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俊:为什么二十世纪仍然是“俄国史”

——从《二十世纪俄国史》的书名说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53 次 更新时间:2017-10-19 16:58

进入专题: 俄国史   苏联  

梁立俊  


内容提要:安德烈·鲍里索维奇·祖波夫主编的《二十世纪俄国史》在国内引发了一阵热议。有些学者和读者认为此书言人所未言,揭露了二十世纪苏联时期的一些真相。其实这些史料,在以往的文献中大多已经有所披露。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从这部著作的名字出发,把苏联,或者二十世纪的俄国历史放在长时段的背景上考量,从中可以看出,从彼得大帝直到现在当下,俄罗斯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西方化,不断失败的历史。


关键词:二十世纪,俄国史,苏联,西方化


1、沙皇的西方化功亏一篑


俄国历史自从彼得大帝之后,一直有一种强烈的顶层设计的内在动力,这个动力的目标就是西方化。这种努力从俄罗斯文学艺术作品的“范式”上表现得非常清晰。可以说,在这个方面,俄罗斯不但实现了西方化,而且取得了超越西方的成绩。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和列宾的绘画作品(他去世于1930年的苏联,但主要活动时期在沙皇时代)等等,完全可以和西方同时代的任何一位文学艺术大师比肩。但是奇怪的是,俄罗斯政治上的西方化却一直步履蹒跚。从十二月党人高贵的政治觉悟,到斯托雷平改革,俄罗斯一直没有走出东方式集权统治的历史隧道——俄罗斯政治上的西方化只是一个梦想。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沙皇统治终结,俄罗斯在政治上一直是一个东方国家。和这个东方国家政治景象相匹配的是,俄罗斯的社会底层意识一直没有成功的西方化。这一点除了表现在原始的村社制一直是俄罗斯农村社会组织的主流之外,还可以从契科夫小说里的人物身上看到细节。契科夫(1860-1904)笔下的俄罗斯小人物,其思维的封闭,心态的奴化和行为的琐屑,场景一换,完全是鲁迅笔下未庄上的各色人等。


2、苏联失败的另一个解释


十月革命之后苏联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在俄罗斯的实践以及失败,其实是在沙皇主导的西方化失败后,俄罗斯人改选更张,从另一条路上通过顶层设计,实现“西方化”目标的一个尝试。但是这个尝试以矫枉过正的面目出现,采取了对现有西方模式的“扬弃”和“超越”的方式。从彼得大帝,到斯托雷平改革,历史给了沙皇300年的时间,让他把俄罗斯带入到西方国家行列。在这样足够长的时间里,沙皇没有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则说明沙皇制度本身可能是俄罗斯西方化的障碍,另一个方面说明西方化这个目标本身可能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主张的社会主义成了一个选项,并且被成功地历史选中。从苏联建立之后一度的经济增长以及至今在科学领域成就来看,社会主义确实解决了沙皇时代没有实现的俄罗斯在经济上的工业化和科学上的尖端化。尽管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学艺术受到压抑,但也没有辜负沙皇时期的文化积累,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仍然有世界级的伟大作品贡献给20世纪。


1991年经营了74年的苏联社会主义轰然倒下,其失败的原因是一个引发历史学家,以及全世界的政治家思考的严肃问题。对于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有各种解释,但是,如果把苏联74年的历史和俄罗斯从彼得大帝之后的顶层设计,向西方化努力的历史联系起来,似乎可以得出另外一些耐人寻味的结论。比如,沙皇西方化的历史实践中没有解决俄罗斯底层社会结构的西方化,也没有解决俄罗斯底层民众的西方化。苏联的社会主义似乎仍然“忽视”了这个问题。用今天的一句话来说:西方化的核心是人的“西方化”,进一步讲,就是广大的底层民众的“西方化”。苏联的社会主义无意于解决这个问题。苏联建立之后,大规模的集体农庄化,其实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在恢复已经逐渐被“消解”的村社制,而村社制的的逐渐“消解”恰恰是300年沙皇统治的西方化成果之一。苏联强力推进集体化,结果把本来已经逐渐西方化的底层农民,又重新推入村社制。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在种种原因之外,村社制度的恢复应该是一个隐形的深处原因。


