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苗:无稽之谈与荒谬绝伦

——就美国封锁中国科学家“对中国是好事”一说的回应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90 次 更新时间:2019-08-20 16:05

进入专题: 华裔科学家   中美关系  

沈登苗  


一 问题的提出


今年春节前后,我偶然在网上发现了由搜狐网站“诤闻军事”(头条号)首发并广为流传的《连续2年美国拒签我国著名科学家: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https://www.sohu.com/a/242511991_600501,以下该文简称《拒签》)一文,文中的主要观点是,美国封锁中国科学家“对中国是好事,对美国才是坏事”。在中美关系的多事之秋,出现这种“高大上“之论,本不该是草根所关注的。可读下去发现,该文论证的主要材料几乎都出自拙作《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来源、构成及原因初探》(原载《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8期,以下该文简称《初探》),只不过,引者误读和曲解了原著。虽然,当时已感到自己“躺着中枪”——《拒签》的不当引用伤害了我的学术观点和学术形象,但因忙于其他研究,我无暇顾及。


直至8月13、14日,知名的学术网站——《爱思想网》,分别在“西学大师”和“高等教育”栏目推出拙作,我发现《初探》点击率颇高,并迅速进入该网“一周排行”榜,且网站工作人员告知,拙作可能由他们的“公众号”再推出,以作进一步讨论。学界对《初探》的关注,使我又想到《拒签》,觉得有必要对其做出回应,以正视听。


二 《拒签》对《初探》的误读、曲解及无中所有


《拒签》以中国生命科学界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抗议美国大使馆从2016年开始无理拒发赴美签证为切入点,佐以其他资料,作了“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指导下,美国正在大规模开始对中国科学家的封锁工作”之判断。进而提出“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的设问,紧接着就自问自答:“从表面上,对中国是坏事,对美国是好事”。“然而从深层次看,这件事对中国是好事,对美国才是坏事。”


以下,便是《拒签》作者的论证:“因为中国科学家曾经对美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甚至超过了犹太裔科学家。美国前总统卡特曾对中国领导人说过:‘华裔人数之少,与其对这个国家贡献之大,不成比例’。据浙江慈溪学者沈登苗统计发现,1926-1980年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华人至今共有7.5人(高锟是英/美双重国籍,计0.5人)获奖,而美国犹太人获奖人数在70-80人之间,约是华人的十倍。但在美华人大概占美国总人口的0.2%,美国犹太人约占全美人口的3%,是华人的十五倍。由此推知,美国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概率超过了犹太人。”


这段已经过加工的文字出自《初探》:“美国前总统卡特曾对邓小平说过:‘华裔人数之少,与其对这个国家贡献之大,不成比例’。就此,我们只要对在美华人占美国人口的比例,与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及美国公民的获奖总数做一比较,再附以公认的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率最高的美国犹太人的相关数据,就能体会到卡特的“不成比例”之含义。


1926-1980年的半个多世纪里(成材与获奖都有时间差),在美华人大概占美国总人口的0.2% ,美国犹太人约占全美人口的3% ,是华人的15倍。1926-2011年,美国公民共有二百四十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出生或生活在1926-1980年的美国华人至今共有7.5人(高锟是英/美双重国籍,计0.5人) 获奖,占总数的3.1%;同一时段,美国犹太人获奖人数在70-80人之间,约是华人的十倍。由此推知,美籍华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概率不仅远远高于美国人的平均数,在特定条件下比较,甚至还超过了犹太人。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同样出乎意料的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几乎全部出自从中国去的知识移民及其后裔!”


