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挺:延安风土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22 次 更新时间:2021-09-10 12:52:09

进入专题: 延安   民俗  

劲挺  

  

   序   言

  

   张紫晨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读到了这部《延安风土记》的稿本。书中亲切流畅的文笔,首先吸引了我。作者所用心描写的延安各项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更使我这个民俗学工作者爱不释手。我在轻松之中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获得了很大的快慰。

  

   本书作者劲挺是在地区工作多年的群众文化干部。我和他并没有见过面,是钟敬文先生把我和作者联系在一起的。这本“风土记”原来曾经排印过,经修订补充以后,将公开问世。作者希望我能为之写序,我读稿之后,也觉得有话可说,便应承下来了。

  

   首先,我感到这本风土记,不是普普通通的述作,而是一本富有鲜明特色的风土记。撰写者在充分了解延安地区风俗的基础上,避开了那些与其他地区有共性的风俗,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了延安地区突出的民俗事象上。他从家宅、迎亲、抢亲、年节、游艺、庙会、花会、集市贸易以及生产、饮食、礼仪、狩猎等丰富的民俗中选取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方面加以记述,如迎新娘中,坐在轿里的新娘,身穿旧羊皮祆,怀抱压轿娃,脸上不是擦脂粉,而是抹上黑锅烟。如抢亲中主要是抢寡妇,而且抢亲遇人忌说真话,要打哑谜;如正月十六日晚,村中举行跳火塘活动二月二日晚要列队举火把进山,将火把堆在一起燃烧,浇上米汤,然后偃旗息鼓,鸦雀无声地回村。还有定亲庙会,男女一起角力,老人临终前要看看天等,都具有不同的特色。书中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世界,因而其价值和意义也就不同一般了。

  

   其次,这本风土记,不是单纯平面地记述,而是采取了立体的描述方法,把民俗放在具体生活环境中,作为人民生活中的有机部分来描述。因而生活是活生生的,民俗也是活生生的。如修窑洞、办喜事、过旧年、闹社火、戏秋千、打连枷、搭平和、闹房、踩场等,都与延安农村的整个生活情景联系在一起,民俗在人民生活中是怎样存在和进行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书中都作为活的传承来描述。民俗本来存在于生活中,离开具体的生活,民俗就很难得到生动的表现。书中的这个写法,不仅使人看到活生生的民俗,而且也生动地传达出延安人民朴素的思想品格和生活风貌,对于理解民俗事象是大有好处的。

  

   第三,除本书写法上的特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所记述的民俗大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荡秋千、孩子到十二岁要过铡刀床、献场糕时要祭天地、男女进行角力比赛、猎俗中的敬狗及惩山神爷等,都在我国民俗史上有重要价值。

  

   下面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荡秋千的习俗并不是延安地区所独特有。南方民族有,东北朝鲜族也有,而且从技巧上看,又以朝鲜族为最高。但从历史上看,西北地区荡秋千却是最早的。据《古今艺术图》载:“秋千,北方山戎之戏。……齐桓公伐山戎还,始传中国。”汉唐时期,秋千依然是以西北陕西为最活跃,不仅遍于民间,而且从民间流入宫廷。从汉武帝到唐玄宗都在宫廷设过秋千,称为“半仙之戏”或“秋千之乐”。今《延安风土记》又记下了这个风俗及其荡法,其价值就十分明显。它说明两千多年来,秋千之戏,在西北地区一述直传承着,这就为探讨它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可究我靠的资料。

  