3、为什么二十世纪仍然是俄国时代


根据我们的理解,正是上述这个逻辑线索,《二十世纪俄国史》的作者没有把20世纪定义苏联时代,而是仍然定义为俄罗斯时代(以“俄国史”命名),该书内容涵盖的时间段为1894年(这一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即位)至2007年。这是把苏联历史实践归于传统的俄罗斯历史的一种尝试,也是把传统的俄罗斯历史意蕴注入苏联历史的一种尝试。这本书里面的主体内容自然是74年的苏联历史,但是,其中让中国读者觉得很多石破天惊的历史叙述,比如,列宁与德国的关系,十月革命的伤亡,以及斯大林的崛起等等,恰恰不是作者的“独特贡献”,这些历史真相很早就散见于甚至是苏联时期的历史著作中。对于中国的历史研究者,或者历史爱好者来说,这些早就是简单的“历史常识”。我们认为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把苏联史纳入到整体俄国史的认知框架里面,大大扩展了人们观察20世纪苏联历史的文化视野。这样的安排,不仅能够让我们把74年的苏联历史放在300年的俄罗斯历史的宏观背景上解读,同时也能够让我们以此理解今天俄罗斯的政治现状、社会动态、经济发展以及未来走向。今天的俄罗斯不仅仅继承了74年苏联历史的遗产,它的肌体里面也内涵着300年沙皇历史的文化基因。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政治上的西方化似乎一夜之间实现了。以总统制为特征的民主政治没有费一抢一弹就建立起来了,以私有化为目标的经济改革也以剧烈的方式进入议程。这是沙皇时期只能是“梦想的目标,也是苏联时期无法想象的“奇迹”。民主自由的俄罗斯挟苏联时期积累的工业化及科技优势,几乎一夜之间融入了西方阵营,俄罗斯脱亚入欧的梦想成真。这一时期俄罗斯和欧洲以及美国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两者之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如此广泛的领域有如此广泛的共识。但是,好景不长。休克疗法的失败导致俄罗斯经济崩溃,使俄罗斯社会迅速左转,也为俄罗斯的民主政治转向寡头政治提供了借口。普京之后,俄罗斯政治上从寡头政治明显地向权力集中的模式过渡,经济上俄罗斯也向和权力结合起来的垄断经济发展。俄罗斯1991年之后西方化的道路似乎又一次走上了失败之路。以西方化为目标的“现代化”道路在俄罗斯又一次遭遇挫折!如果承认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所愿”为转移,20世纪末,俄罗斯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蜕变”似乎证明以西方化为目标的“现代化”道路不适合俄罗斯的国情。


4、俄罗斯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问题是如何解释俄罗斯一次一次政治上西方化的失败呢?如果把沙皇历史、苏联历史直到今天俄罗斯的现实结合起来看,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逻辑线索可以追踪。俄罗斯以西方化为目标的“现代化”有一个内在矛盾和抵牾的地方,这就是顶层设计对权力集中的需求和政治西方化对权力共享的需求之间不能相容。俄罗斯的西方化一直是精英阶层的美好意愿推动下的宏伟规划,而非在底层社会力量推动下的渐进过程。精英阶层的顶层设计常常在国家政治的西方化与自身权力得失之间纠结,越是急切地推动国家西方化的精英,越是面临失去权力的风险,最后的结果是精英阶层的个人利益和权力欲望占据上风。在这种矛盾和抵牾中,一种情况下是精英们不能真心地推动“西方化”,另一种情况是,即使西方化从顶层突然降临,由于没有底层社会意识形态的支撑,也无法有效运作。从俄罗斯的历史看,精英阶层一直在努力地推动国家以西方化为目标的“现代化”,但同时却一直在极力地压制,甚至破坏社会底层,剥夺他们的权利,摧毁他们的精神。1991年苏联解体,民主政治一夜之间降临,这种突然降临的新的社会形态由于缺乏公民社会做为支援意识不得不向旧的政治形态回归。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的政治形态“不接地气”,不符合俄罗斯的国情,“改弦更张”就是历史的必然。


沿着俄罗斯—苏联—俄罗斯的历史逻辑,俄罗斯未来的政治经济将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呢?我们认为俄罗斯历史可能要进入新一轮循环的阶段,或者是一个新探索的阶段。这是俄罗斯历史内部演变逻辑向我们揭示的一种可能性,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外部环境向我们揭示的一种可能性。2008年之后,俄罗斯过去一直作为趋近目标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结构性的衰退之中,至今看不到尽头,同时,这些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也处于危机之中,至今看不到有效的解决前景。原来以为已经终结的西方历史,重新进入了波动和探索时期,那么,俄罗斯的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循环和探索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李玉贞。 一部颠覆性著作:《二十世纪俄国史》[J]. 炎黄春秋,2010,(10):83-87.

[2] 钟实。 译介国外作品要准确——祖波夫主编《20世纪俄国史》一书相关情况查证[J].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05):81-83.


    进入专题: 俄国史   苏联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50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