从中可知,《拒签》在引用《初探》时偷换了概念。


《初探》提出一系列数据,是接着美国前总统卡特对邓小平说的话说,也即从“概率”的角度,论证卡特的华人对美国“贡献之大,不成比例”的论断,而非“中国科学家曾经对美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甚至超过了犹太裔科学家”。“在特定条件下比较” ,“美籍华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概率”“超过了犹太人”,与“中国科学家曾经对美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甚至超过了犹太裔科学家”,是不同的概念。《拒签》作者明明知道美籍犹太裔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是美籍华人的10倍,以及美国犹太人是公认的、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率最高的群体,怎可得出“中国科学家曾经对美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甚至超过了犹太裔科学家”这种可笑的结论呢?更何况,《初探》的“概率”比较,是“在特定条件下比较”,至于这个“特定条件”的所指,三言二语讲不清,有兴趣者可看《初探》原文。


如果说,以上从《初探》引出“中国科学家曾经对美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甚至超过了犹太裔科学家”,是误读拙作和无稽之谈,那么,接下去的“美国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文化,并不具备培育高水平科学家的基础”,是对《初探》的无中生有,其观点更是荒谬绝伦。


《拒签》又云:“沈登苗统计认为,迄今为止仅靠美国积累、土生土长的具有世界知名度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一个也没有。即便是钱永健,其父母也是移民美国的中国科学家。美国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文化,并不具备培育高水平科学家的基础。因此特朗普封锁中国科学家,实际上是对世界上最具智慧的种族关上大门,损失更大的只能是美国。尽管美国已经有了大量的华裔公民,在实业界、政界、艺术界、体育界等,完全在美土生土长的重量级美籍华裔早已层出不穷,但重量级的美国本土华裔科学家,仍然是凤毛麟角。”


这段文字,除了中间的“美国的基础教育……只能是美国”几句,这前后的内容皆出自《初探》。可根据上下文,加之《拒签》对《初探》其他相关内容的大量引用(《拒签》全文1600多字,有一半内容出自《初探》)。一些读者会误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文化,并不具备培育高水平科学家的基础”如此荒谬绝伦的观点,出自《初探》。又由于《拒签》有意还是无意,没有交待所引论文的出处,读者难以核对,这就客观上伤害了我的学术观点和学术形象。


事实上,《初探》开篇就说,“现当代最具创造性的华人科学家应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这当然是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美国,其浓厚的经济、发达的教育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所致。”虽然,《初探》对63位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的统计表明,仅靠在美国积累的、土生土长的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一个也没有出现,而几乎是清一色的从中国去的知识移民及其后裔,并在分析原因时指出:“概而言之,拥有书香家庭的多少和层次,是土生华人和华人新移民中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分布极端悬殊的根本原因。”但是,《初探》并不是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文化,并不具备培育高水平科学家的基础”,土生华人相对于中国的知识移民及其后裔,拥有书香的家庭数量少、层次低,这是因为早期华人及其子女没有条件在美国接受优质教育所致,“这也是美国历史上长期的排华政策对华人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的最形象的反映”。更是当今华人要竭力避免的。


三 《初探》的初衷和启示


据30年的积累,又经古今中外的考证,本人提出了“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原创理论,即“一个贫寒子弟通过他本人的努力可以致富,也有可能成为军事家、文字家、艺术家、政治家,甚或谋求霸业,唯独很难成为学者尤其是著名的学者”,以此来解答朝野共同关注的“钱学森之问”。该成果以《双重断裂的代价——新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回答》为标题,以8万字的篇幅,由《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7、8、9期以连载的形式发布。


文章首先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回顾,认为目前从六大方面,即文化影响、经济制约、时间因素、政治运动、教育原因、学术环境等角度的探讨新中国为何难出学术大师基本上不涉及本质;指出的问题在逻辑上均不周延,都不足以阐述中国大陆学者为何至今仍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根本原因。


