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进入专题: 齐家
导读:
齐家之道就是整治家庭、管理家族之道,通过家庭伦理得以实现。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由父子、夫妇、兄弟组成,以维护家庭的基本秩序,实现家庭和谐。齐家之道具有社会政治功能,是治理国家,平治天下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齐家之道怎么传承?新加坡的经验值得注意和吸取。中国当今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考量家庭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通过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齐家之道,促进我们在现代化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传统家庭伦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一、家庭伦理与家庭和谐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的最小单位。齐家就是整顿管理家事,儒家的齐家之道就是整治家庭、管理家族之道。具体讲就是说一个主持家政的人要在自己修身的基础上以德行影响、感化和转化自己的家庭,使整个家庭的成员都以自己为榜样,上行下效,修道立德,共同建设道德人家、诗礼之家。《大学》对此有经典的论述,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以修身为本,在修身之本确立后家、国、天下并举,而家居于首位,这说明在修身之后由个体向社会展开的首要环节就是齐家。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国与天下只是家的放大,各种社会关系也不过是家庭关系的延伸与放大。因此,家庭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儒家传统的齐家之道是通过家庭伦理得以实现的。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由父子、夫妇、兄弟三重伦理关系组成。《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这是天地万物产生的自然顺序,男女组成家庭,于是有夫妇;夫妇生了小孩就有了父子关系;有了许多小孩就有了兄弟关系。一个家庭主要就是夫妇、父子、兄弟三对关系及其扩大延伸。《颜氏家训·兄弟篇》所云:“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这三种关系都是一种亲情关系,儒家为其规定了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儒家家庭伦理规范。
夫妇关系是人伦确立的第一大事。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与发展,是因为有夫妇。《周礼·小司徒》郑玄注云:“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夫妇的共同生活是组成家庭的基本条件,它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和风教的淳朴,所以《易传·序卦下》云:“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夫妇之道要维持长久,一个家庭才能得以维持。夫妇感情是特别的一种感情,青年男女从陌生到相识到成为一家人,相亲相伴随一生全赖感情和道德维系。因为夫妇没有血缘的自然亲情,差别又很大,要终身相守实在是非常的不容易。古人认为天地合而后万物兴,夫妇关系原本是合二姓之好,上以嗣宗庙,下以继后世。夫妇之伦关键是一个“情”字,如果没有特别的感情维系其间,轻则吵架打架,重则动辄离婚,造成父母孝道不能尽,子女教养不能行,直接影响到父子一伦,间接影响到君臣、朋友之伦。如果象现代西方人倡导性自由,一切礼仪廉耻道丧,家庭惨变,子女遭殃,社会失序。所以《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指出:“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
儒家认为,夫妇关系除了“情”外还有“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冀缺即郤缺。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郤芮因罪被杀,儿子郤缺也被废为平民,务农为生。郤缺不因生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巨大变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勤恳耕作以谋生,一面以古今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一次郤缺在田间除草,午饭时间妻子将饭送到地头,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频致谢意。夫妻俩相互尊重,粗茶淡饭,也吃得有滋有味。此情此景,感动了路过此地的晋国大夫胥臣,一番攀谈,认为郤缺是治国之才,极力举荐他为下军大夫,后来郤缺立大功,升为卿大夫。这就是“相敬如宾”这个成语的来源,指夫妻互相尊敬、爱护、很客气,像对待客人一样。所以,相爱如胶漆,相敬如宾客是传统夫妇关系的理想境界。《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瑟琴是古代弦乐器。比喻夫妻间像弹奏琴瑟那样和谐美好。处理好夫妇关系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白虎通·嫁娶》云:“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白虎通·三纲六纪》又云:“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夫扶妻齐”首在丈夫以道义接扶妻子,而妻子则要以礼仪服从丈夫。这在今天可以说就是夫妻双方互相合作,共建家庭和谐的意思。《幼学琼林·夫妇》云:“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人生偶以夫妇。阴阳和而后雨泽降,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夫妻和睦相处,才能使家中井然有序,生活美好。