   清凉山庙会为十二岁以下儿童设关,凡适龄儿童都要到这里过关,也很富有研究价值。关卡为立于刀床上的一把铡刀。过关卡的少年,抱一只老公鸡到关卡前,过关时腰里系上一根草绳,先把公鸡抛过铡刀床,然后俯身爬过铡刀。旁边有阴阳先生念咒,掌刀人喊礼:“过去了!”铡刀落下,铡去草绳一节。少年长过十二岁,还要回一次关。从此表示进入成人阶段。这个习俗实际上就是一种古代冠礼的遗留。过铡刀关,看起来很惊险,带有古代民俗的原始色彩,但却是对即将成人的孩子的一种胆识的锻炼和考验。有人念咒,有人掌关,超过十二岁还要回关,都表明这种仪式是严肃的。过完关,孩子还要得到个鸡蛋,更表示礼仪的圆满。它具备一整套的习俗惯例。所不同的是在庙会上进行,而不是在家庭或家族中进行。它由家庭或家族转向社会,而且失去原来的意义。演变成为孩子禳灾去难,平安成人的一种新禳性活动,因此,这个习俗的记述,就不单单是一个有趣的民俗现象,而是为研究我国冠礼的演变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献场糕是延安人民秋收轧场时开场的一种古老的习俗。主要是由送饭的婆姨把当地富有地方风味的食品油糕在开场时送上场来,因而称献场糕。但是这种献场糕并不是普通的饭食,食用这种糕要先在场上腾出一块地方,摆上其它吃食,在谷堆前插上香,烧黄表纸,放鞭炮,祭五谷神,之后,还要把这种糕往天上扔一块,往地下扔一块,祭天祭地,然后人们才能正式开始吃。这样,这个献场糕就包含着许多与农事生产有关的祭祀内容。五谷神,即古代的稷神,它是天地神,同时又是各类作物的综合神,即民间的五谷神。人们在过去自然经济条件下,相信“稷降以百谷”之说,求天地庇佑,便成为一种古老的祀俗。这种祭天祭地的习俗,反映着天地赐予丰收的原始认识与思想。因此,丰收时刻,首先要对天地表示祭祀,延安人民把它长期保持下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祭社稷神的思想。延安猎俗也很有价值。其中有两点很可注意:一点是惩山神,一点是敬重猎狗。惩山神是在行猎不收牲(无收获)时的一种对付山神爷的习俗。一般把木刻的山神爷(猎人随身带的小木人)吊在树上用木棍抽打。打完后,再跪下洒酒,进行祭祀和祈祷。这种方法,是先惩后敬,惩敬结合,猎人用这种办法企图改变不收牲的情况,以便获得丰收。打不到猎物,对山神爷给个惩罚,带有原始巫术的因素,人们十分相信惩木人可以奏效。它和敬山神形成一种矛盾,似乎不可理解。然而细细考察,征服与祈求,惩罚与祭祀,常常是统一的,是人们对付自然力的两种手段,是为着一个统一的目标服务的。但是在打猎时惩山神爷,却并不是各地猎俗都有的。“风土记”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情况,它对民俗心理的研究是个极好的资料。

  

   狩猎时敬狗,在延安习俗中表现为:一、对狗不能称狗,称“皮娃子”,或者用猎人的名子称它。二、分配猎物时,猎狗与猎人共同参加分配。猎手分多少,猎狗也要分多少。三、在狩猎中风哨的狗(放风看守的)与扯哨的狗(参加撕咬的)还要分给它心与肝肺,一般的也要给肚肠。这种敬狗的习俗,比鄂伦春人猎俗中的表现还要胜一筹。在鄂伦春人中,只是煮熟猎物后要先给猎狗一块,然后人才能动手吃。猎狗并不和人平均分配猎物。这种敬狗习俗大约是起于人类狩猎能力比较低下的时期,那时猎狗所起的作用要比人大。及至后世的狩猎,猎狗依然有其重要地位。猎狗的嗅觉可以帮助人找到獾狐,猎狗的捷敏可以追逐野兽,而它的勇敢善噬,又可以和野兽搏斗。因此它要比一般看家的狗受敬重得多,对猎狗进行论功行赏,把它看作狩猎队的成员,固然是狩猎生产的直接需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劳动者的可贵的思想素质。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对于狗,人们也决不亏待它,决不贪功和更不因为它是动物就占它的便宜。有人说,延安猎人敬狗是与“犬戎”的犬字有关,因为西北地区正是古犬戎之地,此说值得研究。《左传》有骊戎”之称,所谓“晋伐骊戎”即是庄公二十八年的事。般认为骊戎、西戎之别,在骊山也”者(韦昭解),或“骊戎在京兆新丰县”(杜佑注),皆为秦地。但据顾额刚先生考证,骊戎不在骊山,而在山西南部,属于析域、王屋之间,但西戎却与秦有密切关系,据历史记载,秦是灭了西戎而兴国的。戎王居丰,离周之镐都二十五里。后皆为秦地。秦襄公伐戎,又把现在的陕、甘境内的戎人并合。由此可知,陕西延安地区既是古秦地,也是古戎地之一。至于西戎,在后世往往指映、甘之西部,西戎有犬或之称,《山海经》为犬中即有“弄明生白犬,白犬有二牝牡戎”的记载。这或许和原始图腾有关。此地区猎俗敬犬,不能完全排除这个历史观念的影响。但生产需要上的因素及当地人民质朴思想的因素却是不能忽视的。民俗的形成与古史的关系固然不可轻视,与人民的生活生产的关系尤其不可轻视。

