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
(周易 易经)
微信扫码订阅 推送实时更新
易学为专门研究《易经》之学,是在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研究万事万物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学问。《易经》为六经之首,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系统、最厚重的典籍,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文文化的基础,被誉为“大道之源”。易学分为儒家易、筮术易,按方法论又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易学的主要奠基人为伏羲、舜帝、周文王与孔子。
最新文章
- 张向朋:王阳明与《周易》2023-03-13
- 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绪论2023-03-04
- 黄玉顺:《易经》“天”“帝”超越意义的诠释2023-02-16
- 姜海军:和而不同:邵雍、程颐的易学诠释及思想之比较2023-01-25
- 李晓明:唐诗中的《易》及其他2023-01-25
- 胡海忠:应位·有无·心迹——论《周易正义》对玄学的转化2023-01-17
- 干春松:“感而遂通”:交感、感动与教化——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切2022-12-29
- 董治安:孔子学《易》与传《易》2022-12-27
- 王充闾:满眼生机转化钧:《周易》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2022-12-22
- 董治安:孔子与十翼2022-12-21
- 张涛:关于《周易》学派归属问题的新认识2022-12-19
- 王充闾:生生之谓易:《周易》的三重奥义2022-12-19
- 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2022-12-14
- 朱汉民:玄学、理学的《周易》诠释与儒学的义理建构2022-12-12
- 朱汉民 曾小明:程颐《易》学中的卦才论2022-12-12
- 朱汉民:王弼的义理易学2022-12-12
- 李虎群:《易》的本体、工夫和境界——马一浮的易学建构及其价值2022-12-11
- 廖名春:《易传》的形成和特质2022-12-08
- 丁四新:从帛书《易传》看孔子解《易》的原则2022-12-01
- 程建功:《易·大象》语言表达方式探微2022-12-01
- 张丰乾:《周易》之卦序及其义蕴2022-11-26
- 连劭名:《周易》中的言2022-11-26
- 苏杭:易简与体用——以“易简”诠释的思想变迁为中心2022-11-25
- 林忠军:儒家易学传承、创新和重建及其现实意义——以《易传》为视角2022-11-21
- 廖名春:《周易》探索:作者及其所记录的周人故事2022-11-20
- 余敦康:《周易》的核心思想2022-11-19
- 张善文:《周易》学说的流传经过了几个阶段2022-11-13
- 胡彦:返本归元:《周易》研究的四个维度与未来方向2022-11-11
- 乐晓旭:《周易》经传超越观念的轴心转向2022-11-03
- 张善文:研究《周易》应当掌握哪些主要方法2022-11-03
- 朱伯崑:《周易》研究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2022-10-26
- 张善文: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何意义2022-10-13
- 任蜜林:“《易》为之原”与“天人之道”——刘歆易学思想新论2022-10-09
- 温海明:文与悟:“良知即是易”的意本论解读2022-09-28
- 廖名春:《系辞传》论《易经》的基本原理2022-09-10
- 汪高鑫:易学视域下的欧阳修史学思想2022-08-30
- 黄玉顺:情本易学——《周易》的“情感儒学”诠释2022-08-06
- 余敦康:《周易》的性质2022-07-19
- 张善文:周易的性质2022-07-19
- 陈明:从原始宗教到人文宗教:《易经》到《易传》的文化转进述论2022-07-18
- 刘大钧:《周易》修养智慧之精义2022-06-25
- 张其成:《易经》百姓日用而不知2022-06-04
- 蒙培元:伏羲与周易文化 2022-05-21
- 赵法生:《易传》刚柔思想的形成与易学诠释典范的转移2022-05-20
- 连劭名:论《周易》中的“德”2022-05-15
- 蒙培元:浅谈范仲淹的易学思想2022-05-12
- 蒙培元:略谈《易经》的思维方式2022-05-12
- 蒙培元:《易经》的整体主体思维2022-05-12
- 蒙培元:周易的天人哲学2022-05-12
- 蒙培元:周易哲学告诉我们的人生道路——《周易人生智慧丛书》序2022-05-11
- 蒙培元:“天人合一”说的发生及发展——《周易》2022-04-30
- 苏永利:从六十四卦排序看不同的易学思想2022-04-08
- 郑万耕:《易传》价值观念述略2022-04-07
- 蒙培元: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2022-04-03
