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殷鉴”小考——周初对商代灭亡教训的总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97 次 更新时间:2018-09-29 20:08

进入专题: 殷鉴   天命观  

韩星 (进入专栏)  


“殷鉴”一词来源于《诗经·大雅·荡》。该诗的作者借文王之口,对于商纣王及其贵族的暴虐、荒淫、昏愦,造成民怨沸腾、内忧外困、国势将倾的局面,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现实的警告。诗里说:“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多少凶暴强横贼,敲骨吸髓又贪赃,窃据高位享厚禄,有权有势太猖狂……殷商镜子并不远,就在夏桀那一王。”在这里,诗人深刻地指出,由于商纣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骄奢淫逸,引起全国人民,乃至外族鬼方的愤怒和敌视,最后作者归结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人灭夏,殷人的子孙,应该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就是殷代的前车之鉴。

该诗作者更深层的意思是周也要以殷为借鉴。后来形成“殷鉴不远”的成语,用来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前人失败之事,告诫人们决不可忘记历史的教训。《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诗中告诫周统治者要以殷末灭亡为镜子,要懂得天命得之不易,注意修德以配天命。


商汤和伊尹吸取夏亡的教训


“殷鉴”一词虽然来源于《诗经·大雅·荡》,但其渊源可追溯到殷初。殷初经历了一次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动荡和盛衰的演变,所以,殷商的开国之君商汤以夏为鉴,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商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荀子·解蔽》篇中说,成汤有鉴于夏桀败亡的教训,很有主见,谨慎地治理国家,并长期任用一代贤相伊尹,所作所为合于大道。伊尹为殷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辅助商汤灭夏,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殷初统治者是如何以夏为鉴的,古文《尚书·汤誓》中说,夏桀耗尽民力,盘剥夏国的人民。商汤有鉴于夏桀滥用民力、横征暴敛而导致民怨的教训,践天子位后不近声色,不聚货财;任用有德行的人,犒赏有功劳的人;用人之言像自己说的一样,改正过错毫不吝惜;能宽能仁,把他的诚信昭示于万民。

商汤去世以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两王,之后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太甲继位,不遵先祖商汤的大政方针,昏庸无道。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放逐到成汤墓葬之地桐宫,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并作《伊训》《太甲》《咸有一德》等对太甲进行训诫。他通过分析夏桀失天下而成汤得天下的原因,告诫太甲要吸取教训,居安思危,修德勤政,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等。《说命下》也载殷王武丁时的贤相傅说告诫武丁的话:“要学习古训,才会有得;建立事业不效法古训而能长治久安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果您能够借鉴先王的成法,将不会有失误。”以上史料都反映了殷人的以史为鉴思想。


周公的天命观


到了西周初年,周公还政于成王后,先后作了《康诰》《酒诰》《洛诰》《立政》和《无逸》等诰文,直接指出要吸取殷人的教训。

《酒诰》是周公命令康叔去卫国宣告戒酒的诰词,因此称之为《酒诰》。殷末风气奢华,酗酒败德,纣王更是昏醉于酒池肉林,自招速亡。正是有鉴于此,周公在诰词中指出:“殷人没有明德芳香的祭祀升闻于上天,只有老百姓的怨气、群臣私自饮酒的腥气升闻于上。所以,上天对殷邦降下了灾祸,不喜欢殷国,就是因为统治者淫乐的缘故。”《无逸》篇中,周公历数殷代贤王中宗、高宗、祖甲,更举出了周室先祖太王、王季、文王,他们都能勤劳国事、体察民心、接受批评、改正过失,这样国家既能繁荣昌盛,诸王也得康宁长寿,于国家于王身都大为有益。反之则殷末诸王好逸恶劳、骄奢淫逸、无视民间疾苦,国事日非,终致丧亡,诸王本身也是“罔或克寿”,短命夭折。最后,周公训诫周成王及其后继者要牢记这一历史教训。《尚书·君奭》载周公说:“君啊,我是非常信任你太保奭的,希望你能够尊重我所说的,和我一道吸取殷商亡国的教训,时时顾虑上天的惩罚。”

《尚书·召诰》主旨仍然是以夏殷兴亡为鉴,劝勉成王勤勉为政,敬德保民。《召诰》从历史经验出发,先回顾了夏命转移到商的过程——观察古时候的先民夏代,上天教导顺从慈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夏已经丧失了王命。接着又考察了殷命移周的历史——现在观察殷代,上天教导顺从嘉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殷也已经丧失了王命。最后把这种历史的鉴戒提升到了“夏监”“殷监”的高度:“我们不可不鉴戒夏代,也不可不鉴戒殷代。我不敢说,夏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说,夏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政,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我不敢说,殷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说,殷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政,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现今大王继承了治理天下的大命,我们也该思考这两个国家的命运,继承他们的功业。”《召诰》在这里系统地提出了“夏监”“殷监”,即夏鉴、殷鉴的历史鉴戒思想,告诫周初的为政者,周要以夏、殷的兴亡为借鉴,总结夏、殷两代的历史经验教训,才能保持天命和国运的长久。这些话都反映了周公摄政以来的天命观及其以史为鉴的意识,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历史理性精神,其目的是为了避免重蹈夏、商灭亡的覆辙,实现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总之,周人以夏、殷的兴亡为借鉴,通过总结夏、殷两代的历史经验教训并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从最初的“殷人以夏代覆亡为镜鉴”,演变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以史为鉴”思想,从整体上反映了周初历史意识的强化和历史理性精神的觉醒。


殷鉴意识传之后人


西周以后,“殷鉴”也就成为历代思想家、为政者和广大人民总结、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代名词。《国语·楚语上》中强调对太子进行历史教育时说:“教导太子《春秋》,是为了扬善抑恶,用来劝诫教导人的本心;教导太子《世》是为了彰显德行而摒弃昏昧,用来约束人的行为……教导太子《语》,使他知道仁德的作用,从而知道上古圣王是如何用仁德治理民众的。教导太子《故志》,使人知道兴废之事而能够警惕自己的行为。”其中的《春秋》《世》《语》《故志》,都是当时的史书。

《孟子·离娄上》云:“夏桀、殷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民众的拥戴;之所以失去了民众的拥戴,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民心是有方法的,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并让他们积蓄起来;他们憎恶的,就不强加给他们,仅此而已。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自己就会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称为周代昏乱之君的幽王与厉王,即使是后代有孝顺仁慈的子孙,历经百世后恶名也无法更改。《诗经》上说:‘殷商的借鉴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桀统治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都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殷鉴”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充分说明“殷鉴”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来源:《学习时报》2018年8月29日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殷鉴   天命观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256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