  

   其它如重视妇女地位的习俗也很有价值。这点,在“风土记”中有很多反映。比较重要的有三点:第一,比姑娘的习俗,即在集市贸易上,青年姑娘站在人群中心的高处(或店铺台阶等处)任凭过路行人、赶集的男女老少详看。第二,在角力比赛中,女人可以和男人一起当众角力,有时还要把男的比输。第三,当地所奉灶君为红衣妇人,是灶王娘娘,女性神,而不是灶王爷。这三点的共同表现,都是突出地显示了妇女的力量肯定了妇女的地位。妇女不仅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出头露面,而且可以和男人比高下,还要以司灶之神受人供俸。这种习俗表现,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是不可多得的。从这里可以看到陕地古戎之民风。史籍告诉我们:古戎地,以至后来的秦楚之地,女子从来不是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而且常常与男人一起服军役和劳役。《诗经·秦风》中妇女的形象,就有一股健朗之气。所以习俗中才有这样的表现。这些习俗,对于研究西北地区人民的气质和风尚,自然也是很有价值的材料了。

  

   总之,这本《延安风土记》,实为一本很好的民俗读物,读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方面,都能得到启示和收获。它虽然不是严格的风俗志,但是它的价值是不可轻估的。现在西北大学出版社要将它出版,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出版社能热心这方面的出版。

  

   以上杂感,权当作序。有不妥处,多请作者与读者指正。

  

   1985年12月于北京

  

   家  宅

  

   假如你没到过延安,很难想象出延安农民的家宅是什么样儿。

  

   延安人的家宅很是特别呢!在那山山相连,沟沟相通的地方,举头望过,总能看见一字儿排开的几孔窑洞。窑洞的种类很多,较普遍的是土窑洞,高级一点的是石头窑洞。这些年,城市还出现了建筑风格很别致的薄壳窑洞。

  

   粗粗看去,延安人的家宅跟他们自个儿粗犷的性格一样庄重憨厚,朴素无华,让人一览无余。可是,当你走进窑洞以后,却发觉自己的认识是何等的肤浅呀!延安的窑洞,也就是延安人勤劳淳朴的写照。修一孔窑洞很不简单,得挑一个士质较好的山坡,先剖开崖面,然后开一个竖的长方形口子,挖进去一两米以后,便朝四边扩展,修出一个鸡蛋形的洞来。等大体成形以后,用宽镢刮光崖面,然后抹上泥皮,用细石灰浆抹白。直到洞自然风干以后,才开密口,安门窗,新窑洞落成。家境好的人家,家宅建筑也较讲究,修石窑或砖窑。修石窑或砖窑比较难,要凿石备料,一砖一石往上砌,是桩相当吃苦的事情。然而,农民心里还是乐滋滋的,“谁洒下多少汗水,谁就能收多少果实!”窑洞结实耐用,住两三辈人不成题。“修下窑洞,等于攒下家当”,真是这么个理呢!

  

   你发觉没有?住窑洞,冬暖夏凉。这里有

  

   种自然的空调设备。七月流火,土地都被烤焦了,走进窑洞里,却有一股凉渗渗的寒意。十天左右不烧火的窑洞,假如不当心,还会弄出感冒病来。冬天,三天不见火星儿,窑洞里依然有种热腾腾的感觉。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延安   民俗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笔会 > 散文随笔 > 吾乡吾土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848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2 推荐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