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正 武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59 次 更新时间:2019-07-03 11:19

进入专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田正   武鹏  

提要: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促进创新、消除资源错配、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可借鉴日本的经验,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抓手和主要着力点。


一、日本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化经济的转变,日本经济面临的问题从总供给不足转为总需求不足。这是日本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主要约束条件。进入90年代,供给层面的人口老龄化、资本收益率下降等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总需求进一步下降,成为日本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背景。日本的资本收益率自泡沫经济崩溃后持续下降,仅在2000年后表现出微弱的回升态势。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日本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持续减弱,研发收益率下降,提升经济效率的动力愈益不足。日本的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均出现了严重的资源错配问题,生产要素无法流向具有更高生产率的部门和企业,进而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增长。


日本在实现工业化以后,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供给能力不足,而是需求不足,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持续下滑。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的资本收益率下降,加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总需求无法通过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得到提升,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不能再像此前一样无限制增加。


经过长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实践,日本逐渐认识到提高经济潜在增长能力的重要性,转向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演进的过程,愈益认识到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的重要性,进而不断调适和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联系


日本完成工业化后,经济体的供需关系出现变化,尤其是泡沫经济崩溃后出现资本收益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研发收益率下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等问题,促使日本政府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量”与“质”两方面。


从根本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供给结构,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使之符合当前经济的需求结构。就量的角度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能够增加资本、劳动等要素供给的有关政策;从质的角度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消除阻碍创新、抑制资源流动的制度障碍,改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配,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有关政策,最终使经济的供给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日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别从提高技术创新和改善资源配置两方面着手,力图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日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促进技术创新,创造具有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可以直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此外,日本政府重视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通过主导产业的合理转换,带动经济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


在资本市场方面,促进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垄断,提高投资效率,改革融资机制,促进资本流向更有效率的生产部门。在劳动力市场方面,通过深化雇佣方式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改善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促进劳动要素流向更有效率的生产部门。


由上可见,日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围绕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展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


三、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演进过程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尼克松冲击”以及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发生,日本经济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直接作用于企业的改革措施,试图通过去产能和发展新兴产业等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改善资源配置扭曲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1)针对“结构性萧条产业”实施“去产能”措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2)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实施重点从注重产业调整逐渐转向重视改善经济结构,经济政策不再直接作用于特定的产业。从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逐渐推行以“金融大爆炸”改革为代表的结构性改革政策,试图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从供给层面拉动经济增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续推动产业调整和“去产能”工作。


第二,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创新。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口号,并采用诸多措施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第三,推动日本经济结构改革。1996年桥本龙太郎上台执政,在日本经济增长陷入低迷的背景下提出了“六大改革”方案,即行政改革、经济结构改革、金融系统改革、社会保障结构改革、财政结构改革、教育改革等。


第四,实施规制改革。日本政府取消了一系列限制性壁垒,促进了电信、铁道等部门的民营化进程,提升了经营效率。


21世纪初,小泉纯一郎上台执政,减少了20世纪90年代常用的总需求政策措施,开始实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推动日本的经济增长。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解决银行系统的不良债权问题,提升了日本金融系统的融资效率。


第二,邮政民营化改革。


第三,劳动力市场改革。为打破终身雇佣制对劳动力流动性的束缚,日本政府实施了劳动力市场改革,允许在所有行业中采用“劳动派遣”的方式雇用员工,提升了劳动要素的使用效率。


第四,设立结构改革特区。日本政府采用设立“结构改革特区”的方式,首先在特区内部实行新的法律法规,放松行业管制。


2012年安倍晋三上台后,采用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结合的方法,在增加总需求的基础上,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安倍经济学”的“旧三支箭”侧重于总需求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仍显不足,“新三支箭”则旨在从供给层面加强经济政策措施,提振日本经济。“新三支箭”着眼于从供给层面促进经济增长,并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明确写入政策目标之中。如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善创新环境,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通过实施创新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四、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纵观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始终围绕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目标展开。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实施存在阶段性变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日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其产业政策的一个延伸,着重对过剩产能进行处理。


80年代中期至今是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在于,政策调整的重点逐步倾向于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改革日本既有的经济制度,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90年代以及新世纪的结构性改革措施则侧重于通过实施规制改革等措施,改善日本的经济制度,消除资源配置扭曲,减少限制要素流动的障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从而解决资源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近期的“安倍经济学”,综合使用总需求政策与总供给政策,在通过灵活的财政政策、量质并举的货币政策提高经济总需求的同时,着重推动创新发展和劳动要素供给,致力于劳动方式改革,促进女性与老年人口就业,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日本经济发展。


中国应积极吸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注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共同发力。供给侧改革的推行需要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通过总需求政策的实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制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便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


第二,积极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动能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换,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从根本上改善创新环境,推动技术创新。随着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形势发生变化,通过技术引进带来技术进步的空间不断缩小,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创新成为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必须促进创新的实施与推进。


第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以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改变资源配置扭曲问题,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注重改善资本、劳动等要素资源的配置扭曲,提高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要素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摘自《日本学刊》2019年第3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进入专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698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日本学刊》2019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