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木:深刻认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及内在联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40 次 更新时间:2020-09-19 08:02

进入专题: 基本经济制度  

林兆木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论断新部署。这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注重各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联系和协同推进,更加注重每项基本经济制度中两个方面的彼此协调和相互促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作出的重要发展和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创新和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之后又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新建立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当时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后来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追求公有制越纯、比重越高越好,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经济改革从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三个方面逐步展开,并在理论上不断深化认识。

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与此同时,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当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在经济体制上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时,首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首次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都重申并强调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内涵的又一次新发展。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们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可见,我们党对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内涵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在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相互促进、党中央决策推动和基层群众创造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一伟大创造的意义在于:党领导人民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觉运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基本原理,积极主动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对生产关系各部分各环节的完善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如此相互促进、循环反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雄辩地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能够持续调整完善,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实现更大发展,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论断新部署。这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注重各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联系和协同推进,更加注重每项基本经济制度中两个方面的彼此协调和相互促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全面贯彻两个“毫不动摇”。这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居于主导地位,对于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保障金融、能源、粮食等安全,对于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抗击重大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对经济增长、国家税收、居民收入、内外贸易、科技创新等的贡献份额持续上升,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实践证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使我国经济具有独特优势。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和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发挥这种独特优势更加具有战略意义。近几年我国互联网应用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在航天、高铁、核能、5G移动通信、量子卫星、无人驾驶等高新技术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就是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推动的。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融合,并不断发展进步,同时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偏低、国际化经营能力和发展后劲较弱、大而不强等问题。这就需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重大国家战略。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全面贯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生产资料分配决定生产成果分配,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分配方式必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国家可以依法运用各类国有资产服务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使劳动者占主体的全国人民从中直接受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需要管好用好各类国有资产,提高其运营或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增加国有资产在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配置;提高国有资本收益划转社保基金份额。需要以促进效率和公平相统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关系,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防止两极分化。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正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劳动是物质财富的重要源泉和产品、服务中新价值的创造者。劳动作为首要的生产要素,理所应当按贡献决定报酬,这在我国就是按劳分配。在初次分配中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需要处理好资本所得和劳动所得的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劳动者推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劳资两利。资本、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是物质财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国有资本及土地、集体资本及土地、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等按贡献决定报酬,有利于扩大投资、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做大“蛋糕”,增加可分配的财富。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落实这几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对于促进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生产要素对创造物质财富、国民收入的贡献,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和评价。因此,健全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必须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防止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对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分配不合理。同时,政府要合理调节各类生产要素及各行业各地区的分配关系。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发展实践证明,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巨大优越性,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力保障。所有制和分配方式这两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前提和基础,又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来实现。三项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结合,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近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一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短板和不足。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以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和扩大内需潜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护和激发投资者、企业家、创新者、劳动者和全社会投资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要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完善和细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纠正资源错配、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企业优胜劣汰的关键。我国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定价,但要素价格市场化相对滞后,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要素流动和市场化配置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要以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目标,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重点健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领域的制度和规则。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严格监管自然垄断环节,加快实现竞争性环节市场化,切实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大调整,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破除要素流动和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提高配置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专题: 基本经济制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制度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293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