父子关系为人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纵向延续,儒家家庭伦理规范是“父慈子孝。”“慈”的基本含义是爱。《说文》曰:“慈,爱也。从心,兹声。”《礼记·曲礼上》云:“慈者,笃爱之名。”父母对于儿女的慈爱是顺应人的自然感情的,爱子之情,人人共有。但是,要儿女孝敬父母则是逆着人感情的,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谚语有云:“养子才知父母恩”,即在家庭伦理中,所缺乏的、难以做到往往不是“慈”,而是子女对父母的“孝”,于是儒家特别强调“孝”。《说文?老部》:“孝,善事奉父母者。”善于事奉父母为孝,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被认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是“德之本”、“仁之实”、“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的起源很早,古代圣王之一大舜就是一位大孝子,后来被作为《二十四孝》之首。
《诗经·小雅》就有这样动人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孝的源泉是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从基于自然性血缘关系的原初情感,进而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蕴,尤其是从先秦流传至今的《孝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孝文化,在中国历代的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讲“孝”,首先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认为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孝”要赡养父母,给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敬”,让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道的根本不在于仅仅赡养父母,而在于要有孝心,发自内心的尊敬。没有孝心,仅仅是被动地尽赡养责任,那所谓的饲养家禽牲畜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侍奉父母要以礼而行,按照礼来作。
古代礼仪很多,对待父母最大的是三个方面:就是孔子在《论语·为政》所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孔子讲孝道不是愚孝,他还提出对待父母的过错要“几谏”。《论语·里仁》载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如何对待父母的缺点和过失,这是孝道中最大的难题。一味顺从会陷父母于不义,据理力争又似乎不敬。孔子要求君子应该在两难中求得两全,既要劝告,又要和颜悦色;一次不行,就等下次,趁他们高兴的机会再谏。但要一直保持恭敬的态度,不忤逆,不惹他们生气,自己也不生他们的气,只为父母过而未改而担忧。
家庭中的兄弟关系伦理规范是“兄友弟恭”,即兄长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弟妹,而为弟妹者要尊敬顺从兄长。“友”的含义有友好、友善、友爱、关心、爱护,是兄对弟而言的道德要求。而弟对兄而言的道德要求是“悌”。“悌”又作“弟”,《说文?老部》:“悌,善兄弟也。”贾谊《新书·道术》:“弟敬爱兄谓之悌。”说明“悌”就是要敬爱兄长,其实也包括了姊妹之间。中国古代家庭兄弟姐妹很多,同宗共源,血脉相连,古人有鉴于彼此的血缘之亲而比喻为手足同胞。
但是,兄弟关系也是传统家庭中最容易发生矛盾的人伦关系,兄弟之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往往会为了争权夺利而阋于墙,乃至干戈相间。历代皇廷上兄弟之间为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的事情屡见不鲜,所以传统的家庭教育从小就教育兄弟姊妹间共同努力营造互助互爱,和睦融洽的家庭温暖气氛。孔子要求做到“兄弟怡怡”(《论语·子路》),即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荀子则明确地规定:“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詘而不苟。”(《荀子?君道》)作为兄长,应当爱护弟弟;作为弟弟,应当敬爱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既是血缘亲情的自然结果,又是孝敬父母的必然要求。北齐颜之推形容兄弟关系为“分形连气之人”,兄弟之间“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颜氏家训·兄弟篇》)因此,兄弟之间就要本着这种血缘亲情发展为感恩精神,相互照应、相互关心、和睦相处、礼让无争。兄弟之间的友爱,又可以推展到家庭之外,朋友之间也应该互敬互爱。当司马牛因没有兄弟而犯愁时,子夏安慰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儒家还把“孝”与“悌”结合起来,讲究“孝悌之道”。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言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郭店楚简以“孝”释“仁”,以“孝”作为“仁”的根本特征和最高表现。《唐虞之道》说:“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施,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六帝兴于古,皆由此也。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这一说法,显然是《论语》“孝弟为仁之本”一说的推论。
家庭伦理维护家庭的基本秩序,其目的是家庭和谐,古人云“家和万事兴”。《礼记·礼运》云:“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父子相互笃爱,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夫妇之间琴瑟之好,这就能够实现一个家庭的美满幸福。反之,“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说苑·敬慎》)如果一个家庭父子不和,他们的世系就会破亡;兄弟不和,不能长久同居;夫妻不和谐,家庭就有大灾难。《易传·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中国古代,男女有内外分工,这是符合天地之道的。父母为一家之主,父子、兄弟、夫妇关系理顺了,家庭就和睦了。清代左宗棠也申述:“家庭之间,以和顺为贵。严急烦细者,肃杀之气,非长养气也。和而有节,顺而不失其贞,其庶乎?”
二、齐家与治国平天下
儒家传统的齐家之道具有社会政治功能,是治理国家,平治天下的基础,所以儒家也提出了“家为国之本”的说法,《孟子·离娄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既然国之本在家,治国首先就要从治家开始,(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