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50 次 更新时间:2021-08-16 15:55

进入专题: 语文教材  

温儒敏 (进入专栏)  


和以往教材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变化很大,但并非对既往教材教法的颠覆,我更愿意用“守正创新”来概括它的特色。

这套教材努力去“守”的,是中国语文教育传统的优秀成分,是十多年来课改的得失经验,是以往语文教材编写值得借鉴的东西。这些都是“正”,是这套教材编写的基础和资源。用好这些资源,吸收这些经验,化为新教材的筋骨血肉,就是“守正”。

在此基础上去“创新”,教材的“亮点”是显著的。起码有这么几个亮点:一是编写的立意更高,遵循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指导思想,通过“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设计,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贯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去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偏误;三是借鉴世界上母语教学先进的经验,关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教材更加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也更加适合新时代公民基础教育的需要。和以往教材比,这套教材无论是编写理念、结构体例、课文选取,还是内容设计,都有明显的变化与改进,是“守正创新”。

我这里特别用“守正创新”来说明这套新教材,也是为了给老师们减少压力。

大家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当然,我也不赞同泰然处之、我行我素,甚至拒绝改革的态度。以往语文教材教法中的确存在随意、低效、不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亟待改革之处,改革是必须的。现在高考正在推进改革,2019年进入新高考的6个省市率先使用高中统编教材,也是为了和新高考配套衔接,这是大趋势,必须跟进。“以不变应万变”是不行了。当然,新教材落实新课标精神,实施课程和教法的改革,也在探索之中,并不完善,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去不断修订。大家对新教材不适应,有批评,这很正常,教学中也应当容许有不同于教材设计的教法,但对于新教材所引导的改革方向,毫无疑义是应当积极支持,全力以赴的。

我也想提醒,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幅度较大,社会反响会比较激烈,推开使用新教材,步子应当稳一点。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就来个天翻地覆。也不必把以往的语文教学说得一无是处,那并不符合事实,别把语文老师弄得“灰头土脸”,其实我们都是那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身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和更新。新教材的使用,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靠几次培训就解决问题。

使用新教材,我不赞成搞“运动”,不赞成形式主义,不赞成“一刀切”,不赞成一哄而起。办学条件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大一点;条件差的,也可以等一等,分步实施,创造条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

新教材刚出来,备课会很紧张,弄不好就“打乱仗”。能不能容许有个熟悉和消化的时段?我看是应当的。必修上有8个单元,因为条件所限,先尝试用新方式教一两个单元,其他大致还是按照自己原来比较熟悉的办法去教,积累了经验后,再把新的教学方式推开。行不行?我看可以。全国那么大,地区差异也大,办学的条件不同,要给学校和老师一定的选择权。

所谓“守正创新”,不只是教材编写的原则,其实新教材的推开使用,也应当这样来做。

我还有一个建议,大家在为新教材备课时,最好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新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这套新教材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如果说有创新,那是新课标要求之下的“新”;如果说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课标的精神“转化”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我们把新课标和新教材结合起来研究一番,知道教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了、创新了,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我们眼界会开阔一些,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就有一个认识的高度,而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下面,围绕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变化最大、创新最显著的几个方面,说说我作为编写者的一些感想和认识,同时也会提出一些使用建议。

1、教材的结构和体例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必修2册,所有高中生都要学,选择性必修3册,理论上可供自主选择,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要学。必修可以安排在高一,选择性必修安排在高二,当然,也可以做其他灵活的安排。

整套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涉及面宽,但聚焦在三方面:“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都会突出其中某一方面。学习任务群是单元组织的另一条线索,每个单元都有设计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保证语文工具性的落实。

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共16个单元,覆盖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每册4个单元,共12个单元,覆盖9个学习任务群。单元的组织形式有两类:一类以课文或整本书的阅读为基础,读写结合;另一类不设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专题性的语文活动为主,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如“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

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单元,有4个方面内容,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导语交代本单元的主题、课文选收意图和主要教学目标。每个单元收录课文4—6篇(也有超过6篇的),分为2—4课。“课”的划分主要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依据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特点进行组合,一课含1—3篇课文不等,实行群文教学。新教材没有设置课后习题,每一课安排简短的学习提示,主要是设定学习情境,引发兴趣,提示学习要点和方法。单元后面有单元学习任务,一般设计3—4个活动。其中一个活动是凸显单元人文主题的,另外两个活动略有分工,从不同层面引领思考、探究和交流,还有一个活动指向写作。

此外,必修上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上中册都安排有古诗词诵读,每册收有古诗词4首,一共收16首。这些主要是课外诵读,不一定安排课内学习。

以上是教材结构体例的简介,和以往教材比,的确有很多新变化。下面探讨学习任务群,这是用好新教材必须首要学习和掌握的概念与教学方式。

2、关于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一个新术语,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也是贯彻到新教材的最重要的理念。面对这个新事物,大多数老师感到新鲜,又有些犹疑和焦虑。有些陌生感是正常的,焦虑则大可不必。学习任务群其实是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经验的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观念提出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新形式。以前我们大概也都不同程度尝试过“主题教学”“综合性活动”“大单元教学”等,很多做法和学习任务群都有共通之处。学习任务群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是要教听说读写,以前我们熟悉的教学经验经过调整和改革,也还派得上用场。

