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锦清:乡村振兴从哪里着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19 次 更新时间:2023-04-17 23:28

进入专题: 乡村振兴战略  

曹锦清 (进入专栏)  

中央年年讲“三农”问题或乡村建设问题,对于年年讲,我的体会有两个,第一是中央真的重视,第二是乡村确实有一些问题要解决。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乡村建设问题

上世纪60、70年代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其实非常缓慢,建国初期我们主要是通过农田水利建设,70、80年代主要是靠化肥农药的投入,90年代以后主要是通过种子改良,来提高产量。大概有这三个过程。

第一波,建国以后,一个重点是农田水利的大规模建设,第一个就是开荒,原来指标是1亿亩。实际上开荒就光是农业,问东北要粮食、问新疆要棉花、问南方要香蕉,是用传统的办法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

第二波,到了1972年,意识到只靠传统的办法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穿衣问题,土地使用已经达到了极限。因为棉和粮是同地的,你种了粮食就不能种棉花,所以解决了穿衣问题就解决不了肚子问题,解决了肚子问题就解决不了穿衣问题。1972年以后,我们恢复了和西方的关系,那时候党一共才有43亿美金,用这些美金向西方买了“两套”,13套生产化肥,5、6套生产化纤。粮食产量有了第二波增长,从1972年到1984年,大概从5500亿斤增加到8000亿斤,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使用化肥的地一般用25-30年就土地板结没法用了。

第三波,穿衣问题我们是1984年解决的,所以1984年我们废除了布票。因为对粮食还有点忧虑,彻底废除粮票是1992年。最终的粮食从8000亿斤到1万亿斤,基本上得益于种子改良。小麦在上世纪50年代的北方平均产量在100斤左右,现在平均产量可以达到800斤,提高了8倍。水稻原来南方的平均亩产是250-300斤,现在使用袁隆平的技术,平均亩产1200斤都没有问题。原来我们的玉米产量平均200、300斤,现在达到1500斤。解决了所谓粮食和穿衣问题。

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而且以农业为重。建国前,毛泽东写文章说,中国为什么近代发生多次革命?两个原因,一个是吃不饱。清朝养不活那么多人,革命了,把清朝推翻了。北洋政府养不活那么多人,革命了,被推翻了。国民党养不活那么多人,革命了,被推翻了。另一个是西方的思想,年轻人不满意原来的旧体制。事实上,吃饭问题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们一直到1984年才松口气。后来中央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谁动了我也拎了谁的乌纱帽。2004年1号文件的重点还是农业,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对农业量的供给下了一个重大的战略性判断,划时代的判断就解决了,尤其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供给问题解决了。现在要解决什么?就是安全问题、口感问题。这对农业来说提供的是一个最重要的变化,重点还在农业。


二、不要从乡村景观谈兴衰

如果把农村定义为一个村落,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景观,那么我们可以判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的流动,作为村落的总体还是会衰败。这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讲意大利有一个千年古城,这个古城最后一个村民富人死了,村里就没有人住了,村落就衰落了。就自然村落来讲,很多村落的消失是城市扩张被推土机碾平的,村民直接城市化了。

另外,还有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地方,10年、8年以后肯定就衰败了。浙江武义县对于这样的村连续几届政府都是搞移民搬迁。因为在这样的地方搞农村建设,把公共设施投进去,成本很高,还要破坏生态,还不如搬出来。所以他们有钱以后,就在镇旁边给每户两个宅基地,政府出钱,农民自己盖房子。30多岁的男孩因为有这个政策,搬出来后,娶老婆的问题就解决了。原来那个村落要衰败,他们是由衷的高兴。所以,不能以景观意义上某些村落的衰败作为我们要振兴的一个理由,振兴不是指这个东西。

