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民生热点解读:追求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24 次 更新时间:2018-03-11 01:20

进入专题: 政府工作报告  

文军 (进入专栏)  

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我特别关注今年的全国“两会”,这不仅是因为今年“两会”除了规划一年工作,还要完成换届、修宪、推进机构改革等一些大事,更重要的它是中共十九大之后的开局之年,是将党的精神转化为国家意志并在未来五年决定中国具体如何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因此,我对本次会议的最大期盼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发展理念和重大发展战略,能够真正落实在今后的具体政策和行动之中,并且希望参与“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不仅是践行十九大精神的行动者,更是为新时代的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而贡献政策智慧的思想者和领路人。

十九大提出了很多重大的新判断和新战略,这些新判断和新战略都需要今后逐一落实在国家发展的具体政策框架和发展实践之中。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做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相对于往年更加备受关注,这不仅是中共十九大之后第一个中央政府的年度工作报告,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为关键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觉得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不仅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很多重要判断和战略决策有了具体的回应和落实,而且对今年的重点工作和一些难点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计划安排,从而为新时代新战略的具体实施开启了新的征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以非常量化的方式明确的几项重点民生工作和任务安排更受社会各界关注。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不仅表明了中央政府解决当前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决心和勇气,更体现了政府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政策取向。作为社会学者,我特在此分享我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部分民生热点的一些看法。

热点之一:倡导还富于民,明确今年要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过低是近两年备受关注的话题,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11年9月1日调整为月收入3500元以后,近七年来一直没有调整。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到201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43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969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834元。按照中位数来计算,2017年全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1年的1.93倍和1.77倍,尤其是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幅度比较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数据,仅2016年全国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394元,月收入就超过4780元,也就是说城镇就业人员中绝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超过3500元个税起征点的。2017年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已经达到了3485元,也接近了3500元的个税起征点。

很显然,由于个税起征点过低,不仅导致了就业人员负担加重,而且使一般劳动者都普遍成了被征税的对象,从而大大降低了普通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格力电器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提出“个税起征点应该调整为10000元”的提案受到媒体普遍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与历次调整个税不同的是,本次个税在调整起征点的同时还将增加抵扣的内容,即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抵扣部分个人所得税,这既响应了百姓的呼声,也符合了个税改革的方向。

热点之二:坚持精准扶贫,强调今年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要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脱贫攻坚是当前我国政府最为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之一,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共同愿望。中共十九大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写入报告之中,并提出了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表明了国家在贫困治理上的信心与决心。其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新时代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方略。围绕着“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等重要举措。五年来脱贫攻坚战实现了68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中国贫困治理在走向转型发展和精准化制度创新之后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中国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既是对中国现代化转型以来贫困问题呈现出来的复杂性特征的一种深刻认识,也是对以往贫困治理过程中同质化治理、客体化治理的一种制度性反思。

热点之三:维护教育公平,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教育是当前老百姓最关心也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以“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本位进行思考不仅体现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而且要求政府必须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来进行思考与决策。好的教育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满意,但这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现如今,城市里孩子不用再担心“上学难”的问题,而“上好学”成为了他们最关心的热点。反观乡村中的孩子,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缺失使得“上好学”成为一种强烈的愿望。这其中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多个层面都存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接下来的教育规划中,国家教育投入将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多渠道增加教育供给,从根源上解决教育难题。不管怎样,当我们开始以人民是否满意来衡量教育的好与坏时,就要求教育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均衡发展,从而能够使全社会都共同参与到教育中来,真正体现和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满意。

热点之四:建设健康中国,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国民幸福和国家强盛的基础和前提。追求健康和幸福是人类社会持久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基础和重要目标,对一个国家来说,发展就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幸福和社会的富裕进步。社会发展,民生为重,健康为本。当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从2015年的380元提高到2017年的450元,大病保险制度也已经基本建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要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同时,还有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这些社会保障政策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也关系到居民的消费,它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设“健康中国”则正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富强中国”的基本前提。

热点之五:实施乡村振兴,要求今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战略。笔者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人,关键在乡镇治理体制创新和乡村发展机制的引导,重点是通过农村土地和社会保障等核心制度的改革来发展乡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要将乡村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但在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要避免过度的外部输入效应,尤其要避免按照城市发展的方式来改造和振兴乡村。乡村振兴的立足点在乡村自身,中国的乡村有自己独特性的一面,要在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积极调动农村居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实现乡村的经济发展、政治认同、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以保持广大乡村的乡土特色、留得住“乡愁”,形成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当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要注意差别化有序推进。中国农村地区差异较大,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差别化地制定具体的乡村振兴计划,在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来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三权”分置改革,将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与乡村社区自身的特色结合起来,提高乡村振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热点之六: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今年要完成再进城落户1300万人的任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们在对待城乡关系的问题上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城市优先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的。比如,我们以前提出的“城乡关系统筹发展”实际上就是站在城市的角度来统筹乡村发展的,是“以城统乡”的发展战略。再比如,我们提出的“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等发展目标和战略口号,实际上也是带有明显的城市中心主义取向的。在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战略步骤上,我们首先是实行职业转变,即离土不离乡,将农民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非农化”;其次是实现地域转移和身份变换,即离土又离乡,将农民从乡村引向城市,有些地方还改变了农民的户籍身份,将分散居住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人口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因此,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基本表现出了管控乡村、偏向城市以及城市引领乡村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也呈现出从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乡村居民的个体选择也是一个从乡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的转变,这不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城乡关系发展阶段,而且抓住了城乡关系处理中“人”的这一核心要素,即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积极促进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在推动农民与市民的融合中促进乡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热点之七:加强社区治理,促进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了要促进“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这已经是连续第四年将“社会工作”一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继2015年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第一次写进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之后,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2017年又提出要“依法推进公益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社区治理。促进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健康发展”。放眼当今世界,专业社会工作不仅是一种有效服务于社会的利他主义工作方式,更是一种培育助人自助的现代精神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治理创新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社会工作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天,专业社会工作已经嵌入于各种公共服务与基层社区治理领域,具有贴近基层民众、直接服务百姓、链接政府与社会的巨大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治理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服务,而社会服务也是一种社区治理的手段。借助于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我们可以将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一种“双重互嵌”和“互为支持”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总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聚焦在新时代的民生工作领域,除了上面笔者展开分析的七个方面内容以外,报告中还明确提出了要“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下调汽车、部分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等等本年度的一些重点民生工作。这不仅体现了政府工作重点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也更加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所讲的一样,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基本国情出发,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使人民生活随着国家发展一年比一年更好。毫无疑问,今年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全面落实新时代的新战略开创了一个良好的新局面,也由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征程。

进入 文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76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