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有什么学理根据?为什么教材要改为以学习任务群为主的单元教学?以前是以单篇课文和课时为基本教学单位,课是一篇一篇讲的,教师讲授为主,听说读写的训练分布到各个教学环节。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课都学得比较精细,知识点和能力点突出,但灌输式讲解过多,“刷题”太多,学生自主学习太少,读书太少。比如讲散文,尽管每篇的特点不同,但教学的思路程式大致就那样,总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作者情思、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等,最后得出诸如“情景交融”“比喻的手法”“形散神不散”之类大同小异的结论。“刷题”也大都围绕这些内容反复进行。我们的语文课总是显得零碎、重复、随意,可能跟这种陈陈相因的教学方式有关。

现在高中语文提倡学习任务群教学,希望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课主要学会哪些基本知识和关键能力,有哪些“干货”,做到心中有数,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采用这种形式也是为了减少灌输式讲解,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量,这也有助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读书少”的问题。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普遍注意到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大家也都在改进教学,只是因为高考的压力太大,应试教育的那些“套路”仍然很有“市场”,这都是两难,老师也很困扰的。新教材的使用,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有效,和新高考的要求更加贴近。学习任务群教学就是值得尝试的一种好办法。

那么怎样用好新教材,实行学习任务群教学?

备课时首先要明确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比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有毛泽东诗词,有现代诗、外国诗,还有两篇现代小说,文体很杂,大家可能不太习惯,不知道怎么去抓教学的内容、目标。我们认真研究这个单元的导语、课文、各课的学习提示,以及单元学习任务,就会了解这个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鉴赏”这个学习任务群,单元的任务就是学习文学类阅读的基本方法,领会和思考“青春的价值”。教师备课,就可以聚焦这两个任务。教师用书中对单元的任务也会有所提示。

掌握了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第二步工作,是把任务细化,化为教学的目标、要点、难点,形成教学方案。这就关系到单元后面的单元学习任务怎么使用。单元学习任务不同于以前的习题,不是学完一个单元之后的练习,而是对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学方案的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应置前,是设计单元教学方案的主要依据。我们可以参照单元学习任务,来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环节。

教案的设计形式要改一改,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不全是授课的讲稿或者程序,而主要是问题(课题)、解决问题(课题)的方法与材料提示、对学习和交流活动的组织引导、读书的引导等。教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不是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授,而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课多讲一点,有些课少讲一点,都可以,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

例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有4个单元学习任务,都是以活动为主,不要求回答问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做事”。教材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已经提供一些活动,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也是分层次的。备课时应当认真研究单元学习任务,看怎么把这些任务转化为问题和学习的方法,在活动中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教材没有为每一课设计好教学方案,因为学情不同,教师应当根据自己所面对的学情,去自行设计。也可以超越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自己另外设计一些可能更加贴切有趣的活动,去完成单元的教学。

备课时最好还能够重新研究和参照课标,看其中对本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是怎么定义和要求的。比如对必修“文学阅读与鉴赏”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就强调精读作品,根据不同文体特点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那么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启发学生通过诗歌和现代短篇小说的欣赏,举一反三,掌握阅读诗歌和短篇小说的一般方法。课标对“文学阅读与鉴赏”任务群的教学也有建议,包括如何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点拨,以及引导制订读书计划,等等。这些建议在教材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中已经有所体现,备课要关注是“如何体现”的,并把这种“体现”的意图转化为让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实,课标对各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些属于比较上位的要求,备课时也应当关注,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比如,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还提到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是新提法,我们以前教学中较少关注,新教材也在努力体现,我们备课时就应该多考虑,设计“文学阅读与鉴赏”这个单元,应当如何超越以往过于偏重文体知识灌输的教法,在设计学习活动和问题时,多考虑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能力培养,尽可能往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靠拢。

学习任务群是新教材主要的教学形式,尝试这种新形式,必须先认真研究新教材如何贯彻新课标,这是使用新教材首先要做的“功课”。当然,围绕学习任务群,有些新概念和新要求,也必然带来教学上的变化与革新。理解这些新概念和新要求,对于用好教材也关系甚大。下面,就对大家比较关注的任务驱动、群文教学、活动与情境、整本书阅读和综合活动单元,分开来讨论。

3、关于任务驱动

新教材提倡的是以学习任务群为中心的大单元教学,要先明确单元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然后以任务来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不是课后练习,而是设计这个单元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用以整合单元课文阅读与写作的抓手。这就是所谓任务驱动。前面讨论学习任务群时,已经了解这种变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和意义,我们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当这样来做。

在备课时,应当根据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和课文的形式内容要求,来考虑如何设置任务驱动。有的可以是整个单元预设一个情境、一个任务;有的也可以一课(可能是一组课文)设定一个情境、一个任务。设置任务驱动,一般是任务在前,但不等于教师就可以少讲少管,也并非布置几个问题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要考虑提出什么问题、布置什么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单元或者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而且真正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比以往我们熟悉的那一套教学流程更加费心思。另外,对课文的精读和理解,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实施任务驱动也离不开精读和理解。特别是那些比较艰深的课文,比如有些古文,或者与学生比较隔膜的经典文章,还是要先帮助学生读懂读通,然后才谈得上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不过教师的讲解也应当力求做到是那种指向任务的、有针对性的讲解,是能启发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的方法性讲解。