- 蔡方鹿:程颐易学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2022-03-21
- 王新春:朱熹的《周易》观2022-03-21
- 王新春:易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2022-03-20
- 杨庆中:《周易》的生命智慧是“乐天知命”2022-03-20
- 姜广辉:《易经》:从“鬼谋”到“人谋”2022-03-20
- 盛邦和:蜥蜴、潜龙、《易》及变易之道——从《周易》的书名说起2022-03-11
- 王博:易象的空间——以《易传》为中心2022-01-30
- 盛邦和:《周易》不是算命书与《革》卦分析2022-01-27
- 赵中国:易学哲学视域中“神”的诸种诠释2022-01-08
- 张立文:《周易》与中国文化之“根”2022-01-02
- 王新野:《庸》《孟》与《易传》2022-01-02
- 陈居渊:《周易》与《孝经》的自然融通2021-12-18
- 刘大钧:《周易》浅说2021-12-11
- 梅珍生 卢祥运:世界性与本真性:贲卦的存在论诠释2021-12-08
- 盛邦和:二进制中国发明权辩识——《易经》二进制发明及莱布尼茨对发明2021-12-03
- 焦德明:“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中的诠释2021-12-02
- 唐纪宇:不已、生生与对待 ——《程氏易传》中的天道观2021-11-27
- 刘彬:易简·变易·不易——《易》之三义哲学刍议2021-11-26
- 何俊:还理于《象》 ——叶适易学的破与立2021-11-19
- 陈居渊:“易象”新说——兼论《周易》原有《象经》问题2021-11-12
- 胡海忠:论《周易正义》上下篇之差异2021-11-09
- 王剑: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2021-10-27
- 盛邦和:《周易》“数”字之谜与数字时代的思考2021-10-21
- 余治平:困卦:儒家君子的处困、解困之道2021-10-12
- 张乾元:《周易》的两种最基本的美学理念2021-10-12
- 李延仓:《老子》与《易》道关系检讨2021-10-06
- 龚鹏程:初见《易》2021-10-05
- 刘大钧:《左传》《国语》筮例解析2021-09-27
- 李振纲:从《易》“数”看原始思维的哲学突破2021-09-27
- 杨庆中: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易学研究2021-09-10
- 张沛:《周易》象辞关系的独特识见——论焦循易学的象辞观2021-08-21
- 彭富春:《周易》的奥义2021-08-18
- 林晓平:先秦史官与《周易》2021-08-18
- 李存山:从“两仪”释“太极”2021-08-14
- 刘玉平: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2021-08-14
- 孙熙国:周易古经与先秦诸子2021-08-07
- 范立舟:《周易》与阳明心学2021-08-07
- 王昌乐:从《论语》看孔子与《易》之关系2021-08-04
- 姜喜任:《周易》中的节约思想2021-07-16
- 李震:从卦变到成卦 ——李之才、邵雍易学再认识2021-07-07
-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2021-07-02
- 杨新铎:生生之易:《易经》生态伦理智慧与生态文明2021-06-27
- 黄玉顺:《周易》与现象学对于哲学重建的意义2021-06-25
- 李学勤:孔子是易学的真正开创者2021-06-10
- 陈来: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2021-05-20
- 林忠军:孔子儒学视域中的筮占观2021-05-20
- 王博:卦爻辞的弹性2021-04-25
- 林忠军:周敦颐《太极图》易学发微2021-04-20
- 李零:《易经》可用于占卜,更是一种自然哲学2021-04-12
- 陈恩林 郭守信:关于《周易》“大衍之数”的问题2021-04-07
- 张其成:从《周易》看君子人格两大特征2021-03-13
- 张继刚:《周易》美学与象思维2021-03-13
- 林忠军: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2021-03-12
- 梅珍生:解蔽与启蒙:蒙卦的存在论诠释2021-03-12
- 赵建永:黄老易学与道教关系研究的肇基——以汤用彤陈寅恪论历数为中心2021-01-28
- 代玉民:论胡适对孔子易学的逻辑建构——从正名方法的角度看2021-01-28
- 张克宾:智旭以禅解《易》理路刍议2021-01-23
- 黄玉顺:神圣超越的哲学重建——《周易》与现象学的启示2020-10-25
- 赵中国:易学哲学视域中“神”的诸种诠释2020-10-21
- 张文智:《周易》哲学视野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兼论“内圣开出新外2020-08-31
- 汪高鑫:《周易》与中国古代史学的通变精神2020-08-30
- 刘震:从史巫之士到易儒合流——“易家”思想的演进路径2020-08-21
