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魁:香港制造业空心化的前车之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50 次 更新时间:2019-06-20 09:44

进入专题: 制造业   产业空心化  

李少魁  


导 言


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研究产业“空心化”、“中等收入陷阱”,总是拿远在天边的拉丁美洲国家做研究对象,千篇一律、反反复复。至今都没有发现哪一位学者亲身去拉美做过实地考证;对于近在眼前的香港制造业衰落的经济学现象,甚少关注,甚少研究;对于2008年以来珠三角制造业的规模性外流,众口一词:劳动密集型产业该转移,低端制造业该淘汰。


笔者曾于2012/2013年两度参加顺德决咨委赴香港考察以及2014年笔者主持的社会企业课题组赴港调研,有机会与特区政府多个部门、多个法定机构、多个商会、协会、多个企业接触、考察、提问、互动,获取了一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做为案例,并且从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搜集一些数据以及香港学术著作、海外学术著作相关内容,佐证了这个“空心化”的进程及其后果。


特别是面对制造业“空心化”之后难以吞咽的苦果,笔者在与特区政府新设立的扶贫机构“关爱基金委员会”官员的会谈中了解到香港贫困人口的比例与现状及其扶贫措施。最令人动容的是通过对香港社会企业总会下属9个企业的考察,切身感受到香港民间运用社会企业和NGO组织的民间自救措施!


这一切,对于今天新常态下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工业转移,或许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鼎盛期的香港制造业


上世纪70年代是香港制造业的鼎盛时期,拥有17个支柱产业,二百多万产业工人。


仅以第一支柱产业服装业为例。1950年,香港只有41间制衣厂,雇用1,944名工人,约占本港工厂总数2.8%及占本港制造业雇员总数2.4%。


到了1975年,有8,047间制衣厂(占制造业工厂总数25.9%),聘用257,595名工人(占制造业工厂工人总数37.9%)。


25年间,企业增加近200倍,劳工数量增加了133倍,成为香港17个支柱性制造业中最大和最重要的行业,出口量排名第一并占据了欧、美成衣市场的一半份额。


(二)香港制造业80-90年代的“腾笼换鸟”乾坤大挪移


“80年代期间,香港的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将制造业搬到边界那边去,但对香港工人的安置往往缺乏适当的考虑。提交法院的几个案例表明,香港工人早上去上班,才发现工厂空空如也,机器设备一夜之间就被搬到边界对面去了”(美国 * 傅高义《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三)香港“空心化”之后难以吞咽的苦果


特区政府学习大陆,2012年新设扶贫机构。2013年4月26日上午我们第二个考察单位是香港特区政府 “关爱基金委员会”,政府总部民政事务局助理秘书长欧家胜、行政主任周玉娟、香港社会工作者总工会张国柱会长等做了详细介绍,并耐心回答了考察团许多提问。第一、扶贫对象占总人口3.7%,大约30余万人,集中在45-60岁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头一年政府投入资金5亿港币;第二、香港社会贫富差距处于警戒线以上水平,基尼系数5.37。


另据香港特区政府扶贫委员会2013年公布的香港家庭“贫穷线”——三口之家每月收入11500港元以下。香港地区有19.6%的人口都生活在“贫穷线”以下。


(四) 社会企业 民间自救:


25日下午在另外一家社会企业“□□制衣梦工厂”听了一场励志报告。创立人,30多岁的策划总监何女士(有英国学位)娓娓道来2个多小时。


上世纪60-80年代鼎盛一时的香港制衣行业借道“三来一补”全部北上珠三角,十数万制衣女工失业,成为产业转移后被边缘化的群体,沦落为庞大的“雀友一族”。2009年,一群年近50的打工仔、打工妹,重操旧业,以娴熟技能,瞄准欧洲奢侈服装首版量产的高端市场,小众消费群体,精工细作品牌服装,力图重振“香港制造”雄风。今年已经在中环开了一家品牌店。她最后动情地说:“当初(工厂)不该连根拔起,应该学欧洲,把设计和品牌留在香港。20多年以后才明白。幸亏工人还在,这几年开始努力补救。今年不需要政府补贴了”。


(五)首富李嘉诚也有苦衷:保工人饭碗,不敢搞自动化码头


2013年春天,李嘉诚旗下香港货柜码头工人大规模罢工,以求加薪。理由是回归15年来,物价楼价大幅上升,工人们的薪水却几乎未涨。罢工闹得动静挺大,李嘉诚最后也出面了。这位首富在解释中倒尽委屈:码头完全可以改为自动化,自己为保码头工人饭碗,才坚持大规模采用人力,不想工人们不但不感恩,反倒认为自己刻薄。


由此,可见香港普通劳动岗位的稀缺程度!一味取缔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社会就业问题,可见一斑。金融服务业发达固然好,但是那些都是成就金领、白领的行业,大多数的蓝领出路何在?社会上那么多的普通劳动力出路何在?


(六) 一张表,看清楚香港人赶超英国、落后英国的起伏过程:离开了制造业,好日子不再!


我们以香港人均GDP与英国人均GDP做比较,1950年双方相对悬殊77%的巨大落差!1970年香港追英国追到只差10%,达到临界点。随后是香港人津津乐道的70年代的“黄金十年”。刚刚好,到1987年一路追平!与世界一流国家77%的落差,香港用了37年时间填平!以劳动力倍增为动力、以制造业贡献为主力的香港,雄踞“亚洲四小龙”之首,当之无愧!


