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03 次 更新时间:2019-02-13 23:03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  

刘海涛  

内容提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而运用社会主义制度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简言之就是依法治国。实现这个目标,既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也要通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并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关 键 词:制度  执政党  现代化  system  the governing party  modernization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两句话组成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更加完整。


一、国家治理


自人类摆脱原始状态形成社会和国家之日起,就产生了国家治理或治国理政的问题。自人类实现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以来,又相应产生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有关现代化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虽有不同的说法,但一般都认为它涵盖社会的各个要素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而思想与行为模式则是社会深度层面。[1](P9-16)现代化既遵循普遍的发展规律,又具有不同的途径和特点,是“世界历史”与“国别史”的辩证统一。中国追求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根本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有机统一。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制度的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治国理政的历史任务。因此,“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2](P90)现代民主制度取代传统社会的君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我国实行的民主制度不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二)运用社会主义制度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社会主义新社会,是阶级消灭、国家自行消亡的“自由人联合体”,不存在所谓“社会主义国家”,也就不存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2](P91)这说明,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认识中国社会,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填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方面的理论空白。但是,要更好地发挥这个制度的优越性,推进现代化的进程,还要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3]P104这就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二、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实际就是一套法律制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简言之就是依法治国。从宏观上说,法与制度是同义语。我国古代《周易》中就有“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的说法,这是祖先对制度功能的定位。所谓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体系,也是特定社会中法令礼俗的总称,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发展导向的根本保证,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包括诸多要素,但如何治理,治理能力高低,治理效果怎样,都要受到制度的决定和制约。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

(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

1956年,我们党带领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切身经历和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中,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由衷地发出了“社会主义好”的赞叹,从而为运用社会主义制度治理国家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人民群众对这个新制度也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国家工作人员也需要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以及党的指导思想失误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遭受了一些挫折,使其治国理政的作用和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带领人民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使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和依托。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一个推进制度现代化的过程。

(二)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表达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征。一是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点决定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性质和内容。二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也继承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国家治理体系增添了诸多“中国元素”。三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和内容,概括地说就是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P15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运用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坚实依据。

(三)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它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上:一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权利。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保证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动员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围绕民主、团结两大主题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平等、自治权利,促进民族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基础和具体形式。二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作为生产关系的法律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作用。通过股份制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混合经济,使生产资料所有制日益呈现出社会占有的性质,适应了当代中国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合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三是保证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制度不是抽象之物,而是通过具体制度体现出来的,由此需要有与之相协调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推进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客观依据。但这并不是说它已经尽善尽美。恰恰相反,为了充分发挥其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改革使其完善和发展。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树立这个自信,要求制度始终管用;制度要始终管用,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完善和发展。


三、治理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治理能力主要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所应具备的素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是通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这个角度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现代化。

(一)政党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政党政治以一种民主政治的政治统治形式出现于现代世界的政治舞台。它由资产阶级开创,是资本主义重要的政治文明成果。相对于君主政治而言,政党政治意味着国家的领导权力不再集中于君主一人之手,而是由政党所掌握,并有一定的政党制度来体现和保证,民主性质由此显而易见。政党政治的出现,不仅发展了民主政治形式,而且成为发展民主政治的一种途径和杠杆;不仅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也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向无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转变。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从领导革命到治国理政的转变后,自身的历史方位也在发生转变,其执政能力或曰治理能力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党的领导的实质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3](P105)这就是执政党执政能力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本质联系。

(二)提高执政能力就是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型大国。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三)增强执政本领在于加强自身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总要求,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四)中国共产党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必须成为学习型政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学习掌握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那一次我们学得不坏,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些年来,应当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的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建设没有上去,政治也发生了严重的曲折。现在要搞现代化建设,就更加不懂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5](P1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定我们党学习的内容应更加广泛。通过学习,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共产党人创造历史的目的能和将来的结局实现最大程度的吻合。


四、现代化治理道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本身,也就指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立足基本国情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依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必须符合国情。这就意味着,选择和确立什么样的制度,既不能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也不能照搬现成模式;既不能照搬资本主义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素只能在立足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充实。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也要兼顾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既要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也要尊重历史传统和兼顾国情。立足基本国情,就是使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

(二)坚持问题导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6](P49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发生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的时空特征。因此要求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正视问题,从问题本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问题的不断解决,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三)提高人的素质

人民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二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中实现了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要提高执政党执政本领和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要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有一个“物”的现代化过程,还需要一个社会心理、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文化”素质提高和转变的过程,而只有这种转变才会为接受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思想前提。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指出,“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7](P4)但是,人的素质不会自发形成,需要自觉建设,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有机统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罗伯特·欧文认为,人的性格是人的先天组织和自己一生中特别是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他并没有在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之中寻找改造人类生存环境的伟大力量,而是等待和依靠“天才人物”去发现真理以拯救众生。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但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环境。“先天组织”不可选择,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语)。今天也要通过实践努力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进入专题: 国家治理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506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8年0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