设计任务驱动,任务在前,要提醒不能只是奔着任务去阅读,也不是单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参加讨论去阅读。本来课文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有各种个性化的理解,如果太功利,又先入为主,反而就窄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很多课文都是经典,让学生接触经典,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应该把课文纯粹作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材料或者讨论问题的支架。在实行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设计任务驱动时,既要设定活动,又要警惕别一边倒,还是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留给学生更多感受和理解的空间,避免被任务捆绑。这些,在布置任务时,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或者还要提醒学生。

4、关于群文教学

新教材实施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所谓课的构成原则也产生了变化,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课。以往一篇就是一课,现在也还有一篇作为一课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因此教学的方式也会变化,不再一课一课地教,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就是群文教学。

群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也不要理解为群文教学就比单篇教学更高级,也不是群文教学要一律取代单篇教学。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比如古文,有些比较深奥的经典,就仍然设计为单篇教学。注意,群文教学也应当有精读、略读之分,一课之中的2篇或者3篇课文,总有一篇是要精读的,教师要举例子,给方法,给读书和思考的方法,其他则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泛读。

5、关于活动与情境

完成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而不只是“做题”。从教材的活动设计看,大多数还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课堂教学还是主要形式,只是更加注意学习主体的转换,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要把活动简单理解为课外活动,更不要安排那些和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活动,还是读书,还是我们都熟悉的那三件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定的场景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或者环境中做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这种做法并不罕见,许多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都可能使用过。现在新教材也提倡“情境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习活动尽可能有情境。这不只是为了激发兴趣,更是为了给活动的展开提供背景、条件与氛围。有时候情境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这种情境或者语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必须是真实的,是能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贴近,并能促进深度学习的。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均已设定有活动的情境,教学中可以参考采用,但更多的活动情境还是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来设计。

语文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情境教学自然有它的优势,但有些学习主要靠理论推导,对高中生而言,并非所有任务群的学习都要设定情境。

6、关于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新的课型,到底怎样做才有好的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已经有整本书阅读,设计为“名著导读”,每册指定2种书,量比较大。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原来也考虑读4部以上的名著,后来考虑高中生的学业负担重,还要面对高考,就把阅读的量减少,一共才读2部——《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作为任务群专设2个单元的,都安排在必修。

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设计是提示性的,主要包括“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两部分,比较简单。“学习任务”主要引导阅读和思考,供学生选择其中一二,不必全部完成。

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应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动。教师也可以给一些引导,主要是读“这一类书”的方法引导。比如,读《乡土中国》,要求学生注意概念和大小纲目,注意理论推导。读《红楼梦》,要求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注意从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入手去探究、体验与欣赏,等等,都是方法的引导。不要像一般课文教学那样去多加讲解,更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别忘了,整本书阅读可以多少起到“磨性子”的作用,“读书养性”,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要求不宜太高,重在目标管理,不要太多过程管理,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就很不错了。

7、关于综合活动单元

综合活动单元是新课型,教材的设计虽然数易其稿,还是不满意。老师们可以结合学情放手去摸索。这些课的设计,是教材的有机部分,也很重要,不要因为不好讲,就放弃了。

“当代文化参与”单元安排在必修上,要求做家乡文化生活调查。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把语文课往社会生活拓展。教学重点要放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访谈和调查,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活动的实施必须是语文的。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单元安排在必修下,主题是了解“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多媒体,善用多媒体。要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提高跨媒介辨析、分享与交流的能力。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有2个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和“逻辑的力量”,一个安排在必修上册,一个安排在选择性必修上册。从小学开始学语文,到了高中,对语言学习的规律应当有一些梳理、探究,多少获得一些理论的自觉。逻辑这个单元的设置,是从语言运用角度学习逻辑基本知识,落脚点主要在思维训练。

8、强调读书为本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格外重视目前语文教学“读书少”这个问题,牵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重视读书方法的养成,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品位。教材重视经典文本的选编,统筹安排古今中外各类文章作品的比例,有的还有建议拓展阅读书目,这一切都是为了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教材所提倡的各种新的理念和教法,包括聚焦学习任务群、自主性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等,全都离不开读书这个根本。

使用新教材,千头万绪,只要牵住多读书、培养兴趣这个“牛鼻子”,就好办,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新教材投入使用后,可能有些家长对读书量的增加会有担心和抱怨,认为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我们提倡的是“少做题,多读书”,把“刷题”的时间匀出来,读书的时间不也就有了?再说,光靠“刷题”,肯定应对不了未来的高考,还得多读书,回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力度大,课堂教学的主体转换,读书的要求高,教学的难度增加了,对老师是挑战。老师怎么办?只有多读书,增学养,当“读书种子”,才能跟进,求得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语文学习》


进入 温儒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语文教材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805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