- 杨艳香 翟奎凤:早期“神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兼谈“《易》以神化2020-06-30
- 徐山:《周易》爻辞的“君子”人格精神2020-01-16
- 龚鹏程:《周易正义》是个漂亮的思想实验室2019-11-11
- 余敦康:《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2019-07-21
- 余敦康:乾卦第一2019-07-19
- 赵建永:读《易》见天心 : 治易述要2019-07-17
- 陈明:从原始宗教到人文宗教——《易经》到《易传》的文化转进述论2019-06-25
- 陈来:《周易》中的变革思想2019-06-09
- 张春香:论易学思维的生成本质2019-03-19
- 刘彬:子思与《易》关系新证2019-02-22
- 王培峰:《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及其成因2019-02-19
- 李学勤:《周易》与中国文化2019-01-14
- 赵清文:论焦循易学中的经权观2018-12-30
- 杨虎:论《周易》大传的本体论建构2018-10-08
- 刘大钧:20世纪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2018-09-22
- 赵晨:侨易学在全球化研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2018-08-14
- 刘大钧:汤一介哲学思想与易学诠释申述2018-06-29
- 钱继磊:试论易经与先秦法家思想的渊源关系2018-04-25
- 杨虎:论易学哲学的现代转型2017-09-02
- 余敦康:中国智慧在《周易》,《周易》智慧在和谐2017-07-15
- 谭德贵:道教易学命运观的现代性反思2016-06-06
- 黄玉顺:论《周易》的“易理”与“数理”2016-04-13
- 傅道彬:《屯》卦考2016-02-21
- 傅道彬:《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2016-02-21
- 傅道彬:《周易》爻辞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2016-02-21
- 傅道彬:《周易》与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2016-02-20
- 徐山:否定之否定:《周易》“乾”、“坤”两卦爻辞的结局2016-01-31
- 朱自清:《周易》第二2015-11-16
- 郭萍:《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当代重建的启示2015-10-18
- 黄黎星:《周易》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影响2015-05-05
- 傅璇琮:传统研究与当代意识2015-03-07
- 张其成:国学是中国人的心灵家园2014-10-10
- 沈喜阳:周易集句·君子之道2014-09-15
-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2014-06-23
- 黄玉顺:易学对于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意义2014-06-02
- 方朝辉:文化心理学与《周易》宇宙观2013-05-25
- 李零:漫谈周易与革命2013-02-13
- 刘云枫:《易经》价值的逻辑证明2012-11-04
- 刘云枫:《易经》与皇帝的新衣2012-11-04
- 李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自序2012-06-27
- 方朝晖:“人观”与宇宙观,形上学与Metaphysics:从文化心2012-02-15
- 南怀瑾:五行思想的起源2011-07-25
- 孙铁骑:易理之中的生命损益之道2011-06-11
- 吴国源:《需》卦九二爻辞“小”义新解2011-02-22
- 唐逸:“国学”短少什么 2009-09-16
- 白奚 孙希国:《周易古经》与诸子文学——兼评当前的“周易热”2009-05-26
- 王风:刘歆与《周易》最高经典地位的确立2008-09-20
- 王风:朱熹新道统说之形成及其与易学之关系2008-07-15
- 王风:朱子怎样读《周易》2008-07-14
- 王树人:象思维”视野下的“易道”2007-05-18
- 陈来: 痛悼易学哲学研究大师朱伯崑先生2007-05-08
- 余敦康:中国智慧在《周易》《周易》智慧在和谐2006-09-05
- 陈明:原始思维与传统文化——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易经》的尝试2005-08-27
- 黄玉顺:《周易》及其哲学——《周易人生智慧》丛书“主编闲话”2005-08-04
- 黄玉顺:《易经》古歌的发现和开掘2005-08-01
-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2004-11-20
- 汪学群:清初的官方易学200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