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同学:
谢谢来信。你的问题依次简答如下:
一、 你说得很对,制度的改变是根本的改变。问题是,哪些制度的改变才可能导致你所说的根本的改变。是招生制度吗?当然不是。其实这里面既有制度的问题,也有体制的问题;制度里面既有招生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这些小制度,也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等一些大制度或大的体制。许多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我说,就事论事而言,是要先对那些在不碰触那些全身性大制度的前提下,与我们自己切身相关的一些事情来做些改变
而我不同意的是,大家只是着眼于去批评某些小制度,呼吁它们做出改变,年复一年在那里徒费唇舌,却竟然看不到,在众多小制度的背后,其实是有大制度或大体制在起作用的。
当然,我很同意你所说应当缩短硕士生年限,取消研究论文,通过修学分来取得学位的办法,因为这其实也是其他许多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
只是我发现,中山大学缩短了硕士生学习年限,却还是要求硕士生做研究论文。类似这种莫名其妙的改革之所以会经常出现在我们这里,我相信绝不是因为我们大陆的中国人都太儍,还是要看到这种现象的背后的原因才行。
二、既然制度性的问题解决不了,因此就要谅解学生为了谋生所进行的反抗。
对此我谅解不了。你学生都反抗了,我们当老师的怎么办?睁一眼闭一眼,得过且过?还是打着配合学生反抗的名义大开绿灯,与学生一起舞弊?你总不能叫我们老师代替学生写论文吧?
我不是没有干过这种事,因为时间来不及,只好把学生还不合格的论文改得面目全非,拿到评委会上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哇!杨老师的学生写论文都写得和杨老师的风格一模一样!
但是,这种情况个别情况下行,个别硕士论文行,博士论文怎么办?每年三两个硕士,再加上一两个博士,哪怕只一半人如此,老师岂不晕菜?!
更何况,我过去只知道硕士生临毕业半年,至多一年,因为急于找工作,影响论文写作者甚多,却从未听说一年级刚过,甚至上学一年不到,就已经开始忙于联系单位,参加实习,弄到连老师布置的书都读不成,作业也完成不了的情况。
更何况,你所说的这种反抗,最后实际上在一些同学那里,已经反抗成了没时间好好读书写作业,却有时间晚上不睡觉,一夜一夜地看从网上扒下来的各种电视连续剧。这种效果想必也不是你所主张的吧?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你没有提到,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来是要进学校当老师去的。如果他们也在这种反抗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从上学开始就忙工作实习,既不认真读书,也不能写出像样的论文,最后各显神通取得了学位,进入了教师的岗位,他(她)们又何以为人师呢?三、学历史,不见得一定要蹲图书馆,更不一定要蹲档案馆。
这话我同意。如果你有本事,比如说,家长就是做学问或喜欢藏书的,有足够多的书,完全可以不去外面的图书馆。或者你是学世界史的,学明清以前中国古代史的,只要去图书馆,也不必去蹲国内的档案馆。
当然,如果你足够聪明和有很强的思辨能力,你也可以选做思想史,找上一个思想家,或找上一套什么人的选集、全集之类,结合前人做过的相关研究,旁征博引,思辨一通,写一篇论文出来,也是小菜一碟。
只是,你可能还是不能去蹲一蹲图书馆。而对于大多数学历史的学生来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必须要下点笨功夫,不论是蹲图书馆,还是蹲档案馆,才能写出一篇基本合格的毕业论文出来。
因此,我的建议,或者我的要求,对他们还是有用的。 蹲图书馆,或蹲档案馆,真的就那么可怕吗?其实在我看来,对于大多数并不想将来做研究做学问,只想借着读硕士找一份理想一些工作,同时又是学中国近现代史的同学来说,这恐怕才是写好论文的捷径。
学思想文化史的同学,至少要去蹲图书馆,学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乃至于社会史的同学,多半既要蹲图书馆,还要蹲档案馆。为什么?因为与其找那些不用蹲图书馆、档案馆查找材料,有几本现成书就可以考据思辨一通的题目来做,结果很可能因为炒冷饭,搅尽脑汁也达不到导师的要求,倒不如找些前人过去没有仔细梳理和研究过的事情,来做自己的论文选材。
去档案馆,最容易找到这样的题目来做。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些时间和必要的车费或复印费而已。
至于具体的办法,说起来也不复杂。
(一) 先做一点学术史的准备工作。比如,找到近十年或十五年的《近代史研究》第5-6期有关国内发表论文著作目录,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近十年来每期所附发表目录,把上面你所感兴趣的相当方向或问题的论文论著题目流览一遍,把需要看的目录抄下来,再找到这些论文论著大致地读一遍。了解一下前人已经做过什么研究,研究程度如何,有没有可能做更深入的或更具体的,或全新的研究,以确定你的研究方向和论题。
(二) 再做一份大事记。比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你所研究的事件或人物,找到当时公开的报刊记录下相关的资料或做出索引,结合前人研究中提供的资料信息,做成一篇比较详细的大事记。目的是弄清楚已有资料的全部情况,和整个事情的大致经过,以便确定你需要进一步查找的关键性资料和档案细节是哪些。
(三) 上相关档案馆的网站。查找相关档案全宗介绍或其他档案介绍,了解你所要查找资料所在卷宗。一些档案馆还提供有关键词搜索,你可以利用关键词找到与你研究有关的主要档案的位置及其全宗、卷宗和目录号。结合全宗介绍和关键词检索,你即可以大致知道你可能查找资料的范围。
(四) 去档案馆查档。因为有过前期的准备,你的目的性已经比较清楚,因此,到档案馆后只要根据自己已经确定的目标,结合档案馆提供的检索手段,填写清楚索要档案的全宗、卷宗或目录号,即可开始查阅档案。为了节约时间,有些对论文非常重要的资料,最好采取复印的办法。有的档案馆对开放档案仍然设有复印的限制,因此有些不允许复印的档案也只有抄写。
(五) 把前期所做大事记和已经查阅到的档案,按照时间顺序再做进一步的排列和整理。据此依据事情发展的经过情形,对所研究的事情做资料的梳理和分析,逐步形成比较清晰的叙事性的过程文字,在找出重点,完成结构和分段后,即可着手完成论文了。
在这里唯一需要提醒那些想要做这类论文的同学注意的是:
第一,论文的题目要尽可能具体,切忌过大。
第二,论文的目的要尽可能限制在叙事的范围,并且要尽量选择前人没有讲过或很少讲到的事情做梳理和研究。
第三,做学术史研究时要注意不要忽略通史性著作,因为有些通史性著作涉及到你所研究的那个问题,有时也会提供很重要的资料线索。
仅以我写《新中国巩固城市政权的最初尝试-以上海“镇反”运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一文为例,最初即凭经验误以为《上海通史》可以不必认真对待。又因为去上海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时该书相关那卷不在架上,便未再查找。待文章发表后才发现该书其实也曾利用了档案,且其征引的档案显示,我根据报刊统计的杀人数字少了一千余人。但文章已经发表,已无从更正,只好在网上刊出,并作了进一步的修正。由此可以看出,特别是在做共和国史的时候,做学术史时一定不要忽略了地方通史、地方志等资料。
此信写得较长,目的自然不全是为了回复给你。实际上也是想要把它作为我此前网络日志的一篇后续,公布出来,给不明白应该如何选题和抗拒蹲档案馆的低年级硕士生看看。希望你不会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