其后,香港经济开始急速向第三产业转型,支柱产业开始大举北上。制造业贡献率从1984年的34.5%下降到1994年9.2%,制造业的


备注:所有数据原载维基百科“香港”科目;2014数据是根据百度换算。


就业人口也从1987年的91.91万人跌到1996年的34.05万人。恰好在这一年,广义贸易业取代制造业成为香港第一产业。今天,香港人引以为荣的第三产业占比高达94%,制造业比重仅为2.4%。


必须承认,香港经济转型很成功,窗口期很短,当期转型成本也不大,客观上适应了制造业北上以后转口贸易所需的大规模金融服务需求。但是,“双刃剑”则是出现在远期社会影响,即百万制造业劳动力人口的转移、吸纳及防止边缘化的社会问题。


然而人们忽略的是1987年填平的差距,到今天(2014)香港与英国人均GDP相比较,却又产生16%的相对差距,恰恰跌回1970年之前!这与制造业“空心化”有没有线性关系?值得去探讨。还有,香港的基尼系数,四十年间从0.40水平一路飙升到0.537,与制造业“空心化”有没有线性关系?也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探讨。


与今天内地“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氛围相比,香港特区政府拟单独成立科技创新局,提交立法会审议,都可以被一些议员“拉布”阻止两年,迟迟无法通过,遑论其它?至少说明,香港社会主流层面缺少对制造业“空心化”的整体反思,对于科技创新并没有达成社会共识,甚至缺少像英国那样拥抱中国经济崛起的热情。


(七)香港服务业也面临 “空心化”的潜在危机


报载:经常往返广州和香港做生意的香港人李新宇今年50岁,曾在美国留学十年的他通晓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他表示,“现在生意机会都转移到内地了,不管是贸易还是制造业,要做生意只有北上。”他现在的状态是每周一到周五去广州自己的公司上班,周末回到香港与老婆孩子团聚。“我这个年纪在香港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只能自己做生意。”(中国经营报2014-6-09)


香港大学有一位大陆访问学者发现,如今的香港,没有了实体经济优势,服务产业与内地实体经济又是“两张皮”,越来越贴不到一起,这是香港经济逐渐丧失增长动力的内在逻辑。这个逻辑不改变,再过十年香港还是走不出低增长的格局,甚至可能更糟。而比低增长更可怕的是,开放服务业的结果就只能是香港的人才向内地流动,内地的生意却很难向香港积聚,而香港人才大量北上的结果,让香港在制造业“空心化”后,服务业也正在发生“空心化”倾向。


(八)今天的珠三角 开始重复香港昨天的故事


【据南方都市报记者2015年10月12日报道】对于工厂打工者来说,休假十分难得。东莞长安镇一家知名电子厂,部分员工竟在中秋国庆期间享受了9天的长假。让他们感到“乐极生悲”的是,假期结束回厂时,却发现生产线已被拆除。有传闻称,相关的生产线已搬迁至泰国。今日上午,该厂部分员工呼吁厂方妥善安置员工。涉事的某某电子厂,位于长安镇沙头社区,系由台湾知名上市企业投资兴办的大型外商独资企业,2007年曾获评为东莞市龙头企业。


(九)美国为什么要制造业回归?


今天,我们必须反问:2012年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开始,为什么要大张旗鼓搞“美国制造回归”?


通用、福特等一大批特大型企业率先响应,将一部分海外工厂回迁美国本土,新办工厂一律落地本土,助推美国实现5%的历史最低失业率!饶有趣味的是,一批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响应!?别忘记,美国不在中国战略的“一带一路”上。


(十)香港制造业“空心化”的逻辑框架


今天回望30年前香港经济“腾笼换鸟”的成功与教训,不得不说,当年“亚洲四小龙”之首的香港,没有像其他“三龙”(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那样继续本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步伐,而是“断崖式”转型,抛弃了制造业升级,直接跨向金融、地产、旅游等服务业,从而与内地90年代后期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偏移,甚至脱钩。内地企业界有人认为“一方面内地经济难以继续从香港经济中获得产业升级动力;另一方面,香港的服务产业也难以从内地经济的高速增长中获得动力”。


可以说,今天的香港,已经失去了像奥巴马那样“制造业回归”的本钱,甚至旅游业也需要向中央求助自由行政策来维系增长的地步。香港有媒体反思:“因自由行生意太易赚,令香港缺乏危机感,过度依赖旅游业而未力拓其他新产业,香港必须痛定思痛。”


小 结


由低端、中端、高端产业链,构成全球制造业的“金字塔”结构,任何国家或地区经济体,不可能只有高端产业链没有低端产业链。


借用香港那间社会企业(制衣梦工厂)总监的话:“当初(工厂)不该连根拔起,应该学欧洲,把设计和品牌留在香港。20多年以后才明白,幸亏工人还在,这几年开始努力补救。”


针对今天香港社会的诸多问题,再借用克林顿当年竞选总统的著名口号:“笨蛋,问题是经济!”


是的,香港今天的根子也是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制造业“空心化”的历史苦果!


希望记住,顺德的立身之本是制造业,没有了制造业,我们什么都不是!


不希望今天的珠三角重蹈香港覆辙,不要“一刀切”,盲目驱赶低端制造业!需要学习西方国家,留住设计、留住品牌,制造业要“把根留住”!


(本文为独立经济学者李少魁 在“顺德商道论坛”演讲稿第三部分,2015-10-15)

    进入专题: 制造业   产业空心化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港澳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678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