文章指出:“与通常的改朝换代基本上不影响原精英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不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对被推翻的统治阶级和有产阶层及其后代在文化教育上采取歧视的、甚至剥夺的政策,这等于筛掉了本国、本民族中最优秀的学术种子,势必会造成学术天才的断层。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这些国家也几乎都为此付出了学术水平倒退的代价。这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极其惨烈而又鲜为人知的教训,是人们不该忘记的。”“可像当代中国那样爆发“文革”,使新兴政权内部出现“自毁式”的运动造成的人才再断层,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社会主义中国之特例。这种第一次的裂痕还未弥合而再次发生撕裂的现象,本文称之为“双重断裂”。其恶果是,千年累积的精英阶层几乎 “断子绝孙”。新中国为何至今还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这是“双重断裂”付出的代价。否则,何以诠释改革开放后在百万留学大军里、在不回来的数十万文化精英中也出不了大师呢?” 所以,迄今为止,所有对“钱学森之问”给予的答案,只有“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实证与分析,至少在逻辑上是周延的。


《初探》就是接着《双重断裂的代价》说的。“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理论,与社会形态和体制无关,换句话说,用“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几乎全部出自从中国去的知识移民及其后裔”,而不是土生土长的美籍华裔的实例,佐证了“一代难以成为学者” 是人才规律,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改朝换代后,保证原知识阶层、书香家庭代际的正常延续,对一个国家、民族出尖端学术人才的极端重要性。这与“美国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文化,并不具备培育高水平科学家的基础”的论断,风马牛不相及。《拒签》从中推理出美国封锁中国科学家“对中国是好事,对美国才是坏事”的荒唐结论,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对中美两国的历史和现状的一无所知。


不错,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两者都是得益的。美国封锁中国科学家,对美国不全是好事,但损失最大的绝对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就以《初探》所列8个华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来说,他们如果不去大洋彼岸,对美国而言,是多几个还是少几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问题,是否锦上添花的问题,无关宏旨;而对8个华人来说,他们获奖的可能性几无,是有没有的问题,是否雪中送炭的问题,是否对全民族有具大的激励的问题。哪个最重要?一目了然。


更为现实的是,二战后,美国一直处于全球教育、科学的中心,其霸主地位,至今仍无人撼动,且处于绝对的优势。在当前的中美博弈中,不论社会体制,中国与美国的主要差距,恐怕既不是经济,也不是军事,却却是教育和科技。且国际和国家及地区的教育与科技中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形成的周期十分漫长,但一经形成,由于巨大的惯性,就不会轻易消失。换句话说,即使美国的教育和科技几十年停滞不前,其他国家也难以追赶。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即是美国真的开始大规模对中国科学家的封锁,我们也要不卑不亢地力争,有理有节地交涉。因为美国政府内部也不会是铁板一块的。这种单边的封锁有突破的可能。千万不要做出美国封锁中国科学家“对中国是好事,对美国才是坏事”这样愚蠢的判断,至少不要主动去迎合“封锁”。所谓的“对世界上最具智慧的种族关上大门,损失更大的只能是美国”,这不仅是妄自尊大,借助姚洋先生的话说,也是一种“中美脱钩”论,是最危险的。


不要说,“现当代最具创造性的华人科学家应是美籍华裔科学家”,也不论,对20世纪下叶中国的科学技术起领军或举足轻重作用的,是1949年前留学美国,后陆续归来的科学家,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派遣最多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民间自费留学的首选和实际人数,无一不是美国。那么,按照“美国的基础教育和社会文化,并不具备培育高水平科学家的基础”,以及美国封锁中国科学家“对中国是好事,对美国才是坏事”的逻辑 ,岂不是说国家改革开放后的留学大方向错了?!数十万社会精英花费巨资送子女赴美学习岂不是脑子进水了?!甚至他们的动机也是一个问题了!


《拒签》这种“脱钩”于世界教育、科学主流之外,“对中国是好事”的无稽之谈与荒谬绝伦该休矣!


最后,笔者感慨的是,与抗日神剧泛滥一样,曾几何时,只要说“中国好”,可以罔顾事实,各种奇谈怪论,乃至荒谬绝伦,都可畅行无阻,《拒签》以“头条号”发布及其广为转载就是一个恶例。难道这种舆论氛围是真正的爱中国并有利于她吗?


2019-08-20


【作者简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独立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论文集)一书,提出“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原创理论。


    进入专题: 华裔科学家   中美关系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776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