运的安排,认命、知命,直面现实,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期早日结束危厄。君子的应对办法是:“推致其命,以随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8]420因为认命、知命而能够进一步了解命运的今后走向,晓得“命之当然”,顺应变化,安顿自心,适时、因地而有所为,以图全面堵塞各种祸患再次发生的可能。心意萌动皆不为眼前的困顿危厄所左右,而只愿意为仁道正义所倾注和付出。

   来知德在解释《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时指出:“泽所以潴水。泽无水,是水下漏而上枯矣,困之象也。”潴,指水停聚之处。《周礼·地官·稻人》:“以潴畜水。”[9]1188潴,或刻为猪。水行至此,停留聚集,不得不建造堤防工事,以免危害农田庄稼。泽,原本应该储水蓄水,现在却水在泽下,来知德以为是水漏下去了而导致上卦枯竭干涸,形成“万物皆困”的局面[5]195,完全是一副窘迫危难的表象。“致”,指到达、求得。人要知命,才能达命。茫茫人海中,只有那些认识命运基本走向的人,只有那些了解命运规律的人,才能够通达天命的归宿,掌握自己的命运。“命存乎天,志存乎我”,命是上天赐给的,是一种既定的存在者,不可人为后天干预,但人活着还有一颗属于主体自我的心,存心立志而改变上天的馈赠,用主体的自觉修为去改造我们的自然禀赋,进而使人生轨迹最大程度地遵循我们自己的自由意志。在来知德看来,“不有其命,送命于天,惟遂我之志,成就一个是也”。尽管命运所赐一般,甚至还布满坎坷和曲折,但因为自己的积极努力与孜孜矻矻善行,却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维护了仁道正义,这才是“致命遂志”的真意。在这里,个体的决定作用、人性主观的改造功能已经被极大地彰显出来。

来知德要求,“患难之来,论是非不论利害,论轻重不论死生”,这是根本原则,即在困顿危厄面前,必须讲究是非、轻重,而不能计较厉害、生死。道义准绳不可能放弃,唯有道义才是最为紧要的事情,其余一切皆可放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幸而此身存,(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困卦   君子   易学   儒家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8993.html

1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