近些年来,我国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快的一次几亿人的大规模人口脱贫,怎么脱贫的?我们不是靠搞乡村建设脱贫的,而是靠发展工业城市化。一个人外出打工一家人就脱贫了,所以说,是2.88亿农民工支撑了我们的脱贫。其他还不能脱贫的地方,就精准扶贫。一些自然村落景观上的衰落,恰恰是城市发展、城市化的必然产物。


三、乡村产业发展问题

乡村大量人口外流以后,第一是农业受到挑战。农业作为产业是不是(有人)很忧心忡忡。随着城市中产阶级的壮大,客观上对入口的农产品的要求更高了,他们宁愿支付更多的价格来换取安全,所以整个农业的供给侧的改革怎么搞?这是一个大问题。从经济上而言,包括蔬菜、水果,这些年应对得还是不错的,各种蔬菜、水果、特种农产品,在特定的地方有特定的土壤生产特定的土特产,然后资本进去,再深加工。

核心的问题是我们还有60%的土地必须用于种粮食,建国初我们60%的土地是用来种粮食的,现在种粮的土地下降了,还有58%-60%左右的土地用来种粮食。粮食生产怎么办,是个问题。

粮食问题,其实我们处理得比较好。我们把水果、蔬菜的价格放开,但是粮食我们是有保护价的。以70年为基准价格,我发现,蔬菜价格上涨了100倍,而粮食、猪肉价格只上涨了20-30倍。这样做实际上保护了城里人,成本由农民支付了,这是我们共产党调节城乡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那么,在这种粮产区的农民怎么办?这种地方人口大量流出,因为你不可能在土地里找收入。乡村振兴战略20个字内容里第一条就是产业兴旺,比如一个可以产业化种植大蒜的地方,而且发现大蒜里还有什么特殊的东西,然后深加工进去了,又把利润一部分返回农民,那个地方就变成产业了。但这不可能是全国普通的农业状况。

除了保护价,还有财政补贴。上海松江的一个规模农场100亩,政府把产出的所有部分刨除成本就给原住户了。钱从哪里来?政府转移。因为粮食要有20万亩,有100多万亩农田必须种水稻是公家定下来的,谁动这个东西,就动谁的乌纱帽,现在上海大概还有150亩,每年的财政补贴很多,这样的农业怎么做!

没有产业振兴的乡村振兴是句空话。


四、乡村治理问题

乡村治理的行政化不可避免,因为共产党必定要管这件事。近些年来,农村里的村级干部,基本上是发工资了。没有收入的空心村,基本上是依靠基层政权来稳定的,这样就等于把行政系统直接从乡镇向村延伸了,真的变成行政村了。我们原来讲的村民自治,自治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国家养不起那么多村官,就让村民自己选自己养,这是一个基本含义。自己选的人也是帮国家办事的人,这是一个基本格局。

共产党现在有钱了,总的来讲统治的成份弱化,服务、治理的成份强化。所以允许老百姓有自治,有小公共品。这样我们把农村以村为单位的农民自治的能力和自治的意识,通过文件明确化,就是说农民会自治。我们大学也可以自治,但大学选个校长都选不出来,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行为方式。所以治理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


五、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

农村人口流动以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普遍的现象是,由于村落的过度分散,历史性人口递减,农村的道路、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都会遭遇成本和效率之间的矛盾问题。比如现在搞乡村道路建设,几户人家也搞一条路进去,如果人走掉了,怎么办?这个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农村老人每月给他200块,他就说我非常感谢共产党了,因为我不需要问孩子要钱了。老头老太太问孩子要钱,要看孩子的面孔。每个月有200块,然后自己有点地,他就可以过日子了。我们1979年就答应给农民,你搞计划生育了,那么你们的养老,女的55,男的60岁,全年给600块。1979年的600块,按物价来讲现在是多少?现在每月给80多块,一年就是1000块,每年再增加50块,是真金白银的真补偿,这个我觉得是要考虑的,比单单铺个水泥路、盖所学校强。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18年1期(此为原稿,与书刊有出入)



进入 曹锦清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19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