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希孟:中国村名中的神话、宗教、传说、丧葬因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25 次 更新时间:2018-03-21 20:30

进入专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宗祠   寺庙   宫观     神仙   丧葬  

安希孟  


【内容提要】文化有雅俗文野之区分。村庄,有很多别名,如村寨、村坊、村疃、村井、村邑、村郭、村落,不一而足。原生态自然村落名称包含名门望族、奇珍异宝、风水堪舆、名胜古迹、吉祥嘉言等,韵味深邃,内涵丰饶。村庄名称称谓尾词或缀词反映了自然特色、地域风物、宗教情怀、人文景观、历史沿革、民俗传统以及人们的良好期望和夙愿,富有朴实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一些自然村庄名称,离不开与寺庙观庵的密切关系。自然村名的一端和原始自然宗教、偶像崇拜有关。佛道二教推崇自然,具有自然宗教天人合一的倾向。道法自然。大量中国村名保有佛道二教及原初自然崇拜印记。许多村庄曾是宗教圣地。有的村名取自寺、殿、楼、院。佛道二教是中华民族文化深层结构,深入穷乡僻壤不毛之地,影响平常地名村名人名。佛教道家僧尼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修桥开路,夷平榛莽荆棘,为众生开辟新的栖居之地。人迹罕至处女地渐成村寨。民间文化,多有鄙陋之词,但反映了良好的宗教信仰和期待。中国村名,儒释道迷信传说混杂。但混杂不是多元,多元并非淆乱。

【关键词】 宗祠 寺庙 宫观 佛 神仙 丧葬


为了生存,人类建立了居住栖息地,以防寒暑、避风雨、杜野兽、祛疫疾。原始社会靠狩猎、捕鱼、采集为生。史前时代,人类没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阈限,居住地栖息地和狼窝虎穴无异,还不能称为村落。采集经济时代,人们建立了简陋的住宅,有了穴居、巢状树居等。石器时代形成早期的简单村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学会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较为安定。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居住条件也相应有较大改善。历史上,“自然村落是人们定居的主要小区形态。传统居住小区是人们的生活需求、愿望、梦想和情感的物质表达形式,人们生活其中觉得亲切平和,舒适便利,易于定向与认同,从而产生归属感和领域感。”[1]

本文采用现象学描述性研究,即描述性现象直观,按照事物呈现的本然面目加以描述。这就是现象学直观。悬搁存疑又称“加括号”、中止判断。现象学方法,就是让现象如其本质那样自身显示出来。现象与本质直接合一。这种从事物自身出发来描述事物的方法就是现象学方法。现象学力求不带存在预设地直观现象。现象学是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事实上,村名是自发形成的,没有规范标准,不是预设立场,也无规律可循。天南地北,物各有序,村名有自然地理的差别,但没有宗教信念的分野。

本文挑选有故事、有传说、有趣味的宗教性质的历史悠久的村名。有些人物虽是真实的人物,但也有历史虚构传说故事,带神话色彩。凡虚构的神怪故事人物,带有宗教崇奉色彩,本文尽皆搜刮罗列。乡野村名,历经岁月风霜,皆其来有自。概括地说,可以按照自然地理、山川形胜、水文地质、农林牧副渔、宗教文化和军事防御、商业运作,对中国乡村部落尾字或词缀分类介绍。村名有历史村名、群众俗称和标准村名三分。

必也正名乎。名位与身分,十分重要。名称、称谓不可小觑。《尹文子·大道上》:“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自古至今,莫不用此而得,用彼而失。”地名故事的形式丰富多彩,有神话故事、怪异故事、名人故事、历史故事、童话故事、宗教故事[2]。宗教地名传说故事,是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关系的形象化、人格化,体现了天人合一以及人与自然地貌、人与人文景观的融合。神话国的国民喜好神迹奇事,就有奇迹的期盼和神话般的飞天精神。教信念往往和村庄名称联系在一起。村名常与该村的文化景观密切有关,往往蕴含着历史传说。  山川大地上星星点点布满村落。每一个村名,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趣闻和神奇传说,都有一段奇特的沉甸甸的厚重历史,都有各自瑰丽的人鬼、人神、人妖、人畜、人禽不了情。村名秤佛道,欲借神佛之助力以惩治、恐吓妖氛鬼域,用幻想的力量驱妖伏魔祛病除灾。村名的命名与思想观念也有关,融入民众的价值取向。村名体现宗教文化,寺、庵、庙、佛、殿、龙、塔、观、祠、香坊等字不胜枚举,但枚举不是论证。许多地名的形成与寺庙有关。例如昆明分布着许多寺观庵堂。昆明许多地名来源于寺观庵堂,许多地名直接用寺庙名称命名,如弥勒寺、地台寺、西岳庙等[3]。河北蓟州许多村庄以城堡、店铺、阁桥、楼亭、营房、佛塔、寺庙命名。

