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秦牧
1962年,当秦牧(1919—1992)的《艺海拾贝》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的时候,我便是这本书的忠实读者。我读书甚多,通常把书分为精读与泛读两大类,《艺海拾贝》属于精读的范围。从这本书上那么多红道道,可以看出我是如何仔细地阅读过。
秦牧与杨朔并称为中国散文界“南秦北杨”。
《艺海拾贝》是一本随笔集,熔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很合我的阅读兴趣。诚如秦牧《艺海拾贝》一书中《知识之网》一文所说:“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常常不止包含崇高的思想,概括了辽阔的生活图景,运用了丰富、精彩的文学语言,同时,也有丰富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在闪光。”《艺海拾贝》中的《并蒂莲的美感》《数字与诗》《虾趣》《茅台、花雕瓶子》《细节》等等文章,视角特殊,令人耳目一新,而作者娓娓道来,看似闲聊,仿佛牛顿当年在大海之侧偶拾小贝,却涉猎古今中外,搏击于大海的怒涛之中。
从《艺海拾贝》开始,我关注这本书的作者秦牧。怀着“吃了鸡蛋还要看一看那只生蛋的鸡”的心理,得知秦牧是广州作家,我在1978年趁在广州拍摄电影《红绿灯下》之便,前往他家拜访。
秦牧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穿着普普通通的老头汗衫,秦牧用带有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在书房里跟我聊天。他说他并不姓秦,原名林派光,又名林觉夫(东亚病夫觉醒之意),出生于香港。人如其文,秦牧的谈话跟《艺海拾贝》一样,广博而深邃。当他得知,我打算“东施效颦”,写一本《科海拾贝》的时候,他哈哈大笑起来。
1980年,我的《科海拾贝》一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把这本幼稚、浅薄的书寄给了秦牧,只是为了表明,我是一位热烈的“秦粉”。
此后我与秦牧保持通信。他的信,往往只署月、日,没有年份。这封7月18日的秦牧来信,经“考证”写于1981年——
秦牧致笔者(1981年7月18日)
永烈同志:
你好!
收到挂号惠赠的十五本尊著,谢谢。
我因出发深圳,日昨才回来,因此收到该件和复信都稍迟了。
你精力充沛,治学辛勤,因此著作甚丰,这样的写作速度,在文学界是少有的,很值得祝贺。
我将抽空阅读其中若干种,有些篇章我是读过的。
特函申谢。
秦牧
7.18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84年2月出版由我选编的《科学家诗词选》。我寄赠秦牧。没有想到,秦牧对这本书格外喜欢。
1984年6月15日,秦牧给我来信——
永烈同志:
承赠尊编《科学家诗词选》,已收到,谢谢。
这书别开生面,独具一格,饶有意义。
我正在看,如时间许可并有深感受,拟写一短文。
我的自选集不日出版,届时当寄请益。
专复,并候
文祺
秦牧
6.15
作为回赠,秦牧寄给我《秦牧选集》。
1984年底至1985年初,我在北京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见到代表名单上有秦牧。1985年1月2日夜,我去拜访秦牧,以下是当时的记录——
秦牧一见到我,便问:“给你寄去的选集,收到了吗?”
我说:“早收到了,谢谢。”
会议期间,我去看望他。他说:“科学和文学,要很好结合起来。这次会上,搞科学文艺的人太少了。”
我告知,科学文艺的代表,有高士其、郑文光、黎先耀和我。另外,叶至善有时也写科学文艺,算半个。总共四个半代表,仅占全体代表的百分之零点五,该算是“少数民族”。
秦牧说,很喜欢你编的那本《科学家诗词选》,要写一篇评论。
我即告知:我已编好了第二集。如果你同意,可否把你那篇评论作为第二集序言?他高兴地答应了。
他说:“科学家的诗词是很有意思的,我很有兴趣。科学家很多是从小文理兼优,所以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词。现在的青年,重理轻文,或者重文轻理。在中学的时候,就搞文理分科,这样不好,还是要提倡文理兼优。”
他还说:“科学文艺,科学界和文学界要两边扶,不要像一个球一样两边踢。科学界、文学界都要支持科学文艺。”
我们是在1月2日夜谈话的。他告知,第二天一早,就要出国,飞往新加坡。
我平常出书,大都是写一篇自序,几乎没有请人写序的习惯。因为我曾应邀为别人写序,深知“好为人序”其实是很吃力的,必须细细读毕别人的著作,然后字斟句酌地写好一篇序言。这一回是秦牧主动要写序,我当然求之不得。
从北京回到上海之后,在1985年1月9日,我致函秦牧——
秦牧同志:
在京匆匆一晤。承您答应写序,十分感谢。
现寄上《科学家诗词选(续集)》的复写底稿,供参考。序言连同底稿一起寄我即可。
多谢!
祝
万事如意!
叶永烈上
1985.1.9 上海
秦牧致笔者(1985年3月17日)
秦牧在1985年3月17日给我来信,寄来了序言——
永烈同志:
稿件、两次来信都收到。
稿件收到较迟,大约在一月底二月初,因此,阅读和动笔也就相应迟了。另一原因,是工作、开会都忙,稽延甚歉。
序已写好,随函寄上,请酌处。“续集”复印稿本另以印刷邮挂寄上,估计会迟一二周才收到(现在印刷品一般寄递都很慢),序言作为信件先寄,是为了避免延误。收到后简复数行最好。
这篇序,在“新观察”或“文汇月刊”先发,以广对该书的宣传,你以为如何?
专复,并问
时绥
秦牧
3.17
秦牧洋洋洒洒写了3000多字的序言。其中写道:
《科学家诗词选》的出版,是一件别开生面,独具一格,饶有情趣,意味深长的事。
我想很多读者也和我一样,对自然科学家们的文采风流,深感兴味。因为这样的书,就我所知,国内国外,都从来没有出版过。它之受到欢迎,只要看它第一集的印数,竟超过国内一般诗集,续集很快又编成付印这一点,就可以体会到了。本书第一集搜辑了64位科学家的147首诗词,续集收入78位科学家的274首诗词……这就说明,出版这样的诗集,不但为读者所欢迎,科学家们也受到了激励;好些人“偶有吟咏,秘不示人”的态度,逐渐有了改变,对这项工作,更多地加以支持了。
科普作家叶永烈同志从接触苏步青、华罗庚诸老的诗作中获得了启示,发下宏愿,要编这么一本自然科学家的诗词集。他费了三年工夫,(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专题: 秦牧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综合 > 学人风范 > 先生之风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