拜物教是人类幼年的原始宗教,诸如: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怪石老树山崖)、个人迷信偶像崇拜。国人对山、川、树、石、雷、电、风、雨威力,狐仙妖怪望而生畏,敬若神灵。在农村,土地爷、门神、灶王爷、山神爷、精灵、祖宗、名人偶像崇拜,极为普遍。宗放与人类社会相始终。宗教与人类共生,与家庭伴随,与社会同在,与生活相始终。原始社会出现村落,村落来自原始部落。落者,鸟雀栖息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人类居住在地上,生老病死,但又追求长寿和永恒,希冀脱离凡俗世界。天堂佛国的概念油然而生发开来。所以村名就不落窠臼,带有宗教期盼。关于妖魔鬼怪的故事,“没有哪个地方比乡村更需要宗教,需要宗教为它迎生送死,需要宗教为它麻醉伤痛,需要宗教给贫苦人民的生活带来某种慰籍和轮回的希望。”[4]

中华文明属于天体自然崇拜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耕文明,与世俗皇权结合紧密,缺乏远离政治世俗社会的超越向度,超验性差。这一点,从宗教场合称谓也可以看出。寺是古代的官署名,比如处理政务的大理寺。院是学府。佛教的殿堂也叫做寺院。道教的殿堂叫观,可是宫观章台,原是古代君王接见外宾的处所。道教的殿堂也叫做宫。村野匹夫有时居然也住进了“宫”、“殿”。村名,有时径称寺庙宫观殿堂,无僭越之嫌。乡野村庄属于江湖以远,忧其民,不忧其君,草民却居然住进“宫殿楼宇”。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流俗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性、历史性、感染力和地域性。旧地名、村名尽管行将就木,昨日黄花,但也成为活化石。

数千年间,村落盛行原始信仰习俗: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贯穿于村民生活。渔、猎、林、牧、衣、食、住、行等活动及手工艺,都有巫术仪式,祭祀神灵,都恪守禁忌。村落的宗法观念、宗族制度紧密相联,祖先信仰、祖先崇拜根深蒂固,祭祀,扫墓,血缘纽带,宗族制度,九族、五服、三党的血缘、亲缘关系网还是存在[5]。小生产者是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量地产生着个人迷信,人身依附和英雄崇拜的。这导致原始公社主义财产公有。小生产者农民,最容易滋生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公社生活和集体经济观念。在这个社会里,人身依附,仰望先贤圣人,崇拜部落首领,歃血为盟,拜把兄弟,内部纪律,惩治叛徒,祭祖告天,祖先墓地,血缘亲情,大行其道。重缘亲情,会导致母性崇拜一一曾经知其母不知其父,父不知,母却无误。

中华民众宗教心理,追求现世福报,福禄祯祥,多子多福,八拜之交,义结金兰,桃园结义,同年同日,升官发财,科举及第,商场得意,读书当官。追求现世物质福报和欲求,则缺乏超验精神追慕,无外乎物质欲望,消灾却病弥患,延年益寿,身家性命。传统民众无社会人世全体之追求,无精神来世之期盼,缺少社会批评,对公共事务,社会灾难,政务失策,鲜有揭示。“皇恩浩荡,拜天谢地,臣罪当诛,死罪死罪兮"倒有不少。但村名又带有宗教色彩,显然关注死后。这是人区别于动物之处。

地域性是民俗文化显示的乡土特征。山南海北,村名各有特色。村名彰显地域宗教信念风俗。中国地名文化富含佛教色彩。受佛教影响命名的村庄,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反映佛教圣地的地域特色。说村名里包含着迷信,当然也不是亵渎。中国宗教的特点是混杂不纯,致使有些村名佛道不分。上午做法事,下午做道场。为逝者超度,不管三七二十一。你难以说各该村名是佛耶道耶。佛道和民间杂祀结合,故,有的村名有时难以区分是什么信仰。中国民众纯正信仰缺失,很难说宗教名称的村名就一定表明虔诚或敬畏。此文不讨论居民信仰真伪。

本文属于叙讲故事、话说历史、论文明、宣文化。中国宗教,尤其是民间乡野宗教,属于基底民俗文化。村名基本属于底层民众乡野粗俗文化。乡野者,乡下野外之谓也。旧式文人一般也登不得宫廷州府大雅之堂。封建皇权触须只及于县,不到乡镇村庄边陲不毛之地。九品芝麻官,基层了,沉底了。乡村不是基层政权,或者,压根儿就不是政权。父权夫权族权神权,与皇权分离,皇上不搞一元,乃多元,权力分散。村官不是官,村无官,皇权没有村村通,通村村。圣旨不会影响村民生活。尾大不掉。圣旨只下达至县级。县以下,不是政权,是村庄乡绅闾里自治,乡贤冶理。稗官野史,稗官,稗子,也称作官,但不是官。野史不是正史。

村名套用佛陀名圣道名,乃圣俗不分。民间信仰纷乱杂陈,缺乏真诚虔敬,混杂、调侃、俗气、物欲、实惠。说亵渎神灵,圣地不圣,“大不敬也”,实不为过。三教九流,大而化之,使信仰的纯洁性受玷污。宗教情怀大打折扣。


[1] 魏群,“中国传统居住社区的空间形态及其流变”,《华侨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

[2] 裘樟鑫,于能,《农村地名传说故事》,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年。

[3] 陶师舜,“昆明寺庵及地名文化”,《昆明日报》, 2015年4月19日。

[4] “宗教的村庄:关于乡村鬼怪的故事”, 《常德日报》,“沅江副刊”, 2005年5月2日。

[5]  王建设,“村落文化——亟待纂修的民俗遗存”,《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9期 。


    进入专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宗祠   寺庙   宫观     神仙   丧葬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94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